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新)

合集下载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书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空间。

很多人的知识启蒙和思想共鸣,通常会与一两本书有关,往往从家门口的书店开始。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不小冲击。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老牌实体书店纷纷走上了转型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襄足不前就会被市场淘汰。

实体书店或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成为“打卡圣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台;或积极进军社区、乡镇等薄弱地带。

在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体书店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变革与创新贯穿始终,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实体书店转型发展创造新机遇。

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其中明确了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中国”等具体举措; 2018年,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进一步延续,这些都为实体书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加。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语文5月二模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语文5月二模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语文5月二模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

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

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老)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

”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①“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

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

②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摘编自冯刚、田昀相关论文)材料二: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书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空间。

很多人的知识启蒙和思想共鸣,通常会与一两本书有关,往往从家门口的书店开始。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不小冲击。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老牌实体书店纷纷走上了转型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襄足不前就会被市场淘汰。

实体书店或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成为“打卡圣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台;或积极进军社区、乡镇等薄弱地带。

在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体书店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变革与创新贯穿始终,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实体书店转型发展创造新机遇。

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其中明确了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中国”等具体举措; 2018年,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进一步延续,这些都为实体书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加。

2020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5月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5月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5月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

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老)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

”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

“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

①“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凤凰山敷文书院联) 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

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

②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相关论文)材料二: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

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

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2024年5月济南市高三语文针对性模拟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5月济南市高三语文针对性模拟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5月济南市高三语文针对性模拟训练卷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胸臆中流出”的性灵诗风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诗行一气直下,容易产生“滑俗”之弊;二是浅近,缺乏含蓄蕴藉的韵味。

对此,姚鼐有清楚的认识。

姚鼐虽未直接点名批评袁枚,实亦流露出不满。

他评白诗云:“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瞻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

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

”袁枚在六十岁生日诗中就有“想为香山作后身”之句,所以姚鼐所指后世“滑俗”之病,无疑是针对性灵诗风的弊端。

姚鼐明确指出,“欲作古贤辞,先弃凡俗语”,他批评其时两大诗派“浅易询灶妪,险怪趋虬户”,以“浅易”和“险怪”直指袁枚与厉鹗之失。

性灵诗派外,王士禛及其追随者追求神韵,然格局狭小,骨力不张,滑落为诗坛边缘性存在;宗宋诗风另一趋势是朝俚俗化方向发展,又暴露出“刻露之病”,缺少含蓄之韵味。

对于诗坛的流弊,如何力挽颓波?姚门弟子梅曾亮评其师之诗云:“以山谷之高奇,兼唐贤之蕴藉。

”桐城后学吴汝纶亦云:“先生诗勿问何体,罔不深古雅健,耐人寻绎。

”“山谷之高奇”与“深古雅健”是宋诗风格,“蕴藉”与“耐人寻绎”是唐诗含蓄蕴藉的传统,二者的结合,即“镕铸唐宋”。

姚鼐对于矫正香山“流易”之病的诗人都甚为看重,如选李商隐诗一卷,就是因为其诗“近掩刘白”。

尽管“矫敝流易”时“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但仍谓之为“诗中豪杰士”。

苏轼之诗,“用梦得、香山格调,其妙处岂刘白所能望哉”。

但因其为“天才”,常人难学,故非理想的典范。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见到了很多口号、标语,比如“病毒必须隔离,人心不能疏离”,“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徒,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还有“亲戚不走,明年还有,朋友不聚,明年再叙”等等;有些捐赠的防疫物资上则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些口号和标语各有特点。

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外在表现。

阅读了以上这些口号和标语,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执语言之灯,驱瘟疫之暗新年伊始,却遭遇大疫临门。

在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病毒时,我们缺乏相应的药物和疫苗来阻断病毒的蔓延与传播。

那我们该如何面对防控疫情的艰难态势?万千声音道出了答案:语言。

高雅之言道出邻邦之谊。

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不仅显示了接受唐文化熏陶的日本对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用同宗同源的历史来表达了对邻邦深厚的情谊。

危难当前,这一句句古诗格调高雅,意韵深远,道出了中日两国人民化先前干戈为玉帛的美好祝愿。

通俗之语阐清防疫道理。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看清:诗词的最高境界便是雅俗共赏。

通俗的言语与高雅的诗词并无高下之分而仅有适用与否。

面对一场全社会参与的人民战争,“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这样看似粗俗的标语,实则幽默风趣并简明扼要地阐明了戴口罩的重要性。

相比一本正经的“官腔”,这样的语言显然也更让民众传诵与接受。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怎样的语言都须合理与得当。

滥用语言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无疑会造成网络暴力与谣言散布,这些又更是加大加重了疫情防控的社会负担。

相比与无端地散布网络谣言,有时无言的彰动反而更显出力量。

俄罗斯政府在疫情初期便送了两批物资,虽没有诗词相赠,也没有媒体发声,但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雪中送炭,真正做到了“敏于行,讷于言”。

挪威作家易卜生曾言:“社会是一艘大船,每个人都是掌舵手”。

2020年5月山东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5月山东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5月山东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联考卷(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也有“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

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摘编自《人民日报给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材料二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步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

