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差量法
高中化学-化学计算专题之差量法

[解]设溶解的Fe为xg,析出的Cu为yg
Fe+ CuSO4=Cu+FeSO4 质量差
56
64
64-56
x
y
1.16-1.12
56 64 64 56 x y 1.16 1.12
得:x=0.28(g) y=0.32(g)
答: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0.28g析出了铜0.32g.
二、液体差量
例1.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 的铁10g与50g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 得液体质量为55.4g,求此铁的纯度。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
CO+CuO = Cu+CO2
28
44
12x克
气体质量增加(差量)
44-28=16 18 -12 =6克
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87.5%。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溶液质量增加(差量)
56210x来自56∶54=10x∶5.4
56-2=54 55.4-50=5.4克
答:此铁的纯度为56%。
例2. 将一定质量的钠投入24.6g、t℃的 水中,得到t℃时NaOH饱和溶液31.2g ,求 t℃时NaOH的溶解度.
解: 设生成NaOH质量为x,反应了水的质量为y
2Na + 2H2O = 2NaOH + H2↑
46 36
80
2
y
x
溶液质量增加 46-2=44
31.2-24.6=6.6g
解得:x=12g,y=5.4g
S=100×12/(31.2-12) = 62.5g
三、气体差量
例1.将12克CO和CO2 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 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g,求原混 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高中化学常见化学计算方法

常见化学计算方法主要有: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守恒法、极值法、关系式法、方程式叠加法、等量代换法、摩尔电子质量法、讨论法、图象法(略)、对称法(略)。
一、差量法在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温度改变(升高或降低),使溶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溶质(或饱和溶液)质量的差量;每个物质均有固定的化学组成,任意两个物质的物理量之间均存在差量;同样,在一个封闭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尽管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但物质的量、固液气各态物质质量、气体体积等会发生变化,形成差量。
差量法就是根据这些差量值,列出比例式来求解的一种化学计算方法。
该方法运用的数学知识为等比定律及其衍生式:或。
差量法是简化化学计算的一种主要手段,在中学阶段运用相当普遍。
常见的类型有:溶解度差、组成差、质量差、体积差、物质的量差等。
在运用时要注意物质的状态相相同,差量物质的物理量单位要一致。
1.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1.0g,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12.5g。
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实验室用冷却结晶法提纯KNO3,先在100℃时将KNO3配成饱和溶液,再冷却到30℃,析出KNO3。
现欲制备500g较纯的KNO3,问在100℃时应将多少克KNO3溶解于多少克水中。
(KNO3的溶解度100℃时为246g,30℃时为46g)3.某金属元素R的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m,相同价态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金属元素R的化合价为多少?4.将镁、铝、铁分别投入质量相等、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结束后所得各溶液的质量相等,则投入的镁、铝、铁三种金属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A )Al >Mg >Fe (B )Fe >Mg >Al (C )Mg >Al >Fe (D )Mg=Fe=Al5.取Na 2CO 3和NaHCO 3混和物9.5g ,先加水配成稀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加9.6g 碱石灰(成分是CaO 和NaOH ),充分反应后,使Ca 2+、HCO 3-、CO 32-都转化为CaCO 3沉淀。
高中化学差量法详解

21(1)由于a燃烧后体积不变,我们可以根据C2H4+3O2=2CO2+2H2O知道,烯烃R为C2H4. (2)又炔烃为气态,所以只可能为C2H2,C3H4,C4H6.又2C2H2+5O2=4CO2+2H2O;C3H4+4O2=3CO2+2H2O所以若为C2H2,C3H4燃烧后体积不会变大,2C4H6+11O2=8CO2+6H2O所以炔烃只有为C4H6时才成立,即炔烃为C4H6. (3)由前述分子式可以得出,B中炔烃的体积为0.2升,用于与炔烃反映的氧气和炔烃的体积之和为1.3升,烯烃的最大允许体积即烯烃能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为(2.24-1.3)/4=0.235L 8CH4 C2H4 C3H4 H都是4,一体积气体生成的水相同,一体积气体生成的水相同所以只考虑二氧化碳即可。
所以只考虑二氧化碳即可。
