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

判断题:1. 多处理器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

(T)2. 总线是一条位于主板或者CPU内部的线路,数据位是沿着这条路传输的。

(T)3. 系统软件是指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程序集合。

(T )4. 进程可以并发执行,所以多个进程同时占用处理器。

(F)1.1946 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高速电子数字计算机,它被命名为___________ 。

[ENIAC]2.冯·诺依曼设计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是 ________ 和 ________ 。

[ 二进制,存储程序]3.面向对象最基本的概念包括________ 、_________ 和 ________ 。

[ 对象,类,继承]4.程序语言的控制成分包括_________ 、 _______ 和_________ 3种。

[ 顺序,选择,循环]5.数据管理方法根据数据管理的特点,其发展可划分为 _____ 、____ 和____ 3 个阶段。

[ 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一、选择题1. 电子计算机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4 个发展阶段,目前所使用的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

[D]D .主要特征是使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2.计算学科的根本问题是()。

[A] A .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进行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

[ABC]A.基础理论B .专业基础C .应用4.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包括( ) 。

[ABCD] A .计算机理论B .硬件C.软件D.网络及应用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核心知识点个数是( ) 个。

[C] C .146.如果[X] 补补是( ) 。

[D] D .0000110l8.存储器存储容量单位中,1KB表示( ) 。

[A] A .1024个字节9.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3 类划分根据是( ) 。

[A] A .总线传送的内容10.每次可传送一个字或一个字节的全部代码,并且是对一个字或字节各位同时进行处理的信息传递方式是( ) 。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大纲(改)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大纲(改)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大纲1. 学科根本问题: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进行。

他来源于对算法理论、数理逻辑、计算模型、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并与存储式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一起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2. 学科知识体的三个层次:分支领域(Area)【分为→】知识单元(Unit)【分为→】知识点(Topic)3. 计算学科三个学科形态(过程):抽象、理论、设计4. 哈密尔顿回路问题:访问除原点外每个结点一次,对于任一图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哈密尔顿回路欧拉回路问题:访问每条边一次,对于任一图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欧拉回路5. 要完成n个盘子的梵天塔的移动,最少需要:6. P类问题:所有在多项式时间内可以求解的问题,此问题采用确定性算法NP类问题:所有在多项式时间内可以验证的问题,此问题采用非确定性算法7. NP完全性问题:NP类中某些问题的复杂性与整个类的复杂性有关,当这些问题中任何一个存在多项式时间算法时,则所有NP问题都是多项式时间可解,这些问题被称为NP完全性问题8. 停机问题:针对任意给定的图灵机和输入,寻找一个一般的算法(或图灵机),用于判定给定图灵机在接收了初始输入后能否到达终止状态,即停机状态。

