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精)

合集下载

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

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

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执教教师: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李伟推荐人: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印兰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人体内水分平衡与调节》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生通过对一天的饮水量和排尿量的统计与分析,了解人体每天摄入水分和排出水分基本达成平衡;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平衡与调节的主要器官—肾脏,理解水平衡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对“猪肾的观察”,认识肾脏结构、理解肾脏功能是个教学难点,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观察技能,才能保证本节课中“观察猪肾”活动的顺利开展。

而之前学生通过“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了解动脉、静脉,学会了辨别它们的方法,为本节课辨认肾动脉、肾静脉,了解血液在肾脏中的流向奠定了基础。

另外,学生通过对“心脏结构”、“猪小肠”的观察,已经初步学会观察生物体器官结构的基本方法,在这些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铺垫下,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肾脏结构与功能,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力求借助于活动卡、多媒体演示配以适当讲授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对肾结构与功能进行有序观察与思考,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相统一,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1、通过估算一天的饮水量和排尿量活动,得出人体饮水量、排尿量基本达成平衡的结论。

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多种摄水和排水途径。

2、通过“观察猪肾的活动”,能指出肾脏在人体内的位置、描述肾脏的外形特征、辨别它的内部结构,学习由表及里的观察生物器官的方法,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思想。

3、通过观看“尿液的形成示意图”,了解肾脏的“过滤作用”,理解肾是水分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

4、通过了解水平衡失调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体会水平衡的重要意义,认识科学饮水的重要性,增强生命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肾脏的结构与功能,体会人体内水平衡的重要意义。

【难点】1、课前收集尿液。

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指南]

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指南]

机体水平衡的调节作者:曾晴单位:11临床一班生理讨论组(3)关键词:水平衡、抗利尿素、心房钠尿肽、渗透压摘要:体内的水及溶解于其中的物质叫做体液。

体液的含量随年龄与性别而异,随着年龄的增加体液含量逐渐减少。

正常人的体液量是相当稳定的,每日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

幼儿的需水量较成人约大2~4倍,若供水不足,体液量迅速下降,导致脱水,此现象在幼儿较易发生。

体液广泛地分布于体内各部分,按照分布的区域分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隙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约占5%,组织间隙液约占15%(包括淋巴及脑脊液等)。

细胞直接生活于细胞外液中,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内环境。

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对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电解质。

体内各部分体液的含量,虽相当稳定,但决不是固定不变,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在不断地交换着,只是这种交换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所以不影响其相对稳定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水的出人量是保持动态平衡的。

这是出于神经、激素及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参与了调节的结果。

正文:(一)机体的水平衡水平衡:摄入量=排出量机体的细胞生活在体液中,而体液的主要物质是水,水的多少影响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影响细胞生长的体液的物理因素是体液渗透压,体液渗透压的变大或者变小会导致细胞内液的减少和增加,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活动。

因此水平衡对机体的正常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正常人每天主要是通过肾脏来调节机体的水平衡。

正常的成年人每天通过肾小球滤过的水、钠、钾有99%被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每昼夜产生30~50g的代谢废物,必须要随尿液排出,溶解这些代谢废物的最低尿量应在500ml以上。

水分过多会导致水肿;水分过少则会脱水。

成人每日水的进出量(毫升/24小时)摄入量排泄量食物 1000 呼吸与皮肤蒸发 850饮料 1200 肾排泄 1500氧化水 300 粪便排泄 150合计 2500 合计 2500 (二)机体水平衡的调节体液的交换体内各部分体液的含量,虽相当稳定,但决不是固定不变,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在不断地交换着,只是这种交换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所以不影响其相对稳定性。

生物渗透调节和水分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物渗透调节和水分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物渗透调节和水分平衡的调节机制在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水。

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对于细胞内部的各种生化反应,水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载体,同时也涉及到了调节机制。

当人体内的水分失去平衡,生命活动也将受到影响。

因此,生物体有一套复杂的机制来维持水分平衡,即生物渗透调节机制。

一、渗透压和渗透压差渗透压是一种物质浓度的影响,它指的是单位体积下一个溶液中的所有溶质所带来的压力。

浓度越高,渗透压就越大。

而渗透压差,二者浓度差所产生的压力差,是影响渗透现象的重要因素。

假设两杯水,一杯是纯水,另一杯是加了盐的水溶液,放在一起,水会从纯水杯子中流向盐水杯,这是由于成分浓度不同所引起的渗透压差。

二、生物渗透调节机制人体内部满是各种溶质,溶质的分布密度不同,会形成各种浓度梯度,从而产生渗透压差。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构成的生物膜,它具有渗透选择性,使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自由流动,而相对较大的溶质受到较大的阻碍。

