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习题和讲义全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习题和讲义全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习题和讲义全

第八讲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一、水的平衡及其调节

(一)

水的平衡

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排出途径:由肾、皮肤、肺、大肠排出

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肾排出的水。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如下图)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又称终尿)

【例析】

生活在干燥大米中的“米象”(俗称米虫),它新陈代谢所需水的来源主要是(C )

A .大米中所含的自由水

B .大米中所含的结合水

C .米虫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D .无法判断

二、无机盐的平衡

(一)钠、钾盐的摄入和排出

(二)肾脏排泄特点

1. 钠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2. 钾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一)水平衡调节(下图一) (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下图二)

1、水盐调节的条件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

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重吸收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 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主要为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

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昏迷。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和食盐。 食盐中的Na +来源人体中的Na +人体中的K +去路肾脏(尿)(主要)皮肤(排汗)大肠(排便)肾脏(尿)(主要)大肠(排便)

食盐中的K +

2.钾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起决定性作用,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的兴奋性等作用。血钾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等症状。因此要合理膳食,获取足量的钾。

3.水对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有重要作用,人体每昼夜有35-50g代谢废物必须随尿液排出体外,否则会引起中毒影响健康。溶解这些代谢废物的尿量应在500ml以上。因此每天要保证饮水。

【例题】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导致“水中毒”,造成人体细胞肿胀,血钠偏低,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

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课时训练】

1.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2.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3.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下,主要通过对肾脏重吸收作用的调节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变化曲线是( )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5.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⑥CO2、O2平衡

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6. 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7.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液、B液和C液分别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B.A液、B液和C液组成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内环境

C.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D.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

8.如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会出现胰高血糖素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抗体只能在液体④和①中出现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9.下列激素中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无直接关系的是( ) A.抗利尿激素B.肾上腺素C.孕激素D.醛固酮

10.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O2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

B.图中的D、E分别是消化系统、排泄系统

C.图中虚线框可代表高等动物的内环境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实现的

11)

成分(mmol/L) 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

①142 5.0 2.5 1.5 103.

3

6.0 16.0

②147 4.0 1.25 1.0 114.

7.5 1.0

A

B.②属于组组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5层磷脂单分子层

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

1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1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④二氧化碳⑤蛋白质分解成

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B.①③⑤

C.①③⑦D.③⑤⑥⑧⑨

14.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组织细胞,则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

C.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15.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16.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

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其水的来源为________(填字母),通过_______________ 结构转移。(填字母和名称)

(2)图乙中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

的________;①④⑥合称为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共穿

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________。

(4)图乙中④与⑥相比,⑥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_______,原因是图中[ ]内

存在着________物质。

17.肝脏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感染率高达60%。请回答:

(1)肝脏里有一种数量较多的枯否氏细胞,它既是肝脏的“卫士”,也是全身的“保护神”,

它能吞噬、消化病原微生物,这种免疫方式叫做________免疫。

(2)白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的比值(A/G)是肝功能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白蛋白是在肝脏细胞中制造的,当机体被病毒感染时,肝功能会受损,白蛋白的产生就会减少。若某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则A/G会________(填“增加”或“下降”)。

(3)如图所示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

①正常情况下,血管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浓度增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等;当某人患肝炎时,血液中明显增加的酶是__________;

②健康人饭后半小时肝组织内葡萄糖移动的方向主要体现为________。

A.1、2 B.1、3 C.4、3 D.3、4

(4)若上图所示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则________三处的液体可代表内环境的构成;“大头娃娃”奶粉是由于其蛋白质含量几乎为零,长期食用后将直接导致图中______(填字母)处液体的渗透压下降,使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回流速度减慢,从而出现组织水肿等现象。