可以设其体积分别为x,y,z 有x+y+z=3 x+2y+3z=7 解得比例1:2:3 202011)、B:环己烯D:1,3-环己二烯(没法画图,你自己画哈)2)、2、4 3)、3,4-二溴环己烯,或3,6-二溴环己烯,或1,2,3,4-四溴环己烷(自己画图哈,前面一个是六元环上依次连的是溴溴双键,中间一个是溴双键溴,后面是连续四个溴)4)、1,2-二溴环己烷=(浓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1,3-环己二烯(自己画图哈,使用条件要尽量和题干中的提示保持一181molC6H6消耗12+3molO2,则烃A的分子式可能是C7H6或者C6H10...因为A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所以A一定是烯烃或者是炔烃,设为CxHy 对于1.是环烯烃CH2-HC=CH--CH2 | | CH2 -------CH2 对于2.若A是链状烯烃,则可能是双烯烃C6H10 CH3-CH=CH-CH=CH-CH3由于是对称结构和1molBr加成后只有两种产物CH3-CHBr-CHBr-CH=CH-CH3或CH3-CHBr-CH=CH-CHBr-CH3 2a^2+c^2-b^2=2accosB (a^2+C^2-b^2)tanB=(√3)ac2accosB*tanB=(√3)ac2sinB=(√3)sinB=√3/2B=π/3或,2π/3161611、只有4,2,1符合要求公比:1/2 an=a1*q^(n-1)=4*(1/2)^(n-1)=1/2^(n-3) 2、bn=[1-(-1)^n]/2*an=[1-(-1)^n]/2^(n-2) ∵当n 为偶数时,1-(-1)^n=0 ∴b2,b4,...b(2n)都为0 S(2n-1)=b1+b3+b5+...+b(2n-1) =2/2^(-1)+2/2^1+2/2^3+...+2/2^(2n-1)] =4+1+1/2^2+1/2^4...+1/2^(2n-2)] =4+[1-(1/4)^n]/(1-1/4) =16/3-1/[3*2^(2n-2)] ∵1/[3*2^(2n-2)]>0 ∴S(2n-1)<16/3 1717(1)S3=3a1+3d=6; (1)S3=3a1+3d=6; S8=8a1+28d=-4 由两式得:a1=3; d=-1 an=4-n (2)bn=(4-an)q^(n-1)=n*q^(n-1) Sn=b1+b2+b3+.....+bn=1*q^0+2*q+3*q^2+....+n*q^(n-1) nSn=1*q+2*q^2+3*q^3+....+n*q^n 两式相减得:(1-n)Sn=1+q+q^2+...+q^(n-1)-n*q^n=(1-q^n)/(1-q)-n*q^n Sn=(1-q^n)/(1-q)*(1-n)-n*q^n/(1-n) (q 不等于1) 当q=1时,Sn=n*(1+n)/2. 15设2006年初有A%是绿化那么2006年末有绿化:A+3/2Ax0.12-Ax0.08=A+0.1A=1.1A 设经过N 年的绿化超过50%4x1.1^n≥51.1^n≥1.25n≥log(1.1)1.25最后得,n≥3,至少经过3年的绿化8a1>0, a2009+a2010>0, a2009·a2010<0 所以得:a2009>0,a2010<0 且a2009>|a2010| a2009+a2011=2*a2010<0, a2009+a2010=a2008+a2011=a2007+a2012=----=a1+a4018>0 a2009+a2011=a2008+a2012=-----=a1+a4019<0 所以,S4018=(a1+a4018)*4018/2>0 S4019=(a1+a4019)*4019/2<0 使数列{an}的前n项和Sn为正数的最大自然数n=4018 4a(n)=a+(n-1)d,s(n)=na+n(n-1)d/2. 30=s(8)=8a+8*7d/2=8a+4*7d,15=4a+14d, 7=s(4)=4a+4*3d/2=4a+6d, 15-7=8d,d=1. 7=4a+6d=4a+6,a=1/4. a(4)=a+3d=1/4+3=13/4 12.S(n-1)=3/2a(n-1)-3 an=Sn-S(n-1)=3/2(an-a(n-1)) an=3a(n-1) 等比数列又S1=3/2a1-3=a1 a1=6 所以an=6*3^(n-1)=2*3^n Sn=3/2an-3=3^(n+1)-3 9AB^2+AC^2-2*AB*AC*cosA=BC^2 得cosA=0.5 所以sinA=(根号3)/2 h=AB*sinA=(3/2)*(根号3) 1依题意:a-2b+c=0---①3a+b-2c=0----②①+②x2得:a+6a+c-4c=0 解得a=3c/7 将a代入①解得b=5c/7 ∴a:b:c=(3c/7):(5c/7):c=3:5:7 在三角形ABC中,由正弦定理得a/sinA=b/sinB=c/sinC ∴sinA:sinB:sinC=a:b:c=3:5:7。
高中化学差量法

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莫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质量差法”和“体积差法”]差量法的适用条件:(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差量法原理 .例题祥解(附练习)差量法原理 .例题祥解差量法计算,就是利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求解,其优点是:思路明确、步骤简单、过程简捷。
一、差量法解题的原理设反应:A+B=C 质量差a c a-c(或c-a)x y x-y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和参加该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根据质量差进行化学计算的原理。
二、差量法解题的步骤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三、事例1.质量减少的计算〔例1〕把6.1g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减轻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质量(W 混-W剩=WO2),由生成的O2即可求出KClO3。
〔解答〕设混合物中有质量为xKClO3答:略。