在细胞膜的保护下,细胞内的渗透压并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大幅度变化。

但面对渗透压差,细胞膜会发挥作用,从而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在机体内部,细胞液是高浓度溶液,血浆就是细胞外液,是低浓度溶液。

当血液中水分大量失去,血浆中的浓度会变得很高,细胞将失去水分,使得细胞失去正常的代谢,因而产生各种病理性现象。

此时,身体就会通过渗透调节机制来进行调节。

当血液中的渗透压上升时,肾脏会分泌一种叫做抗利尿激素(ADH)的激素,它作用于肾脏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使其增加了对水的再吸收,从而增大血管内的容积,维持了血液中的渗透压平衡。

三、其他影响渗透调节机制的因素水分不足,温度、盐度和代谢产物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机体内外的渗透压平衡,进而影响生物渗透调节机制的表现。

例如,在夏季且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出汗会使人体大量失水,机体就会通过调节饮水量来补充水分。

当温度过高,人们会喜欢喝凉水,这是因为水温低于体温,可以通过口腔和胃肠道吸收较多水分,进而补充人体内的水分。

人体内水的平衡与盐的代谢

人体内水的平衡与盐的代谢

人体内水的平衡与盐的代谢水是构成人体绝大部分组成的物质之一,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体内水的平衡和盐的代谢是相互关联的过程,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人体内水的平衡和盐的代谢进行探讨,以及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

一、人体内水的平衡人体内水的平衡指的是水分的摄入和排出之间的平衡状态。

水的摄入方式多样,包括饮水、食物中的水分以及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的水分等。

而水的排出主要通过尿液、汗液、呼吸以及粪便等途径实现。

1.1 摄水水是生命必需的物质,具有多种功能,如溶解、运输、代谢等。

人体对水的摄入主要通过饮水来满足,也可以通过食物中的含水量补充。

一般建议成人每天的饮水量为2000-2500毫升,但实际需求还会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此外,不同的生理状态也会对水摄入量有所要求。

如运动、剧烈活动、炎热天气以及疾病状态等都会增加人体对水的需求。

因此,根据具体情况饮水是保持人体内水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排水人体通过多种途径排出多余的水分,以维持内外环境的平衡。

其中,尿液是最主要的排水方式。

肾脏是人体排除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的重要器官,它通过肾单位对尿液进行分泌、再吸收和排泄的过程来维护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此外,汗液排出也是维持水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人体受到高温环境或者运动等刺激时,汗腺分泌出大量汗液以散热,同时也带走了一部分水分、电解质和废物。

二、盐的代谢盐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主要由钠和氯两种离子组成。

它们在代谢和维持生理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钠离子参与了神经、肌肉的正常活动,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

氯离子则参与了消化液、胃酸和呼吸道分泌物等的合成。

2.1 钠的代谢钠主要通过食物中的摄入来满足。

人体对钠的需求量相对较低,因此一般情况下摄入的钠也较少。

然而,人体钠的代谢与水分的平衡密切相关。

当体内水分不足时,肾脏通过释放一种叫做抗利尿激素的物质来减少尿液的排出,从而减少水分的丧失,同时也导致钠的积聚。

人体水盐平衡调节方式

人体水盐平衡调节方式

人体水盐平衡调节方式人体水盐平衡是指维持体内水分和盐分的稳定状态,保持恒定的内环境。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多个机制的相互作用,包括肾脏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细胞水分调节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调节方式。

肾脏调节是人体水盐平衡的主要机制之一。

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排出量和成分来维持体内水分和盐分的平衡。

当体内水分过剩时,肾脏会增加尿量,排出多余的水分;当体内水分不足时,肾脏会减少尿量,保留水分。

同时,肾脏还可以通过调节尿液中的盐分浓度来维持水盐平衡。

当体内盐分过多时,肾脏会增加盐分的排出量;当体内盐分不足时,肾脏会减少盐分的排出量。

肾脏调节水盐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神经内分泌系统也对人体水盐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发生变化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通过释放激素来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

例如,当体内水分不足时,下丘脑会释放抗利尿激素ADH(抗利尿激素),促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分,从而减少尿量,保留水分。

另外,醛固酮是一种由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它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体内的盐分。

细胞水分调节也是维持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细胞内外的水分浓度不平衡会导致水分的流动,细胞内外的水分平衡由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质调节。

这些水通道蛋白质被称为水蛋白,它们可以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的进出。

当细胞内水分不足时,水蛋白会促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增加水分的进入;当细胞内水分过多时,水蛋白会促使细胞膜通透性减少,从而减少水分的进入。

