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六姐妹观后感四篇
战争电影《沂蒙六姐妹》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战争电影《沂蒙六姐妹》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沂蒙六姐妹观后感范文(一)《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战役为故事的背景,为我们讲述了讲述了孟良崮战役中,沂蒙的六个姐妹组成支前队伍奔赴前线,用她们勇敢、坚毅、无私的精神诠释了沂蒙精神。
这个电影中有许多精彩的情节,比如她们和村民一齐抬担架,在冰冷的河里用肩膀架起人桥以便华野军能够及时渡河等等,我就讲几个我觉得很感动的情节吧。
一、月芬和南成。
他们的婚事是一早就订好的,由于战争使得南成不能够回来,虽然是素未谋面,可是月芬却心甘情愿的等着南成。
好不容易南成能够回家看一眼,可是月芬却为了借粮食回了娘家,这也成为了他们终生的遗憾。
开始我不懂,为什么第一次月芬站在山上喊南成的名字,一个并不是南成的人却回了头微笑,之后想了想,我明白了,其实所有的解放军都是我们群众的亲人,每一个战士都是月芬的南成。
二、婆婆。
其实我觉得婆婆才是最苦命的。
“满门忠烈”,丈夫和两个儿子都牺牲了,只剩她自我,正如月芬她娘说的:“烈属光荣,但烈属也不是好当的。
”白发人送黑发人,最亲的人都离开了自我,可是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信念,忍痛坚持完成任务,熬夜摊煎饼,粮食不够自我出,当时看电影,我真的很害怕婆婆会因为劳累生病。
三、秀儿她爹。
他是一个很真实、很平凡的人物。
我觉得这个主角使影片真实了许多。
他虽然是一个进取参加抗战的群众,但他也是一个父亲。
从父亲的角度来讲,他明白战争无情,他能够为了战争牺牲自我,可是不能让儿子死,所以为了让儿子活下去,不惜冒着被儿子恨的风险,只求儿子平平安安,虽然手段和做法都比较极端,可是却完全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生着病仍然进取参加担架队,收到了发霉的粮食,他明白每家都不容易,可是仍然拿出斗来量,也表达了他对革命的热情。
一个小人物拥有的真实的性格。
经过这部电影,我是真正了解了沂蒙精神,感受到了群众对于共产党的热爱,即使多次需要他们在后方生产粮食、马草和草鞋等等物品,群众们都毫无怨言,男人们都上战场,上前线,女人们在后方保障生产。
沂蒙山六姐妹电影观后感5篇

沂蒙山六姐妹电影观后感5篇沂蒙山六姐妹电影观后感(1)《沂蒙六姐妹》影片以为孟良崮战争支前、完成补给任务为主线,以一对从未谋面的新人结婚为辅线,矛盾找得看似小却很巧,整片的铺垫就此展开.从影视工作者的角度看,此片颇费心思,影片刻画之细腻,镜头运用之娴熟,堪称唯美,异常是对六姐妹的刻画细如发丝,把六姐妹的情感性格完全地展现出来,六姐妹的心理世界就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令你在震撼之余发出无限感慨.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能让你掉泪,能让观众黯然神伤,就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这种力量让观众产生共鸣,让你为她们的欢乐而感到欣慰,也为她们的悲痛而心如刀绞.她们并没有一身戎装,那瘦小的身躯是多么的坚强,那看似柔弱的肩膀却撑起一座通往胜利的桥梁.无论怎样绝望的境况在她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都有期望,那是一种震撼欣慰的力量,所以她们能够很坚强.她们的爱也能够使她们的亲人更坚定、更勇敢.影片的高潮是她们用身体、用臂膀,在齐肩的河水中,在敌机的轰炸中,坚定地支撑着门板为战士搭起了通向战场的坦途,或许这一去便永别阴阳,或许这一扇薄板就了断今生最终的姻缘,而那急行的脚步是在肩头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记.没有人在这样的急行中犹豫,也没有人在这样的决绝前退缩,她们就用这种如此令人感动的坚强的方式送走了挚爱.战后她们的母亲失去了儿子,她们当妻子的失去了丈夫,当妹妹的失去了哥哥.她们期盼亲人归来,却等来了噩耗.可应对噩耗,她们仍就选择了担当与坚强,因为那个时候她们是一个家庭的脊梁,她们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一个小家,同时也用青春和幸福去奠基一个民族兴盛的期望.看到那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你也和我们大家一样,感到原先坚强会如此残忍,需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看到最终,我再也无法控制我的泪水,只能让它尽情地在我脸颊上流淌.她们的笑是那么的美丽,而她们的泪依旧凝结了我们今日幸福的宝藏.当我走出电影院,我的内心许久不能平静,我们的先辈为我们付出得太多,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去理解、去感悟.我们要学习她们那无私奉献、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立足自我的实际,扎扎实实工作.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勤勉敬业的奉献意识、恪尽职守的职责意识、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扎扎实实、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每一项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沂蒙山六姐妹电影观后感(2)今天,我和爸爸、姥姥一起参加了由沂蒙晚报小记者社举办的“一起来看电影”的活动,今天放映的电影是《沂蒙六姐妹》。