若能找到,则停机问题可解;否则,不可解【简言之→】我们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测试程序,它能判断出任意的程序在接收了某个输入并执行后能不能终止9. 贪婪准则:1)每次都选择价值最大的物品装包2)每次都选择重量最小的物品装包3)每次都选择价值密度(价值/重量)最大的物品装包10. 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PTFAAPBAB1)顺序结构 2)选择结构 3)循环结构11. Internet软件的层次结构:OSI的分层:物理→链路→网络→传输→会话→表示→应用TCP/IP(现用)的分层:物理→链路→网络→传输→应用12. 超文本传送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13. 图灵: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和模型是由英国数学家图灵建立的14. 图灵机:图灵机属于理论形态15. 冯·诺依曼:冯·诺依曼为美籍匈牙利科学家16. 冯·诺依曼计算机五大特点(又称存储程序特点):1)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及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2)程序与数据置于同一存储器;指令和数据均可送至运算器运算3)数据以二进制表示4)顺序执行指令5)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17. EMIAC:EMIAC是第一台真正工作的计算机,他相当于CPU18. Brooks hear:Brooks hear在其著作《计算机科学导论》中给出一个基于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程序执行实例19. 执行程序的机器指令集:操作码操作数描述1RXY 将内存XY单元中的数据取出,存入寄存器R中2RXY将数XY存放到寄存器R中3RXY将寄存器R中的数据存入主存地址为XY的单元中40RS将寄存器R中的数存入寄存器S中5RST 将寄存器S与T中用二进制补码表示的数相加,结果存入寄存器R中6RST 将寄存器S与T中用浮点数表示的数相加,结果存入寄存器R中7RST 将寄存器S与T中的数进行或运算,结果存入寄存器R中8RST 将寄存器S与T中的数进行与运算,结果存入寄存器R中9RST 将寄存器S与T中的数进行异或运算,结果存入寄存器R中A R0X 将寄存器S中的数右移X次,每次将最低位移出的数字放在最高位的空缺中B RXY 若寄存器R中的数与寄存器0中的相同,就将内存XY单元中的数据(跳转指令)存入程序计数器中;否则,按原来的顺序继续执行C000停机,C000如:1A43【表示→】将43单元中的数据取出,存入寄存器A中20. 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机器指令)【高级→】汇编语言【高级→】高级语言21. 机器指令:机器指令是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识别和运行的语言,由操作码和操作数组成22. 高级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无需了解计算机内部即能运用的语言23. CISC: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24. 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25. 程序设计_语言翻译系统的三部分:1)汇编语言翻译系统2)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3)高级语言翻译系统26. 算法的重要特性:1)有穷性(又称有限性)2)确定性3)输入4)输出5)能行性(又称正确性)27. 流程图:流程图是描述算法的常用工具,它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 , ANSI)规定的一组图形符号来表示算法28. 算法分析考虑的三个问题:1)算法的时间杂度2)算法的空间杂度——执行过程中所占存储空间的大小3)算法是否便于阅读、修改和测试29. 线性表:1)后进先出(栈)2)先进先出(队列)30. 图:图是由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边所组成的集合31. 程序:每个程序都具有一个单一的、不可分的结构,它规定了某个数据结构上的一个算法32. 程序= 算法+ 数据结构:此公式是1976年由瑞士计算机科学家尼科莱·沃恩提出的33. 软件 = 程序 + 文档:软件一般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34. 软件分类:系统软件(不做事)、支撑软件(工具)、应用软件35. 单位转换:1K = 1024()位1M = 1024K1G = 1024M1T = 1024G36. 二进制代码:计算机中数值数据信息、字符、图像及汉字等信息用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微机中主要使用的二进制编码为ASCII码37. ASCII码:目前采用的字符编码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局(AmericanNational Standards)制定的国际标准信息交换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 ASCII)38. 浮点数:计算机中浮点数由阶码与尾码组成39. 布尔代数:由0和1组成的集合以及定义在其上的“3个运算”构成40. 半加器真值表:输入输出00001110111041. 理论:从数学的角度来说,理论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以及由这些概念与原理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组成的集合42. 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方法是一种构造理论体系的演绎方法,它是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出发,运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出一系列的命题,从而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公理化方法是构建理论体系的常用方法43. 公理系统需满足的三条件:无矛盾性、独立性、完备性44. 形式验证:形式验证是基于已建立的形式规格,对规格系统的相关特性进行分析和验证,以评判系统是否满足期望的特征;形式验证的主要技术包括模型检验、定理证明以及模型检验与定理证明的结合45.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知识体系46. 几种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1)系统分析法2)信息方法3)功能模拟方法4)黑箱方法5)整体优化方法47. 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是计算学科的一种典型的系统开发方法。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整理计算机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是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的一门入门课程。

该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科学的整体了解,并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计算机导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

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 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接受输入、运行处理程序、生成输出的电子设备。

2.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编程语言等。

二、计算机的运行原理1. 数据的表示与存储:计算机使用二进制来表示和存储数据,每位二进制数字称为一个位(bit),8个位组成一个字节(byte)。

2. 计算机的运算方式:计算机通过执行指令对数据进行运算,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组成。

三、计算机的编程语言1. 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计算机可以直接执行的指令序列,通常为二进制代码。

2. 汇编语言:汇编语言使用助记符来代替二进制代码,更加易读和理解。

3. 高级语言:高级语言(如C、Python等)通过编译或解释器将代码转化为机器语言,提供更高级的抽象和功能。

四、计算机网络与通信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计算机互联而成的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按照网络覆盖的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等不同类型。