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

即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

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小学生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恰恰体现的是新媒体使用者不够理性,素养有待提升。
B.“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
C.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
D.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小学生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
A项,“烽火”在战争中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
B项,这只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没有提到哪种事物作为文化传递了信息,不能作为论据;
C项,“甲骨文”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
D项,“电报”也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4.RUC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5.“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上面相关材料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B2.A3.D
4.①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②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③界定重要概念。④注重数据分析。⑤表述客观。⑥精确归纳,分类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5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5分)
(一)(19分)
1.C
2.A
3.B
4.①举例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了“自然山水也有德化作用”的儒家文化。

②引用论证,证明了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传道济世。

③比喻论证,将按“刻板的教条去行为”的人比作“两脚书橱”,证明要“知行合一”。

④类比论证,将剑桥与书院的关系类比为《王子复仇记》和主角的关系,证明了书院是剑桥的灵魂。

(答对一条得2分,两条4分;考生如果全答,按照前两条评阅)
5.①接通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1分)有利于汲取中国古代传统书院育人智慧,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1分)。

②建立现代书院并加强交流与合作(1分),既可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利于博采众长,推动我国书院制进一步发展(1分)。

③在国际书院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中(1),一味模仿并不可行,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1分)。

(每条2分。

可根据考生答卷情况重新整合答案。


(二)(16分)
6.C
7.B
8.①是承载爱意的载体,展现徐文天在生命垂危时刻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美好的道德境界。

②表现徐文天对司琪的了解,使司琪形象丰满立体,传达爱一个人就要让她更幸福的理念。

③巧妙转化叙述视角,从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让情节富有波澜。

④通过时间落款,明确了故事的疫情背景,增强了可信度。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不赞同。

①结尾与前文司琪唤起徐文天求生意识相照应,符合生活真实,引发读者思考爱的力量,有艺术价值。

②结尾符合疫情可控可治的客观现实,能增强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使故事意蕴更丰富,有社会价值。

③结尾符合大众期待,读者、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整体,能用艺术真实弥补人们的现实缺憾,化解悲伤,凸显人性美好,有审美价值。

④结尾富有象征意义,说明痛苦终将过去、有情人定成眷属,符合以“中和”为美的民族心理,有文化价值。

赞同。

①小说前面写徐文天病情加重,而且还写信把司琪托付给另一个男人,结尾写他死亡才更符合生活真实,有艺术价值。

②悲剧结尾更能引发人们的同情心,帮助读者净化心灵,感悟生命美好,有社会价值。

③生和死能在艺术作品中产生无可替代的矛盾冲突,作家能借助死亡叙事表现对个体的生命关怀,有审美价值。

④悲剧结局产生的不完美以及人物和不完美命运的抗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有文化价值。

(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
二、(35分)
(一)(20分)
10.D 11.C 12.C
13.(1)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竟是如此对待您,请求您准许我们造反。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事”“遇”“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大王自己抢夺来的,却让国相去偿还,这(会显得)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去做好事,国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偿”“为”“与”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因为田叔查清了案件的事实,认定了梁王有罪责;(1分)又给皇帝处理此案提供了周全妥当的建议,使皇帝不会陷入维护国法和不使太后悲戚的两难境地。

(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

田叔为人正直苛刻,并以此自得,喜欢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

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

任职几年,他峻切刚直清廉公平,赵王虽赏识他,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

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汉七年(前200),高祖前去诛讨,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

当时赵相赵午等几十
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

”赵王臣下就私下里互相谋划弑杀皇上。

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

这时汉朝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

”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

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就进言推荐田叔等十多人。

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

田叔做汉中郡守十多年。

几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

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回答说:“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皇帝说:“有罪证吗?”田叔说:“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

”皇帝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如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

田叔刚刚到任,多位百姓主动找他,状告鲁王夺取财务的事情。

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对他们发怒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他们。

田叔说:“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

国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

”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

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常常坐在露天地里等待鲁王。

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休息,他终究不肯去休息,说:“我们鲁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独自到馆舍中呢!”鲁王因为这个缘故不再大举出外游猎。

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

太史公说:孔子用称赞口气说“住到这个国家一定参与它的政务”,这样的话说的也是田叔吧!
(二)(9分)
15.B
16.①颔联写景渲染小院繁花似锦,叙事直言朝廷无事可忙;(1分)实际却写出四海同春、天下太平的盛世气象。

(2分)②全诗前六句借景表达出对天下太平的舒畅喜悦的心情(1分)结尾二句则转而表达身为宰相却无所用心的自谦与自省。

(2分)(意思对即可)
(三)(6分)
17.(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20分)
18.B
19.D
20.示例:①原来红岩松在这里(或“红岩松”)②遂封山为镇(或“封山为镇”)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语句①“并非是”改为“并非”或者“并不是”;语句④,修改为:在“思辨”后添加“能力”;语句⑤,把“广大教师”提到“在”前面去;语句⑦,修改为:“对时事政治”和“透过自己的生活”对调一下。

22.关键信息:①内蒙古阿拉善盟新近发现9处烽燧遗址,②为汉代列燧,③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评分参考:写出一个关键信息给2分,写出三个给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四、(60分)
23.参照2019年高考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