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四篇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四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沂蒙六姐妹观后感四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沂蒙,姐妹,观后感,四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观后感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沂蒙六姐妹》观后感《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看了《沂蒙六姐妹》这部电影,我认识到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抗击国民党反动派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那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四十万的精兵去攻打沂蒙山地区新四军的根据地,经过激烈的讨论,决定来一次大反攻。
为了这次抗战可以取得胜利,百姓们都把自己迉的粮食贡献给那些上战场的子弟兵,还为他们做鞋,有的家庭中就算自己穿不上,吃不饱也会给部队。
为了抗战能够早日胜利,所有的男丁都去征战了,只剩下老幼妇儒,更让我震撼的是一个老妇人的丈夫在战场上牺牲了,她还是把仅有的两个儿子送上战场。
她的小儿子连自己的媳妇也没见上面。
一次回家,他把媳妇的锦囊挂在腰间,匆忙的就走了。
当然村子里也有女中豪杰,“穆桂英”。
六个年轻的小姑娘准备为抗战做出点贡献。
于是她们就参加了新四军,在新四军艰苦的奋战下,终于取得了胜利。
人们欢呼雀跃,这六姐妹也成了村里的女中豪杰。
于是把她们称为“沂蒙六姐妹”。
这一部电影,让我的心情随着剧情的改变而改变。
我为那位没有和自己丈夫见上面的姑娘而感到悲伤,为那人民群众共同抗战而感到欣慰,为那老妇人失去两个儿子而感到悲伤。
《沂蒙六姐妹》告诉我们谁说女子不如男。
还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珍惜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和平生活。
我真心的祝愿祖国不再有战争,有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
篇二:《沂蒙六姐妹》观后感舍小家而顾大家--观《沂蒙六姐妹》有感文林路小学六年级二班汪凡超陈毅元帅曾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他们用大饼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是啊,山东沂蒙是一个革命老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有多少沂蒙的热血男儿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解放军的旗帜;又有多少沂蒙的妇女舍小家而顾大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沂蒙六姐妹观后感是指看一部电视剧或者是看某些历史遗迹后的感受或者启示所写的一种感悟。
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范文,快来看看吧。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篇一】沂蒙山依恋着沂河水,沂河水滋润着沂蒙山。
本是相忘于江湖的那片青山秀水,却因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而不再宁静,于是山头燃起了硝烟,山谷里回荡着炮声,原本衣食无忧的男人女人们也都不再享受那份清闲......然而,却正是这场动乱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群体,一种精神,一种感动着无数中国人的“沂蒙精神”。
可以说沂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是因为那里的大山如何高耸,不是因为那里的大河是多么澎湃,而是因为那里的女人,她们有一个标志性的名字——沂蒙六姐妹。
不要以为他们就六姐妹,显然不是的,她们是成批出现的,是一个群体。
她们有已到中年的譬如春英、有刚为新娘的如月芬,有稚嫩的假小子小鹤,有识字班泼辣大胆的兰花,也有大义凛然的婆婆还有童养媳黑燕......年龄跨度大,社会层次多,可以说这几个女人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结构,一个可以包括整个沂蒙山女人的性格的图解。
也许他们曾经彼此积怨很深,也许他们甚至不曾谋面,也许他们都有自己的私心杂念,但在正义眼前,在道义的抉择眼前,在党的号召下,他们却又能从大局出发,任劳任怨,积极乐观地生活和劳作,成为了党的大后方。
为了支援前线,他们甚至节约下自己的口粮,只为了让前线的士兵能吃得饱吃得好。
除了无私奉献外,他们个个都有这样的个性,那就是朴实、孝敬。
其中最感人的莫过于春英。
丈夫在前线牺牲后,她强忍悲痛,豪不表露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更加疼惜年迈的婆婆,因为她担心老人得知噩耗后会受不了。
甚至她还会为弟媳月芬考虑,因为她不想因此而让弟媳担心。
她就是那么一个体贴的坚强的人,所有伤痛她都宁愿一个人担着。
也正是有了她那样不顾一切的坚持,她们居然完成了那样艰巨的任务: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
