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教案

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

授课年级:授课教师:

病历一:

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

(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①辨虚实

②辨寒热

③辨气滞

④辨血瘀

⑤辨伤食痛

(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

2、治疗要点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

《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

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

(1)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呕吐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者,以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寒滞肝脉,少腹拘急冷痛者,以暖肝煎暖肝散寒;10min 25min

寒实积聚,腹痛拘急,大便不通者,以大黄附子汤泻积散寒。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2)湿热壅滞

主症: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

兼次症:胸闷不舒,或口苦,或身热,小便短赤。

舌象: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芒硝: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临床应用:

湿热重,燥结不甚者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

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

肠痈(小腹右侧疼痛)者,可用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3)饮食停滞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兼次症: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

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轻症可用保和丸。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4)气机郁滞

主症: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兼次症: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临床应用:

气滞较重,胁肋胀痛加川楝子、郁金;

痛引少腹睾丸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

腹痛肠鸣,气滞腹泻加痛泻要方;

少腹绞痛,阴囊寒疝加天台乌药散。

(5)瘀血阻滞

主症: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兼次症: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6)中脏虚寒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

兼次症: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面色

无华,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临床应用:

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加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蜀椒、干姜、人参、饴糖)腹痛下痢,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加附子理中汤;

大肠虚寒,积冷便秘者,加温脾汤;

中气大虚,少气懒言者,加补中益气汤。

临床应用:

腹部术后腹痛,久治不愈者,加泽兰、红花;

跌仆损伤加丹参、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云南白药;

下焦蓄血,大便色黑者可用桃核承气汤;

胁下积块,疼痛拒按可用膈下逐瘀汤。

六、预防调摄

寒痛:注意保温;

热痛:忌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

食积:节制饮食;

气滞:心情舒畅;

虚痛:进易消化食物。

七、小结

1、腹痛的概念

2、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胃、膀胱、大小肠等。

3、腹痛的治疗原则以“通”立法,并应根据寒热之轻重,虚实之多少,气血之浅深而辨证论治。

八、临证要点

1.寒凝血滞用温通温通法能温运脏腑、祛除里寒、促进气血流通、燥湿通络。临证需与他药配合;理气药(良附丸)、养阴补血药(小建中汤桂枝与白芍)、活血祛瘀药(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同时配干姜肉桂)、补气药(附子理中丸党参白术配附子干姜)、甘缓药(甘草、大枣制约辛燥太过)

2.急腹症用清热通腑法急慢性胰腺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对虚症不可妄用

3.蛔虫引起当驱虫、安蛔、健脾。

九、名医经验

1.王泽民腹痛病因复杂首先要辨识急腹症,其次要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最后辩证论治

2.周鼎谟腹痛应疏肝利胆、通腑泄邪、开结通下勿忘衷中参西5min 5min 5min

(二)互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