除了肾脏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细胞水分调节外,人体还有其他一些调节机制来维持水盐平衡。

例如,口渴反射是一种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体内水分的机制。

当体内水分不足时,口渴反射会被激活,引起口干和渴望喝水的感觉,促使人们摄入更多的水分。

此外,出汗也是人体调节水盐平衡的一种方式。

当人体运动或环境温度升高时,体温会上升,此时汗腺会分泌汗液,通过蒸发的方式散热,同时也会导致体内水分的丢失。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习题及讲义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习题及讲义

第八讲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一、水的平衡及其调节(一)水的平衡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排出途径:由肾、皮肤、肺、大肠排出摄入量等于排出量(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肾排出的水。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如下图)构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又称终尿)【例析】生活在干燥大米中的“米象”(俗称米虫),它新陈代谢所需水的来源主要是(C)A.大米中所含的自由水B.大米中所含的结合水C .米虫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D .无法判断 二、无机盐的平衡(一)钠、钾盐的摄入和排出#(二)肾脏排泄特点 1. ·2.钠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3. 钾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一)水平衡调节(下图一) (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下图二) 1、水盐调节的条件类型:神经-体液调节2、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 皮肤——水盐排泄器官¥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重吸收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1. 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主要为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昏迷。

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和食盐。

2. 钾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起决定性作用,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的兴奋性等作食盐中的Na +来源人体中的Na +人体中的K +去路肾脏(尿)(主要)皮肤(排汗)大肠(排便)肾脏(尿)(主要)大肠(排便)食盐中的K +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调节

机体水平衡的调节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水的出人量是保持动态平衡的。

这是出于神经、激素及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参与了调节的结果。

1.神经调节作用。

口渴思饮是体内缺少水分的信号,排尿是体内水分过多及代谢的结果。

口渴与排尿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2.激素调节作用。

体内某些激素(如垂体生长素、促甲状腺激素)具有利尿作用,另•—些激素(如增血压素)则有抗利尿作用。

某些皮质激素也能促进血液水分的增加。

3.化学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食物成分与机体水平衡的关系上。

有的离子能促进水在组织内的蓄积,有的则可促进排尿。

例如钠可促进水在体内的蓄积,因此水肿病人不宜多进食盐;钾和钙能促进水分由体内排出,所以多吃水果、马铃薯、督喜等富含钾、钙的食品可以利尿,即与此有关。

另外,通常认为每同化l克糖类时,可在体内积蓄3克水。

因此摄取富有糖类食物的幼儿,体重虽然显若增加,但因蓄积大量水分,因而体质松软。

蛋白质为亲水肢体,血浆中的蛋白质有保持血液水分的作用。

脂肪不但不能促进水的积蓄,还会迅速引起水的负平衡。

某些物质如咖啡碱,也有利尿作用。

2.4 人体水缺乏的后果2.4.1机体脱水的严重性水在机体内的存在形式包括两部分,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前者占体重的20%,后者占体重的40%一50%。

总体液的百分含量超过或低于此范围时,都会发生生理改变。

机体自身为了在较小限度内调节体液,而具备许多机制。

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大脑下丘脑的神经中枢,通过肾脏控制口渴和排尿感觉。

人体因为有水的溶媒作用,才能在体内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又必须即时排出体外,这就需要水分作为载体。

这种水量每天最低约需500mL。

如果完全不摄入水分.人体也要排泄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所需水分就会从体内各部分收集。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细胞的水分会减少,形成脱水,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1.当机体火水量为体重的2%左右时,足以细胞外液和间液水分丢失为主。

此时下丘脑的口褐中枢受到刺激,出现意识性摄水需求,出现尿少及尿钾丢失量增加;2.若继续脱水,当失水达到体重的4%左右时(为中等程度脱水),细胞内、外液水分的丢失量大致相等,会出现脱水综合征。

如何科学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如何科学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如何科学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在日常生活中,科学饮水对于保持身体水分平衡至关重要。

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饮水方法不仅可以帮助身体排毒、保持健康,还可以改善肌肤状态、促进新陈代谢。

那么,如何科学饮水才能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呢?下面将从饮水量、饮水时间、饮水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科学饮水的关键在于掌握适量的饮水量。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应该在1500-2000毫升左右,具体的饮水量还会受到气温、运动量、个体代谢等因素的影响。

在气温较高或者运动量较大的情况下,人体会大量出汗,因此需要增加饮水量来补充水分。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饮水量。