答案1.B 2.D 3.A 4.A 5.D 6.C 7.A 8.A 9.C 10.D

11.C 12.A 13.B 14.B 15.D

16.(1)B 组织液水肿C、A b细胞膜、a毛细血管壁(2)2/3 蛋白质细胞外液无机盐、蛋白质组织液和血浆

(3)⑤→④→③→⑥→⑦ 6 ⑦组织细胞

(4)大分子蛋白质(5)不会④缓冲

17.(1)非特异性(2)下降(3)①尿素、二氧化碳转氨酶(谷丙转氨酶) ②D

(4)a、b、c a 2

2016届高考(中图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3.1.2.33.1.2.4水盐调节、体温调节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 水盐调节体温调节 (40分钟100分) 一、基础全面练(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流行于夏季的霍乱传染病,发病急骤,先泻后吐呈喷射性呕吐,早期无腹痛、体温不高。除对患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外,还应特别注意给予补充( ) A.水和K+ B.水 C.水和Na+ D.水和Na+、K+ 【解析】选C。当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患某些疾病导致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就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导致机体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及时补充生理盐水,就可以缓解上述症状。因此据题意应特别注意给予补充水和Na+。 2.(2015·青岛模拟)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及抗利尿激素有减少尿液形成的作用。 【解析】选C。下丘脑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引起渴觉。另外神经冲动传到垂体,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对水的重吸收。 【易错提醒】渴觉产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不是在下丘脑。3.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刚开始训练时在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D。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在严寒的冬季,当冬泳运动员进入训练时,冷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纤维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并沿传出神经纤维传到甲状腺、肾上腺、骨骼肌、立毛肌、皮肤血管等部位,引起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强,机体耗氧量增加,立毛肌、骨骼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反应。由于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体温不会下降,而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其调节 人教版必修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其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合理膳食和自我保健。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落实方案 1.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 2.结合必修课本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作进一步的深化学习。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突破策略 通过观察投影、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分析总结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教学用具 实物展示台(人体水的摄人和排出途径表),有关多媒体课件(展示K+的动态平衡过程、Na+的来源和去路及肾小管、集合管的结构和重吸收过程)。 ●学法指导 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表、插图、课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理解、迁移。 ●教法建议 讲述、讨论、观察、总结 在学习“水的平衡”部分内容时,利用展示台展示“正常成年人每天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分析、讨论、总结。 在学习“无机盐的平衡”部分内容时,展示“体内Na+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的多媒体课件和演示“K+的动态平衡示意图”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教学,加深对“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主要包括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血糖的平衡、体温的稳定、pH的平衡等方面。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问题。 [教学目标达成]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一)水的平衡和调节 讨论:人体内水的摄人和排出途径有哪些?其主要途径是什么? (经学生之间的讨论,由学生说出可能的途径)

专题复习-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考点2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基础知识自主疏理 1.水盐调节 (1)水的平衡 ①人体内的水的来源和去路: 在○的调节下, 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排出的水。 (2)盐调节 ①无机盐平衡 ~ 肾脏排盐特点: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K+:多吃多排,少吃少排,○; ②Na+、K+平衡的调节:由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来调节,Na、K的平衡,属于○ 方式。 (3)水盐平衡的意义 ①水和钠盐在维持○渗透压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如果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则影响○的稳定; ②钾在维持○渗透压、○上有重要作用; ③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血糖调节 (1)血糖平衡:血糖含量在○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够保持动态平衡; (2)来源和去路: (3)调节方式:有激素调节(直接):升高血糖的激素有:○、降低血糖的激素有:○(唯一)和神经调节(间接)。 (4)生理意义:保证各种组织和器官的○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 3.体温调节 (1)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体内的○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来维持; (2)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3)体温调节:在炎热环境下由○起调节作用;在寒冷环境下以○ 为主要的○调节。 版本差异的内容 4.模拟尿糖的检测(中国地图版)(浙江科技版) ` (1)实验原理 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H2O2,H2O2和过氧化氢酶反应生成水和原子氧,原子氧可以将试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比对,即可知道尿中葡萄糖的含量。 (2)材料用具 试管5支,滴管,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葡萄糖试纸,模拟的尿样本两份。 (3)方法步骤 ①取5支试管,分别编号为l、2、3、4、5.并分别加入4 mL上述不同的液体 ②分别用滴管从样本瓶内吸取溶液,滴2滴于葡萄糖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4)结果分析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 校对:○物质代谢○尿○神经和体液○肾脏○不吃不排○不吃也排○激素调节○细胞外液○血压、心率○细胞内液○心肌舒张、兴奋性○80~120m g/dL ○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糖元○非○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能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神经○神经调节○神经一体液 ) ●自主检测过关 1.下列关于人体下丘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人的下丘脑上,是一高级神经中枢 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变化 C.下丘脑能够调节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 D.下丘脑能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分泌醛固酮、肾上腺素等激素 1.D解析: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所分泌。 2.(08江苏南通二次调研)1999年科学工作者从某些植物中提取分离出一种功能类似于动物胰岛素的植物胰岛素,该物质能很好地耐受消化酶和酸性环境,且易被人体直接吸收。最近,国家卫生部正式确认植物胰岛素为调节血糖的功效成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习题及讲义

