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泥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油泥产生特性及处理处置技术的探究

油泥产生特性及处理处置技术的探究

油泥产生特性及处理处置技术的探究因油泥中含有部分原油,在生产的过程中忽视油泥处理的重要性,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还会危及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对来说,我国进军油泥处理技术研究的时间稍晚,在技术处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不能实现对油泥中原油的全面提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石油生产的效益。

为此,要求相关人员加大对油泥处置技术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提升油泥处理水平。

一、油泥产生的特性在进行石油生产的过程中,多个生产环节中均能产生油泥,分析可知,油泥的产出环节不同,其自身的组成成分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结来说,油泥的密度远远超出水的密度,其自身的粘度较大,且具备较强的附着能力,大部分的油泥均呈现黑色流体性状,主要组成成分有水、油和泥渣。

对比在不同生产环节的油泥成分,在运输、开采和提炼过程中的油泥成分除水、油和泥渣以外,还包含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成分。

1、罐底油泥的特性在石油储罐罐底的组成成分则较为特殊,其中水和无机物的占比仅为30%,剩余部分均未碳氢化合物,主要有沥青、石蜡、污泥灰等。

对于罐底油泥组成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就影响较大的两个部分进行阐述:(1)油品的影响。

因油罐中所储存的油品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储时所产生的物质沉降量也就不同。

此外,不同油品的物质含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储存时会使油罐底部的沉积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形成罐底油泥成分不同的问题。

这就要求对不同罐底的油泥进行处理时,需要结合罐底实际的组成特性,选择对应的处理技术;(2)清罐周期的影响。

油泥的产生特性决定了油罐在长期未清理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油泥量也会逐步增多,此时的含沙量会与其他罐底油泥的含沙量产生一定的差距。

2、落地油泥的特性落地油泥的特性会受到开采区域和开采时间的直接影响,就沙漠地区的石油开采工作来说,因其所处的位置以砂土为主,所产生的油泥中也会形成较大的含沙量。

在开采石油的含水量较高时,所产生的油泥含水量也会偏高。

可见,油泥中的组成还会受到原油成分的直接影响。

现场处置油泥方案

现场处置油泥方案

现场处置油泥方案背景油泥是由于石油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泄漏和事故造成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其中包含有石油碳氢化合物和一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处理油泥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环保工作,需要采取有效的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第一步:现场勘查和样品采集现场勘查是确定油泥分布和污染程度的重要步骤,应该在采取任何处理措施之前进行。

同时,还需要采集油泥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以确认油泥的碳氢储量和有害物质含量等参数。

第二步: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将油泥分离成固体和液体两个部分的过程。

通常采用筛分、离心、沉淀和过滤等方法进行。

筛分适用于细沙状或颗粒状的油泥,离心适用于较稠的油泥,沉淀适用于水溶性油泥,过滤适用于细腻的油泥。

物理处理可以将油泥的体积和重量减小,方便后续的处理和运输。

第三步: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将油泥中的碳氢化合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生物处理适用于含碳氢化合物较高的油泥,采取适当的温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等控制条件,利用特定微生物将油泥中的有害物质降解成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

第四步: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方法将油泥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通常采用氧化、还原、中和和络合等方法进行。

化学处理适用于油泥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生物处理效率较低的情况。

但是,化学处理成本较高催化剂使用后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处理难度较大。

第五步:安全处置油泥处理完毕后还需要安全处置。

根据当地的法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置,可以采用填埋或焚烧等方法。

在进行安全处置前,必须进行油泥的前处理,以确保处理后的油泥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结论油泥的处理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油泥的性质、环境因素、工艺条件和处理工艺等。

在处理油泥时,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规,采取可持续的处理方法,做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油泥产生的原因

油泥产生的原因

油泥产生的原因液压油产生油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液压油的抗氧化性能差,所以氧化因素最多,液压油在工作时是处于高温和高压环境的,并有金属做催化,很容易发生聚合,烃类分子的碳与氧、氢与氧都会发生反应,形成胶质或积碳。

还有一个原因是液压油的抗泡沫性太差,空气释放值高。

在经油泵或回流时,产生气泡不能及时消除,并进入循环,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爆炸”(气泡破裂),产生“柴油效应”。

局部高温又使得液压油氧化或聚合反应,形成胶质。

润滑油中不饱和烃越多,越容易发生胶质和积碳,石蜡基润滑油较环烷基、中间基润滑油更容易产生胶质和积碳。

高品质的液压油应是加氢精制的润滑油,基础油精制程度越高,其抗氧化性能越好,液压油越不容易产生胶质或积碳。

通用液压油的性能与基础油关系最大,添加剂含量很小,一般不超过1%,就是靠基础油自身的性能来实现其稳定的功能。

机油油泥主要沉积在曲轴箱油底壳和壁、机油泵集油器滤网、油道、时规齿轮盖等处。

颜色从灰到黑,稠度介于软膏状、半固体或固体之间。

据研究,燃烧室的气体通过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的间隙窜入曲轴箱是形成油泥的主要原因。