2. 网络协议与通信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定义的通信规则,如TCP/IP协议组合;通信协议则是网络协议的具体实现,如HTTP、FTP等。

五、数据结构与算法1. 数据结构的定义与分类:数据结构是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包括数组、链表、栈、队列等。

常用的数据结构有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2. 算法的描述与分析: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流程图、伪代码等描述方式。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资料《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考试重点知识考试说明: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综合题(共5小题,选做3小题。

其中强化班同学必作1、2、3小题,普通班同学任选3小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

一、考试范围:1~10、15章,每章都有一定量的题目。

二、课后习题中的选择题全部要求。

三、重点掌握的知识点:1.计算机操作系统2.存储器3.运算速度4.计算机系统5.CPU和主机的概念。

6.软件生存周期7.软件危机8.信息9.输入和输出设备10.中间代码的概念11.软件质量12.定点数及其分类13.字长14.内存容量15.计算机软件16.并发17.主频18.网络操作系统19.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20.软件工程21.软件可靠性22.信号23.运算器24.编译程序25.控制器26.程序运行的局部性原理27.语义处理的功能28.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29.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如何表示?30.分组交换31.智能模型32.网络体系结构33.高性能计算机34.目标代码生成阶段的任务35.域名系统36.一个DBMS的组成部分37.模块划分的原则38.计算机的基本运行方式39.程序的概念40.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41.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组成42.词法分析的任务43.网络计算机44.数据库完整性控制,其含义是什么?45.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4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47.语法分析的任务48.算法的特性49.结构化方法遵循的原则50.喷泉模型。

51.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组成52.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53.事务,事务的特征54.模块划分的原则55.软件危机的表现形式56.对某一机器,用N=12位二进制代码表示一个浮点数,阶码为m=4位,尾数为n=8位。

求真值某=(38)10的浮点数的表示形式,要求列出计算步骤。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大纲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大纲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大纲
一、计算机科学的历史
1、从计算机的发明到计算机科学的诞生
2、主要阶段的发展:19世纪的算术机,20世纪中期的大型计算机,20世纪末的计算机系统,21世纪的高级计算机
二、计算机的组成部分
1、硬件:中央处理器,内存,I/O设备
2、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三、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
1、算法:一种数学模型,定义了一个解决特定问题的固定步骤的序列
2、数据结构:一种特殊的数据存储形式,以便于有效地保存和管理数据
3、模型:为了简化和描述复杂的实际情况,计算机科学使用各种数学模型
4、排序:一种特殊的算法,它以指定顺序重新排列数据
四、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技术
1、编程语言:Java,C,Python等编程语言,用于实现算法和数据结构
2、设计模式:一种为解决其中一类常见问题而发展出的解决方案,能更有效地实现复杂任务
3、计算机网络:一种网络系统,其中计算机可以相互连接和交换信息
4、人工智能:为了模拟智能行为而开发的应用,使计算机具有智能功能
五、计算机科学的应用
1、软件工程:一种利用软件开发方法以解决特定问题的工程。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考核知识点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考核知识点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考试重点知识一、考试范围:1~9,11、13章,每章都有一定量的题目。

二、习题中的选择题全部要求。

三、各章节的重点如下:第1章概述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2.计算学科的根本问题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第2章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1.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原因2.数制的表示及转换3.定点数及其表示方法4.数值数据的原码、反码、补码5.英文字符的计算机编码(ASCII码)6.简单的逻辑运算7.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8.冯•诺依曼模型及特点9.CPU和主机的概念。