第八讲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一、水的平衡及其调节 (一) 水的平衡 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排出途径:由肾、皮肤、肺、大肠排出 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肾排出的水。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如下图)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又称终尿) 【例析】 生活在干燥大米中的“米象”(俗称米虫),它新陈代谢所需水的来源主要

是(C) A.大米中所含的自由水 B.大米中所含的结合水 C.米虫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D.无法判断 二、无机盐的平衡 (一)钠、钾盐的摄入和排出 (二)肾脏排泄特点 1.钠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2.钾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一)水平衡调节(下图一)(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下图二) 1、水盐调节的条件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 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重吸收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主要为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昏迷。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和食盐。 食盐中的Na+ 来源 人体中的Na+ 人体中的K+ 去路 肾脏(尿)(主要) 皮肤(排汗) 大肠(排便) 肾脏(尿)(主要) 大肠(排便) 食盐中的K+

水盐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 教学手段 1.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2.挂图、板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1.投影本章题图,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照片上所展示的内容与哪些生命活动有关?(2)结合照片上的场面,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通过分析、讨论明确: (1)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兔疫,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2)中国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做可爱的人。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1)吃的东西过咸,为什么会感到口渴?(2)为什么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 (3)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 (4)“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 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处于外在的兴奋状态。 1.提供信息资料: (见书中小资料)分析讨论,的出结论:水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的主要成分,且含量稳定。 2.引导学生讨论: (1)人体内的水是从哪来的? (2)排尿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吗? 回忆旧知识,联系自身生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2)排尿不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 1.引导学生回忆: (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习题和讲义全

第八讲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一、水的平衡及其调节 (一) 水的平衡 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排出途径:由肾、皮肤、肺、大肠排出 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肾排出的水。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如下图)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又称终尿)

【例析】 生活在干燥大米中的“米象”(俗称米虫),它新陈代谢所需水的来源主要是(C ) A .大米中所含的自由水 B .大米中所含的结合水 C .米虫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D .无法判断 二、无机盐的平衡 (一)钠、钾盐的摄入和排出 (二)肾脏排泄特点 1. 钠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2. 钾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一)水平衡调节(下图一) (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下图二) 1、水盐调节的条件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 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重吸收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 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主要为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 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昏迷。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和食盐。 食盐中的Na +来源人体中的Na +人体中的K +去路肾脏(尿)(主要)皮肤(排汗)大肠(排便)肾脏(尿)(主要)大肠(排便) 食盐中的K +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习题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答案符合题意要求) 1.正常成年人每天(24h)应该饮入多少毫升水,才能满足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需要?A.500ml B.1000ml C.1300ml D.2500ml 2.汗液排出的人体代谢废物是() A.尿素和尿酸B.水和无机盐C.CO2和油脂D.油脂和乳酸 3.人体内的无机盐存在的状态,大多为() A.分子B.离子C.络合物D.与蛋白质结合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尿是体内多余的水分B.每天排出的尿量应等于通过饮食的摄入量 C.小肠是摄取水分的唯一器官D.肺是排出水分的一个器官 5.饮食中的Na+经人体而排出的途径有() A.皮肤B.肾脏C.大肠D.肺 6.调节水和无机盐代谢的最高中枢是() A.垂体前叶B.大脑皮层C.下丘脑D.垂体后叶 7.水的下列哪种特性有利于体内的化学反应() A.流动性B.分子极性强C.分子比热大D.有润滑作用 8.下列对排尿的生理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排出细胞代谢的终产物 C.维持血浆和组织液的平衡D.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 9.以下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人在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的排出量减少 C.K+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D.当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K+的重吸收增加 10.下列的人体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A.二氧化碳和水由呼吸系统排出B.汗液的排出 C.蛋白质代谢终产物的排出D.皮脂腺的分泌 11.人体血浆中蛋白质过少,会出现的症状是() A.脱水B.抽搐C.组织水肿D.贫血 12.下列代谢产物中参与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的是() A.水B.尿素C.二氧化碳D.无机盐 13.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来自() A.胰岛A细胞B.胰岛B细胞 C.肾上腺D.脑垂体 14.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 A.吃糖过多B.吃纤维素多的食物少 C.胰岛A细胞受损D.胰岛B细胞受损 15.糖尿病人的临床表现是() A.吃得多,但日渐消瘦B.喝水多,但口还干渴 C.尿得多,尿有果香味D.尿得多,尿有醇香味 16.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应该() A.多吃香蕉少吃糖B.多吃粗粮少吃肥肉 C.多吃蔬菜少吃水果D.多吃甘薯少吃油腻 17.如果某人持续性出现糖尿,能肯定他是糖尿病患者;有的人口味过于清淡,炒菜时放盐极少,长期这样下去,对他的健康不会有什么影响。这两种说法依次是()A.不正确、正确B.不正确、不正确