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这在凡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是她们做到了。
《沂蒙六姐妹》军民鱼水情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军民鱼水情观后感篇一《<沂蒙六姐妹>军民鱼水情观后感》看完《沂蒙六姐妹》,我这心里就像被一股暖流紧紧包裹着,同时又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各种滋味在心头翻涌。
电影里那一幕幕场景,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沂蒙六姐妹,她们就像六朵坚韧不拔的山花,绽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仿佛看到月芬那羞涩又坚定的眼神,她在新婚之夜独守空房,丈夫奔赴前线,她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丈夫保家卫国的支持。
她站在自家门口,望着远方,那单薄的身影就像一只孤独的小鸟,可眼神里却透着无比的刚强,就像在说:“你放心去,家里有我。
”还有那一群妇女们,在河边为战士们洗军衣,冰冷的河水冻红了她们的手,可她们依旧不停地搓洗着,那“哗哗”的水声,仿佛是她们为战士们奏响的加油曲。
这军民鱼水情啊,深到让人难以想象。
战士们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老百姓也把战士们看作自家的顶梁柱。
我在想,为啥在那个年代,这种感情能如此纯粹呢?是不是因为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敌人,为了生存,为了胜利,所以才紧紧地抱在一起?可现在呢,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有点淡漠。
就像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邻居,可能都互相不认识,这是不是有点悲哀呢?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去帮助一位孤寡老人打扫卫生。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情愿,觉得这是个麻烦事儿。
可当我看到老人那感激的笑容时,我突然明白了,这种帮助与被帮助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小小的“鱼水情”。
虽然和沂蒙六姐妹那个时候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也让我意识到,不管在什么时代,这种相互关爱的精神都不能丢。
在电影里,沂蒙的百姓们为了部队的一口饭,宁愿自己饿肚子;为了战士们能顺利过河,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扛起门板。
这是一种怎样的牺牲啊?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个时代,我能做到吗?我可能会犹豫,会害怕,这让我有点瞧不起自己。
这《沂蒙六姐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伟大,也照出了我内心的渺小,让我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反思。
沂蒙山人观后感 观看沂蒙六姐妹心得体会_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山人观后感观看沂蒙六姐妹心得体会_沂蒙六姐妹观后感观看沂蒙六姐妹心得体会是学习沂蒙六姐妹精神的最好诠释,沂蒙六姐妹的坚韧与顽强深深感动着本文库,沂蒙六姐妹心得体会如何写,下面就是沂蒙六姐妹心得体会,请您参考。
沂蒙六姐妹心得体会第一篇沂蒙是个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地方,书本上课堂上有许多关于她的故事,于是很早起便在脑海里好多次幻想过关于沂蒙,红色的临沂,闪闪发光的沂蒙。
从前她是脑海里萦绕的故事片段,如今踏上选调村官的征程,沂蒙便成为了身临其境的真实。
不言而喻,第一天和全省的选调生来到临沂,换上统一的迷彩服,很神奇的感觉,像极了最初懵懂的学生,开始第一堂课,从了解沂蒙精神开始,从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开始。
身为其中的一员,我很幸运,很荣幸。
晚上的艺术中心带给了我们红色文化艺术的视觉盛宴,由目入心是《沂蒙山六姐妹》带来的感动。
曾经的党课学习看过她们的纪录片,她们回忆时的眼泪和想象里的怀念让人为之动容,而电影里用情节的串联画面声音的同步传达来勾勒沂蒙姐妹的故事,更让人为之动情,看到了很多人有抹眼泪,我也不止一次热泪盈眶。
妻子的盼望,父母的不舍,妹妹的想念,所有的亲情被真实而浓烈的还原,然而都抵挡不住对革命、对解放军义无反顾的支持,曾幻想电影会不会用艺术的手法有一个人性化的结局,可能新娘子尾随部队的呐喊和南成心有灵犀的回眸是最美好的一瞬间了,然而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真实只能是最后四个大写的、那么醒目的"满门英烈"。
这只是一个缩影,很真实的缩影,"女人可顶半边天"正是所谓的沂蒙姐妹,刺骨的河水里她们用肩膀撑起了解放军队。
观影后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用心去理解的是,她们义无反顾的动力和无怨无悔的情怀是什么,坚韧是她们骨血中的特质,那么信仰就必然是她们无欲则刚的答案,正式对解放军对共产党的信仰让她们去义无反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正式这份信仰让她们突破身体最大的极限。