10.计算机软件11. 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12.计算机的基本运行方式13. 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组成第3章程序设计语言1.程序的概念2. 常见的程序低级语言和高级语言有哪些3. 高级语言的共同特性4、语言处理的基本过程第4章程序设计基础1.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2. 结构化程序设计中常见的程序结构3. 好的程序设计风格有哪些4、数据结构的概念5、数据的逻辑与物理结构6、典型的几种数据结构运算及实现第5章算法与复杂性1.算法的定义及基本特征2.常用的算法描述工具3.算法设计的原则第6章1.信息的概念及特点2. 信息系统的要素3. 数据,数据库的基本概念4.DBMS的组成部分5.数据库系统的组成6.数据库SQL的特点及功能第7章软件工程1.软件的生命周期2.软件工程的概念3.软件复杂性的度量要素4.软件可靠性的含义及可靠性指标第8章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概念2.并发、进程、地址空间的概念3. 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4.操作系统的功能5. 主流操作系统有哪些第9章网络计算1.不同分类的数据通信方式2.数据传输方式3.计算机网络的概念4.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组成5.链路与通路6.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每种拓扑结构的特点7.网络协议的组成8.网络体系结构(OSI/RM模型)9.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10.IP地址的概念及其分类11.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中防火墙(Firewall)的基本功能及其技术分类第11、13章1.人机交互界面的主要形式2.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3.多媒体概念4.数学建模概念5. 计算机模拟的概念。

计算机导论复习要点说明

计算机导论复习要点说明

计算机导论复习要点一、复习要点1、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思路P(11) L5从理论研究、到模型抽象及工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思路。

●理论研究是基础,是连接学科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研究的重要环节;●模型抽象是对客观现象和规律的描述和刻划;●工程设计是对科学理论的工程化实现。

2、计算机理论研究的四个步骤P(11) L8理论研究,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理论,广泛采用数学的研究方法,包含以下四个步骤:●对研究对象的概念抽象(定义);●假设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定理);●确定这些性质和关系是否正确(证明);●解释结果。

3、模型抽象的四个步骤P(11) L12模型抽象,基于计算机科学的实验科学方法,广泛采用实验物理研究方法。

按照对客观现象和规律的实验研究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确定可能世界(环境)并形成假设;●构造模型并做出预言;●设计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结果。

4、工程设计的四个步骤P(11) L16工程设计,广泛采用工程科学的研究方法。

按照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构造系统或装置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叙述要求;●给定技术条件;●设计并实现该系统或装置;●测试和分析该系统。

5、计算机科学的学科容P(13) L2●计算机科学的学科容是以的理工科基础科目,包括物理学(主要是电子技术科学)、基础数学(含离散数学、线性代数等)为基础理论支撑发展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按照基础理论、基本开发技术、应用以及它们与硬件设备联系的紧密程度分成三个层次即理论基础层、专业基础层和应用层。

6、决策系统P(20) L1●20世纪60年代初,计算机处理突破了数值计算的框框,广泛用于非数值计算。

需要解决的问题:数据的存储、加工和访问,导致了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出现。

应用方向:信息管理系统(MIS)、决策系统(DDS)等。

●决策系统是针对各种各样的决策问题,以决策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发的一类能进行某一方面自动或半自动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简单处理的系统7、实时系统P(20) L9●实时系统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重点一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重点一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重点一
第1章数据存储
二进制算术运算,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相转换,二进制补码计数法
主存储器及其结构,存储器容量的度量单位,主存储器的存储特点
用位模式表示信息,包括文本的表示、图像的表示、声音的表示等
第2章数据操控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CPU的组成部分
存储程序的概念,及计算机与其他一切计算工具最本质的区别
机器语言,机器指令的种类和组成
程序执行与机器周期,机器周期的三步处理
二进制逻辑运算
第3章操作系统
计算机软件分类
典型操作系统的组件,及每个组件的作用
虚拟存贮器
第4章组网及因特网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特点,网络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作用
协议,因特网基础协议簇、因特网的常见应用
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因特网上报文的传输过程
第5章算法
算法的定义,以及算法和程序之间的区别
典型算法的设计,如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求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等等
第6章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代际划分、四种经典的程序设计范型
控制语句
数据类型,常用的数据类型
第8章数据抽象
数组
列表、栈、队列、树,及其特点
数据结构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整理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考试重点知识考试说明: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综合题(共5小题,选做3小题。

其中强化班同学必作1、2、3小题,普通班同学任选3小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

一、考试范围:1~10、15章,每章都有一定量的题目。

二、课后习题中的选择题全部要求。

三、重点掌握的知识点:1.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就是合理管理并控制计算机系统内软、硬件资源,并能够合理组织工作流程、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