水盐调节、体温调节习题

水盐调节、体温调节章末复习(三) 1.下列关于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减少 D.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2.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液升高,此时血液中() 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减少 B.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增加 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减少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人体产生渴感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B.K+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 D.激素间拮抗作用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不利 4.关于水分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排出的途径中,只有肾脏调节水的平衡 B.通过线粒体的代谢过程不能提供水的来源 C.人体每天摄入的水和排出的水的量是绝对相等的 D.水排出的四条途径都能以水的摄入量调节水的排出量 ) 5.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6.如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尿的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Array A.饮清水后约1.5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高中生物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口渴的感受器不是位于下丘脑,而是位于口腔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C.引起渴觉的神经冲动最初来自下丘脑 D.机体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参考答案】A 盐调节的过程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D正确。 学霸推荐 1.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增多 2.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高烧应多盖被子,增加出汗 B.和冬天相比,夏天人体更易散热、散失热量更多 C.剧烈运动可增加产热量 D.某人发烧39 ℃,他体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3.雪后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他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些,有关此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 B.整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C.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 D.握雪后,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使其产生冷觉

4.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产热是神经调节,散热是体液调节 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靠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细胞呼吸 5.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通过体温调节使得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发高烧应减少被子,以利于出汗散热,A错误;和夏天相比,冬天人体更易散热、散失热量更多,B错误;剧烈运动,骨骼肌运动加速,新陈代谢较强,因此产热量增加,C正确;某人发烧39 ℃,若体温没有继续升高或者降低,他体内的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D错误。 3.【答案】D 【解析】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同时立毛肌收缩,A正确;此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进而增加产热量,BC正确;握雪后,手部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战栗,使体内产热增多,而产生冷觉的是大脑皮层,D错误。 4.【答案】A 【解析】产热和散热过程都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错误;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5.【答案】C 【解析】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A正确;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

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第3节《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学习目标 1.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学习难点 人体水盐调节的分析。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2、结合课本中图解熟记水盐平衡调节机制。 知识准备 水、无机盐的来源与去路。 教材助读 1.人体的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____________中获得、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水的去路包括:肾脏通过_________排出;皮肤通过________排出;肺通过_________排出;④大肠通过__________排出。 (2)调节机制:多种激素如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协调。 (3)水平衡调节中枢在,渴觉中枢在。 (4)水盐平衡调节的意义:维持体液的_____________。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___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地接受_____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____________调节可看作______________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_________也可以影响_______________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______),就会影响____________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这样内环境的___________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预习自测题 一、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2、吃东西过咸时,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和上丘脑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上丘脑和下丘脑 我的疑问 学始于疑 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平衡的? 课内探究 质疑探究 实例:体温恒定的调节示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完成填空并思考讨论: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习题及讲义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习题及讲义

第八讲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一、水的平衡及其调节(一) 水的平衡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排出途径:由肾、皮肤、肺、大肠排出 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 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肾排出的水。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如下图)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又称终尿) 【例析】 生活在干燥大米中的“米象”(俗称米虫),它新陈代谢所需水的来源主要是(C)

