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社会美

合集下载

(优选)美学原理社会美

(优选)美学原理社会美

(一)人的外在美 2、人的装饰美
人的装饰美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装饰的历史进程: a、身体的本身装饰开始:纹身和绘身 B、自然物加在自己的身上作为装饰。(服饰佩戴) 例如:女孩子的发饰、腰饰、首饰、头饰;许多人夏天带的 手链、脚链。精品店-----为装饰服务 C、衣服的变化(面料、花色、图案、样式的变化) 原因:生产力的发达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改变。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极致,它包括人 的外在美和人的内在美,人的外在美 包括人体美、仪表美、语言美和行为 美; 人的内在美, 也就是心灵美,包 括人的知识美、意志美和情感美。
(一)人的外在美
1、人的形体美
形体美的三大特征: A、形体上有人的特征:形体含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与遗传的沉淀。含有 社会的内容。人的形体在外貌上有别于动物。 B、健康美:健康与活力,与生产者联系在一起的。 例:国际选美上,都要以健康为基础的。健康的体魄与生产劳动联系在 一起。 C、自然:每个人省下来都有一定的容颜,自然就是要与环境相协调, 与周围的人相协调。 结论:形体美是外部形式的反应,并不涉及到内容。
欣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上古军戎服饰: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 图。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 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 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 窄,便于活动
欣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商代武士复原图 战国武士(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 )
欣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台湾耶美人原始藤甲复原图 西周武士复原图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 (以缣帛夹厚绵)和“铁甲”。
2.社会美的第二个特点是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 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
不在于经济实用,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过愉悦人 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社会美最初都明显地附丽于 与人的实践有用有利的事物,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 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 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摘要:美于大家而言是非常熟悉的。

一谈起美,大家就会沉浸在美所带给我们的愉悦之中。

美是什么?我们也许可以给出数不胜数的例子,但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传统美学认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美的三种存在形态。

如果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美进行分类,美的表现形态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与社会美。

其中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

本文主要从社会美层面着手,分析社会美的范围、形态及其特征,简要提及人的美,让人们掌握什么是社会美。

关键词:现实美、美的形态、社会美现实美,即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产生最早、范围最广。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

与自然美、艺术美相比较,社会美的内涵更为丰富一些。

社会美的范围也十分广阔,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之外,都是社会美。

从人类为生存进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到人们为美好理想进行的阶级斗争,再到人们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科学文教活动,这些都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除此之外,人们的日常生活、爱情、友谊以及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等,凡是能够以恰当的形式显示人的健康向上的本质力量的,都有美的存在。

一、社会美的主要形态大千世界意象万千,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美的多样性,然而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事物的存在均与人有关,那么社会美与人或人的行为脱不了干系,可以说社会美是人的能力或理想的体现,同样,人物美也是社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郎《美学原理》中的划分,人物美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体美”。

这点很好理解。

古往今来无数艺术作品,尤其是雕塑或绘画,无不以或写实或写意的方式表现人体美,最著名的莫过于维纳斯和罗丹的大卫。

在古希腊社会,人体美可以好不夸张地说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了充分展现人体的健美而应运而生;二是“人的风姿和风神”。

这点主要体现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尤以中国古典文学为甚,从《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风流”,再到《红楼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金陵十二钗”的描绘(每人均用一首诗来描绘人物的风姿神形),而西方油画中更有大量以人物肖像为题材的作品,如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社会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社会美)【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美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答: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显现出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

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社会美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

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世界文学[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答: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

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

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

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

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美的主要类型。

答:概括起来讲,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1)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人物美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关照。

①人物美的第一个层面是人体美;②人物美的第二个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③人物美的第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2)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

物质环境包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

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社会风尚。

包括日常生活的美、民俗风情的美、节庆狂欢的美、休闲文化中的美。

具体如下:①日常生活的美: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他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

