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差量法的使用
高考化学计算题差量法详解(含例题及练习)

高考化学计算题差量法详解(含例题及练习)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1、质量差法例题在1升2摩/升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3.2克,问:(1)加入的铜粉是多少克?(2)理论上可产生NO气体多少升?(标准状况)【分析】硝酸是过量的,不能用硝酸的量来求解。
铜跟硝酸反应后溶液增重,原因是生成了硝酸铜,所以可利用这个变化进行求解。
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4H2O 增重192 44.8 636-504=132X克Y升13.2 可得X=19.2克,Y=4.48升【练习】1、在天平两盘内各放有等质量等体积的烧杯,分别盛有同物质的量同体积的盐酸,天平平衡。
再分别加人一定量的镁、铝,充分反应后,若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则加人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9:8 (B)11:12 (C)12:11 (D)3:42、将4.6g钠和4.8g镁分别投入盛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的两个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总质量分别为mg和ng,则不可能的关系为()(A)m=n (B)m>n (C)m<n (D)m≤n2、体积差法例1、10毫升某气态烃在80毫升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1.01×105Pa , 270C)时,测得气体体积为70毫升,求此烃的分子式。
【分析】原混和气体总体积为90毫升,反应后为70毫升,体积减少了20毫升。
剩余气体应该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量的氧气,下面可以利用烃的燃烧通式进行有关计算。
C x H y + (x+y/4)O2 → xCO2 + y/2 H2O 体积减少11+y/410 20计算可得y=4 ,烃的分子式为C3H4或C2H4或CH4【练习】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适量A和B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3B≒2C,若维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VL,其中C气体的体积占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原混和气体的为l.2L ≒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1L≒反应达平衡时气体A消耗掉0.05VL ≒反应达平衡时气体B消耗掉0.05VL(A)≒≒ (B)≒≒ (C)≒≒ (D)≒≒3、物质的量差法例3、白色固体PCl5受热即挥发并发生分解:PCl5(气)= PCl3(气)+ Cl2现将5.84克PCl5装入2.05升真空密闭容器中,在2770C达到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为1.01×105Pa ,经计算可知平衡时容器内混和气体物质的量为0.05摩,求平衡时PCl5的分解百分率。
化学计算方法—差量法

化学计算方法—差量法差量法(Method of differences)是一种常用于化学计算中的方法,它基于简单的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计算,包括浓度计算、物质量计算、平衡常数计算等等。
差量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前后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异来求解问题。
在使用差量法时,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状态,然后计算出其他状态与基准状态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通常以数值的形式表示。
举个例子来说明差量法的具体应用。
假设有一瓶体积为500mL的酒精溶液,其中酒精的浓度为30%(体积百分比)。
现在我们想要将浓度调整为20%。
要使用差量法来计算所需的酒精和溶液的体积,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基准状态:即初始状态,即30%浓度的酒精溶液。
2.计算所需差异:所需酒精的体积差异为30%-20%=10%,而所需溶液的体积差异为20%-30%=-10%。
3.使用差异计算:根据差异计算,所需酒精的体积为10%*500mL=50mL,而所需溶液的体积为-10%*500mL=-50mL。
4.计算最终结果:将所需差异与基准状态中的对应量进行分别相加,即500mL+50mL=550mL的酒精溶液,以及500mL-50mL=450mL的溶液。
通过差量法,我们可以得到将初始浓度为30%的酒精溶液调整为20%浓度所需的酒精体积为50mL,以及溶液体积为450mL。
差量法同样适用于物质量计算。
比如,假设我们需要制备100mL浓度为2M的盐酸溶液。
然而,我们只有0.1M和5M的盐酸溶液供应。
我们可以使用差量法来计算所需的两种溶液的体积。
1.确定基准状态:我们可以选择0.1M的盐酸溶液作为基准状态。
2.计算所需差异:所需盐酸的浓度差异为2M-0.1M=1.9M,而所需溶液的体积差异为100mL-0mL=100mL。
3.使用差异计算:根据差异计算,所需0.1M盐酸溶液的体积为1.9M*100mL/0.1M=1900mL,而所需5M盐酸溶液的体积为0mL-1900mL=-1900mL。
谈差量法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谈差量法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作者:文/金明刚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5期摘要:差量法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确恰当地使用差量法解决实际计算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反应量变的深刻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关键词:化学计算;差量法;量变对于化学反应前后固体质量、气体体积、溶液质量有差量以及没有数字的计算题都可以用差量法进行计算,我们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特殊的产物。
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前后物质的相关量成正比。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在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值”,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解答案。
因此,在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将差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后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列出比例式,求解未知数。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一、反应前后质量的差量例1.100 g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后,测定反应后固体质量为69 g,则NaHCO3的分解率为多少?【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质量减轻,减轻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NaHCO3和反应生成Na2CO3的固体质量差,也是反应生成的H2O和CO2的质量之和,即Δm=m (NaHCO3)-m(Na2CO3)或m(H2O)+m(CO2),由实际固体质量的变化量,即可求出实际参加反应的质量,从而求出其分解率。
【解答】略。
NaHCO3的分解率为84%。
例2.将过量的铁片投入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经洗净、烘干、称量,其质量与原来加入的铁片的质量相等。
