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末作业
电大《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电大《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题一、填空题(15分)1.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解释了六书的含义.六书中的( )()()( )讲的是造字法;讲用字法的是( )().2。
通假字和假借字的主要区别是().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
4.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种类型,即()。
5。
古今汉语在词义范围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
二、解释句中黑体字(36分)(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古义和今义(16分)6.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
7。
今日之战,寡人目亲伤。
8。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9。
其友竖谷阳奉危酒而进之。
10。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11.射其右,毙于车中。
1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二)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0分)14.故不能推车而及。
15.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16.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17。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18。
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在句中的意义(10分)19.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20.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21。
邹忌脩八尺有余,身体昳丽。
22.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23。
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三、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15分)2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6。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27.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2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其类型(14分)29。
姜氏何厌之有!3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31。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32。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3。
微斯人,吾谁与归!34。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四、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古代汉语试题〔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以下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4、以下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5、以下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B睹覩C置寘D沽酤6、以下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以下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缺乏。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开展的是-----------〔〕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10、以下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A其后秦稍蚕食魏。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加答案

1、《康熙字典》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经传释词》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假借4、会意字:友、及、伐、取5、古今字:错措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2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语辞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衣,声符为“裁”无“衣”。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字形,如“叔”的本义是手拾。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勉励。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成熟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屡次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放松警惕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外交使节6、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咨询,征求意见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劳苦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拜访9、师进次于陉。
临时驻扎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向后退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错误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
”站起来、才干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古汉语言文字学概论》作业

《古汉语言文字学概论》作业一. 填空1. 《广韵》的作者是 宋 代 陈彭年、邱雍等人 ;成书于公元 1007 年,共分韵 206 部。
2. 《中原音韵》的作者是 元 代 周德清 共分韵 十九 部;《韵略易通》的作者是 明 代 兰茂 ,共分韵 20 部,该书有一首代表当时云南官话声母的诗是 早梅 诗。
3.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太炎、黄侃、王力的上古韵分部分别是 10 、 13 、 17 、 25 、 18 、 21 、 21 、 23 、 28 、 30 。
4.《说文解字》是一部 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的书,作者 许慎 , 东汉 代人,全书共收字 9353 个,分部首 540 个。
5.《切韵》是一部 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韵 书,作者 陆法言 , 隋 代人。
6.《广韵》的作者是 北宋 代 陈彭年 ,全书分韵 206 个。