A.大米中所含的自由水 B.大米中所含的结合水 C.米虫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D.无法判断 二、无机盐的平衡 (一)钠、钾盐的摄入和排出 (二)肾脏排泄特点 1.钠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2.钾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一)水平衡调节(下图一)(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下图二) 1、水盐调节的条件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 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重吸收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主要为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昏迷。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和食盐。 食盐中的Na+ 来源 人体中的Na+ 人体中的K+ 去路 肾脏(尿)(主要) 皮肤(排汗) 大肠(排便) 肾脏(尿)(主要) 大肠(排便) 食盐中的K+

高中生物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知识体系】 【教材全解】 一、重难点诠释 1.维持水平衡的方式及意义 正常人每日水的出入量相等,维持动态平衡。 (1)水的来源有三个途径: ①食物:各种食物含水量不同,成人一般每日从食物摄入的水约900毫升。 ②饮水:饮水量随气候、劳动和生活习惯而不同,成人每日饮水约1300毫升。 ③代谢水: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产生的水,数量较恒定,每日约300毫升。将水的三个来源合起来共计约2500毫升,其中,饮水和食物中所含水是主要来源。 (2)体内水的排出途径有四条: ①呼吸蒸发;成人每日在呼吸时以水蒸汽的形式丢失约400毫升,正常情况下所占比例较小。 ②皮肤蒸发:指没有明显出汗的情况下,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分,约为500毫升,其中无机盐很少。(补充:若高温环境下作业或剧烈劳动时会由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其中约含0.2%和极少量的K+(常忽略),因失水多于失钠,会导致水与无机盐平衡失调,则在给大量出汗或高温环境作业工人供应饮料时,必须适当补充钠盐。) ③粪便排出:成人每日由粪便排出的水分约100毫升,其中包括饮食中的水以及消化液被吸收后余下的水。 ④肾脏排尿:成人每日排尿量一般约1500毫升,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为维持血浆成分的恒定及保证每日35~40克代谢废物溶解后排出,每日尿量至少500毫升。若尿量少400毫升,就会因代谢废物的积累而可能导致尿毒症。 水的四条途径排出水的量共计约2500毫升,与水的摄入量相等,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相当,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2.无机盐的作用及平衡的意义(以钠钾为例) 多数无机盐在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如细胞内液的K+、Mg2+等、细胞外液的Na+等。(补充: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的显著差异,是由于细胞膜能够逆浓度差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膜外的K+移入细胞内,称为“钠—钾泵”,简称“钠泵”。)因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数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第2课时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1、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学习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学习难点人体水盐调节的分析。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2、结合课本中图解熟记水盐平衡调节机制。知识准备水、无机盐的来源与去路。教材助读 1、人体的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 ____________中获得、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水的去路包括:肾脏通过_________排出;皮肤通过________排出;肺通过_________排出;④大肠通过__________排出。(2)调节机制:多种激素如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协调。 (3)水平衡调节中枢在,渴觉中枢在。 (4)水盐平衡调节的意义:维持体液的_____________。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不少___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地接受_____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 ____________调节可看作______________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_________也可以影响_______________的发育

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______),就会影响 ____________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调节。这样内环境的___________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预习自测题 1、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2、吃东西过咸时,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和上丘脑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上丘脑和下丘脑我的疑问学始于疑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课内探究质疑探究实例:体温恒定的调节示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完成填空并思考讨论:

水盐调节体温调节教案-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练习

第三、四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 1.理解水盐平衡及其意义。 2.说明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重点) 3.理解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及意义。 4.描述体温调节的过程。(重点) 水盐调节 1.水盐进出量的平衡 (1)水的平衡 ①来源:食物中的水、饮水、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②排出:尿液中的水、汗液中的水、呼吸排出的水、排便排出的水。 (2)盐的平衡 ①钠盐: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脏形成尿液排出。 ②钾盐: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脏形成尿液排出。 ③排泄特点 ⅰ.钠盐: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 ⅱ.钾盐: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 2.水盐平衡的调节 (1)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 (2)调节中枢:下丘脑。 (3)参与调节的最重要器官:肾脏。 (4)调节机制 ①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③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后叶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水盐平衡的意义 (1)意义 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2)Na+和K+失衡

