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计划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宇宙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并能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有关的数据。
科学知识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第一课登月之旅)2、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了解四季的成因(第二课)太阳系大家族3、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天空中的主要星星(北斗星、北极星)(第三课看星星)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恒心和毅力。
2、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3、看夜空,认识星座。
4、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5、唤起学生探索外星生命的欲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体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3、利用北斗七星找北极星。
4、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5、有理有据、简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时安排:1、登月之旅 1课时2、太阳系大家族 1课时3、看星座 1课时4、探索宇宙 1课时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课时1、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对月球探索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进行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全部教案(共8课)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共8课)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材简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重点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对于生物多样性,学生在朦胧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
然而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模糊的、凌乱的。
因此,帮助学生梳理他们的认识,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六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
这一课以校园生物为研究对象,认识常见的校园动植物以及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两个活动,目的是通过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调查活动强调分区域进行,及时记录,并说明这样的方法也是生物学家调查、研究地球生物的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清楚地区分植物和动物,让学生将校园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进行记录,旨在发展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繁杂事物或现象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准确说出他们的名字。
探索板块,引导学生进行分区域的调查研究模式,如何记录和观察校园中的生物。
活动版块:通过学生活动,观察校园中的动植物,并且记录他们的地点和名字。
通过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校园中有哪些动植物,以及他们生活(生长)的地点和周围环境特点。
拓展板块,如何将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直观的展现,例如在地图上标注。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仔细观察了一些小动物和植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一些校园常见的动植物,但是没有系统的梳理过。
对于生物生活的环境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没有特别关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科学探究目标1、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2、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2、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水的重要性、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保护水资源。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学会合理利用水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作用;(2)掌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了解水资源的状况;(2)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水资源问题;(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水资源的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乐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三、单元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水的重要性(1)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作用;(2)人类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
2. 第二课时: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1)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2)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3. 第三课时:保护水资源(1)水资源保护的意义;(2)水资源保护的方法;(3)倡导节约用水。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资源问题;2. 利用实验、调查、讨论等方法,丰富学生的研究体验;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资源的重要性;4. 采用分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资源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3. 学生对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行为表现。
六、集体备课安排1. 第一课时:水的重要性(1)讲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作用;(2)讨论人类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3)分享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 第二课时: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1)分析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2)探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3)研究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和归纳- 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技能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2.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3. 物质的化学性质:燃烧、溶解、酸碱性等4.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重点-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特征-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培养实践能力教学难点- 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实验器材- 适合学生年龄的物质样本(如纸张、铁片、盐、糖等)- 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思考,如:“什么是物质的性质?举例说明一个物质的性质。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实验观察(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以不同物质样本为对象,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物理性质,以及燃烧、溶解等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归纳(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特征,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一些拓展性的实验或案例,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观察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适当的作业,如练题目、观察报告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了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面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2.难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教案、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
4.小组讨论的场地和设施。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同时,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湖泊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
2021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单元能量教学设计(教案)1.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材分析】《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起始课,学生从本课开始了解身边能量的表现形式,形成对能量的初步感知。
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有哪些办法使汽车运动起来,引出能量概念和核心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能量的表现形式”和“这些能量让身边的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二部分“探索”,由学生联系生活,从提供的材料和回忆中探寻更多的能量形式和能量产生的变化。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从交流中,发现物体变化往往还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换。
第四部分“拓展”,布置并指导“调查家里的家用电器使用情况”课后的调查活动,为下一课做铺垫。
【学生分析】关于“能量”一词,学生并不陌生,在之前的学科学习及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值得留意学生理解的含义是否是科学层面的。
由于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是能能量产生的效应,所以本课将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熟悉的、有一定经验积累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发生变化,形成对能量的初步感知。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自然界存在声、光、电、热、磁等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2.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寻找能量存在的证据。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起探索自然界不同形式能量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各种形式的能量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交流,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发现物体变化时能量转化的证据。
