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先秦两汉—萌芽时期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空坐标 ▪专题概览通史坐标阶段特征• 通史概述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核心提炼 ▪归纳提升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1.政治(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使用青铜农具的演变;夏商周实行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1.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秦国进行商鞅变法。
2.经济(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手工业: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但以官营手工业为主。
(3)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实行抑商政策3.文化(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维护了政治统治,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文学艺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的《离骚》。
(3)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出现算筹。
三、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前207年)1.政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历史高一必背知识点第一课

历史高一必背知识点第一课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对未来进行思考。
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批判精神和历史意识的作用。
因此,高一历史课程中的必背知识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的第一课。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这其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有: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包括礼、乐、尚儒主义等。
孔子是当时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强调了“仁爱”和“孝道”的重要性。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家和学派。
例如,儒家的儒家学派、道家的道家学派、墨家的墨家学派等。
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著名的历史书《史记》。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和文艺精品。
唐代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宋代的诗人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化代表。
二、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变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和朝代变迁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下面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几个重要分期和朝代变迁: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初期,这个时期的朝代主要有夏、商和周。
周王朝以其宗族联盟的方式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期,这个时期共出现了11个朝代,学术思想繁荣,诸子百家的学说纷呈。
3. 秦汉三国时期: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后期,这个时期主要有秦、汉和三国时期。
秦朝统一了中国,并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而汉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黄金时代。
三、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人物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等。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的表现、影响及内在联系。
2、(2012· 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
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壮
3、(2012年广东文基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 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4、(2013年广东文基13)“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 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8、(2013· 盐城调研)据《荀子· 王制》记载,“论百工, 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 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 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9、(2013· 韶关二调)《礼记· 内则》曰:“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 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权家长
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
高一语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 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
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
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 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 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 《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
境
漳 州 一 中 黄 安 娜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 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 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 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 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等。 史传:《史记》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 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
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陈鸿《长恨歌传》 、元稹
《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
•
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 以讨杨氏为词。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亭。六 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晁错以谢天下。国 忠奉牦缨盘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 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 之而去。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乃与寝合。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妻陈,疑为大家媵妾,
劝遣之,生不听。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问:“何所遇?”答言: “无之。”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道士乃去,曰: “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转思明明丽人, 何至为妖,意道士借魇禳以猎食者。无何,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心疑所 作,乃逾垝坦,则室门已闭。蹑足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 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农民起义作品 ❖ 《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 游记》 《金瓶梅》
❖ 初中阅读要求: 《西游记》 《水浒传》 ❖ 高中阅读要求: 《三国演义》 《红楼梦》
高曹 雪
鶚芹
第一课时
曹雪芹及《红楼梦》介绍
❖ 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 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 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 (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 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 奴隶。
根据以上思路,分析贾母处、 贾赦处、贾政处的环境特征各是 怎样?作者有何用意?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
到了什么?
❖ 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 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 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 写着斗大的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一 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 的加剧,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幅对联, 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 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 对宝玉的似贬实褒,巧妙地歌颂了宝 贾 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 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宝 其二,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手法,赞 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 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 玉 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 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 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 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 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 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训诂学的发展简史教学课件

