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认识论教案

合集下载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进行具体安排的一种教学文书。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高二政治教案:认识具有反复性(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対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易错易混点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

7.有用的就是真理。

8.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9.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应用指南实践与认识。

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一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人们克服的各种难关,自然灾害后的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GDP,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

高考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经常用来分析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如:对失败的价值思考,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等,高考重在考查学生对真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要敢于追求真理。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三讲《认识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三讲《认识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形成的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

【提示】(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提示】质上看,前四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后二者都是正确的认识。

(2)联系:①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

②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

【例题解析】[例题1](2007年高考,广东政治,24)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

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B.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解析] 考查学生对实践和认识关系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高二政治的教案(通用6篇)

高二政治的教案(通用6篇)

高二政治的教案(通用6篇)高二政治的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

最新高二政治教案范文【三篇】.doc

最新高二政治教案范文【三篇】.doc

高二政治教案范文【三篇】《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本框题贯彻新课程标准1.1规定的“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能够开启人的智慧”的要求。

[教材分析]本框共分两目。

第一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从世界观的产生入手,引申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

再到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方法论)。

第二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入手,揭示了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基本内涵。

两目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共同回答了第一课的核心问题——哲学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哲学的含义●学情简要分析通过对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学习,为初学哲学的高二学生揭开了哲学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探索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浓厚兴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通过课前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形成对哲学的基本认识。

但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只是停留在懵懂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点拨和升华。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识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2)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教学活动过程【温故知新】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探究活动一】你对以下问题是如何认识的:1、世界是如何形成的?2、人是从哪里来?西方神话:世界的最初七日;东方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教案【优秀5篇】

高中政治教案【优秀5篇】

高中政治教案【优秀5篇】篇一: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学目标1、阅读课本P43,找到并说出政府的含义和具体要求,能够在合作探究和选择题中做出正确判断,准确率达90%。

2、阅读课本P43-44,找到并记住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能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依法行政的意义。

3、阅读课本P44,找到并说出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及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和防止决策失误的措施,能在合作探究和选择题中做出准确判断,准确率达90%。

4、通过演讲,能够培养自身的法治和责任意识,感悟政府的依法行政,自己也能为其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重难点1、政府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2、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依法行政的意义。

教学过程1、自主回答预习检查问题:⑴依法行政的含义——针对学习目标1⑵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针对学习目标1⑶权力行使的环节——针对学习目标32、情境导入:观看《投其所好》的反腐题材的小品,感悟出国家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不能滥用,应该依法行使!3、问题探究一——针对学习目标2⑴探究问题:暴力执法泛滥下去,会有什么危害呢?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⑶展示内容:小组1展示:暴力执法泛滥下去,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如人权。

小组3展示:暴力执法泛滥下去,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不利于树立政府的威信。

小组5展示:暴力执法泛滥在全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利于推动全社会尊法重法守法。

⑷师点拨:各组展示地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公民、政府、法制建设。

4、问题探究二——针对学习目标1⑴探究问题:分析三组镜头分别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哪个具体要求?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⑶展示内容:小组2展示:第一组镜头体现了合法行政。

小组3展示:第二组镜头体现了程序正当。

小组6展示:第三组镜头体现了权责统一。

5、问题探究三——针对学习目标3⑴探究问题——材料中政府是如何决策的?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⑶展示内容:小组4展示:“通过网络调查、走访社区等形式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民主决策;小组6展示:“聘请专家对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体现了科学决策;小组8展示:“政府法制部门要负责对决策内容进行合法评判”体现了依法决策。

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 习——认识论人教版

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 习——认识论人教版

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习——认识论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哲学下册复习——认识论二. 具体内容:认识论部分概述: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相比,后者着重讲整个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当然,它的普通原理也适用于对人的认识,对人的活动的认识。

)而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着重讲人,哲学要从总体上说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就不能不在这一关系中研究人。

而研究人,首先要明确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与物的区别,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而主观能动性是从哲学高度抓住了人与物的区别,可归纳为“想”和“做”。

人应该怎样正确“做”,不仅要立足于对外部世界的正确了解(世界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也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地把握,人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其中就认识世界而言,根本任务为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从认识的总体来说,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还需要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把认识不断地向前推移,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在了解现象进而分析本质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科学思维方法,比如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并且“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就认识的全过程而言,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到底怎样产生,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还需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它是“哲学常识”课教学的归宿,因为前面我们讲述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以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以实践为基础的。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的就是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实践不仅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而且对社会发展也起决定作用,那么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所以知识青年只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高二政治认识论

高二政治认识论

高二政治相识论目标理解实践对相识起确定作用这条根本原理,并能通过列举事例说明,实践是相识的来源,是相识开展的的动力,是相识的目的,是检验相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技能目标造就学生理解问题的实力和逻辑是思维实力,特殊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实力。

情感目标结合实践是相识的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踊跃投身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是相识目的教学,造就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看法。

教材分析本框的主题是讲解并描述实践对相识的作用。

围绕这个主题,本框共23个自然段分为六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第1段〕,引出本框主题。