我为之感动、动情、震撼。
而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选调村官,最需要的便是那种信仰,为我党的事业义无反顾,为基层的农民百姓无怨无悔,这种信仰应当也是深入骨血,融为力量。
《沂蒙六姐妹》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沂蒙六姐妹》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沂蒙六姐妹观后感范文(一)20XX年12月3日午时,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团体观看了影片《沂蒙六姐妹》,看完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影片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做出的不屑努力.在这片追求自由民主的沂蒙大地上,她们无私的奉献着,默默的承担着.她们的故事催人泪下,她们的精神让人振奋.影片刚开始,当看到月芬与替代丈夫的公鸡拜堂时,让我们觉得她是那么的令人怜惜.自从嫁入这家门的那天起,能够看上丈夫一眼就成了她的一个心愿,一种期盼.而这个心愿,她期盼了一生,终究没有实现.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月芬的大嫂春英同样是位伟大的女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她用自我的肩膀撑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她用笑容去应对着一切辛劳.然而命运就是那么的残酷,战争让她参军的丈夫无法归来,当把烈士证捧在手心的时候,这个坚强的女人哭的心都碎了,沉重的打击把她击倒在地,生活就是那么的不公平,可是她还要撑起这个家,坚强的她把眼泪咽下去,一个人来承受无比的痛苦,只在无人的夜里悲痛地哭着.是战争让她失去了亲人,可是她却始终如一地支持着这场革命,因为她明白,仅有革命胜利了,所有的人才不会再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最让人敬佩的是月芬与春英的婆婆,一位伟大的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她的名字,可是她那种无言的伟大,无时无刻地贯穿于整部影片.作为一个妻子,她在背后支持自我的丈夫参军,而丈夫牺牲后,她没有后悔,又将两个儿子送入部队,当一家只剩下几个女人的时候,她依旧用自我勤劳的双手为战士纳草鞋、烙煎饼,把自我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粮食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解放军.她默默无声地支持着革命,用所拥有的一切去支持,这种无言的伟大是成千上万沂蒙百姓支持革命的缩影.正是因为无数人用这种无言的爱做后盾,我们才过上了今日这和平宁静的新生活!电影的另一个高潮是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的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了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电影虽然结束了,可是它所诉说的沂蒙精神没有结束,因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将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沂蒙六姐妹观后感范文(二)周五,我们五六年级学生一齐去学术报告厅观看了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沂蒙六姐妹》。
观后感-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精品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篇一:《沂蒙六姐妹》观后感《沂蒙六姐妹》观后感巍巍沂蒙山,滔滔沂水,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曾经谱写出了无数革命赞歌,涌现了无数英雄人们,“沂蒙山六姐妹”就是他们中的既典型又普通的一个群体。
观看了电影《沂蒙六姐妹》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她们的英勇事迹充分体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为了支援前线,抛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把四儿一女送往激战正酣,枪林弹雨的部队。
为了支援前线,妇求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
她们几天几夜不合眼,不停的摊着煎饼,看到发的粮食都拿了出来。
十几岁的小姑娘挽起裤腿搓麻绳,腿都磨破了,脸上都是挂着笑容。
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过河的时候她们搬来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
在她们因为需要换肩要求部队暂停时“桥”上的战士发现“桥墩”是由妇女们组成的,谁也不愿意从上跑过时,她们却说:“快!时间就是生命,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对党的忠诚,与解放军的鱼水情谊。
”最让我感动的两个情节是:新郎打仗不在家,新娘月芬毅然抱着大公鸡的嫂子拜了堂;在丈夫随部队路过家门口,而她又恰好借粮回了娘家,小两口失之交臂;当月芬抱着丈夫触摸过的枕头,撕心裂肺地哭时,我的心里也震撼了一下,感到无比的伤心。