美学原理No.7 社会美

美学原理No.7 社会美
超越功利和突破冷淡麻木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同样可以生成意 象世界。在日常生活领域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获得 美的享受。
2
人物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1. 人体美 2. 人的风姿和风神 3. 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3
人物美
人体美
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 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生 命的整体,也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文化生 活的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人体的形式 之美最终显示为感性生命之美。
在社会生活领域,利害关系经常地处于统治地位,再加上日常生活 的单调和重复,人们更容易陷入“眩惑”的心态和“审美的冷淡”。
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超越世俗的、实用的、功利的关系, 回到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从而浑然忘 我,快乐,陶醉,充满自由感和幸福感。(民俗风情,节庆狂欢, 休闲旅游)
13
敦煌壁画中的生活场景
14
中国的茶 VS 西方的咖啡
《红楼梦》“吃茶” “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民歌“盘陀江上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 巴黎的左岸咖啡文化:普罗科普咖啡店及刊物
花神咖啡店
日常生活的美
荷兰人的世俗生活世界
他们在富裕中能简朴知足,在住宅和环境方面显得 简单、幽美、清洁,在一切情况下都小心翼翼,能 应付一切情境,既爱护他们的独立和日益扩大的自 由,又知道怎样保持它们祖先的旧道德和优良品质。 ——黑格尔
——杜牧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 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李白 风吹柳花香满店,胡姬压酒劝客尝。
——李白
12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摘要:美于大家而言是非常熟悉的。

一谈起美,大家就会沉浸在美所带给我们的愉悦之中。

美是什么?我们也许可以给出数不胜数的例子,但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传统美学认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美的三种存在形态。

如果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美进行分类,美的表现形态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与社会美。

其中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

本文主要从社会美层面着手,分析社会美的范围、形态及其特征,简要提及人的美,让人们掌握什么是社会美。

关键词:现实美、美的形态、社会美现实美,即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产生最早、范围最广。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

与自然美、艺术美相比较,社会美的内涵更为丰富一些。

社会美的范围也十分广阔,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之外,都是社会美。

从人类为生存进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到人们为美好理想进行的阶级斗争,再到人们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科学文教活动,这些都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除此之外,人们的日常生活、爱情、友谊以及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等,凡是能够以恰当的形式显示人的健康向上的本质力量的,都有美的存在。

一、社会美的主要形态大千世界意象万千,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美的多样性,然而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事物的存在均与人有关,那么社会美与人或人的行为脱不了干系,可以说社会美是人的能力或理想的体现,同样,人物美也是社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郎《美学原理》中的划分,人物美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体美”。

这点很好理解。

古往今来无数艺术作品,尤其是雕塑或绘画,无不以或写实或写意的方式表现人体美,最著名的莫过于维纳斯和罗丹的大卫。

在古希腊社会,人体美可以好不夸张地说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了充分展现人体的健美而应运而生;二是“人的风姿和风神”。

这点主要体现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尤以中国古典文学为甚,从《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风流”,再到《红楼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金陵十二钗”的描绘(每人均用一首诗来描绘人物的风姿神形),而西方油画中更有大量以人物肖像为题材的作品,如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楚雄师范学院-18级-美术学-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楚雄师范学院-18级-美术学-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自然美三大类社会美从审美对象来分审美意识学科史艺术美绪论1、鲍姆嘉通: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

2、“感性学”:鲍姆嘉通提出了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

鲍氏因此被称作“美学之父”,新兴学科的开拓者(感性学)。

3、近代诸多美学论题在康德处获得集大成的哲学论证。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概述如下:1.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道释。

“美”与“德”紧密相连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向美的二次生产。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

2..近代中国美学建设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将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审美精神结合诠释的王国维,这也是中国本土美学远超出学科知识介绍的深度开端。

蔡元培(中国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近代奠基人),朱光潜和宗白华(结合中国文化推广近代美学的代表)3.当代中国美学呈现出超越上述中国主流美学的多元化趋势。

基于马克思的哲学美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1.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基于生产一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2.其次。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于自然环境的法国理论。

3.再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本的社会属性位置及功能。

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1.艺术2.“美”3.审美经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1.哲学美学2.实用美学3.边缘性美学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2、美学与心理学3、美学与宗教学另外,美学有着明显的哲学基础,美学的很多话题需要以哲学来进行解释。

第一章审美活动论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活动论: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讨论审美本质的文献。

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亦即“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2.优美:优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1.艺术美: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2.绘画艺术:绘画艺术是一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3.美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活动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

