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构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引言城市住宅区规划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涵盖了城市住宅的布局、道路系统的规划、公共设施的设置等方面。
良好的住宅区规划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原理及其重要性。
1. 人性化设计原则城市住宅区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人性化设计原则:1.1 多样性和包容性住宅区应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例如,可以规划多层住宅楼和独栋别墅,以及适合不同收入水平的经济住房。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和家庭结构的居民特点,例如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1.2 社区设施和服务良好的住宅区规划应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并提供便利的社区设施和服务。
例如,可以设置公园、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方便居民出行和获取所需的服务。
1.3 步行和骑行友好性为了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住宅区规划应鼓励以步行和骑行为主要交通方式。
可以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居民在社区内活动。
此外,还可以提供公共交通设施,促进公共交通的使用。
2. 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良好的住宅区规划应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2.1 紧凑性和集约性住宅区规划应尽量减少土地的使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增加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
此外,还可以采用混合用途的规划,将住宅、商业和办公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合理组织在一起,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
2.2 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住宅区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增加绿色空间,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
可以设置公园、花园和绿化带,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等技术,提高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循环经济和资源共享良好的住宅区规划应鼓励循环经济和资源共享。
可以设置废物分类和回收的设施,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共享资源,例如共享汽车和共享自行车,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 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 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 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 “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第第十十一一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北 宋 东 京 开 封 城 平 面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 置方式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 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 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 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第二第十二十三三页页,,共共11141页4。页。
我国50年代建设的上海曹杨新村规划平面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 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 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第二十八页,共114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 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 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 居室的作用。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 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第第四四十十三三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产生背景: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安全性和私 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 、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 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 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基本知识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四、道 路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1、概述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 街道。
②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 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 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 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 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 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特点:这种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较好的解决了私人小汽 车和人行的矛盾,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广为采 用。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213:13:5813:13Aug-212-Aug-21
•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13:13:5813:13:5813:13Monday, August 02, 2021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第一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建设居住区文明与居住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这些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原则。
概括为两方面:居住区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一、居住的物质舒适性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内容。
卫生包括: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和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运转及处理等)。
人均公共绿地、人口密度、绿化率是保证小环境的规划指标。
舒适指健康环境与居民心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二、精神的享受性1、归属感和认同感;2、美学的要求;3、文化第二节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一、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制定了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下学不比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是城市内部结构的直接体现,是城市各 项功能活动映射的空间投影;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范畴内城市用地的 相关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抽象概括。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 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
• 城市密度:是城市各构成要素密度的一种综合。合理的城 市密度,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高社会劳 动生产率;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节约 使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交 流,刺激竞争,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有利于 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有利于城 市政府进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 城市布局:合理的城市布局,能缩短人流、物流、信息流、 资金流的流动空间和时间,方便他们的流动,提高城市效 益;能合理地利用城市的土地和自然条件,建立合理、边 捷的交通联系;能避免城市各物质实体或要素相互干扰。 • 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内部密度 和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是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
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 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
第三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城市内部结构通常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产业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等方面,往往也是城市问题的集中表现,矛盾的焦点所在。
城市的外部结构广义上讲是城市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延伸和扩 展部分,也是指城市建设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
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亦可
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 带状布局: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 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 型、S型等。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人性化布局:城市住宅区应当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规划师应当设法创造一个居住区,便利居民的移动,并为居民提供接近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和购物中心等。
2.混合用途:住宅区应当包含多种用途,如商业、文化和娱乐设施等。
这有助于提高住宅区的活力,并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便利公共交通:住宅区应当便利公共交通。
这包括提供公交车站、地铁站和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
这可以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同时也有助于环保。
4.社区内部面积分配:住宅区规划应当合理分配不同功能的面积,如居住、公园和商业等。
这有助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5.注重生态保护: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这可以通过保留绿地、湿地和自然景观等方式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6.空间尺度和密度:住宅区规划应当考虑空间尺度和密度。
规划师应当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住宅区的大小和规模。
这可以确保居住区的合理利用,并避免过度拥挤。
7.绿化和景观设计: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
通过种植花草树木和规划景观设施,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8.鼓励社交互动:住宅区规划应当设计成鼓励社交互动的环境。
提供公共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和健身中心等设施,可以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9.可持续发展: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
采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管理和废物处理等措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0.历史保护和文化保持:住宅区规划应当尊重历史和文化,并保护其中的重要遗产和文化景观。
