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教师可设计模拟讲演、小组辩论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教师可提供补充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次讲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的情况?”(如参加演讲比赛、班级讨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讲演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讲演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2.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3.领悟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讲演的结构和语言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讲演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讲演中运用修辞手法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讲演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组织讲演内容和表达个人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讲演的基本概念。讲演是一种口头表达形式,通过有序的组织和有力的论证,向听众传达观点和情感。它是沟通、表达和影响他人观点的重要手段。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2、积累生字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3、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课文的内容;4、探究分析本文语言特点;5、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难点: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2.写作背景,大屏幕展示: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这种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

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

会上,他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3.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湖北省浠水县人。

代表作有《红烛》和《死水》,作品都收在《闻一多全集》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自主探究检查预习一、给下列加红色的字注音:卑劣()诬蔑()卑鄙()离间()蛮横()赋予()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痛斥、揭露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号召人们斗争,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共3篇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共3篇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共3篇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1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引言《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色彩鲜明的优秀散文,是散文中的佳品。

它通过对最后一次讲演的记叙,表达了奇伦皮特高中毕业生对世界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最后的确定性的深刻感受。

教学这篇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教学本篇文章以及教学中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理解散文的方法。

(2)理解散文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熟悉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4)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理解文章,认识世界上的不同文化。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2)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3)能够理解人类对自由的追求。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由、寻求和平和幸福的情感。

(2)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的方法,掌握散文的特点和结构。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某些语言表达和文化信息。

(2)运用关键词回答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1)利用PPT进行教学,对散文的特点、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说。

(2)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如“自由”这个核心词汇。

2.互动式教学(1)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个问题,并在班级中分享和交流。

(2)让学生读散文,并分析文章中的词汇,难点和复杂的句式。

(3)数学家板书,出示文本。

逐步指导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关闭手机、电子产品,让学生走出教室。

在走廊上粘贴一些与自由有关的海报,如“自由平等”像南非,美国各州七头蛇标志,亚利桑那州孤儿院场景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等。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病榻上最后一次讲演的故事。

通过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深刻见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他的教育情怀和高尚品质。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和对陶行知先生的敬仰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故事和名言,对陶行知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观点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思考和交流。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读法:通过学生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准备。

2.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陶行知先生的背景和事迹,引起学生对陶行知先生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原文,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重点词汇与句子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典型句子是学习的重点,如“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等成语,以及文章中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句子。通过讲解和举例,使学生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子的用法,提高语文素养。
举例:课文中“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含义。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的场景,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训练,指导他们如何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本次课程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提问环节,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疑惑。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次讲演》的基本内容、背景以及演讲在表达观点和情感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演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本文是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它展现了演讲者的勇气和爱国情怀。演讲是……(详细解释演讲的概念)。它是……(解释演讲在表达观点和情感方面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的案例分析。课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主要是学习演讲,通过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三个目标任务来理解演讲的特点,达到学会演讲的目的。

本单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三个目标任务由读到写再到实践运用,由相对单纯渐趋复杂,各环节之间既有区分又有联系。

“学习演讲词”活动,选取了四篇演讲词,各具特点。

《最后一次讲演》是典型的即兴演讲,语言慷慨激昂,情感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体现出一种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风格。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显著特点是针对性强,坦诚率真,用语亲切自然,幽默风趣,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站位高,格局大,气象宏伟,用语庄重、典雅。

这四篇文章思想内涵深刻丰富,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感受到演讲词的不同特点,也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撰写演讲稿”活动在学习演讲词的基础上进行,用“写”和之前的“读”相互配合,呈现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以讲解演讲词写作技巧、提供可参考的话题为主,帮助学生完成写作。

“举办演讲比赛”活动,将学习演讲落实到口语表达实践上,对阅读所得、写作所成进行综合运用。

本单元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阅读演讲词,要求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把握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

撰写演讲稿,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进行演讲比赛时,要注意从仪态、语气、语调、手势、表情、动作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本单元以学习演讲为主,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演讲者的演讲视频,感受他们的演讲词的丰富内涵和演讲时的独特魅力,并进行模仿演讲,提高演讲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任务一学习演讲词13.最后一次讲演 2 1.学习运用情感色彩分明的词语,背诵富含哲理和富有文采的语句。

2.自主阅读,理解演讲者的观点,感受演讲词的不同风格,把握演讲词的主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1择要特点。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次讲演》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次讲演》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次讲演》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一次讲演》的背景和作者提出的主题。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

3.运用所学的知识写一篇文章。

【教学难点】1.区分主题和主旨。

2.分析深度。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堂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文章主题(5分钟)1.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提问:你们觉得《最后一次讲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2.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并展开讨论。

二、导入与作者及背景的了解(5分钟)1.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与小说《最后一次讲演》的关系。

2.说明小说《最后一次讲演》的背景和该话剧的内容。

三、整体阅读(15分钟)1.直接播放话剧《最后一次讲演》的录音剧,学生听课本上的录音剧磨耳朵,注意大意和剧情发展。

2.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主人公的一生有何显著特点?为什么?3.进行小组汇报,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文分析(10分钟)1.让学生分析《最后一次讲演》的结构和主旨。

2.指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讨论其意义和功用。

3.进行互动交流。

五、阅读理解(10分钟)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你觉得主人公过了这样一生,他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2.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名学生代表回答。

3.教师点评。

六、写作训练(10分钟)1.写作任务:以《最后一次讲演》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讲述你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感悟。

2.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准备。

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根据展示情况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最后一次讲演》一、导入引出文章主题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二、导入与作者及背景的了解介绍作者鲁迅及该话剧的背景。

三、整体阅读通过录音剧磨耳朵,了解大意和剧情发展。

四、课文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并讨论重要词语和句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附板书及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附板书及反思)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重难点)2.体会语言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自主预习1.作家作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湖北黄冈浠水县人。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读准字音。

卑劣(liè) 诬蔑(miè) 卑鄙(bǐ)离间(jiàn) 蛮横(hèng) 赋予(fù)3.理解词义。

卑劣:卑鄙恶劣。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赋予:给予。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明确: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制造恐怖、慌、害怕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3.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次讲演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

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

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

“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

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

“……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

“无耻”“光荣”,
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
荏的心理状态。

“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蛇蝎心肠。

“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完了,快完了”,把他们必然灭亡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部分阐述了李公朴殉难的意义,用斩钉截铁的语句说明人民必胜,真理永存。

充满激越的感情,充满胜利的信念。

请学生齐声朗读:“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集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三个部分贯串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指敌人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鼓,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向前推进,由悲痛而愤怒而充满必胜信心。

表达时运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式,时而感叹,时而责问,时而反诘,形成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其畅达地表达了极其愤慨的感情,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气势。

目标导学二:梳理文章,体会讲演情感
1.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
明确: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慌、害怕、恐怖。

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