2.质量增加的计算〔例2〕把质量为10g的铁片放在50g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洗净、干燥、称重,铁片的质量增加到10.6g,问析出多少克铜?原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分析〕在该反应中,单质铁变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使铁片质量减少,而铜离子被置换出来附着在铁片上。
高一化学差量法

高一化学差量法例1.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解析CO+CuO-Cu+ CO228 44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气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CO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
每28份质量的CO参加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CO2,使气体质量增加44-28=16(份)。
现已知气体质量增加18克-12克=6克,据此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CO+CuO-Cu+CO2 △m(气体质量增加)28 44 44-28=2612x 18g-12g=6克可求出x=87.5%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87.5%。
例2.将氢气通入10g灼热的氧化铜中,过一段时间后得到8.4g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8.4g铜生成(B)有8g氧化铜参加反应(C)有1.6g水生成(D)有10g氧化铜被还原解析根据题意,10g氧化铜不一定全部参加反应,所以得到的8.4g固体也不一定都是铜的质量。
我们可以利用“固体-固体”差量法解决此题。
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差(10-8.4=1.6g)=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生成的铜的质量=CuO-Cu,即理论上每80份质量的CuO参加反应转化为64份质量的Cu,固体质量减少16份,据此可列比例求解。
H2+CuO-Cu+H2O △m(固体质量减少)80 64 18 80-64=16x y z 10-8.4=1.6g可以求出x=8g,y=6.4g,z=1.8g,则有8g铜参加反应,6.4g铜生成,1.8g水生成。
答案:B例3.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解析Fe+H2SO4(稀)=FeSO4+H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溶液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氢气。
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进入”溶液中的同时,则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从溶液中逸出,故溶液质量增加Fe-H2,即56-2=54(份)。
高考化学复习:差量法巧解化学计算-word

高考化学复习:差量法巧解化学计算化学计算题中常常会采用一些计算技巧,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运算量,提高运算准确度。
差量法是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二者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
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
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前后有固体质量差、气体质量差、气体体积差等都可用差量法求解。
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例1.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解析】CO+CuO-Cu+ CO228 44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气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CO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
每28份质量的CO参加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CO2,使气体质量增加44-28=16(份)。
现已知气体质量增加18克-12克=6克,据此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CO+CuO-Cu+CO2 △m(气体质量增加)28 44 44-28=2612x 18g-12g=6克可求出x=87.5%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87.5%。
例2.将氢气通入10g灼热的氧化铜中,过一段时间后得到8.4g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8.4g铜生成(B)有8g氧化铜参加反应(C)有1.6g水生成(D)有10g氧化铜被还原【解析】根据题意,10g氧化铜不一定全部参加反应,所以得到的8.4g固体也不一定都是铜的质量。
我们可以利用“固体-固体”差量法解决此题。
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差(10-8.4=1.6g)=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生成的铜的质量=CuO-Cu,即理论上每80份质量的CuO参加反应转化为64份质量的Cu,固体质量减少16份,据此可列比例求解。