通常我们将操作系统的功能概括为两大功能:扩展的虚拟机功能、资源管理功能。

其中,资源管理功能包括了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四大功能。

而扩展的虚拟机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以及程序级接口,使得计算机看上去像是功能扩展了的机器。

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装置,用于存放原始数据、中间数据、最终结果和处理程序。

为了对存储的信息进行管理,把存储器划分成存储单元,每个单元的编号称为该单元的地址。

各种存储器基本上都是以1个字节作为一个存储单元。

存储器内的信息是按地址存取的,如要访问存储器中的某个信息,就必须知道它的地址。

向存储器里存入信息也称为“写入”,写入新的内容将覆盖原来的内容。

从存储器里取出信息也称为“读出”,信息读出后并不破坏原来存储的内容,因此信息可以重复读出,多次利用。

通常把内存储器、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计算机主机,也可以说主机是由CPU与内存储器组成的,而主机以外的装置称为外部设备,外部设备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外存储器等。

3.运算速度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衡量计算机水平的一项主要指标,它取决于指令执行时间。

运算速度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常用单位时间内执行多少条指令来表示,而计算机执行各种指令所需时间不同。

因此,常根据在一些典型题目计算中,各种指令执行的频度以及每种指令的执行时间来折算出计算机的等效速度。

4.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5.CPU和主机的概念: 通常把运算器、控制器做在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块上称为中央处理器,又称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通常把内存储器、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计算机主机,也可以说主机是由CPU与内存储器组成的,而主机以外的装置称为外部设备,外部设备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外存储器等。

6.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一个软件从提出开发要求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

通常,软件生存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活动,可以将这些活动以适当方式分配到不同阶段去完成。

7.软件危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深化,计算机软件的数量、规模、复杂程度和开发所需的人力、物力等都在急剧增加,计算机发展初期个人编写小程序的传统方法,已不再适合现代大型软件的开发,用传统方法开发出来的许多大型软件甚至无法投入运行。

同时,由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和硬件技术得到丁飞速发展,软件的生产速度、质量和规模远远适应不了对软件的需求,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困难。

计算机领域把大型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称为“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

8.信息: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相互联系特性的表现,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和运动状态。

计算机中的信息—般是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而将这些信息进行传输的载体可以是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

9.输入和输出设备:输入和出设备简称I/O(Input/Output)设备。

用户通过输入设备将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如数字、字母、符号和图形)显示或打印出来。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扫描仪、数字化仪等;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10.中间代码的概念: :所谓“中间代码”是一种结构简单、含义明确的记号系统,这种记号系统可以设计为多种多样的形式,重要的设计原则为两点:一是容易生成;二是容易将它翻译成目标代码。

11.软件质量:软件质量是贯穿软件生存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关于软件质量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从实际应用来说,软件质量定义如下:(1) 与所确定的功能和性能需求的一致性。

(2) 与所成文的开发标准的一致性。

(3) 与所有专业开发的软件所期望的隐含特性的一致性。

12.定点数及其分类:所谓定点数,就是指计算机在运算过程中,数据中小数点的位置固定不变。

其中小数点的位置是由计算机设计者在机器的结构中指定一个不变的位置,而不一定都必须具有小数点的指示装置。

定点数一般有小数和整数两种表示形式。

定点小数是把小数点固定在数据数值部分的左边,符号位的右边;定点整数则把小数点固定在数据数值部分的右边。

13.字长: 在计算机中,用若干二进制位表示一个数或一条指令,前者称为数据字,后者称为指令字。

字长的直接影响计算机的功能强弱、精度高低和速度快慢。

计算机处理数据时,一次可以运算的数据长度称为一个“字”(Word),字的长度称为字长。

一个字可以是一个字节(Byte,简称B),也可以是多个字节。

常用的字长有8位(bit)、16位、32位、64位等。

如某一类计算机的字由4个字节组成,则字的长度为32位,相应的计算机称为32位机。

14.内存容量: 存储器的容量反映计算机记忆信息的能力,它常以字节为单位表示。

存储器的容量越大,则存储的信息越多,计算机的功能越强。

计算机中的操作大多是与内存交换信息,但内存的存取速度相对CPU的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速度要低1~2个数量级。