窜气主要发生在压缩及燃烧过程。

若将窜气引出冷却,会分成气、液、固三相。

气相成分主要是空气(氧、氮), CO2、CO、烃类及硫、氮氧化物含量很少,对油泥生成无直接关系。

液相中含有未燃烧燃料油、润滑油、溶于油中的液相氧化产物、水及水溶性氧化物、卤化物、氮和硫的氧化物等。

固相中含有 60%的有机物(含碳基和羟基的聚合物),40%的无机物(添加剂和磨损零部件的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灰尘等)。

窜气进入曲轴箱后,由于环境温度较低,高沸点组分和水汽冷凝,并入曲轴箱内的润滑油混合。

其中润滑油和燃料油中的液相氧化产物(羟基及羰基化合物、羧酸及酯等)进一步氧化缩聚,形成一种粘性物质,此物质能将固体物质、燃料、水、炭黑、磨损金属粒子以及曲轴箱中的润滑油的氧化产物粘合在一起形成油泥。

窜气中极少量润滑油和燃料油的液相氧化产物,对油泥的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工业油泥成分

工业油泥成分

工业油泥成分
工业油泥是一种由工业废料和油脂混合而成的物质,主要用于各类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

它的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油泥中含有大量的废弃物质。

这些废弃物质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包括金属碎屑、矿石渣、废弃建筑材料等。

这些废弃物质经过处理后,与油脂混合形成工业油泥的基础成分。

工业油泥中的油脂含量较高。

油脂是工业油泥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可以起到润滑和粘合的作用。

油脂的添加可以使工业油泥的流动性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各类建筑材料的生产需求。

工业油泥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水分。

水分的添加可以起到稀释和调节工业油泥黏稠度的作用。

通过调节水分的含量,可以使工业油泥的流动性和粘度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控制,以满足不同建筑材料加工的需求。

工业油泥中还可能含有一些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可以根据具体的生产需求进行选择和添加,以改善工业油泥的性能。

常见的添加剂包括防腐剂、增稠剂、抗氧化剂等。

工业油泥的成分主要包括废弃物质、油脂、水分和添加剂。

这些成分的合理组合可以使工业油泥具有适应不同建筑材料生产需求的特性。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正确使用和处理工业油泥是保证产品质量
和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

抚顺炼油厂油泥处理技术考察报告

抚顺炼油厂油泥处理技术考察报告

抚顺炼油厂油泥处理技术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3年3月5日-8日考察人:中石油设计院吉林分院丛琳吉林成大弘晟能源有限公司刘兴敦抚顺炼油厂油泥处理技术考察报告关键词:加温、沉降、压锭、干馏根据公司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油收率,干馏分公司将回收油泥中的油作为2013年的技改项目,派生产技术科刘兴敦与吉林设计院丛琳到抚顺千金炼油厂及坑口油厂考察油泥处理技术。

现将考察结果汇报如下:一、油泥产生的原因在油页岩干馏的生产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油泥,油泥指含有页岩油、水、矿物质及其它杂质的混合物形成的一种乳化液,或者乳状悬浮液,其中的油不能直接回收而存在于多种形态的混合物之中。

页岩在破碎过程中产生未被筛尽的粉尘,或在运输、干馏过程中原料互相摩擦和运动所产生的粉尘,随焦油蒸汽和热载体的导出而被带出,存在于油气管线、沉降池、沉降罐、洗涤水罐及储油罐中。

这时粉尘就被油膜包着成为半固体状产物,这种半固体状产物我们称之为油泥。

这种油泥的生成和带出,实质上是页岩油的损失,也是页岩油收率降低的原因之一,含油污泥的总量约占油产量1%左右,因此数量巨大。

抚顺坑口油厂共有100台抚顺式干馏炉,千金油厂共有120台干馏炉,两油厂每年产生油泥(含固量、含油、含水各30%左右)共10000吨,主要集中在高浓沉淀池和成品油罐底部。

抚顺工艺流程中产生的油泥地点主要有:(1)500立集泥罐:在第一次通过循环水洗涤含油的瓦斯,产生60%页岩油的第一次洗涤过程中,油、水、油泥集中在500立集泥罐中。