①大量失去Na+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昏迷。 ②大量流失K+时,会出现心律失常。 [合作探讨] 探讨1: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的调节方式是什么?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分别在何处? 提示:神经—体液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探讨2:写出机体内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反射弧。 提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 [归纳总结] 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与分析 水分调节示意图 分析: (1)水平衡调节的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 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脏——主要排泄器官。 (3)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下丘脑在水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1-2-3、4水盐调节 体温调节作业手册 中图版必修3

第三、四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 一、选择题 1.关于水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排出的途径中,只有肾脏能自主调节水的平衡 B.通过线粒体的代谢过程不能提供水的来源 C.人体每天摄入的水和排出的水的量是绝对相等的 D.水排出的四条途径都能以水的摄入量调节水的排出量 解析:水平衡是指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大致相当,而不是绝对相等的。水的来源有食物、饮水和代谢水(线粒体中有氧呼吸、核糖体中蛋白质合成等);可通过肾、皮肤、肺和大肠排出,其中只有肾脏能通过对水分的重吸收来调节水平衡。 答案:A 2.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与下丘脑有关B.抗利尿激素由神经垂体释放 C.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应该补充淡盐水D.无机盐的调节与肾上腺无关 答案:D 3.水和无机盐的来源、去路相同的是() ①饮食②物质代谢③汗液④尿液⑤肺⑥粪便 A.①②、③④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③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水和无机盐的来源与去路。水的来源有①②、去路有③④⑤⑥,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分别为①和③④⑥。 答案:D 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D.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解析:Na+的排出途径有汗液、粪便、尿液,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K+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冬天的皮肤也排出少量的水,只是没有夏天排出的多而已。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习题及讲义

第八讲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水的平衡及其调节 (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肾排出的水。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如下图)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 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又称终尿) 【例析】 生活在干燥大米中的“米象”(俗称米虫),它新陈代谢所需水的来源主要是(C) A.大米中所含的自由水B ?大米中所含的结合水 C.米虫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D .无法判断 二、无机盐的平衡 (一)钠、钾盐的摄入和排出 (二)肾脏排泄特点 1.钠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2.钾的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一)水平衡调节(下图一)(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下图二) 1、水盐调节的条件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一一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一一分泌醛固酮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脏一一水盐主要排泄器官皮肤一一 水盐排泄器官 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 抗利尿激素一一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重吸收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主要为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渗透 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昏迷。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和食盐。2.钾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起决定性作用,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的兴奋性等作用。 血钾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等症状。因此要合理膳食,获取足量的钾。 3.水对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有重要作用,人体每昼夜有35-50g代谢废物必须随尿液排出体外,否 则会引起中毒影响健康。溶解这些代谢废物的尿量应在500ml以上。因此每天要保证饮水。【例题】

示范教案一(1.1.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其调节)

示范教案一(1.1.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其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合理膳食和自我保健。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落实方案 1.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 2.结合必修课本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作进一步的深化学习。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突破策略 通过观察投影、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分析总结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教学用具 实物展示台(人体水的摄人和排出途径表),有关多媒体课件(展示K+的动态平衡过程、Na+的来源和去路及肾小管、集合管的结构和重吸收过程)。 ●学法指导 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表、插图、课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理解、迁移。 ●教法建议 讲述、讨论、观察、总结 在学习“水的平衡”部分内容时,利用展示台展示“正常成年人每天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分析、讨论、总结。 在学习“无机盐的平衡”部分内容时,展示“体内Na+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的多媒体课件和演示“K+的动态平衡示意图”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教学,加深对“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主要包括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血糖的平衡、体温的稳定、pH的平衡等方面。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问题。 [教学目标达成]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一)水的平衡和调节 讨论:人体内水的摄人和排出途径有哪些?其主要途径是什么?