求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
【分析】铁片投入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铁片分别与二者反应,与CuSO4反应,置换出铜,铜吸附在铁片表面,固体质量会增加;与H2SO4反应,铁片溶解,放出氢气,固体质量减轻。
根据题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未发生变化,因此,不难得出,铁与CuSO4反应固体增重的质量等于铁与H2SO4反应固体减轻的质量,利用此等量关系求出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
(完整版)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含答案)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一些巧解和方法一、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 所谓“差量”就是指一个 过程中某物质始态量与终态量的差值。
它可以是气体的体积差、物质的量差、质量差、 浓度 差、溶解度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例 1】把 22.4g 铁片投入到 500gCuSO 4 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 洗涤、 干燥后称其 质量为 22.8g ,计算(1)析出多少克铜?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多大?解析“充分反应”是指 CuSO 4 中 Cu 2+ 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为 FeSO 4 溶液, 不能轻 率地认为 22.8g 就是 Cu ! (若 Fe 完全反应,析出铜为 25.6g), 也不能认为 22.8-22.4=0.4g 就是铜。
分析下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溶解 56gFe ,就析出 64g 铜,使铁片质量增加 8g(64-56=8) ,反过来看:若铁片质量增加 8g ,就意味着溶解 56gFe 、生成 64gCu ,即“差 量” 8 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 (也可是物质的量)成正比。
所以就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已 知“差量”22.8-22.4=0.4g 求出其他有关物质的量。
设:生成 Cu x g , FeSO 4 y gFe+CuSO 4 =FeSO 4+Cu 质量增加 56 152 64 64-56=8y x 22.8-22.4=0.4故析出铜 3.2 克铁片质量增加 0.4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的质量必减轻 0.4g ,为 500-0.4=499.6g 。
【巩固练习】将 N 2和 H 2的混合气体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反应器内,达到平衡时, NH 3 的体积分数为 26%,若温度保持不变,则反应器内平衡时的总压强与起始时总压强之比为 1∶______。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 比。
化学计算方法差量法

化学计算方法差量法差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用于求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差量法可以用来确定反应物的摩尔量、生成物的摩尔量以及余量等相关信息,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差量法的基本原理、计算步骤以及实际应用。
一、差量法的基本原理差量法基于化学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通过计算摩尔量的差值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量关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配比关系,简单地根据给定的摩尔量求解未知的摩尔量。
二、差量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化学方程式:首先需要明确所研究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其化学式。
2.结合实际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已知的摩尔量和需求求解的未知的摩尔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应用差量法求解未知的摩尔量。
4.检查计算结果:最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三、差量法的实际应用1.确定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差量法可以用来确定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摩尔量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反应机制和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2.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量:通过差量法,我们可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量,从而确定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的用量和生成物的产量。
3.确定反应限定剂和过剩剂:在化学反应中,经常会出现反应限定剂和过剩剂的情况,通过差量法,我们可以确定哪一种反应物是限定剂,哪一种是过剩剂,从而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和提高反应效率。
4.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化学计量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常常会遇到化学计量方面的问题,通过差量法,我们可以解决生产中的用量计算、废料处理等与化学反应相关的问题。
总之,差量法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控制和应用化学反应。
在化学实验和工程实践中,差量法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1 2
x 100-100×90%=10
列关系式:1︰2=x︰10,解得:x=5 m3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5 m3 ÷(100 m3×1/4)×100%=20%
答:(略)
解设向第一个烧杯中加入金属铝后增重的质量为x,则
2Al~~~~3H2~~~~△m
54 6 48
0.63 g x
列关系式:54︰48=0.63 g︰x,解得:x=0.56 g
为了保持天平平衡,第二个烧杯增重应为0.56 g,设需CaCO3的质量为y,则44 56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理论差量”,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差量进行解题,思路简捷,速度快。下面结合例题具体谈谈差量法的应用。
一、利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进行解题
1.利用差量,判断气体成分
例1在100 ℃时,3.88 g无色无臭气体A与足量Na2O2完全反应放出氧气,且固体质量增加了2.28 g,试推断A是什么气体。
解设A气体的式量为x,则有
2A~~~~O2~~~~△m
2x 32(2x-32)
3.88 2.28
列关系式:2x︰(2x-32)=3.88︰2.28,解得:x=38.8
因为:18<38.8<44,故A气体是水蒸气和CO2的混合气体。
2.利用质量差,解天平平衡问题
例2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置两个质量相等的烧杯,在第一个烧杯中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在第二个烧杯中盛有足量盐酸,天平保持平衡,若向第一个烧杯中加入0.63 g金属铝,为了保持天平平衡,应向第二个烧杯中加入CaCO3多少克?