(2)洗涤池、冷却池:为洗涤塔和冷却塔洗涤后经过的缓冲池。

(3)油水分离池:每日500立、洗涤池、冷却池过油缓冲池,经油水分离后通过油水泵将油送到成品罐,水、油泥送到高浓池,水循环使用,油泥在高浓池中沉降。

(4)高浓池:油泥最终沉降地点。

油泥的清理成品油罐每半年机械清理一次,每年人工清理一次;隔油池、调节池每月机械清理一次,每年人工清理一次;洗涤池、冷却池每月机械清理一次,每年人工清理一次;机械清理即用液下泵或罗茨泵将含固量60%以下的油泥抽进油泥槽车送至油泥存放池。

浅析储油罐底油泥堆积问题

浅析储油罐底油泥堆积问题

浅析储油罐底油泥堆积问题摘要:储油罐的正常运行是输油生产平稳安全运行的基础。

原油长期储存在储油罐,罐底会积成油泥,影响罐容及产生多项危害。

介绍了储罐罐底油泥堆积的情况,说明了罐底油泥堆积造成的多项危害;其次探讨了罐底油泥的组成和生成机理,分析了储油罐罐底油泥堆积的原因,针对罐底油泥堆积的原因提出多项解决方案与措施建议;最后总结了改善后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原油存储;原油储罐;罐底油泥;沉降前言为了保证因气候灾害、人为破坏等各种因素而造成的事故使上游场站生产运输暂时中断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管输的平稳运行,输油站及储备油库需储存一定量的原油,而罐底积成油泥使储罐的有效容量即贮油量减小,因此,防止油泥在罐底的堆积是输油站及大型储备油库的重大技术课题。

1. 罐底油泥堆积危害由于粘度较大的固体蜡和沥青质在罐底堆积,带来以下危害:1.1 储罐有效罐容减小考虑罐底沉积层的存在,设计单位通常在设计中把出油管流出口截面提高50mm,使油罐最低液位相应提高,以1000m3储油罐为例,油罐高度约为11m,出口高50mm,有效容积降低0.45%。

储油时间长,罐底沉积物增厚,最低液位逐渐提高使油罐有效容积大大降低。

1.2 清罐次数增多罐底油泥的大量堆积严重影响油罐的运行,需将油泥彻底清除,以免加热炉、输油泵等设备积污和堵塞,增加维护维修费用。

储罐罐底油泥堆积速度快,会增加清罐次数,清罐工程费用大,投入大量劳动力,且清罐作业使油罐停运,罐容利用率降低。

1.3 影响正常生产运行当较低罐位运行储罐时,大量固体杂质堵塞输油泵过滤器,造成频繁停泵清洗输油泵过滤器的情况,从而影响正常输油生产。

1.4 增加罐底及其附属设备的腐蚀速度由于沉积物中含有腐蚀性强的硫化物,尤其是由于沉积物的存在无法把水脱除干净,水中溶盐造成罐底和加热盘管的腐蚀十分严重。

因加热盘管腐蚀穿孔造成的输油站热循环管线串油现象、油罐停运现象在输油站和炼油厂都经常发生。

油泥环保措施

油泥环保措施

油泥环保措施在石化、炼油、油品运输以及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过程中,常会产生大量的含油废水和废油泥。

这些含油废水和废油泥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中,会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因此,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旗帜下,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油泥环保措施,实现废弃物的高效利用。

油泥的定义和来源油泥是废弃物在油水分离中产生的含油土壤、废泥、沉渣等物质的组合,其主要成分是石油类物质。

油泥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石化、炼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废水和废泥,如催化裂化、烷基化、脱蜡、脱除臭剂等工艺所产生的废物;2.石油、化学品等物品的运输、储存过程中产生的溢油、漏油、泄漏等废弃物;3.污染事件发生时产生的含油土壤、沉渣等废弃物。

油泥的危害油泥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油泥中含有大量的石油类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作用;2.油泥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移动性,若直接排放到地下水中或土壤中,会对当地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严重影响;3.油泥的排放还会对空气产生一定的污染和气味,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油泥环保措施为了避免油泥的危害和环境污染,需要采取合理的油泥环保措施。

生产企业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原材料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

具体措施包括:1. 分离、回收和再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含油废水,应优先实现分离、回收和再利用。

采用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电渣处理等技术,可以将石油和水分离开来,达到油泥的减少和回收的目的。

废弃物经过处理后,部分可作为原材料进行再利用,达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2. 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可将油泥中的污染物质分解为无毒的物质。

选用优良的微生物种类,利用其代谢特性,对油泥进行有效降解,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油泥减量的目的。

该技术适用于油泥中含有大量有机化合物的情况。

积碳油泥形成的原因

积碳油泥形成的原因

积碳油泥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油泥产生的的成因:油泥其实是一种沉积物,它可能含有发动机油、水、树脂(类似于漆膜)和固体污染物等等。