就这样月芬和未见过面的丈夫失之交臂。
直至战后收到丈夫的烈士传书,为忠诚于丈夫最后终生再没有结婚。
这漫长的等待,日升日落,睡着冰凉的枕头,这种痛苦,也只有月芬体会得到吧。
她们是平凡的伟大的女性,不平凡而英雄的姐妹,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她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她们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她们坚守道义,耿直忠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四篇
篇一:《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看了《沂蒙六姐妹》这部电影,我认识到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抗击国民党反动派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那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四十万的精兵去攻打沂蒙山地区新四军的根据地,经过激烈的讨论,决定来一次大反攻。
为了这次抗战可以取得胜利,百姓们都把自己迉的粮食贡献给那些上战场的子弟兵,还为他们做鞋,有的家庭中就算自己穿不上,吃不饱也会给部队。
为了抗战能够早日胜利,所有的男丁都去征战了,只剩下老幼妇儒,更让我震撼的是一个老妇人的丈夫在战场上牺牲了,她还是把仅有的两个儿子送上战场。
她的小儿子连自己的媳妇也没见上面。
一次回家,他把媳妇的锦囊挂在腰间,匆忙的就走了。
当然村子里也有女中豪杰,“穆桂英”。
六个年轻的小姑娘准备为抗战做出点贡献。
于是她们就参加了新四军,在新四军艰苦的奋战下,终于取得了胜利。
人们欢呼雀跃,这六姐妹也成了村里的女中豪杰。
于是把她们称为“沂蒙六姐妹”。
这一部电影,让我的心情随着剧情的改变而改变。
我为那位没有和自己丈夫见上面的姑娘而感到悲伤,为那人民群众共同抗战而感到欣慰,为那老妇人失去两个儿子而感到悲伤。
《沂蒙六姐妹》告诉我们谁说女子不如男。
还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珍惜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和平生活。
我真心的祝愿祖国不再有战争,有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
篇二:《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舍小家而顾大家
--观《沂蒙六姐妹》有感
文林路小学六年级二班汪凡超
陈毅元帅曾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他们用大饼供养了革命,
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是啊,山东沂蒙是一个革命老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有多少沂蒙的热血男儿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解放军的旗帜;又有多少沂蒙的妇女舍小家而顾大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那天下午,我们观看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沂蒙六姐妹》。
电影以一个新媳妇的口吻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女主角月芬嫁到了一个住在沂蒙山的家庭。
丈夫去当了解放军,她连丈夫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可她无怨无悔,因为她知道丈夫是解放军,是去保家卫国了。
当时国名党政府集中大量兵力,准备在孟良崮地区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每天炮声接连不断的响个不停,他十分担心丈夫的安危。
一次,部队在他们村休息,她丈夫就在其中,可她不知道。
第二次,丈夫回家看望,可她当日恰好回娘家借粮,两人又一次错过了。
后来,她与自己的嫂子和同村的另外四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参加了担架队,从战场上抬伤员。
炮弹在她们头顶飞过,她们毫不畏惧。
后来,她们又到前线扛弹药。
再后来,队伍要过一条河,来不及搭桥了,她们站在水里,扛着木板,让士兵们踩着她们的肩膀过河。
最后,当女主角和其五个姐妹回村时,看到的却是自己丈夫的灵堂,她失声痛哭……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心被一
次又一次的震撼了。
在后面的一段中,一群妇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搭起一座桥,让战士们通过。
那冰凉刺骨的河水和肩上的疼痛都不曾使她们退缩,因为她们心中想着革命的胜利。
女主角一定知道,自己的丈夫一定会踏着自己的肩膀跑过,但是她没有抬头去看。
他把那些儿女情长都抛到了脑后,因为那时,她心中想的是把战士们送过河。
而没有向自己家人的团圆,这种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精神真令人感动。
有一个地方深深打动了我,是指导员向村里下达任务:五千斤粮食全部烙成大饼,还要做鞋,不少于五千双。
我一听就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农民本来收成就不好,再加上连年间战乱的影响,怎会有那么多的粮食。
