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幼儿礼仪小故事

合集下载

幼儿问好礼仪小故事

幼儿问好礼仪小故事

幼儿问好礼仪小故事学会问好是一种礼貌的方式,那么有哪些幼儿问好的小故事能够帮助幼儿们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幼儿问好礼仪小故事,供大家阅览!幼儿礼仪小故事1:孟母断机传说孟子少时曾放松学习,孟母于是用刀割断正在织的绸,来教育孟子不可停学。

汉代刘向所著的《列女传·母仪》中记载:“自孟子少时也,既学而归。

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其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而今废之,何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认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恩,遂成天下之名儒。

”幼儿礼仪小故事2:青出于蓝《旬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里的“蓝”,不是指蓝色,而是指蓝草,可作青色染料。

后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强弩之末指强弩所发之矢飞行已达末程,连轻薄的鲁缟也穿不破了。

比喻势力已经衰竭,不能再起作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云:“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鲁缟,古代为山东鲁国的丝绸名产,为一种白色生绢,较薄。

废学如断织汉代乐羊子中途停学,其妻引刀断织以劝戒夫君的故事。

意思是学习半途而废,如同断织于机上。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羊子外出求学,一年来归。

妻跪问其故。

羊子曰:‘久行怀思,无他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费时月。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 红紫乱朱杂色乱正艳。

比喻以异端乱正统,或邪说冒充真理。

古人以朱为正色,红、紫为杂色,或称间色。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幼儿礼仪小故事3:男耕女织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

幼儿礼仪上课小故事幼儿礼仪故事

幼儿礼仪上课小故事幼儿礼仪故事

幼儿礼仪上课小故事幼儿礼仪故事故事一:小明学习用筷子小明是一名幼儿园的学生,他非常喜欢中国的美食。

一天,老师给他们讲解了中国的餐桌礼仪。

老师说在中国,我们吃饭时要用筷子。

小明有点害怕,因为他从来没有用过筷子。

第二天,小明决定向中国同学们学习如何使用筷子。

他观察着他们的动作,认真听老师的指导。

他们先拿起筷子,切记不要用手触摸食物;然后用两只筷子夹住食物,放入口中。

小明看着同学们熟练地用筷子夹起米饭、蔬菜和肉类,他也跃跃欲试。

当午餐时间到了,小明拿起自己的一双筷子,开始尝试用它们夹起米饭。

起初,他夹起的米饭掉了一地,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练习。

慢慢地,他的筷子用得越来越熟练,最终他成功地夹起了一口米饭。

其他同学看到了小明的努力,鼓励他不要放弃,小明也更有信心继续练习。

几个星期后,小明已经可以轻松地用筷子吃饭了。

他骄傲地告诉爸爸妈妈,他已经学会了中国的餐桌礼仪,以后可以和他们一起吃中国美食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礼仪需要耐心和坚持。

只要我们努力练习,就能够掌握好幼儿礼仪。

故事二:小芳学习问候小芳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她对别人非常友好,但她很少主动向别人问好。

有一天,她的妈妈和她讲了一个关于礼仪的故事。

故事里的小明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他每天都会主动和人们打招呼,问候他们。

不管是邻居还是陌生人,他都会微笑着说声“你好”,让人们感觉很温暖。

听完故事,小芳感到很羡慕小明的礼貌举止,她决定要向小明学习并改掉自己不主动问候别人的坏习惯。

第二天,小芳主动找机会和同学、老师们问好。

当她和同学们打招呼时,她的眼睛里满是笑意,声音中充满了热情。

同学们也纷纷回应她的问候,大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了。

过了一段时间,小芳已经养成了主动问候别人的好习惯,她发现自己和同学们、老师们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不仅如此,她还发现人们对她也更加友善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礼貌问候是展示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

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

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在我们的生活中,礼仪文明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关于礼仪文明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文明礼仪,如何遵守礼仪文明。

下面是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文明礼仪以及应该如何遵守它。

故事一:抬头看路有一次,有个小男孩在马路上走路,一不小心撞到了一个人。

小男孩抬头一看,愣住了,原来是一个盲人。

这时,盲人对小男孩说:“小朋友,你在路上走路的时候,要抬头看路,不要玩手机。

”小男孩听后,非常惭愧。

从此以后,他在路上走路都会时刻提醒自己抬头看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公共场合中,要一直保持礼貌,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在行走的时候,要保持警觉,不要玩手机或者听音乐,而要专注地看路。

