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马克思十大经典名言大全

马克思十大经典名言大全
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
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马克思的十大经典名言:
1. "工人们,联合起来!"
2.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
3. "历史是一连串的重复,第一次作为悲剧,第二次作为闹剧。
"
4. "资本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铸造了自己的刽子手。
"
5.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它。
"
6.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奴隶。
"
7. "无产者们,联合起来!"
8. "资本主义就是把人变成了商品。
"
9. "资本主义是自己的掘墓人。
"
10. "共产主义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它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
"
这些经典名言展现了马克思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看法。
这些名言概括了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句汇编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句(一)论唯物史观1.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6.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9.“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10.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完整)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6、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7、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
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8、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9、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0、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1、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020年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人名言总结

2020年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人名言总结1.“人的意识不但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人的意识不但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列宁所讲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点世界,然后通过实践,把观点世界变为现实世界即改造过的属于人的世界。
这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观点,强调了意识创造性、能动性的观点,而不是唯心主义观点。
2.“物质能够变成精神,精神能够变成物质”(毛泽东)这句话有个前提,即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能够变成精神,精神能够变成物质”。
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能够变成精神,精神可变成物质”是指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具有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水平和功能。
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点,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观点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1)意识和观点就其内容来说,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
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点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点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实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点,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点把握。
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实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点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4.“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列宁)(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有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马克思经典哲学语录并标明出处

马克思经典哲学语录并标明出处导读:1、"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
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马克思4、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
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5、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
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6、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7、平行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马克思8、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9、自由就在于遥把国家由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变为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马克思10、"在现代社会中,资本是独立的并有其性格,而一个活着的人是非独立的且没有性格的。
In bourgeois society captial is independent and has individuality, while the living person is dependent and has no individuality. ——马克思《Karl Marx》" 11、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马克思12、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马克思13、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14、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的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马克思15、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马克思主义名言

马克思主义名言一、名言引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对经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的深刻分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名言,它们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精髓。
二、名言一: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马克思对劳动的重视。
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财富,劳动是实现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劳动,不仅仅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人类获取幸福、满足内心需求的方式。
正是通过劳动,人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这个名言鼓励人们珍视劳动,追求创造和进步。
三、名言二:人们的觉悟应当和他们的行动相符合“人们的觉悟应当和他们的行动相符合。
”这句话强调了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当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他们的实际行动相符合时,他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力量。
这句名言呼吁人们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还需要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努力。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通过改变经济基础来改变上层建筑,而人们的觉悟和行动的一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
四、名言三: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这句话承认了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和不平等,无法实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标。
社会主义旨在消除私有制,建立一个公平、公正、人人平等的社会秩序。
这句名言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五、名言四:解放全人类是我们的远大目标“解放全人类是我们的远大目标。
”这句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视人类解放为宏伟目标,致力于消除剥削和压迫,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马克思的经典语录

马克思的经典语录【篇一:马克思的经典语录】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6、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888年英文版序言》7、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
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8、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9、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0、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1、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的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1)名言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考研政治越来注重综合考察,题目的深度和难度越来越高。
马克思主义原著虽非考研学生必须要看的东西,但如果可以理解其中的一些经典段落,无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有非常大的帮助。
博研堂考研政治保过专家纪老师就为大家整理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谅中的一些段落,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
家、法的角度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为此,马恩先后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开始唯物主义转向的一本著作,在本书中还是主要对国家、法与宗教的批判,从而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
本段话的首句非常之著名。
前半句中“批判的武器”指的是以前及现在的哲学等人文社科理论思想等,而“武器的批判”指的是无产阶级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改造,是现实的一系列运动,指的是对现实的认识与改造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批判主体的无产阶级及社会运动。
后半句指出物质和意识各自对社会的作用。
指出正确的意识变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运动的巨大作用。
与本句话相关联的知识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意识与物质关系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等知识点。
13. 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本句话看起来较难,但实际上指的是: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有客观规律支配的,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只有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或者相当的物质资料的基础,才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理论被实现被需要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可以设想在一个奴隶制社会中对奴隶主进行民主政治教育,要求他对奴隶讲民主、自由、人权是不可想象,也不能实现。
自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一样,只有当一个国家发展到真正需要这个理论的时候,这个理论才能真正进入到普罗大众的眼中,被真正信仰和运用于批判现实与解决现实问题。
14.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本段主要是关联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和人类的实践活动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对物质起能动的反作用。
人类实践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在目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活动。
也即哲学家主要从事意识领域的思想研究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而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无法产生科学的思想理论,也不能自发的形成自觉的活动,由此就必须有先进的代表提出先进的思想。
但是仅仅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也不能真正产生改变现实的实践,必须有一个主体去实践这一科学理论,这个历史任务就必然落在无产阶级身上。
15.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与本段关联的知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的
关系,事物的本质的知识点。
谬误是对事物本质的反面的错误的反映。
当然,这一句话也可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关联。
博研堂纪老师希望大家能通过对这些段落的阅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最后,博研堂祝大家复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