再加上烙大饼和做鞋要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完成的任务。
没想到他们居然完成了!他们用自己吃的粮食烙成饼给部队。
他们为了一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这个目标就是国家的统一,以及救亿万华夏儿女于水火之中。
这种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精神再一次集中体现。
而在古今中外,又有多少名人因为这种精神而名垂千古。
例如,诸葛亮,他初出茅庐辅佐刘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不曾想到过自己的家人,想到的却是主公未完成的大业。
即使死在战场上,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再比如说美国说唱歌手Rabbit。
他从小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之中,却有一颗敢于上进,不愿服输,不甘落后的心。
当他成为Rapper名将后,自己的生活十分窘迫,不是因为他赚不到钱,而是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自己的生活,他立志要把更多更好的音乐奉献给世
界这个大家族。
再比如说亚洲天团EXO的队长金俊勉,他其实家庭很富裕,但他要坚持自己的梦想,父母欣然支持,他去了SM公司面试,成为了SM旗下的练习生。
他甘愿一个人在公司吃盒饭,也不在家与家人团聚吃山珍海味。
一年过去了,他放弃了一次出道机会。
他不愿离开兄弟们,这么容易的实现梦想。
又过了六年,他与兄弟们一起出道,尽管历尽艰辛,但他只愿兄弟团圆,和兄弟们一起把正能量和欢乐带给歌迷。
他虽然多吃了六年苦,但换来的却是歌迷的快乐和勇于上进的决心,他即使再辛苦,再累,只要看到大家幸福,他就高兴。
在我们的生活中,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精神是处处可见的。
还记得那年元旦前夕,我和三个同学为了第二天的主持,在老师办公室留到了8点,才排出节目单,其他同学陆续被家长接回,只有我还在办公室一遍遍地练习着,最后还是李老师骑车将我送回。
到家后,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这件事,奶奶做了好多我爱吃的菜,可我一口都没吃,只是吃了两口泡面就继续练习并且在网上不断的查找闭幕词,一直到了10点。
在爷爷的百般催促下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上床睡觉,我这么用心的练习,就是为了把活动搞好,让大家过一个难忘的元旦。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上,我们必须具备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精神。
因为你所舍弃的一切,换来的是大家的幸福。
在社会上,只要你帮助了他人,即使你失去了很多,心里依然是充实的,同时也会换来他人的感激。
《沂蒙山六姐妹》这部电影很值得大家观看。
指导老师:李丽君
篇三:《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大家还记得那段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吗?那个时代,个个满腔热血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不畏生死的抵抗。
一个坚定的信念使他们一直坚持,那就是——胜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战事:在国民党进军山东时,六个平凡的女同志在寒冷的冬夜,站在刺骨的湖水里,架着木板为革命铺路的事迹。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由得对她们心生敬佩之意。
在那个充满战乱的年代,她们这种爱国的品质,深深把我折服。
电影的开头,是由主人公“王月芬”的回忆展开。
山东开战的前夕,王月芬刚嫁到沂蒙村。
因丈夫参军,她只能和公鸡拜堂。
面对从未谋面的丈夫,王月芬特别好奇。
第二天,沂蒙村接到部队派来任务,要求生产五千斤煎饼,五千双布鞋。
这个任务一个来,村民们便开始动工。
王月芬她们家主要烙煎饼,但粮食不够。
几天后月芬回娘家拿粮食,部队却恰好来到村里,身在娘家的月芬知道后,立刻回家,可她的丈夫已随部队走远了。
炮火越来越响,听闻革命军将国民党七直四军包围了。
村里的部分村民组成了担架队,前生前线,帮助抬伤员。
王月芬也加入了。
和她同行的女孩相互照应连夜前生前线。
伤员越来越多,月芬不免有些担心她的丈夫。
前方有湖,军队开始铺路前进。
王月芬她们几个毅然盎然的跳进河里,用身
体来架桥。
湖水是那样的刺骨。
她仍咬牙坚持。
终于,部队全过河了。
这场战争取得胜利,担架队凯旋回村。
王月芬回到家后看到的不是家人欢喜的面孔,而是丈夫的棺材。
那个她从未见过面的丈夫,如今已慢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自此,她终身未嫁。
革命成功的道路总是洒满着鲜血,我们要向这些已逝去的革命烈士致敬。
如果不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赢得宝贵的和平,我想中国现在仍处在纷飞的战火中。
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坚贞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去热爱国家,热爱这用无数革命先烈身躯换来的和平。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四篇》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