H2+CuO-Cu+H2O △m(固体质量减少)80 64 18 80-64=16x y z 10-8.4=1.6g可以求出x=8g,y=6.4g,z=1.8g,则有8g铜参加反应,6.4g 铜生成,1.8g水生成。
29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

29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差量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数和摩尔质量的简捷方法。
该方法非常方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计算化学反应中的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差量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差量法的原理差量法的原理基于以下两个基本概念: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数守恒定律: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各个物质的摩尔数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2.化学物质的摩尔数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每个物质的摩尔数等于其质量除以其摩尔质量。
基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差量法来计算物质的摩尔数和摩尔质量。
二、差量法的应用步骤:下面是差量法的应用步骤及其示例:1.编写化学反应方程:首先需要编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包括反应物和产物。
例如,考虑以下化学反应:H2+O2→H2O2. 将已知量转化为摩尔数:将已知质量或体积等转化为摩尔数。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的化学计量关系,将反应物的质量转化为摩尔数。
例如,如果已知H2的质量为4g,则可以使用其摩尔质量(2 g/mol)计算出摩尔数:4g / 2g/mol = 2 mol。
3.判断所求物质:根据问题的要求,判断所求物质是反应物还是产物。
在上例中,假设需要计算产物的摩尔数。
4. 利用守恒定律计算所求物质的摩尔数:由于守恒定律,已知反应物的摩尔数等于所求产物的摩尔数。
在上例中,已知H2的摩尔数为2 mol,根据守恒定律,所求产物H2O的摩尔数也为2 mol。
5. 将摩尔数转化为质量或体积:根据所求物质的摩尔质量或摩尔体积,将摩尔数转化为质量或体积。
在上例中,已知H2O的摩尔质量为18g/mol,可以计算出所求产物H2O的质量:2 mol × 18 g/mol = 36 g。
6.根据需要进行单位转换:根据问题的要求,将所得的质量或体积等进行单位转换。
例如,将质量从克转换为千克或毫克,将体积从毫升转换为升等。
三、差量法的优缺点:差量法的使用具有以下优点:1.简单快捷:差量法使用方便,只需根据守恒定律进行计算,既省时又有效。
高中化学差量法例题

高中化学差量法例题篇一:高中化学计算方法:《差量法》(人教版)差量法在众多的解题技巧中,“差量法”当属优秀方法之一,它常常可以省去繁琐的中间过程,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快捷化。
所谓“差量”就是指一个过程中某物质始态量与终态量的差值。
它可以是气体的体积差、物质的量差、质量差、浓度差、溶解度差等。
【例3】把22.4g铁片投入到500g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洗涤、干燥后称其质量为22.8g,计算(1)析出多少克铜,(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多大,解析“充分反应”是指CuSO4中Cu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为FeSO4溶液,不能轻率地认为22.8g就是Cu~(若Fe完全反应,析出铜为25.6g),也不能认为22.8-22.4=0.4g就是铜。
分析下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溶解56gFe,就析出64g 铜,使铁片质量增加8g(64-56=8),反过来看:若铁片质量增加8g,就意味着溶解56gFe、生成64gCu,即“差量” 8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1量(也可是物质的量)成正比。
所以就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已知“差量”22.8-22.4=0.4g 求出其他有关物质的量。
设:生成Cu x g,FeSO4 y gFe+CuSO4 =FeSO4+Cu 质量增加56152 64 64-56=8y x22.8-22.4=0.4 2?故析出铜3.2克铁片质量增加0.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的质量必减轻0.4g,为500-0.4=499.6g。
【例4】将N2和H2的混合气体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反应器内,达到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26,,若温度保持不变,则反应器内平衡时的总压强与起始时总压强之比为1?______。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所以只要把起始、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多少mol表示出来即可求解。