总的来说,保持每天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是维持身体水分平衡的基本要求。

其次,科学饮水需要注意饮水的时间。

早晨起床后、餐前和餐后适当饮水可以帮助促进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吸收。

在运动前后也需要适量补充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此外,晚上睡前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导致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质量。

因此,合理的饮水时间安排可以更好地帮助身体维持水分平衡。

除了饮水量和饮水时间外,科学饮水还需要注意饮水方式。

首先,要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应该定时补充水分。

其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饮水方式。

一般来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水选择,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排毒和补充水分。

此外,茶水、果汁、牛奶等也可以作为补充水分的选择,但要适量,避免过多摄入糖分和热量。

另外,应尽量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这些饮料会增加热量摄入,对身体健康不利。

总的来说,科学饮水是保持身体水分平衡的重要保障。

通过掌握适量的饮水量、合理的饮水时间和正确的饮水方式,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维持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肌肤状态,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让我们养成科学饮水的好习惯,让身体时刻保持水分平衡,远离健康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崩症、吞咽困难
低渗性脱水:失水<失钠 丧失大量消化液只补充水 大面积烧伤、低钠饮食
等渗性脱水:失水=失钠 恶心、厌食、呕吐
出血、腹泻
13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渗透压是体液稳定的重要因素
3.体液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容量、分布 和电解质离子浓度。交换是根据渗透压进 行的,若两者渗透压相等,则无水分子的 净移动
2.脱水:是指人体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消 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及时补充,造成新陈 代谢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严重时会造成 虚脱,甚至危及生命。
12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体内水平衡失调
3. 体液丢失称为脱水或失水,根据水与电解质丧失比例不同, 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的脱水: 高渗性脱水:失水>失钠 大量出汗、高热、肾衰
14
谢谢!
15
9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 (-) (+) 下丘脑 大脑皮层 产生口渴 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 抗利尿激素 (+) 下 降 肾小管、集合 管重吸收水分 尿量 减少 减少
10
细胞 外液 渗透 压ຫໍສະໝຸດ (-)细胞 外液 渗透 压
主动饮水 补充水分
6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渗透压是体液稳定的重要因素
4.当在溶质不变的情况下
细胞外液量 细胞外液量 渗透压
水分进入细胞内
渗透压
细胞内水分转移到细胞外
细胞脱水
细胞水肿
7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机体主要通过肾脏来维持体液平衡
1.一般先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 (anti diuretic hormone ADH)系统来恢复和维 持体液的正常渗透压。ADH的生理作用是提高肾 脏的肾小管及集合管管腔细胞的通透性,促使它 们对水的重吸收
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
主讲:查璐琴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目录页
概述
渗透压是体液稳定的 重要因素 机体主要通过肾 来维持体液平衡 肾的调节功能受神经 和内分泌的支配 体内水平衡失调
2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概述
• 水在人体内是以体液的形式存在的,水与电解质 构成人体体液的基本成分。体液在正常情况下有 一定的容量、分布和电解质离子浓度,机体必须 保持它们的稳定,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渗透压是体液稳定的重要因素
1.水在人体内是以体液的形式存在的,水 与电解质构成人体体液的基本成分。主要 分布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细胞外液主要的阳离子是Na+,主要的阴 离子是CI-、HCO3- 和蛋白质。细胞内液主 要阳离子是K+、Mg2+,主要的阴离子 HPO42- 和蛋白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液 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是相等的
下 降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
饮水过多 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丘脑 垂体释放 ↓ 渗透压感受器 (-)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升 高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 管重吸收水分
尿量↑
11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体内水平衡失调
1.水中毒:是指水摄入量超出人体排水量 的能力,导致水在体内潴留,首先引起血 液渗透压下降最后导致细胞内外液渗透压 均低于正常和循环血量增多的病理现象
4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渗透压是体液稳定的重要因素
3.体液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容量、分布 和电解质离子浓度。交换是根据渗透压进 行的,若两者渗透压相等,则无水分子的 净移动
5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渗透压是体液稳定的重要因素
3.体液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容量、分布 和电解质离子浓度。交换是根据渗透压进 行的,若两者渗透压相等,则无水分子的 净移动
2.然后通过肾素一醛固酮系统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
8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资源库

肾的调节受神经一内分泌的支配
1.下丘脑有口渴中枢和渗透压感受器,脱水时— —刺激口渴中枢和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口渴、 ADH↑——使饮水↑和排尿↓——结果是细胞外液和 渗透压恢复 2.当水过多、细胞外液量↑——晶体渗透压↓——抑 制口渴中枢和脑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使水的 摄入↓、尿量↑,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又得到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