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的意境营造

合集下载

建筑空间的环境与氛围分析

建筑空间的环境与氛围分析

建筑空间的环境与氛围分析摘要:本文主要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切入,深刻揭示了环境对空间氛围发挥的营造作用,加强建筑空间的内涵与意境。

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空间形式环境,建筑空间色彩环境,建筑空间光环境。

关键词:建筑空间;环境;氛围在建筑空间中,人们对色彩、光等的感官反应共同组成了客观的环境。

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不仅需要符合人的物质需求,同时还要符合人的精神需求。

建筑中的氛围,就是客观物质环境对人感官进行作用的结果。

目前,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筑空间环境与氛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空间形式环境(一) 建筑空间形状体现的氛围严谨规整的方、圆和八角等几何空间形式,会使人产生庄严、肃穆和稳重的感觉;空间的不规则形式会给人带来无拘束、自然和随意的感觉;高且窄的空间能够令人产生向上的感觉;细长的空间促使人出现向前的感觉。

例如圣莫特教堂,它属于一座哥特式的教堂,其平面是较短横冀的十字形,形成了一种比较深远的高且窄的空间氛围。

全新设计的骨架卷构造促使拱顶较轻,升高了空间,利用这个设计特点使得教堂产生了神秘感。

宽且低的建筑空间会令人产生一种侧向延伸的感觉,利用这种空间形式能够产生宽大、开阔的氛围。

可是假如处理不正确也会造成压抑的氛围。

(二) 建筑空间围透体现的氛围空间的封闭形式能够令人产生肯定、内向和宁静的氛围;空间的开敞形式会给人带来自由、爽朗的感觉。

空间形式的围和透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进行偏废。

对空间围和透的关系应当妥善处理,恰到好处的体现出各种建筑空间氛围。

香港恒生银行对这一点的体现十分明显。

他要求突破银行办公楼的固有模式,在其中加入了欢乐的氛围。

在街面设计部分,具有一个开放形式的步行街穿过,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

建筑的主体是在广场之上,设计为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办公空间。

在敞开的自动扶梯上下都充满了欢快的氛围,人们相互打招呼和交往,仿佛是一家人。

建筑顶层空间是围合的,制造了一种内向且私密的环境氛围,主要功能是董事长办公室与会客。

园林建筑风格的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风格的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风格的诗情画意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诗情画意的栖息地。

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美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领略园林建筑风格的诗情画意,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园林建筑风格概述园林建筑风格源于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特点在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和谐、优雅的生活氛围。

在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元素包括亭台楼阁、水榭花坛、假山流水、回廊曲径等。

这些元素在形态、色彩、质感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享受。

二、诗情画意的表达1.借景入诗在园林建筑中,借景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自然美景引入到建筑空间中,让人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

例如,一座假山巧妙地占据了最佳的观景点,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溪流、周边的花木等美景尽收眼底。

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禁想起古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诗句,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氛围。

2.建筑与景色的融合园林建筑风格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力求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色彩、形态、质感等方面的搭配,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例如,一座白色的亭台楼阁矗立在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的绿色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人们在欣赏建筑的美丽时,也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意境的营造意境是园林建筑风格的核心要素之一,它通过建筑与环境的交融,创造出一种深远的意蕴。

在园林建筑中,设计师们常常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将某种情感、思想或哲理融入其中,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境。

例如,一座石拱桥的独特造型象征着蜿蜒曲折的人生之路,人们在桥上漫步时,不禁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深思。