1.现实美: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

2.电影艺术: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3.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

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1.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

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二)人的内在美 3、情感美
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表现为积极、肯定 的愉快、喜爱、满意,或消极、否定的憎恨、愤怒、嫌恶等, 也就是喜、怒、哀、乐的表现。美的情感不是纯粹由个人随 意宣泄的,而是从个别性中抽出来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种普遍 的情感。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三、社会实践对象----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可见这美就是根 源于社会实践,美是本质上社会实践的生活。
美学原理 社会美
自然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就比较间接,自然物的美,只 是由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与人原先对立或无关 的关系,产生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审美关系之后,才显 示出来。
而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显的, 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美直接来源于生产劳动,“按照美的 规律来建造”的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也直接来源于 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哪一些语言、 行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恶的、丑的。
美学原理 社会美
C、自然美有不确定性 自然物自身的运动规律使然:四季、阴晴、朝 暮、云雨人为因素:审美主体的情、意及视角 有关:同是“月”,有关山之月:“秦时明月, 汉时关”;慷慨之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里路云和月”;浩淼之月:“海上明月共潮 生”;朦胧之月:“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 头”;抒怀之月:“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 人”;萧杀之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 月”;静谧之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静”;宜人之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1、劳动产品的美 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是
在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肯定人的本质的一种普遍形式。 劳动产品的美一般是实用和美的结合。人的创造、智慧
和力量不仅表现在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 和形式法则的结合上。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三、社会实践对象----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中国自然美的观念演变及哲学思想发展
三个阶段 致用-------比德-------畅神(陶冶性情) 致用:使用,例如羊大为美,鱼鸟纹、图案纹样等以实用为目的,有用才会被装饰, 比德:与人的精神发生关系,认为人们对自然山水与人的品德有关,比如孔子云“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将自然物与人相联系,智者之所以乐水因为水有川流不息的 动,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有宽厚的静。这正揭示了人与自然有某种同形同构的相 似性,人与自然是可以交流的。在《诗经》的许多作品中也有用自然物来比拟赞颂人 的精神品质。 畅神:将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以此陶冶性情
美学原理 社会美
第四章 美的分类
社会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一、什么是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普遍存在于社会领域中,
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现实美中, 除了自然美之外都是社会美。
社会美
人的美 劳动产品的美 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
二、社会美的特征
美学原理 社会美
1.社会美的最大特点是与社会直接联系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著名的“美是生活”命题,美是“应
社会美必然具有它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阶级的特色。 例如:封建时代自然经济的田园风光,有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化的 乡镇。寺庙、教堂的清静与肃穆,信徒虔诚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淡泊,不 同于歌舞厅的喧哗和兴奋、青年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
二、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审美创 造、审美感受的主体。人们在实践过 程中认识和改造了客观世界,同时也 认识、完善了自身,人们在感受美、 创造美的同时, 也创造出人自身的美 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客体。
美学原理 社会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一)人的外在美 2、人的装饰美
人的装饰美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装饰的历史进程: a、身体的本身装饰开始:纹身和绘身 B、自然物加在自己的身上作为装饰。(服饰佩戴) 例如:女孩子的发饰、腰饰、首饰、头饰;许多人夏天带的 手链、脚链。精品店-----为装饰服务 C、衣服的变化(面料、花色、图案、样式的变化) 原因:生产力的发达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改变。
美学原理 社会美
2.社会美的第二个特点是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 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
不在于经济实用,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过愉悦人 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社会美最初都明显地附丽于 与人的实践有用有利的事物,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 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 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