y 0.56 g
列关系式:100︰y=56︰0.56,解得:y=1 g
29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

29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差量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数和摩尔质量的简捷方法。
该方法非常方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计算化学反应中的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差量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差量法的原理差量法的原理基于以下两个基本概念: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数守恒定律: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各个物质的摩尔数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2.化学物质的摩尔数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每个物质的摩尔数等于其质量除以其摩尔质量。
基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差量法来计算物质的摩尔数和摩尔质量。
二、差量法的应用步骤:下面是差量法的应用步骤及其示例:1.编写化学反应方程:首先需要编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包括反应物和产物。
例如,考虑以下化学反应:H2+O2→H2O2. 将已知量转化为摩尔数:将已知质量或体积等转化为摩尔数。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的化学计量关系,将反应物的质量转化为摩尔数。
例如,如果已知H2的质量为4g,则可以使用其摩尔质量(2 g/mol)计算出摩尔数:4g / 2g/mol = 2 mol。
3.判断所求物质:根据问题的要求,判断所求物质是反应物还是产物。
在上例中,假设需要计算产物的摩尔数。
4. 利用守恒定律计算所求物质的摩尔数:由于守恒定律,已知反应物的摩尔数等于所求产物的摩尔数。
在上例中,已知H2的摩尔数为2 mol,根据守恒定律,所求产物H2O的摩尔数也为2 mol。
5. 将摩尔数转化为质量或体积:根据所求物质的摩尔质量或摩尔体积,将摩尔数转化为质量或体积。
在上例中,已知H2O的摩尔质量为18g/mol,可以计算出所求产物H2O的质量:2 mol × 18 g/mol = 36 g。
6.根据需要进行单位转换:根据问题的要求,将所得的质量或体积等进行单位转换。
例如,将质量从克转换为千克或毫克,将体积从毫升转换为升等。
三、差量法的优缺点:差量法的使用具有以下优点:1.简单快捷:差量法使用方便,只需根据守恒定律进行计算,既省时又有效。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差量法的数学应用原理(等比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是按一定量的比例关系反应进行的,因此可以根据题中的相关量或对应量的差量,得到相应的解题方法——即差量法。
aA + cC = eEa c eb d f二、差量法解题步骤1、分析题意:分析化学反应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引起差值的原因。
2、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以确定是否能用差值法。
3、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与题中提供“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关系,求出答案。
三、利用差量法解题的类型1、质量差量法①固体质量差量法例1:将12.8g铜片放入足量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铜片洗净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3.56g,计算有多少克铜被氧化。
解析:铜与AgNO3发生反应:Cu+2AgNO3=Cu(NO3)2+2Ag,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有64g铜被氧化,会生成216g金属银,固体质量增加152g,它与题中给出固体质量差量构成对应比例关系,可用差量法求解。
解:Cu+2AgNO3=Cu(NO3)2+2Ag 固体增加质量△m64g 216g 216g-64g= 152gm(Cu) 13.56g-12.8g =0.76gm(Cu)=0.32g【巩固练习】1.在某些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个质量为1.12g的铁片,经过一段时间,铁片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取出洗净、烘干,称重,质量变为1.16g.计算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多少克析出了铜多少克2.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
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3.agNa 2CO 3和NaHCO 3混合物加热至质量减少到bg ,则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4.把6.1g 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 ,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5.将一定量NaHCO 3和Cu 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发现加热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10x 56∶54=10x∶5.4
2
溶液质量增加(差量) 56-2=54 55.4-50=5.4克
答:此铁的纯度为56%。
练习:a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加热至质量 减少到b克,则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多 少?
一、定义 差量法是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 的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 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 二、关键 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 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 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三、思路 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 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 (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 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56 64 64 56 x y 1.16 1.12
得:x=0.28(g) y=0.32(g)
答: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0.28g析出了铜0.32g.
二、液体差量
例1.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 的铁10g与50g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 得液体质量为55.4g,求此铁的纯度。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六、步骤 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 为关系量。(注意:上下单位要一致)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一、固体差量
[例1]在某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个质量为1.12g 的铁片,经过一段时间, 取出洗净、烘干,称重,质量 变为1.16g.计算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多少 克?析出铜多少克? [解]设溶解的Fe为xg,析出的Cu为yg Fe+ CuSO4=Cu+FeSO4 质量差 56 64 64-56 x y 1.16-1.12
四、类型
一般说来,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密度差、 压强差等 五、适用条件:
(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 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 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这是使用差量 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 才显得快捷, 否则,应考虑用他方法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