三、宋代训诂的成就
1、敢于创发新义,开一代疑古的风尚 北宋初期的文坛继承五代余习,“因陋
守旧,论卑而气弱。”自从欧阳修出现以后, “以诵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言 纳说为忠”。文风为之一变。在欧阳修的影响 之下,有曾巩、王安石、苏轼父子等相继出现。 这些大家,一方面以他们的革新精神,进行诗 歌散文的创作,开一代新风;另一方面,又在 训诂上创发新义,开一代疑古的风尚。
当时去古已远,人们看不懂古文,需要
对这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有一个叫孔安国的 人,是孔子12代世孙,能看懂古文,曾奉诏为 《尚书》作传。他还写了《古文孝经传》、 《论语训解》,有不少人跟着他学习,于是就 形成了经学中的古文学派。这是西汉初期的古 文经学。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在民间盛行,一 些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如桓谭、 班固、王充、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都 成了博通群经的古文经学大师。伴随着这些大 学问家的学术活动,训诂这门实用的学科,也 就大为兴盛起来。
此外,这个时期,属于史部、子部、集 部的重要著作,乃至佛家经典,也都有 了注释。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史部的,有 徐广的《史记音义》、裴骃的《史记集 解》、韦昭的《汉书音义》、裴松之的 《三国志注》、刘昭的《后汉书注》、 郭璞的《山海经注》、郦道元的《水经 注》等等。
属于子部的,以道家的《老子》和 《庄子》的注释最多,据《隋书经籍志》 记载,《老子》的注疏有30家,《庄子》 的注疏有15家,这是魏晋南北朝崇尚玄学 的反映。纵横家有《鬼谷子注》。小说家 有《世说新语注》。兵家有曹操的《孙子 兵法注》……
二、训诂萌芽与发展的动力
如前所述,我国的训诂萌芽于殷商 时代(公元前1711——1066年),至今 已经3000多年,真可以算做一门古老的 学科了。而它产生以后,又经过几百年 的时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得到迅 速的发展。其动力何在?这种动力不是 别的,就是社会交际的需要。
中国古典小说常识勾要

中国古典小说史勾要传说、寓言。
语言为文言。
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庄子》,但名实不符。
《汉书·艺文志》著小说15种,应该是我国文言小说的源头,今佚。
其实难称小说。
1、魏晋的志怪小说:所谓志怪小说,就是专记神灵怪异的。
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如《宋定伯捉鬼》原文附后)。
另外还有【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三国】曹丕的《列异传》等。
2、南北朝时期的逸事小说:以记录士流的言谈逸事为内容。
也称志人小说或笔记小说。
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如《周处》原文附后)。
此外,此期志怪小说继续发展,有吴均的《续齐谐记》等。
言短篇。
艺术上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已表现出相当高的成就。
现存唐传奇大部分收录在《太平广记》内,另外《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全唐文》中也保存了一些。
1、初唐、盛唐为发展期:现存最早的是:王度《古镜记》2、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以李朝威《柳毅传》为代表。
此外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宋传》,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即取材于此),陈玄祐的《离魂记》、陈鸿《长恨歌传》等。
3、晚唐:大批传奇集出现。
唐人小说之称“传奇”,始自晚唐裴铏的《传奇》一书,宋以后,遂以之概称唐人文言小说。
薛调《无双传》是晚唐爱情传奇中最好的一篇。
用的故事的底本,供说书人说唱。
是一种随着民间说话技艺的发展,从群众中产生的文学形式。
宋代“说话”分四类: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以小说类成就最高:情节动人(以前曲折),结构精巧(以前完整),注重人物行动和对话的描写,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真实生动,语言通俗、朴素、幽默(以前文辞华美)。
讲史虽本身成就不高,但对后世小说、戏曲影响深远。
如直接影响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产生。
1、小说类:《错斩崔宁》为代表(今戏曲《十五贯》)(简介附后)2、讲史类:《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雏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庄子对绘画的认识—“解衣般礴” :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 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 是真画者矣。”(《庄子·外篇·田子方》)
3、韩非子论画—绘画难易说: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不可类之,故难。鬼 魅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左传》—绘画功能说:
“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九州),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鬼神怪异之物)。”
按:“使民知神奸”,说的是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 的认识功能说。
二、两汉哲人论画:
《淮南子》论画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矣。(《说 山训》)
第一讲 先秦两汉—萌芽时期
一、先秦哲人对绘画的认识:
1、孔子对绘画色彩观念的论述
⑴“绘事后素”说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篇第三》) ⑵孔子论服装色彩的等级观点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篇第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画者谨毛而失貌。(《说林训》)
先秦两汉时期画论发展的总体特征:
⑴多见于哲学、文论著作之中,只是片言支语;
⑵论画者并非画家,如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刘安、 王充等;
⑶有些篇章,谈到绘画论述简略,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 借论画以喻道,阐述其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这些论述,虽 不成系统,但提出了一些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