其次层意思〔第2—8段〕,讲解并描述实践对相识起确定作用的第一点表现,即实践是相识的来源。

由于相识是适应实践的须要而产生的。

相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所以说实践是一切相识的源泉。

第三层意思〔第9—14段〕,讲解并描述实践对相识起确定作用的其次点表现,即实践是相识开展的根本动力。

第四层意思〔第15—18段〕,讲解并描述实践对相识起确定作用的第三点表现,即实践是相识的目的。

人类获得相识,学习学问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问束之高阁,而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

理解这个问题要留意区分两个“根本”。

即相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相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

第五层意思〔第19—22段〕,讲解并描述实践对相识起确定作用的第四点表现,即实践是检验相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材通过打捞石兽的事例,说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六层意思〔第23段〕:本框题内容的小结。

依据以上层次要点的分析,综合出一个结论,即实践是相识的根底,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相识的来源和开展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相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发觉教学法,讲授法学法指导启发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结论教具学具书,黑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西红柿原产于美洲,但当地人始终疑心它有毒,取名狼桃而不敢吃。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认识论教案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科学理论的概念。

理解: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真理的含义。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原因。

运用:
剖析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技能
目标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
目标(1)提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

(2)能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上去分析若干重大社会问题,端正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材分析本框题即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第一,从本的中心论题看,本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二,从思想教育意义看。

要求每个人对他所接触的事物都由对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本质的认识。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这个教学难点。

本只是简单作了讲述,对这一知识点要通过详细的概括给学生讲解清楚。

进一步能通过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的应用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本质和规律的区别。

教学方法点拨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阅读,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本框题的叙述方式,针对重难点问题要进行讲授,力求创设情景,化难为易。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具(投影仪、幻灯片)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导入新
播放《雾里看花》歌曲。

回答出歌词中所说的困惑,归纳导入:要将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单凭眼睛是远远不够的,“慧眼”即能透过事物看透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眼睛,就涉及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认识的根本任务问题。

主体内容教学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板书)因为教材并没有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下正式的定义,更没有全面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从基本含义的角度说,可以表述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教材所提供的事例于学生的切身经验。

无论是否更换具体事例,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切身经验去选择。

(举例电影《巴黎圣母院》的有关情
节,然后屏幕显示:)
加西莫多(外表形象:外貌丑陋、又聋又哑、奇丑无比——对事物外表的认识——感性认识;内在品质:忠诚勇敢、纯洁高尚、爱憎分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

)要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仅有感性认识上不够的,还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2、认识的根本任务
(1)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要处理好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这一难点的教学,可采取对比的方法。

使用同一事例,集中分析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所谓使用同一事例,就是对列举的事例既要分析它的现象,又要分析它的本质。

再配合适当的板书作鲜明的对比。

有了这个基础,顺便指出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就可以了。

学生阅读,教师要求学生中属于现象的内容罗列出,然后提问现象和本质、规律有什么关系?(屏幕显示)
现象本质
区别个别的一般的
多变、易逝的相对稳定的
表面的,凭感觉器官即可把握内在的,要靠抽象思维去把握
联系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总要表象为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我们如果看到部分现象,肯定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我们基本上了解了事物繁荣诸多现象,能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呢?(举例: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对话,分析以后归纳思想)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等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因为现象能够为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规律又通过现象表现出,本质只能由理性思维去把握。

所以,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坚持着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说,认识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段,因而相对于事物的整体、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说,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程度就降低了。

因为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只有深入到事物内部,抓住本质和规律、抓住诸多现象的根据,反过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

所以说,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屏幕显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区别是对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本质的认识,是认识一的高级阶段
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都是人的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

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所以,我们更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就是认识论中辩证法。

(3)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有可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要注意两个观点。

一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二是仅指“正确认识”。

关于真理、理论、科学理论三个概念,讲清概念即可,不必做过多解释。

(概念省略)
为什么真理、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正确的理性认识——系统化、理论化的真理性认识——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

归纳:总之,本质和规律是内在的根本性东西,人们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更高级的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

3、方法论意义——青年学生应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分析“跟着感觉走”,这个观点对吗?(分析略)
思考“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有哪些危害?(略)
首先,应努力学习科学化知识;其次,应了解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并正确认识它的本质。

堂小结
总之,本质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人们对本质个规律的认识是高一级的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

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一个含义:
两个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三点原因:、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认识的程度水平;认识的作用。

四个概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由此的出结论:要提高认识事物的自觉性。

堂练习:《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月,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脔肉,而知一锅之味,一鼎之调。


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包含了什么道理?
外联系:优化设计的后练习。

内练习
外练习堂练习:《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月,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脔肉,而知一锅之味,一鼎之调。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包含了什么道理?
外联系:优化设计的后练习。

后札记通过这堂的教学,我体会到要想使教学效果突出,既让学生在堂中学习到他们想学的内容,而且使得这堂既深刻又不失去活跃的堂气氛,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注:各组可依据本学科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本学期进行了堂比赛的教师
及汇报的教师填写后,一式两份送交王明和老师处,以备存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