方法一设起始时N2气为a mol, H2为b mol,平衡时共消耗N2气为xmol N2+3H2 2NH3起始(mol)ab ?0变化(mol)x3x2x2平衡(mol)a-x b-3x 2x起始气体:a+bmol平衡气体:(a-x)+( b-3x)+2x=(a+b-2x)mol又因为:体积比=物质的量比(注意:若N2为1mol,H2为3mol,是不够严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量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间所出现的差量关系解 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即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与反 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解题方法。 差量法只与反应前后相应的差量有关,不必追究各成分在反应 前后具体的量,能更深刻地抓住本质,可使化学计算独辟蹊径, 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大大简化运算量,提高运算准确度。
x y z 10 g-8.4 g=1.6 g 80∶x=16∶1.6 g 64∶y=16∶1.6 g 18∶z=16∶1.6 g x=8 g,y=6.4 g,z=1.8 g,则有8 g氧化铜参加反应,有6.4 g铜 生成,有1.8 g水生成。
3.(液体质量差)天平两端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内盛等体 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将物质的量都为amol的铝和镁分别放 入左盘和右盘的烧杯中,反应完毕后,在哪一盘的烧杯中加入多 少克同种金属才能平衡?
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是因为生成氧气,根 据质量守恒可知:放出O2的质量为11.6-3.6=8(g)。 则n(气)=2n(O2)=0.5 mol 则 M m(气) 11.6 g 23.2 ggmol1
n(气) 0.5 mol
即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3.2。
【典题示范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 10 g与50 g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 55.4 g,求此铁的纯度。 【分析】由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可知,影响溶 液 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氢气。每有56份质量 的铁参加反应“进入”溶液的同时,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从溶 液中逸出,故溶液质量增加56-2=54(份)。由题目给的差量 55.4 g-50 g=5.4 g,据此便可列比例式求解。
答:被氧化的氨的质量为0.34 g。
答案:0.34 g(解题过程见解析)
2.(物质的量差法)CS2是实验室常用有机溶剂,取一定量CS2在 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SO2和CO2,若0.1 mol CS2在1 mol O2中完 全燃烧生成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 )
A.6.72 L
B.13.44 L
后得到8.4 g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8.4 g铜生成
B.有8 g氧化铜参加反应
C.有1.6 g水生成
D.有10 g氧化铜被还原
【解析】选B。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生成铜的质量 为y,生成水的质量为z
H2+Cu=O△==Cu+H2O Δm(固体质量减少) 80 =64 18 80-64=16
【解析】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
CO+Cu=O△== Cu+CO2 Δm(气体质量增加) 28 = 44 44-28=16
12 g×x
18 g-12 g=6 g
28 x1=6 87.5%
12 g x 6 g
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87.5%。
答案:87.5%(解题过程见解析)
2.(固体质量法)将氢气通入10 g灼热的氧化铜中,过一段时间
3.(压强差法)总压强为3.0×107Pa时,N2、H2混合气体(体积之 比为1∶3)通入合成塔中,反应达到平衡时,压强降为2.5×
107Pa,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为 ( )
A.35%
B.30%
C.25%
D.20%
【解析】选D。恒温恒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则
N2+3H2
设此铁的纯度为x
Fe+H2SO4====FeSO4+H2↑ Δm(溶液质量增加)
56
2 56-2=54
10×x
55.4 g-50 g=5.4 g
56 得5x4=,56%
10 g x 5.4 g
答:此铁的纯度为56%。
【针对演练】 1.(气体质量差)将12 g 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 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 g,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 数。
中学常见的差量问题有固体(或溶液或气体)质量差法、气体体 积差(或气体物质的量差或压强差)法。
(一)质量差法 【内涵解读】 1.含义: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的质量差 量关系列式计算的一种方法。
2.类型: (1)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发生变化; (2)反应前后液体的质量发生变化; (3)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
2NH3
Δp
13
22
p(NH3) (3.0-2.5)×107Pa
2∶p(NH3)=2∶[×107Pa
φ(NH3)=02..55
107 107