美学原理 社会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欣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 图为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侍从(敦煌莫 高窟壁画)及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原绘 制)。
(一)人的外在美
3、风度仪表美
风度:言谈举止和态度 与风度相关的方面:仪表仪容: 人的相貌、形体姿态、人的品格、 情操与情趣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讲风度了,从 古时代的《礼记》讲到礼仪问题。 再到魏晋风度中对人的思索。西方: 16世纪才有些上流社会的风度的, 培根的论美将风度仪表美列入了美 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二)人的内在美 1、知识(智慧)美
知识(智慧)美表现于人的高度文化素养、知识才能、 聪明智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包括审美观 念也迅速发生变化;知识的价值,包括知识的审美价值也日 显突出;拥有知识经济时代所具备的知识的人,也越成为重 要的审美对象,荀子说过: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有 了学问,才使人更美。
2、环境美 环境是指生活、劳动的具体场所。人创造了环境,反之 环境又给人以影响。人不仅有意识的制造各种产品,而且按 照一定的意图去安排环境。
美学原理 社会美
四、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辩证关系
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到,人们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辩证关 系上,内在美是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张海迪 虽然生理上有缺陷,但她努力学习、工作,从而创造出平凡人难以企及 的美的心灵,并成为中国青年人的楷模。 假如你是一个美貌的人, 那 么,你应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 让一个美好的心灵始终伴随你, 使你 的美貌常在。
在中国美学上也有关于自然美的三派学说 朱光潜的唯心主义:自然美是主观精神的外射,类似于黑 格尔------忽视自然性; 蔡仪 旧唯物主义:自然美是自然中的典型事物-----忽视 人与自然,具有机械性; 李泽厚:在社会历史条件考察自然美,提出自然美是自然 性与社会性的合一说-------不全面。
自然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二)人的内在美 2、意志(道德)美
意志(道德)美指人的进取精神、顽强斗志、崇高气节、 高尚品格、献身精神等等。人的意志(道德)美恐怕在社会 美中最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经济,是 平等竞争的经济,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法律 制度,因而它培育出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美学原理 社会美
欣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台湾耶美人原始藤甲复原图 西周武士复原图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 (以缣帛夹厚绵)和“铁甲”。
美学原理 社会美
欣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战国妇女 服饰 西汉服饰
美学原理 社会美
欣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秦代铠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 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
自然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与环境的美,涉及自然事物、人和环 境三者的关系。
自然美是美学理论的一个难点,是一个长期争论的焦 点。 A、自然美美在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固有的属性,如山 水花鸟的美,没在花鸟山水的颜色、质感--------这是旧唯 物主义直观性 B、自然美只有当作人与人生活的暗示 才是美的,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将自然美 与生活联系起来,自然使人想起生活来 才是美的;
从装饰的形式上看,有一个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 原始社会男不蓄发,只是纹身断发 封建社会,女子的服饰复杂,男子也是 现代只有结婚和节日的时候才盘发和戴较为复杂的装饰。
(一)人的外在美 2、人的装饰美
如何认识人类的装饰美 A、装饰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B、人体的装饰美是动态美-----装饰同人的 形体配合,又要与人的运动相符合。 C、人体的装饰美符合人的生活理想的美 D、装饰是与人的心灵密切相关,他也有社 会性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4)装饰美的价值:对人类活动的肯定,是 生产力的体现。人可以从中看到自身的价值、 智慧以及力量 装饰美有两重性:可以看到人的创造性,又 可以看到人的享受性和消费性。 人的装饰美的价值在于创造。
美学原理 社会美
3.社会美的第三个特点是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更直接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因为社会美的 内容直接就是人们在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关系制约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思想 关系,人们的审美关系必须受制于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其他精神条件, 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二)人的内在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人的内在美也就是心灵美,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人 的心灵美总是通过人的外在的仪表、语言、行为表现出来, 人的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无不展现出一个美丽的心灵。 人的精神可分为知、意、情三大领域,因而,心灵美大致可 包括知识 (智慧)美,意志(道德)美和情感美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极致,它包括人 的外在美和人的内在美,人的外在美 包括人体美、仪表美、语言美和行为 美; 人的内在美, 也就是心灵美,包 括人的知识美、意志美和情感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一)人的外在美
1、人的形体美
形体美的三大特征: A、形体上有人的特征:形体含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与遗传的沉淀。含有 社会的内容。人的形体在外貌上有别于动物。 B、健康美:健康与活力,与生产者联系在一起的。 例:国际选美上,都要以健康为基础的。健康的体魄与生产劳动联系在 一起。 C、自然:每个人省下来都有一定的容颜,自然就是要与环境相协调, 与周围的人相协调。 结论:形体美是外部形式的反应,并不涉及到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