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并且显示我们的礼仪文明。

故事二:给老人让座一天,一个老人坐在公交车上,由于车上人太多,老人无法站立。

这时,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老人的困境,主动给他让座。

老人很高兴,对这个年轻人表示了感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公共场合中,尤其是在公交车上,要时刻注意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对于老人或者有孕妇等特殊身份的人,我们更应该主动给予照顾与关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故事三:排队等候有一次,张先生在银行排队等待业务处理,这时,一个年轻人突然插队了。

张先生非常不满意,于是请年轻人回到队伍中间排队。

年轻人很不情愿,但是也只能回到队伍中排队。

最后,张先生和其他人顺利办理完业务,年轻人也排在了最后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公共场所中,要遵守排队的规则。

排队是文明礼仪的一种表现,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耐心等候、让位与宽容等等。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要因为自己的小小利益而影响到他人的利益和情感。

总之,这些小小的故事都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需要遵循文明礼仪,从自身做起,注意实际行动与行为的言行谨慎(如遵守交通规则,排队、讲卫生等等),共同维护一个有序、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

幼儿礼仪小故事(通用11篇)整理

幼儿礼仪小故事(通用11篇)整理

幼儿礼仪小故事(通用11篇)整理幼儿礼仪小故事(通用11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亲密关系,他们迫切地盼望熟悉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礼仪小故事,盼望对大家有关心!幼儿礼仪小故事篇1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

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

假如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我想让全部的人都敬重我,那我就必需敬重全部的人。

”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所以得到特别多的人的敬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幼儿礼仪小故事篇2小猴,没有礼貌。

老师来了,他不问好;撞到了小兔。

他不赔礼;碰见老人,他不让路……猴妈妈很生气,他对小猴子说:“你怎么不学着讲礼貌呢?”学礼貌多麻烦,拿钱多省事。

小猴对妈妈说:“给我一些钱,我去买礼貌。

”听后妈妈哭笑不得。

认真一想,就给了我一些钱。

小猴拿着钱,高兴奋兴低潮街上跑去……来到第一家商店,小猴大喊:“喂,这儿买礼貌吗?”没人回答。

来到比二家商店,小猴大叫:“喂,这儿买礼貌吗?”没人回答。

一家、两家……小猴跑了三十三家商店,都没有买到礼貌。

只剩最终一家商店了,山羊伯伯开的。

山羊伯伯平常对小猴很好,小猴很敬重他。

小猴想,山羊伯伯肯帮忙,我肯定能买到礼貌。

他观察山羊伯伯很忙,就等了一会儿。

“山羊伯伯,您这有礼貌卖吗?”小猴轻轻问。

山羊伯伯笑了:“傻孩子,礼貌是买不到的,只能学到。

”小猴没有买到礼貌,低着头走回来,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没有买到礼貌。

关于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5篇

关于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5篇

关于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5篇大家都说,三岁定八十。

礼仪要从幼儿抓起。

下面是有关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1】小猴跑到西瓜地里,他头一次看见西瓜,感到很有趣,摘下一个西瓜就要吃。

旁边一头小牛见他把滚圆的西瓜往嘴边送,就对他说:“你大概不会吃西瓜吧?我来教你——”小猴很不耐烦地打断小牛的话说:“不用你教!不用你教!”说着一口咬下一大块西瓜皮,嚼嚼吃掉了,生气地把咬破的西瓜往地上一扔,撇着嘴说:“不好吃!不好吃!”小牛告诉他:“谁让你吃瓜皮呢?吃西瓜,应该吃里头的瓤啊!”小猴一跺一跺地跑掉了,边跑边说:“吃瓜要吃瓤,这谁不知道?”小猴跑到香瓜棚里,伸手摘下一个香瓜,一拳把香瓜砸成两半,掏出里头的瓜瓤就往嘴里塞,旁边的小驴告诉他:“吃香瓜应该吃肉,瓜瓤里尽是滑溜溜的籽,不好吃!”小猴张口就把滑溜溜的香瓜籽吐出来,生气地把香瓜肉扔掉,一蹦一蹦地跑了,边跑边嘟嚷:“这回我记住啦,应该吃肉!应该吃肉”小猴蹦到了一棵核桃树旁,树上正结着绿油油的核桃果。

他蹦到树上,伸手就摘果子。

一只喜鹊来告诉他:“这核桃可不能乱吃啊”小猴马上自以为是地说:“不用你多嘴啦!我知道,得吃肉”说着“吭哧”就咬了一口核桃果的绿肉,这回,小猴嘴里又麻又涩,难过得他一筋头翻下树来,赶忙跑到小河边嗽口,小喜鹊飞过来告诉他:“吃核桃,应当吃核里面的仁儿。