7.《中原音韵》的作者是 元 代 周德清 ,全书分韵 19 个,声调 4 个,这些声调分别是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主要有 段玉裁、 桂馥、 朱骏声、 王筠、他们的著作分别是《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义证》 、《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释例》 。
9.《铁云藏龟》是一部__著录甲骨文的__书,作者是 清 代 刘鹗 ;《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的编者是 董作宾 ,《卜辞通纂》的著者是 郭沫若 。
10.《切韵考》的作者是 清 代 陈澧 ,该书通过反切上下字研究中古音的方法叫做 系联法 。
11.顾炎武研究音韵学的著作是 《音学五书》 ,他分上古韵为 十 部。
二. 解释名词术语1. 五音: 是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角度对三十六字母进行的分析归类、五音的名称是:唇、舌、齿、牙、喉。
2. 七音: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角度对声母的分析归类。
是从五音中的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以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
3. 次浊: 传统音韵学从清浊角度对声母进行分析的术语。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末作业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末作业答案下编古文字学第一章甲骨文习题解析一、填空:一、填空:1、《铁云藏龟》是一部甲骨文著录书,作者是清代刘鹗;《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的编者是董作宾,《卜辞通纂》的著者是郭沫若。
2、甲骨学先驱期的代表人物有王懿荣、刘鹗、孙诒让,奠基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罗振玉、王国维,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董作宾、郭沫若、唐兰,低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董作宾、于省吾,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陈梦家、李学勤,停止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裘锡圭、张政烺,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学勤、裘锡圭。
二、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殷墟:商王朝晚期都城的遗址,是殷商甲骨文的出土地,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
2、甲骨文:殷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汉字。
其中商代的甲骨文记载了商代晚期270多年间的占卜、祭祀、战争、农业、畜牧、渔猎等社会活动,是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材料。
3、王懿荣:清末山东福山人,金石学家,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4、刘鹗:清末江苏丹徒人,字铁云,《老残游记》的作者,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的编者。
5、孙诒让:清末浙江瑞安人,国学大家、教育学家,第一个对甲骨文进行考释工作的人,著作《契文举例》。
6、罗振玉:清末江苏山阳人,著名学者,在保存整理古籍、确定甲骨文出土地以及考释甲骨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董作宾甲骨文断代学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董氏根据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字体等十项标准四、罗振玉、王国维、唐兰、陈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各有哪些?罗振玉的著作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考释》等。
王国维的著作有《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论文)等。
唐兰的著作有《殷虚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等。
陈梦家的著作有《甲骨断代学》(论文)《殷虚卜辞综述》等。
五、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甲骨文于1899年被发现,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学者是金石学家王懿荣。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古代汉语试题(A)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1.___六书“假借”的定义是指本义与音义不同,但音近字形相似,所以借用。
2.本义是指汉字最初的意义。
3.异体字是指字形不同但音义相同的字。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形、义、音、辞、源等方面的考察。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___着的《说文解字》。
6.判断句是以主语为中心,用“是”、“非”等判断词作谓语的句子。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来表示,而是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尚书》。
9.“莫”的本义是“没有”,“莫”的今字是“无”。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词性:名词,意义:一种野生鸟类。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词性:代词,意义:多个。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词性:代词,意义:那。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词性:名词,意义:行李、物品。
5.必死是间,___。
词性:代词,意义:那个。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词性:副词,意义:没有。
7.贼民之主,不忠。
词性:名词,意义:贼、叛逆。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词性:动词,意义:放置、安置。
9.虽然,必告不谷。
词性:名词,意义:谷物。
10.晋侯问___,称___。
词性:动词,意义:称呼、称赞。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词性:动词,意义:经过、拜访。
12.___使使者问___后,书未发。
词性:动词,意义:发表、公布。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词性:动词,意义:瞪眼、回头。
14.___使尊___为帝,___,罢兵去。
词性:名词,意义:诚实、真诚。
15.老臣贱息___,最少,不肖。
词性:名词,意义:儿子、后代。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词性:副词,意义:勉强、勉力。
17.___归女乐,___受之。
词性:动词,意义:接受、收下。
古代汉语期末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与子成说”的作者是_______(荀子)2.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下一句是_______(家之宝)3. “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鼔”是指_______(打鼓)4. “夫天者,阳也;圆者,阴也。