这有助于保持城市的独特性和历史特色。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城市住宅区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可编辑)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1资源1 概论1.城市详细规划概念: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的具体规划。
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
2.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根据不同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用地适建情况,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
4.控制体系指标有:地块划分、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土地使用强度、道路及其设施、城市环境景观5.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化。
它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即将建设的各类设施作出具体安排,对建筑空间和艺术处理加以明确,并核算技术经济指标,为各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六)竖向规划设计;(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绿地率。
7.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一、规划说明书现状条件分析;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3、用地布局;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7、竖向规划;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图纸规划地段位置图规划地段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4、道路交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8.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9.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

类型
居住区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 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 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于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 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
用地50~100公顷
居住小区
服务半径: 指居住区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 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千人指标: 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居住组团级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居委会的规模一般以300户~800户为宜, 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幼托、 居委会、老年退休工人活动室、青少年 活动室、自行车存放处、服务站、卫生 站、小商店等。
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 规定的时日内获得所需日照量,而必须 保持的一定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 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 据。
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
用地4—6公顷
邻里单位六条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 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 口规模;
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布置在中心公共 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占地约64.75公顷,保证儿童上学 距离不超过0.8km;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 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是指不属于住宅区其他用地为住宅区共同 享用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 集中绿地、各类户外场地(不包括标准的运 动场)、居住组团绿集中设置,在整个公共绿地中一般 用于种植绿色植物的用地(包括小径)的比 例不应小于73%-87%,活动场地(硬地为主) 的比例为10%-22%,景观与休息小建筑及 环境小品的用地不宜大于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面积密度
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 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 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 (平方米/公顷)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容积率
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
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 住宅区的用地配置考虑其职能侧重、居 住密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社区生 活、户外环境质量和地方特点等多方面 因素综合确定。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4、公共绿地(R04)
居住区用地(R)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人口密度
住宅区人口密度(毛) =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总用地 (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
住宅区人口密度(净) =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建筑总用地 (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
适宜的住宅区人口密度宜控制在300~800人/公顷 在人口密度800人/公顷左右或以上的住宅区应考
虑户外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的利用方式。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人均用地
人均住宅区用地 =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区总人口 (平方米/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建筑密度
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 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
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 基底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 (%)
• 1994年颁布的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CB50180-93)中提出了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 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可以作为城市住宅区用地 规模的参考。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户数(户) 10000~16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小区 3000~5000 10000~15000
• 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依据居民的使用 频率,设施的规模效益。
服务半径——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 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我国住宅区各级设施的空间距离服务半径
设施等级 居住区级 居住小区级 居住组团级
服务半径(米) 800~1000 400~500 150~250
具体结构的机能, 图式表现性则要求能够用图形、图表或公式来表
现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
城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规划结构: 城市规划结构包含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
要素,反映各系统在构成配置与布局形 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关系, 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 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 图形来表现。
居住区 50~60 15~25 10~18 7.5~18 100
小区 55~65 12~22 9~17 5~15 100
组团 70~80 6~12 7~15 3~6 100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住宅区规划用地配置会有变化的情况: 1、土地的立体化和复合化利用,如开发地
下空间、对地面进行公共空间分层开发 利用。 2、区位不同可导致住宅区用地配置不同。 在市中心区或周围已有较完善的公共服 务设施可供使用,住宅区内公共服务设 施用地的比重可适当降低。 3、居住对象不同。
建筑高度控制之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第二节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 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 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住宅区的构成要素为:
用地——(用地规模与配置)
设施——(设施分级与布置)
第四章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第一节 结构、规划结构
结构: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可转换性和图
式表现性是结构的基本性质。 整体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元素完整全面, 系统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元素在整体上具有相互
的关联, 规律性要求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 可转换性要求在基本关系的作用下具有构成各种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构开 图放
空 间 系 统 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用地布局结构图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历史街区保护 之空间布局结 构示意图一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空间——(空间层次与组合)
景观 ——(视觉景观与形象)
四部分
四方面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用地规模与配置
• 基本要求:为使住宅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 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 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
• 位于城市边缘地区的新建住宅区尤为重要。
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
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 米/平方米)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图解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设施分级与布置
• 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 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 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居住密度
• 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 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 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 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 标的综合概念。
• 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价值和土 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的定位, 以及对城市型生活氛围的营造。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结 构
住宅—住宅 区—城市构成 示意
• 用地配置: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 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 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以及比 例,它反映了一个住宅区的某些重要的 特征,如区位、环境、标准甚至住宅的 层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