×Pa100%=20%。
Pa
【典题示范】将N2和H2的混合气体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反应
器内,达到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26%,若温度保持不变,则反
应器内平衡时的总压强与起始时总压强之比为1∶
。
【分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之
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假设平衡时混合气体总量为100 mol,则其中含NH3为 100×26%=26(mol)
C.15.68 L
D.22.4 L
【解析】选D。根据 CS2(l)+3O2(g)====CO2(g)+2SO2(g),O2可能有剩余,故最 后气体可能为O2、CO2和SO2的混合气体,从状态来分析,只有 CS2是液体,其余全为气体,再从反应方程式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分析,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Δn=0,故最后混合气体的 物质的量仍为1 mol,在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22.4 L。
N2+3H2
2NH3 Δn
13
22
26 mol
x
26 mol∶x=2∶2,x=26 mol,
即生成NH3的量,就是气体减少量,所以反应起始时混合气体共 为(100+26)mol =126 mol 则 p(平) n(平) 100 1 。
p(始) n(始) 126 1.26
【针对演练】 1.(气体体积差)把氯气通入浓氨水中,发生下列反应:8NH3+ 3Cl2====N2+6NH4Cl。把1.12 L氯氮混合气体(90% Cl2和10% N2) 通过浓氨水,实验测得逸出气体(除氨气和水蒸气)体积为 0.672 L(50% Cl2和50% N2)。求被氧化的氨的质量(体积均为 标准状况下测定)。
【应用攻略】 如果题中给出某个反应过程中物质始态质量与终态质量,则可 采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解题。 1.解题关键:根据变化前后化学方程式中某种量发生的变化,找 出“理论差量”,即一个过程中某物质始态量与终态量的差值, 该差量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有关量成正比。 2.解题保障: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比例式,解出答 案。
【解析】设被氧化的氨的质量为x
根据反应:8NH3+3Cl2====N2+6NH4Cl可知8 mol NH3中 有2 mol被氧化
3Cl2+8NH3====6NH4Cl+N2 ΔV
3 2×17
1 2×22.4
x
217 2 22.4 x 1.12 0.672
x=0.34 g
(1.12-0.672)L
amol
24a
若天平平衡,应在右盘加入镁24a-22a=2a(g)。
答案:在右盘的烧杯中加入2a克镁才能平衡(解题过程见解析)。
4.(气体质量差)在200℃时将11.6 g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 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反应完全后,固体质量增加3.6 g。求混 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将11.6 g CO2和H2O通过足量的Na2O2且完全反应, 固体只增加3.6 g,根据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解析】开始反应前和反应后均要求天平平衡,实质上是要求最
终增加溶液的质量相等,
右盘:
Mg+2HCl====MgCl2+H2↑ Δm(溶液质量增加)
1 mol
2 g 24 g-2 g=22 g
amol
22a
左盘:
2Al+6HCl====2AlCl3+3H2↑ Δm(溶液质量增加)
2 mol
6 g 54 g-6 g=48 g
答案:23.2(解题过程见解析)
(二)气体的体积差(或物质的量差或压强差)法 【内涵解读】 1.含义: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的气体的 物质的量差量(或体积差量)关系列式计算的一种方法。
2.类型: (1)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 (2)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 (3)反应前后恒容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发生变化。
【典题示范1】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 现将w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 是( )
A. 84w2 53w1 31w1
C. 73w2 42w1 31w1
B. 84(w1 w2 ) 31w1
D.115w2 84w1 31w1
【分析】由题意知w1-w2应为NaHCO3分解生成的CO2和H2O 的质量,设样品中NaHCO3质量为xg,由此可列如下关系:
【应用攻略】 当有气体参加化学反应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同条件下)(或 物质的量或恒容容器的压强)有变化时,则可根据气体分子反应 前后的分子总数(或物质的量或压强)之差,利用气体体积(或物 质的量或压强)的差量,列比例式来解题。
1.解题关键:根据变化前后化学方程式中气体物质的量(或体积 或压强)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再根据题意找出“实 际差量”。 2.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气态反应物和气态生成物之间的 气体体积(或物质的量或压强)之差列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