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 2020.1
《雁门太守行》欣赏阅读及答案

(十一)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微赏析
这是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诗歌形似律诗,实为古体(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双行末尾的字押平声韵)。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名句积累
1.诗中运用斑斓瑰奇的色彩渲染出苍凉悲壮的气氛,战斗激烈残酷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表明作者誓死报国决心的句子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课内演练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
《雁门太守行》XXX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XXX赏析习题及答案《雁门太守行》XXX赏析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XX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XXX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XXX(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XXX。
XXX,世称XXX、鬼才、XXX等,与XXX、XXX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XXX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赞美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地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情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XXX“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致压得“城欲摧”,明显有意味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意味我军而是意味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云云勇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构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元。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元。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恰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设想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雁太门守行解析

雁太门守行解析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绘边疆战士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1. 诗歌的前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战士的威武。
其中,“黑云压城”象征着敌人的强大和战争的危机,“甲光向日”则描绘了战士们披甲执锐、光耀夺目的形象。
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战士们的坚毅和决心。
2.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声音和颜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悲壮气氛。
角声满天,秋色凝重,塞上燕脂,夜色中凝聚着暗紫色,这些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紧张和悲壮的战场场景。
3. 五、六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描绘了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向前的形象。
尽管面临着严寒和困难,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半卷红旗,迎着易水挺进,表现出了无畏和勇猛的精神。
4. 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家国、为了信仰而英勇牺牲的决心。
黄金台和玉龙都是象征着尊贵和荣耀的意象,而将士们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整首诗歌通过对边疆战士形象的塑造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诗歌通过对比、比喻和夸张等手法,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与战士们的坚毅和决心相互映衬,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边疆战士的内心世界和家国情怀。
同时,这首诗歌也表现出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憎恶,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雁门太守行》李贺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歌主旨】诗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壮烈场面,抒写了守边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壮志情怀。
【重点问题整理】
1、简要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2、诗的三、四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战地气氛的?
答: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答: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赞颂守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答: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雁门太守行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简介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作品鉴赏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甲光向日金鳞开”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李贺的生平遭遇是不幸的,一生心境凄苦,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
李贺一生虽仕途坎坷,但却始终怀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在短暂的一生中以诗为业,在诗歌中,不但讽刺了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抒发愤懑,而且还写神仙鬼魅等,题材丰富,想象奇特,句段字炼,色彩瑰丽,体现出了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后代诗人多借此题写征戍之事。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与藩镇的战争连绵不断。
诗歌以朝廷与藩镇的战事为背景,通过歌颂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寄寓了自己为国立功的壮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首先是描写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表现了大敌压境、危城欲摧之状。
从修辞手法来说,诗人用黑云翻腾滚滚压来比喻叛兵之势,形象而生动地渲染了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甲光向日金鳞开。
”“甲光”即指战士的盔甲在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金鳞之光。
“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开”与“摧”两字相对,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黑云压在城上,城像快要压垮一样,照在将士们头上的阳光如同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这两句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两句紧承“甲光”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
“秋色”点明时令,诗人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的描写,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
“角声满天”指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塞上”交代作战地点。
【古诗词】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
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接下来分享李贺雁门太守行原
文翻译及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
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
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
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
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40个阅读)2020.1
一、阅读下面着两首诗,回答7-8题(6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首联叙写了两件大事:一是作者文天祥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
B.甲诗颈联巧借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境况的艰辛。
C.乙诗“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乙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甲】【乙】诗结尾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答:
答案:
7. A “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不对,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2分)8.【甲】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爱国情怀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2分,意思对即可)
【乙】表达诗人高昂的士气、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爱国热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诗词阅读(4分)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
【甲】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14.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2分)【甲】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14.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1分)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
(1分)
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1分)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1分)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1分)(任答一点即可)三、古诗词阅读(4分)
[甲]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甲诗三、四句和乙诗的一、二句都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气氛。
(1 分)
15.据说王安石对甲诗的一、二句曾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能否从诗歌赏析的角度为王安石解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 分)苍凉悲壮。
15.(3 分)“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四、阅读下面着两首诗,回答6-7题(6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霸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 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秋色里,号角声震天动地,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星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描写出惨烈悲壮的战地场景。
B. 《渔家傲·秋思》首句写出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
从而突出了塞下秋来天气极其寒冷。
C.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此时天寒霜降,我军红旗半卷,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D.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长期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他们白了头发,留下了眼泪。
7. 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雁门太守行》首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 《渔家傲·秋思》下阙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他们既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又想勒石燕然、建立军功。
C. 《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燕昭王用重金招揽天下英雄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 两首诗词都写出了将士们为国效忠、建功立业的决心,也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
【参考答案】 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C“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错误,援军赶赴易水。
【7题详解】D“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错误。
《雁门太守行》一诗没有这种不满。
五、阅读下面着两首诗,回答6-7题(6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霸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上面的作品都先以情景渲染气氛,不约而同地选取萧杀的()季及()声,渲染了()气氛。
(3分)
7、两首作品都描写边塞生活,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秋号角紧张
8、《雁门太守行》抒发决心慷慨赴战,报效朝廷,为国捐躯的情怀。
《渔家傲秋思》中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六、阅读下面着两首诗,回答6-7题(6分)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人想起(甲)诗中“_________________”
2、(甲)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将士们______________的决心;(乙)诗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抒发出边关将士______________情怀。
3、两首诗歌在结构上共同之处是前半部分都是写______________。
答案:1、半卷红旗临易水
2、报效朝廷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
3、景或秋景
七、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10-11题。
(共6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