第4讲水盐平衡及血糖体温平衡的调节

第4讲__水盐平衡及血糖、体温平衡的调节[考纲导学] 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 知识梳理| 夯实高考双基 回扣教材 一、血糖的平衡与调节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 ①食物中的糖类; ②肝糖原;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 ④肝糖原和肌糖原。 (2)促进④合成的激素是胰岛素,产生该激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 (3)促进②分解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与胰岛素在调节血糖平衡中的关系为拮抗作用。 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主要的产热器官:骨骼肌和肝脏。 (3)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皮肤内的毛细血管等。 2.水盐调节 (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途径 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 释放 ②水分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特别提醒] (1)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不只分布在皮肤中,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2)人体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基础自测 1.判断 (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2)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3)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平衡,健康的恒温动物产热始终等于散热。 (√) (4)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增加了产热量,其调节方式只有体液调节。(×) (5)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释放的。(×) (6)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气管对水和无机盐的重吸收。(×) 2.下图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刺激→下丘脑→某内分泌腺→激素甲→血糖浓度降低 A .激素甲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B .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释放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C .该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D .缺乏激素甲的病人体内蛋白质供能的比例会增加 【答案】 B 网络记忆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水盐平衡调节学案(适用全国)

水盐调节 (1)相关知识总结 名称 位置 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下丘脑 产生渴感的中枢 大脑皮层 抗利尿 激素 来源 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作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调节过程 ①神经调节途径(完善如下图解) ②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完善如下图解)

考向水盐平衡调节的图表及曲线分析 1.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参考答案】D 解题技巧 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 2.为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五组,1为对照组,2、3、4、5为实验组,饲养于实验室,每天记录动物排尿量并测量尿中Na+含量。下表为各组处理条件(“+”表示施加条件,空白表示不施加,“?”表示请判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摘除肾上腺饮用清水饮用生理盐水适量盐皮质激素 1 ?+ 2 ?+ 3 +++ 4 ??? 5 ??? A.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温度等条件相同 B.2、3、4、5组摘除肾上腺,1组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 C.1、2组尿量变化对比可说明肾上腺对水代谢的影响 D.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 【答案】D 1.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垂体合成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B.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是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尿量也就增加 2.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B.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3.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注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的生理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解读

二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一、学习目标 1、基本知识点(背记) (1)一般(非运动)状态下人体内水的来源和主要来源,水的排出途径和主要排出途径及 器官; (2)人体含水量低于50%的组织或器官(骨骼和脂肪——见小资料); (3)钠和钾的(主要)来源和(主要)排出途径,主要吸收器官,各自排出特点; (4)钾离子的生理作用。 为什么在高温下工作的人、重体力劳动者或剧烈呕吐、严重腹泻的病人要特别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和食盐?否则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人体缺钾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人为什么要保证饮水? 2、基本原理(理解)水平衡的调节、钠和钾离子平衡的调节。 3、它相关知识(知道)溶液浓度与渗透压的关系;抗利尿激素(多肽)和醛固酮(固 醇)的化学本质;肾单位的组成;尿的形成(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使部分血浆转化为原尿,②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原尿中几乎全部小分子营养物质以及绝大部分水分和无机盐,③集合管分泌部分多余的无机盐离子以及一些代谢废物最终形成尿液。) 提醒:注意教材正文旁边图示、小资料和问题。 二、知识总结 4.水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调节的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液的 和内环境的稳态 调节过程: 1.水的平衡 来源: 排出: 2.钠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极少量由汗液、粪便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3.钾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其次由 排出 多吃 排,少吃 排,不吃 排

5.钠、钾平衡的调节 调节的意义:Na+在维持方面有重要作用;K+在维持、、方面有重要作用 〖例1〗排水和排盐的关系是 A.排水伴随着排盐,排盐伴随着排水 B.排水伴随着排盐,排盐不一定伴随着排水 C.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排盐拌随着排水 D.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排盐不一定伴随着排水 【解析】呼吸排出的水蒸汽不含盐,但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 【答案】 C 〖例2〗钠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所以 A.不吃钠盐也能保持钠盐的平衡 B.不吃钠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变 C.多吃少吃尿量是变化的 D.多吃或少吃渗透压都是正常的 【解析】在排出钠盐的同时,排出大量的水分。 【答案】 C 〖例3〗若一个人剧烈运动,但是却不感到口渴,这时 A.丢失的水的质量比盐的质量大 B.丢失的盐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丢失的水的比例比盐的比例大 D.丢失的盐的比例比水的比例大 【解析】丢失盐的比例大于丢失水的比例,细胞渗透压变小,不感到口渴。 【答案】 D 〖例4〗可以使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A.高血糖B.血糖过高 C.血钾含量降低D.血钠含量升高 【解析】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排出了大量水分。 【答案】 B 〖例5〗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