”小猴嗽完口,又一蹦一蹦地跑了。

这回他跑到一棵梨树边,蹦到梨树上,摘下一个大鸭梨,在树干上七磕八碰,把果肉全部碰烂碰掉,只剩一个梨核儿,这才放到嘴里吃。

唉呀!他不由得又把嚼烂的渣子吐了,酸得直嘬牙。

喜鹊飞来问他:“这回好吃了吧?”他气得摘下一个鸭梨朝喜鹊扔去,翻身下树,一蹦一蹦地朝远处跑去,边跑边嘟嚷:“西瓜没味儿,香瓜净是籽儿,核桃麻嘴儿,鸭梨酸牙儿……我从今后再不吃这些瓜果儿!”你说小猴错在哪儿呢?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2】猪爸爸、猪妈妈高高心心地带着猪宝宝搬进了新家。

关于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5篇

关于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5篇

关于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5篇大家都说,三岁定八十。

礼仪要从幼儿抓起。

下面是有关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1】小猴跑到西瓜地里,他头一次看见西瓜,感到很有趣,摘下一个西瓜就要吃。

旁边一头小牛见他把滚圆的西瓜往嘴边送,就对他说:“你大概不会吃西瓜吧?我来教你——”小猴很不耐烦地打断小牛的话说:“不用你教!不用你教!”说着一口咬下一大块西瓜皮,嚼嚼吃掉了,生气地把咬破的西瓜往地上一扔,撇着嘴说:“不好吃!不好吃!”小牛告诉他:“谁让你吃瓜皮呢?吃西瓜,应该吃里头的瓤啊!”小猴一跺一跺地跑掉了,边跑边说:“吃瓜要吃瓤,这谁不知道?”小猴跑到香瓜棚里,伸手摘下一个香瓜,一拳把香瓜砸成两半,掏出里头的瓜瓤就往嘴里塞,旁边的小驴告诉他:“吃香瓜应该吃肉,瓜瓤里尽是滑溜溜的籽,不好吃!”小猴张口就把滑溜溜的香瓜籽吐出来,生气地把香瓜肉扔掉,一蹦一蹦地跑了,边跑边嘟嚷:“这回我记住啦,应该吃肉!应该吃肉”小猴蹦到了一棵核桃树旁,树上正结着绿油油的核桃果。

他蹦到树上,伸手就摘果子。

一只喜鹊来告诉他:“这核桃可不能乱吃啊”小猴马上自以为是地说:“不用你多嘴啦!我知道,得吃肉”说着“吭哧”就咬了一口核桃果的绿肉,这回,小猴嘴里又麻又涩,难过得他一筋头翻下树来,赶忙跑到小河边嗽口,小喜鹊飞过来告诉他:“吃核桃,应当吃核里面的仁儿。

”小猴嗽完口,又一蹦一蹦地跑了。

这回他跑到一棵梨树边,蹦到梨树上,摘下一个大鸭梨,在树干上七磕八碰,把果肉全部碰烂碰掉,只剩一个梨核儿,这才放到嘴里吃。

唉呀!他不由得又把嚼烂的渣子吐了,酸得直嘬牙。

喜鹊飞来问他:“这回好吃了吧?”他气得摘下一个鸭梨朝喜鹊扔去,翻身下树,一蹦一蹦地朝远处跑去,边跑边嘟嚷:“西瓜没味儿,香瓜净是籽儿,核桃麻嘴儿,鸭梨酸牙儿……我从今后再不吃这些瓜果儿!”你说小猴错在哪儿呢?幼儿礼仪教育小故事【2】猪爸爸、猪妈妈高高心心地带着猪宝宝搬进了新家。

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幼儿

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幼儿

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幼儿1.简短的礼仪小故事10则1.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

“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在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

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2.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3.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故事

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故事

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故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所以,文明礼仪成了我国人民最基本的品质。

以下是“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故事”,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

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

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

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绳。

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

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短的幼儿礼仪小故事
宣言礼仪美德,要从幼儿做起,所以很多的妈妈都会给宝宝讲一些礼仪小故事。

下面
为您精心推荐了幼儿礼仪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
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
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

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

两人刚走到
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
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
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

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
牙齿,终于断了气。

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

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

时香
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

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杨时1053年-1135年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下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
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之后的南宋朱熹所继承,
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
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
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
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之后,"程门
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飘过沔阳湖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
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
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这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