”出自________(《易经》)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出自______(《论语》)二、名词解释1. 解释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代至清代中国科举考试和国家机关文书中所使用的一种固定结构的文章形式。
它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总起、承起、承转、中肆、中起、中转、中合、总结,每一部分应围绕主题展开叙述。
2. 解释“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是一种古代汉语的理念,意味着文学的目的在于传承和表达道德的教育和价值观。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传递和传授各种思想、知识和道德规范,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精神发展。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曹雪芹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刻画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丰满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伦理和道德观念,同时也暗示了作品中个体命运的不可避免。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简述唐代的诗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词创作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多样的题材涵盖了个人情感、社会风俗、自然景物等各个领域。
唐代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并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抚慰。
四、论述题请从以下角度论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套基于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影响不仅限于政治层面,还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得政权得以确立并维系。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A)A 不谷B 惠C 令D 陛下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B)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B)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D)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A)A 然煮烹烧B 遵道建造C 鄙阶阵都D 物特牢牺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C)A 贾逵B 郑玄C许慎D 马融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B)A 动词“停止” B同“矣”,语气词。
C 副词“已经” D 而已、罢了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A)A 迹、跡B 知、智C 详、佯D 沽、酤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B)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D 小国寡民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B)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
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尔雅》),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道德经》)。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夸张、辐射式引申)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图画)。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懸(悬))构成古今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甲骨文著录书清刘鹗董作宾郭沫若2. 王懿荣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等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裘锡圭、张政烺李学勤、裘锡圭二、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殷墟: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
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王懿荣: 鉴定出甲骨上的文字是三代古文,刘鹗: 1903年(光绪29年),刘鹗从自藏的甲骨中选拓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
孙诒让:孙诒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罗振玉: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三、董作宾甲骨文断代学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董氏据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字体语言资料的科学价值,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但是,他的五期分法也存在着弊病,就是把甲骨本身的分类和王世的推定混在一起了。
五期断代学说把殷墟甲骨分为五大类。
认为第一类的书写风格雄伟;第二类谨饬;第三类颓糜;第四类劲峭;第五类严整。
然后机械地将其分别定在盘庚至武丁、祖庚与祖甲、廪辛与康丁、武乙与文丁、帝乙与帝辛五个时期。
甲骨断代应以甲骨卜辞本身显示出来的特点为根据,既不能机械地把时代界线划在两王交替之际,也不能完全依靠贞人来断代。
四、罗振玉、王国维、唐兰、陈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各有哪些?1.罗振玉经过多年留意探寻,才弄清楚甲骨的确切出土地是安阳小屯村,著成《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考定甲骨出土地是安阳小屯,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遗物2.他的主要贡献是以甲骨卜辞与典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特别是1917年著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和所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篇著名论文3. 唐兰不仅在古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上有重要建树,而且亲身实践,考释出很多难识之字。
他在甲骨文释字方面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殷虚文字记》和《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
4. ,陈梦家出版了《殷虚卜辞综述》一书,这是关于殷墟卜辞研究成果的大型通论性著作。
五、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到现在已超过100年了。
一百多年来,甲骨学研究共经历了它发展道路上的“先驱时期”(1899—1909)、“奠基时期”(1910—1928)、“形成时期”(1928—1937)、“低潮时期”(1937—1949)、“高潮时期”(1949—1966)、“停滞时期”(1966—1976)和“繁荣时期”等七个时期(1976—今),目前已成为一门成熟的重要学科。
