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 (小学教学)
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4篇

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4篇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海南岛看到的海底世界——红树林的景象。
生动地描写了涨潮、退潮、海风吹时树林的不同姿态,说明了它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并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理解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红树林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一、导入课件1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实际上呢?(交流红树资料1)二、初读1、小组合作,快速小声朗读。
注意: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同学读得好,好在哪儿;字音、句子是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准、读通。
2、交流:谁来评价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朗读?3、评价: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课文中的词句都掌握了。
咱们再来一起加深一下印象。
或:看来这一课还真是难住了一些小懒虫,预习的时候动动手,翻翻字典;动动嘴,多读几遍,这些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做小老师,为我们领读这些生词?课件2,领读生词。
4、预习作业里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景观:远观、近赏;繁殖;精神)5、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之所以被成为“海上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美;生命力顽强)三、自学1、课件3,出示金钥匙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
《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

《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树林》教案1教学目标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芳馨婀娜栅栏倘若抵御绚丽多姿盘根错节纵横交错贫瘠不毛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三、精读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远观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形态:密密麻麻婀娜颜色:青翠味:芳馨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树干: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
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三)繁殖1.啪啪的响声,胎生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四)精神奉献、团结、顽强四、拓展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红树林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红树林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大雁塔小学地处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创办于1960 年。
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
学校现有48 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 多名。
学校于1978 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
1991 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
1998 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 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
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协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1.理解并准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 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水平。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水平。
《红树林》教案:培养细致观察力,认识红树林动植物

《红树林》教案:培养细致观察力,认识红树林动植物导入:一.片段欣赏(读书声带来的自然声场渲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看一下红树林的图片或者鱼类、植物的图片。
还可以放一些自然音乐,并让学生看电子板书,看看学科名称何其对应,有些学科名称看上去怎么配的都不对。
(思考,建立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导言(教师引领进入课堂的正题,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发言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堂主题和学生群体的特点灵活选择。
)走进红树林,就像走进一片神秘的大自然世界。
除了氤氲的海雾,还有各种各样的鱼、蟹、虫、松鼠、果胶、红树、紫魔、板根、棕榈、榄仁树等动植物,它们美妙的形态和丰富的生命体现着大自然无限的魅力。
本节课我们将了解到具体有哪些红树林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三.新课建立(讲解学习目标和任务)1、学生要求通过导师讲解及自我学习,了解红树林的形态和特征,认识和了解具体的红树林动植物。
2、培养学生对红树林植物的细致观察力。
了解植物的不同具体形态、颜色及不同特性,快速找寻区别。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观察能力。
了解植物特征并运用课文知识作出识别。
3、强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有一个完整认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自身环境。
四.互动探究环节1、对于红树林,你知道哪些?花费几分钟让学生简单交流一下2、观察细致度: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的植物。
教师先让学生品出一个植物的特征和特点,学生们回答后,小组之间要分享,看看他们观察到的不同点,从而发现或者认识到之前观察的不够仔细,就好像同学们分享他们不同察觉力的特点。
3、识别能力:展示多张图片,要学生分类,学生分组、认真观察,分类归纳,然后分享他们分组的方法,课上共同会识别红树林里的植物和动物。
四、扩展阅读:1、红树林的奇妙功能:红树林不仅是动植物的乐园,也是巨大的海洋生态系统。
读到第二章节关于红树林的功能,让学生们自己去了解它神奇的功能、壮观的景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水、生态、树木)和尝试(红树林的沉积、甲烷的来源和作用),用不同思维方式去透彻理解。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红树林》。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知识。
2.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2.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关爱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理解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
2.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红树林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红树林。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红树林知识。
2.课文朗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2.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魅力。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3.2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课文《红树林》的感悟。
2.课文深入学习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红树林的生态功能。
2.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树林的保护现状。
3.小组合作活动3.1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保护红树林的建议。
4.课堂展示4.1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建议书,分享保护红树林的方法。
4.2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xxxx的xx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近看:雄伟
xx远看:神秘奇观
繁殖:胎生
精神:奉献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写提纲。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语。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加深理解课文。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2、全班交流,在倾听中完善自己想法。
课件6、7
近赏
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1)指名读。这一段重点写的是什么?
(2)自己读,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描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红树林的雄伟壮丽,用高昂的语气来读。
(3)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感受红树林的奇异壮观。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红树林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兴趣。
1.1.2 借助多媒体展示红树林的美丽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3 结合我国环保政策的背景,强调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2.1 红树林的概念与特征:2.1.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泥滩上的特殊森林生态系统。
2.1.2 红树林具有耐盐碱、耐水淹、根系发达等特点。
2.1.3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2.2 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2.1 保护海岸线,减缓海浪侵蚀。
2.2.2 净化水质,吸收污染物。
2.2.3 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2.3 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2.3.1 国家政策对红树林保护的重视。
2.3.2 提高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和参与。
2.3.3 合理开发红树林资源,如旅游、科研等。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红树林》课文3.1.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生态功能以及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3.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1.3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红树林保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红树林的概念、特征和生态功能。
4.1.2 了解红树林的保护政策和利用方式。
4.1.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阅读、讨论、调查等方法,深入探究红树林的相关知识。
4.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3 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4.3 情感态度价值观:4.3.1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环保意识。
4.3.2 培养学生关爱红树林、关爱家园的情感。
4.3.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红树林贡献力量。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掌握红树林的概念、特征和生态功能。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
1.3 教学难点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1.5 教学准备PPT、案例资料、讨论问题。
1.6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什么特别之处?环节二:讲授(15分钟)教师讲解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了解红树林的基本知识。
环节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红树林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节四: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环节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红树林的基本知识,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2 教学改进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环境。
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3 学生反馈学生对红树林的知识兴趣浓厚,认为课堂内容丰富且实用,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2 教学重点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
3.3 教学难点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3.5 教学准备PPT、案例资料、讨论问题。
3.6 教学过程导入、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与反思。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红树林知识的掌握程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4.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4.3 评价结果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对红树林知识掌握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