[难点]开展基于“能量”视角的探索和交流。
【教学准备】[学生]磁铁、螺母(铁质小件物品均可)、手提电风扇、超声波清洗器(如无实物可找寻视频资源)。
[教师]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板书磁【教学过程】1.聚焦(1)出示:给汽车加油图片。
教师提问:汽车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能量来自哪里?学生思考:是什么使得汽车发动机运作?汽油提供了什么能量?教师活动:总结提炼学生发言,形成汽油所能提供了汽车运动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化学能”,并板书:能量、化学能。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能量的概念、形式和转换。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能量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能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拓展。
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勇于尝试,但有时缺乏耐心和细致观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概念、形式和转换,学会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概念和各种形式。
2.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3.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
3.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量现象?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存在于各种形式。
呈现(10分钟)1.讲解能量的基本概念和各种形式。
2.展示实验: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等。
操练(15分钟)1.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量的转化。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巩固(10分钟)1.讨论:能量转换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注意安全、节能环保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4.1各种各样的能量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声、光、电、热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生活经验、资料和实验来认识能量,了解周围存在的能量和形式;经历光、热、声是否是能量的探究过程;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能量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从事有关能量的探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研究能量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难点:认识食物. 燃料中的能量。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大烧杯、圆底烧瓶、橡皮塞、开水、塑料杯、线、一小截火柴棍等;图片资料或课件等;事先也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能量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会想到些什么?(由于学生们先前已经接触到能量的一些知识,因此对能量的概念会有自己的解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地板书几个关键词。
其中学生们可能会想到:能量会使物体动起来。
教师暗示将“能使物体动起来”作为能量存在的标准,但不必强调)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具有太阳能,食物给了我们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能量,看来对能量的认识还不少,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能量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着能量。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深入地研究能量。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板书)(二)认识哪里有能量1、谈话:刚才同学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就想到了那些有“力量”的东西,它们能使物体动起来。
那么风、流水、电、汽油能使什么动起来呢?教师出示书本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物体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教师小结:风、流水、电、汽油等都能使物体动起来,它们都具有能量(简称“能”)。
风和流水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
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
汽油具有的能量叫化学能,它燃烧时即发生化学变化时,才释放出它的能量。
2、讨论:热、光和声音是能量吗?(1) “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先让学生再一次明确能量的判断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备课
一、填空题: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2、月球绕着(地球)公转,是地球的(卫)星,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1/6)。
3、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
4、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
5、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
6、(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
7、当太阳的直射点照在斜向太阳的半球时,该半球是(夏)季,另外半球就是(冬)季。
8、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9、银河又称(天河)是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的。
10、像太阳这样发光、发热的天体,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叫做(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
11、2003年10月15~16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搭载“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
12、2005年10月12~17日,中国“神舟6号”在太空中经过(115)小时的安全飞行,航天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13、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
14、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
15、世界上制作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现在有(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空间天文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
16、银河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划开整个天空。
17、中国“神舟7号”航天员是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
二、判断题。
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
2.北极星是大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
(×)
3.人们把星空分成68个区域,称为星座。
(×)
4. 当太阳的直射点照在斜向太阳的半球时,该半球是冬季,另外半球就是夏季。
(×)
5.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
6. 射电望远镜专门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
(√)
7、太阳总是直射地球的赤道。
(×)
8、不能用望远镜直接看太阳。
(√)
9、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
10、银河,我国民间又称“天河”。
(√)
11、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1/4。
(×)
12、北斗七星是小熊星座的一部分。
(×)
13、银河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划开整个天空。
(×)
14、地球是月球的卫星。
(×)
二、选择题。
1、(A)专门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
A、射电望远镜
B、光学望远镜
C、天文望远镜
2、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C)。
A、金星B、土星C、木星
3、太阳系中第二大行星是(B) A、金星B、土星C、火星
4、太阳是一颗(A)。
A、恒星B、行星C、卫星
5、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B)。
A、水星B、金星C、火星
6、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C)千米/秒时,它才会脱离地球的引力而飞向太空。
A、5.9
B、6.9
C、7.9
7、观察发现星座在不同时期的同一时刻的位置(B)。
A、是固定不变的
B、会慢慢向西移动
8、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B),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A)。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9、最亮的行星是(B),最热的行星是(B)。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10、最大的行星是(D),最小的行星是(A)。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11、没有行星的卫星是(A)。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12.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13.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 )。
A、四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六分之一
14.太阳系中第二大行星是( ) A、金星B、土星C、火星
15.银河是由许许多多( )构成的。
A、行星B、卫星C、恒星
16.“先驱者10号”宇宙飞船成为第( )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
A、1
B、2
C、3
17.与地球相似的行星是()A、木星B、金星C、火星
四、问答题:
2、在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绕太阳公转的八大行星是什么?
答:八大行星特指太阳系八大行星,从离太阳的距离从小到大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你还知道那些有关月亮的神话?
答: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与月饼起义,天狗蝕月,日月神,布农族的月亮神话,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希腊神话)
五、实验部分:
、请你设计环行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答:材料:盘子、细沙、石子等。
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纱。
(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现象:坑面积比石块的大。
结论: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