六.一.1. “标准器断代法”2. 《断代》三个金文:最初指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故称金文。
它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西周春秋最为发达。
后来它也用来指称铜器铭文中一个一个的古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金文就是古汉字的一种书体。
吉金:鼎彝等古器物。
古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铜铸之祭器为“吉金”。
以后作为钟鼎彝器的统称,清代著录古器之书,多称“吉金录”。
一说,古指适于铸造各种鼎彝器的金属。
《三代吉金文存》:20卷,著录铜器4835件,皆以原拓影印,是一部资料丰富、印刷精良的商周金文著录之巨著,对铜器铭文的收集、传播和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周金文辞大系》:借鉴考古学中的类型学方法,根据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字体、内容等,对西周王朝的铜器进行了区分所属王世的研究,又对周代诸侯国的铜器(大部分属於东周时代)进行了分国的研究,建立了铜器铭文研究的新体系。
三、宋代和清代的金石学家各有哪些人?试加说明。
宋代的金石学家:吕大临、宋徽宗、薛尚功、王俅、王复斋流传到今天的金文著录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兼录器形与铭文。
主要有吕大临编著的《考古图》,该书图像与铭文并重。
既摹写铭文,又有器形图形、尺寸、重量、出土地、收藏者,并附考释。
(2)单录铭文。
这类书主要有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的《啸堂集古录》、王复斋的《钟鼎款识》等。
清代的金石学家:吴大澂、孙诒让、方濬益、刘心源所谓“清末金文四大家”:吴大澂著有《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等;孙诒让(著有《古籀拾遗》、《古籀馀论》;方濬益著有《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著有《奇觚室吉金文述》、《古文审》。
四、民国时期对金文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那些人?他们的著作各是什么?民国时期对金文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民国前期,罗振玉,编成《三代吉金文存》20卷,著录铜器4835件,对铜器铭文的收集、传播和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国维,成就主要是在古器物的考订和铭文的训释等方面,著作是《宋代金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以及收在《观堂集林》中的系列论文,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郭沫若,撰成《两周金文辞大系》这部名著,建立了铜器铭文研究的新体系。
第三章战国文字一、解释名词术语:1、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又叫六国文字,即除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
主要是写在竹简和帛上,合称简帛文字,还有些铸刻在陶器,玉玺,铜器,钱币上。
2、秦文字:指秦统一中国前的秦文字为大篆,称秦统一中国以后规范化了的秦文字为小篆。
3、六国文字:指春秋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东方六国所使用的文字.4、大篆:广义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
狭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5、石鼓文:我国最著名的古代石刻,也是秦系文字最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
唐代初天兴县出土了春秋时代秦国遗物,当时称“猎碣”,十枚。
因石形似鼓,故又称“石鼓”。
十面石鼓上分刻四言诗十首,记载秦君畋猎游乐之事。
6、简帛文字:在纸发明以前,人们长期以简和帛作为书写材料。
简即竹简,另外还有木简,又称牍或觚。
所有竹木简上的文字都用墨笔书写,然后用绳子编起来。
7、小篆:秦统一天下后在李斯的主持下以大篆为基础加以简化,制订了一套标准的字体来统一全国的文字。
这种标准的字体就是小篆。
二、战国文字主要有哪些种类?可分为几系?请与说明并指出秦文字与六国文字的不同特点。
战国文字按照传统的分类法大致可分为八类。
可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国文字两大系。
不同点:(1)钢器文字,其中包括礼器铭文、乐器铭文、量器铭文,符节铭文、兵器铭文,车马器铭文等。
(2)石器文字,其中主要包括石刻铭文、盟书等。
(3)货币货币文字,其中包括布币,刀币、钱币、贝币、金币等。
(4)玺印文字,其中主要包括:官玺、姓名私玺、成语玺、单字玺、封泥等。
(5)陶器文字(6)简牍文字(7)漆器文字(8)缣帛文字总之,战国文字的书写特质品类繁多,传统的分类方法是为了便于说明战国文字材料来源的广泛,但并不是最理想的分类方法。
第四章《说文解字》一填空:1.按部首编排字典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全书共有15篇9353个1163个解说133411字创立汉字部首2.据形系联者、以类相从者与部首义相反者必排在一部字之末以部首字相叠所造之字必排在一部字之末。
凡用作东汉皇帝之名的字,一律列于一部字之首,对其字义不加解释,仅注“上讳”,以示尊君。
4、大部中字的排列多是以类相从,其间又有先实后虚或先近后远、先美后恶之别。
3.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二、简述《说文解字》一书的贡献和不足。
贡献1、确立了六书理论2、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3、保存了词的本义4、保存了先秦的词义和汉代的训诂资料5、保存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不足1、解字中受王权、君权思想的影响2、解字中受阴阳五行和神学思想的影响3、对一些字形和字义作了错误的解释4、有些部首的建立不够科学,归字不够合理三、简述《说文解字》一书的研究概况。
《说文》成书后,在当时即引起了一些著名学者如郑玄、应劭等人的重视,此后对《说文》的著录、引用和研究,历代相沿成习、经久不衰,使《说文》的研究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李阳冰对《说文解字》的整理1、修正篆文。
2、改定形声。
3、别出新意。
徐铉、徐锴对《说文解字》的整理和研究。
1、增补正文。
2、增加新附字。
3、重分《说文》的卷数4、加注反切。
5、移动部目。
6、另加按语清代段、桂、王、朱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二徐之后至清,在对字义进行考据时能注意以金石文字的材料为证,新意时出,甚而驳正许说,然多杜撰臆测之辞,致使其学术价值受到影响。
元代至清代以前,研究《说文》者虽不乏其人,但有所成就者不多。
到了清代,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小学的研究呈现出鼎盛繁荣的局面。
在《说文》方面,整理研究者前后多达二百余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被称为《说文》四大家。
近现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由于清人一般没有见到过甲骨文和新出土的金石文字,受到了材料的局限,所以不可能对《说文》中的字都能作出正确的解释,更不能对许慎的某些错误说解给以大胆坚决的否定。
根据地下出土的材料证明许说或纠正许说,这是近现代人研究《说文》的主要倾向和特色。
五、指出下列汉字的本义和部首。
血:祭所荐牲血;血伐:击;亻玩:弄;王殺:戮;木戒:警;戈淺:不深;氵鄙:五酂;阝涉:徒行濿水;氵弄:玩;廾錦:襄邑织文;钅哀:闵;口權:黄花木;木社:地主;礻诚:信;讠相:视;目。
取:割耳(或捕取);又。
锦:襄邑织文;钅阳:高明;阝集:鸟聚集:隹。
美:甘美;八祈:求福;礻壻:婿;士遭:遇;辶鄙:五酂;阝陵:大阜;阝及:逮;又祭:祭祀;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