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

合集下载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1.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1.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史料一总体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史料反映了男耕和 女织的内容,综合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 特点。 2.史料二论述了古代小农经济具有的自给自足性和脆弱性的特 点。史料表明小农经济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 缴纳赋税;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 差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的脆弱性。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通过《吕氏春秋·上农》 古文献对农业收益增加养活人口数量这一现象的描述,考查精 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涉及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时空 观念”和“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解读说明
通过“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能养活更多的人
时空观念 口这一现象来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战国时期是
②个体农耕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 自足。 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手工业
(1)原始社会: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彩陶 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业水平。 (2)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 的水平,_青__铜__业___繁荣。 (3)春秋战国:春秋晚期出现__人__工__冶__炼__的铁器;战国中期,炼 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第 2 课时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关联考纲】 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重农抑商” 政策
农业
(1)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__刀__耕__火__种__”到商周时期的“石 器锄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_铁__犁__牛__耕___”的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_井__田__制___,土地名义上归国有,实际上归国王 所有。 ②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_土__地__私__有__制___,成为土地兼并的 根源。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5.演变(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 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 评价 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 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公有制)
夏、商、 西周 (井田制)
内容:①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 转让与买卖。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庶民 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认 知 深 化
封建 政治
社会 习俗
思想 观念
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 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 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 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
“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 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 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任人唯亲等现象
一方面把族权、_____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 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 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 作 维护政权的作用 用 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 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 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 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
联系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直接
军用品和官
不在市场
至明代前期占据 主导地位,代表
经营
府、贵族的 流通

2019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

2019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记忆导图】【思维导图】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封对象——,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②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大了,开发了。

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核心: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官僚政治体制取代体制。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军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政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推行:“,”,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讲义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讲义
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艺术 (1)《诗经》
(2)楚辞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 试答
提示:否。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 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不是 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 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思考 1 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 经济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试答
史料解读:①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大量出现, 各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这为士阶层的活跃提供了物质基 础。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力 量壮大,他们要求变革,因此,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专题综合 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联系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 家趋于稳定、步入正轨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治的理论武器。
2.《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 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 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题干材料“心意自得”展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画面,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的特点,结合题干 无法得出“生活富裕”的结论,故②错误;①③④均符合题 意。故选 C 项。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

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选修融会]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4)1.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2)修筑长城①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3)大兴土木:仿建六国王室宫殿、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

第1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1)从经济折射点来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从思想折射点来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件: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件: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备考学什么——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NO. ITEM 1
NO. ITEM 2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 述”的分析能力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 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NO. ITEM 3
NO. ITEM 4
仿真达标检测
NO.1
ITEM
备考学什么——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知识点一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同姓亲族 为主体 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_________
分布地区 特 点 纵向联系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
居于富庶之地Βιβλιοθήκη 战略要地明确了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了严格的 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血缘关系 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 以_________
横向联系
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2.宗法制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_________ 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 目的 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
实质
袭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 ________同政治关系
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特点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 现了 王位继承 的传子制度。
2.商朝
(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 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 垄断神权 以强化王权,王朝具 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嫡长子继承制 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 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5.演变(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3)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轻巧识记]早期政治制度[教材补遗]1.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曲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2(1)贵族政治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2)“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止,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

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史料二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解读本史料应注意图中文字信息和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由图中“周王室贵族”“武王弟”“周公长子”等信息分析出同姓封国数量上的特点;从封国的地理分布可看出同姓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2)史料二说明了西周分封制的发展演变情况。

史料二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说明分封制下诸侯国实行世袭贵族统治,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图示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提示]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

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2)根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史论归纳]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1)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2)历史遗存影响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史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或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图片及“宗庙”“祖庙”“家族”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

(2)史料二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

史料二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第二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的裙带作风和荫庇现象。

[史料运用](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什么?[提示]祖先牌位。

(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宗法制的特点。

[提示]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史论归纳]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甲骨文合集》记载: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

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

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导学号:61600000】A.神权高于王权B.国王没有实现集权C.宗法制成为主导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材料无法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不在于突出国王的集权与否,故B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C项错误;商王占卜问政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2.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加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D项错误。

]3.《诗经·大雅·板》记载:“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这充分说明( )A.宗法制维系社会统治的功效B.中央集权得到充分体现C.分封制下诸侯权力空前强大D.大宗和小宗是完全相对的A[由材料中“大宗维翰”“宗子维城”可知,这段文字是论证西周宗法制度的宝贵材料,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与材料中“大宗维翰”“宗子维城”不符,故B项错误;诸侯权力空前强大,与材料中“大宗维翰”“宗子维城”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