因此,内存的读写速度也是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度量信息存储容量,将8位二进制位(8bits)称为1个字节,字节是计算机中数据处理和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

1024个字节称为1K字节(1KB),1024K个字节称1兆字节(1MB),1024M个字节称为1G字节(1GB),1024G个字节称为1T字节(1TB),现在微型计算机主存容量大多数在兆字节以上。

15.计算机软件。

软件是指用来指挥计算机运行的各种程序的总和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所需的技术文档。

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系统软件由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以及各种软件工具等各种软件程序组成,指挥、控制计算机硬件系统按照预定的程序运行、工作,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

应用软件是用户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为解决各类应用问题而编写的软件,包括用户程序及其说明性文件资料。

16.并发:并发通常指多个任务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同时执行,即允许多个任务在宏观上并行,微观上仍然是串行的(对于单CPU系统而言)。

并行指的是多个任务真正意义上的同时执行,换言之,多个任务可以在同一个时刻同时执行。

并发系统只能够是宏观上并行、微观上串行执行;而并行则在微观执行上也是并行的。

只有在多处理机系统中,任务的并行执行才是可能的。

并行系统往往也可以支持任务的并发执行。

17.主频: 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对每条指令的执行是通过若干个微指令操作来完成的,这些微指令操作是按时钟周期的节拍来“动作”的,时钟周期的微秒数反映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有时也用时钟周期的倒数——时钟频率(兆频),即人们常说的主频来表示。

一般说来,主频越高(时钟周期越短),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越快。

但是,主频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而每秒钟执行百万条指令数(MIPS)指标则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近十年来,微计算机的主频提高很快,例如,IBM PC/XT微机的CPU 主频为,而Pentium 4 CPU的主频己超过1GMHz,并且在不断提高.18.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要求组成网络的各台计算机物理分散且高度自治,各计算机都有各自的软、硬件资源,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共享网络资源、信息交换和协作。

19.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同步是每次发送多个字节或信息块,要求通信的收、发双方在时间基准上保持一致,系统需要一个同步时钟,用于传输大量的信息。

异步每次发送和接收一个字符的数据,同步在字符的基础上进行,起始时刻是任意的,字符与字符之间的间隔也是任意的,即各个字符之间是异步的。

20.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研究大规模程序设计的方法、工具和管理的一门工程科学,也就是运用系统的、规范的和可定量的方法来开发、运行和维护软件的系统工程。

软件工程是—门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工程学和数学。

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技术都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它是用管理学的原理、方法来进行软件生产管理;用工程学的观点来进行费用估算、制定进度和实施方案;用数学方法来建立软件可靠性模型以及分析各种算法和性质。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21.软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定义表明了一个程序按照用户的要求和设计的目标,执行其功能的正确程度。

一个可靠的程序应要求是正确的、完整的、一致的和健壮的。

22.信号:信号(Signal)是携带信息的传输介质,在通信系统中常用电信号、光信号、载波信号、脉冲信号、调制信号等描述。

23.运算器: 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 Logic Unit,ALU),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二进制数进行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和与、或、非等基本逻辑运算,实现逻辑判断。

运算器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之下实现其功能的,运算结果由控制器发出的指令送到内存储器中。

24.编译程序:编译程序是把高级语言程序(源程序)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在应用源程序执行之前,就将程序源代码“翻译”成目标代码(机器语言),编译后与系统提供的代码库链接,形成—个完整的可执行的机器语言程序(目标程序代码)。

25.控制器: 控制器主要由指令寄存器、译码器、程序计数器和操作控制器等组成,控制器是用来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并使整个处理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从内存中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即控制器按程序计数器指出的指令地址从内存中取出该指令进行译码,然后根据该指令功能向有关部件发出控制命令,执行该指令。

另外,控制器在工作过程中,还要接受各部件反馈回来的信息。

通常把运算器、控制器集成在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板上称为中央处理器,又称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26.程序运行的局部性原理:是指程序在执行时呈现出局部性规律,即在一段时间内,整个程序的执行仅限于程序中的某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