油泥不容易从发动机部件上流下并被排放出去,但是一般可以用软布擦下来。

混合油气爆炸燃烧的过程中,少部分的汽油会附着于进气门上,当遇上引擎的高温,汽油无法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石蜡、胶质便会被烧成碳粒,而这些碳粒一部份往排气管出去,另一部份的碳粒则被活塞刮卷入引擎室内与机油混合,当碳粒粘附在汽缸头、活塞顶、火星塞、进排气阀门上,就成了所谓的积碳,而碳有吸纳汽油的特性,被吸收的汽油再被烧成焦碳形成更厚的积碳,最终引擎会因积碳过多以至动力衰减,而引起相关之并发症。

积炭的形成1. 在发动机正常工作中,汽油和正常进入燃烧室的发动机机油,在供氧不足的条件下,不能在气缸内完全燃烧,产生油烟和润滑油烧焦的微粒。

当发动机继续运转时.进一步受到氧化变成胶质。

牢固地粘在活塞顶上,活塞环上,气门背面,进气管内面,节气门体和燃烧室内等等。

在高温的反复作用下,又将胶质变成沥青质、树脂质及碳质,从而形成积炭。

2. 曲轴箱通风设置:为防止污染空气,汽车设计工程师们把发动机内部的废气直接引入进气歧管,随着新鲜空气一起进入燃烧室进行燃烧。

高温的油蒸气随新鲜空气一起充满进气歧管,一部分附着在管壁及气门背部,另一部分随进气流在进气门处与喷入的燃油混合形成混合汽,进入燃烧室燃烧后被排出车外。

3. 汽油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和空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胶状物质,或者汽油本身胶质的含量就很高(汽油品质差),这些胶质随汽油通过车辆的燃油供给系统进入燃烧室内部,然后和汽油一同燃烧后,就会使燃油供给系统中的喷油器、发动机的燃烧室、活塞环槽、火花塞、进气门背部、进气道等部位产生很多积炭及油污等。

(劣质的燃油成分。

油价涨,可不代表质量有所上升。

劣质汽油中往往含有胶质成分,而燃烧时会产生不稳定的成分,成分不断增加,油品也在试图不断地抵制它们,当化学增稠发生,油泥最终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泥产生的原因
液压油产生油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液压油的抗氧化性能差,所以氧化因素最多,液压油在工作时是处于高温和高压环境的,并有金属做催化,很容易发生聚合,烃类分子的碳与氧、氢与氧都会发生反应,形成胶质或积碳。

还有一个原因是液压油的抗泡沫性太差,空气释放值高。

在经油泵或回流时,产生气泡不能及时消除,并进入循环,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爆炸”(气泡破裂),产生“柴油效应”。

局部高温又使得液压油氧化或聚合反应,形成胶质。

润滑油中不饱和烃越多,越容易发生胶质和积碳,石蜡基润滑油较环烷基、中间基润滑油更容易产生胶质和积碳。

高品质的液压油应是加氢精制的润滑油,基础油精制程度越高,其抗氧化性能越好,液压油越不容易产生胶质或积碳。

通用液压油的性能与基础油关系最大,添加剂含量很小,一般不超过1%,就是靠基础油自身的性能来实现其稳定的功能。

机油油泥主要沉积在曲轴箱油底壳和壁、机油泵集油器滤网、油道、时规齿轮盖等处。

颜色从灰到黑,稠度介于软膏状、半固体或固体之间。

据研究,燃烧室的气体通过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的间隙窜入曲轴箱是形成油泥的主要原因。

窜气主要发生在压缩及燃烧过程。

若将窜气引出冷却,会分成气、液、固三相。

气相成分主要是空气(氧、
氮), CO2、CO、烃类及硫、氮氧化物含量很少,对油泥生成无直接关系。

液相中含有未燃烧燃料油、润滑油、溶于油中的液相氧化产物、水及水溶性氧化物、卤化物、氮和硫的氧化物等。

固相中含有 60%的有机物(含碳基和羟基的聚合物),40%的无机物(添加剂和磨损零部件的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灰尘等)。

窜气进入曲轴箱后,由于环境温度较低,高沸点组分和水汽冷凝,并入曲轴箱内的润滑油混合。

其中润滑油和燃料油中的液相氧化产物(羟基及羰基化合物、羧酸及酯等)进一步氧化缩聚,形成一种粘性物质,此物质能将固体物质、燃料、水、炭黑、磨损金属粒子以及曲轴箱中的润滑油的氧化产物粘合在一起形成油泥。

窜气中极少量润滑油和燃料油的液相氧化产物,对油泥的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