三、文化内涵的体现1.传统文化的传承园林建筑风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

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

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

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

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

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

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

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园林选石,看重石质。

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现代建筑空间意境塑造初探

现代建筑空间意境塑造初探

高 尚的思想素 质 , 度 的政 治 责任 心 和 法制 观 念 , 高 熟 悉和 掌握 国家 有关 档案 工 作 的法 规 、 策 , 政 有较 高 的 思想道 德品质 , 立爱 岗敬业 , 私 奉献 精 神 。思 想 树 无 上要树立 服务社 会的新 理念 。 ( )具备较 高 的专 业素 质 , 有一 定 的科 学文 化 2 具 知识 , 熟悉 掌握档 案工 作 的各 项 业 务 , 懂得 相 关 学科
的和谐 状态 。整 个建筑 , 深具水 墨 画和 书法的 审美 趣
收 稿 日期 :0 91—6 修 改 日期 :0 91一6 2 0 —02 ; 2 0 —l2 作 者 简 介 : 大 伟 (9 3 ) 男 , 徐 18 一 , 安徽 蒙 城 人 , 肥 工业 大 学 硕 士 生 合
圈 2 水 的 教 堂
沟 通 , 内 面 对 的 自然 景 观 全 面 展 开 — — 池 塘 水 面 如 堂 镜 , 个 巨 大 的 十 字 架 伫 立 其 中 , 入 到 山 林 与 天 空 一 融 的 背 景 之 中 ; 天 一 色 , 照 着 无 穷 的 自然 与 宇 宙 , 水 映 具
洁空灵 的处理手 法 , 正是建 筑空间 留 白的体现 。
创作 之 中 。宛 如天开 , 宛如 一幅 意境深 远的 中国山水
画 , 人 陶 醉 于其 中 。 让 安 藤 忠 雄 设 计 的 “ 的 教 堂 ” 图 2 。 这 是 一 座 水 ( )
象一 意象一 意境” 的过程 , 是一 番提炼 、 布置 、 修正 、 复
合 的设计过 程 。本 文认 为建 筑 意境 的概念 应 该 是在
基 地 四周为 野生丛 林 , 色宜人 。建 筑 由两个 边长为 景 1 和 1 n的正方 形空 间体量 上下搭 接构成 , 0m 5r 一道 “ ” 的墙 从 背 面环 绕着 建 筑 和 池 塘建 筑 意 境 逐 层 L形 展开: 人们 从教 堂后 面 沿墙 走 向 教堂 , 路 听见 水声 一

现代文阅读Ⅰ:《建筑的意境》《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阅读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Ⅰ:《建筑的意境》《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阅读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

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

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

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

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

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

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

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

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

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

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作者:程华侯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隆兴寺建筑群组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运用院的空间组织变化,注重主次建筑的形体、尺度变化,历时千年,仍神色未减,是我国珍贵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隆兴寺之美,美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美在使观者的产生超越建筑之有限形体的感觉,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使心灵得到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隆兴寺;空间;意境;美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23-02千年古刹——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名刹之首”。

隆兴寺建筑群组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运用院的空间组织变化,注重主次建筑的形体、尺度变化,历时1000多年,仍神色未减,是我国珍贵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隆兴寺之美,美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美在使观者的产生超越建筑之有限形体的感觉,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中。

一、空间之美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寺庙是我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

它的建筑和布局,受到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

佛教建筑的总体布局是沿着轴线排列成若干四合院的组群布局,组群的每一座建筑物的大小、位置、高低、屋顶、腰檐等所组合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精心处理,并且善于利用地形,饶有趣味。

正定隆兴寺现有面积825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

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及其两侧,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寺的山门(天王殿)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进门左右原为对称的钟鼓楼,正面的大觉六师殿仅留遗址。

再往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自牌楼门进入,门内有戒坛,戒坛后两边相对而立的是慈氏阁和转轮藏殿。

牌楼门的设计在这里起到沟通内外空间、错落景物的作用,使空间合中有开,实中有虚,富于哲理。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的创造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的创造
在 园林 的 自然 景 色 中 。
质表现精神 , 以有限表现无 限, 以实境表现虚境 , 使有 限的具
暗示 , 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
活需要来设置 , 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赏 的景物之组成部分 , 融合 体形象和想像 中的无 限丰富形象相统一 ,使真实实景与它所 二、 园林 建 筑 的 写意

香人影太匆匆” 就是对虚景的出色的描述。 ,
五 、 论 结
园林建筑空间形态与中国园林美一样 , 都源于 自然 , 纵观 中国古典 园林发展 , 我们可以看到 , 表现在古典园林 中的这种 具有古代 中国人审美特征 的园林观 ,绝不仅仅 限于造型和色 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 j的对人类征服大 自然 的心理 二 描述 , 而更重要 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 即通过 园林艺术 对人的生活环境 的调节 , 来把握人本身 的存在特征和意 义。 参考文献 :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5 5 1 (0 )3 0 1 — 1 A 1 0 — 3 2 1 1 — 0 0 2 0 6 ( ) 意境 是 含 蓄 的 。 三 其 所谓 意 境 , 由审 美对 象 的 表 象在 是

园林 建筑 的特 征
园林 的 环 境 意象 是 人 们 游 览 园林 时所 获得 的环 境 实 际 状
风格之一。 追求 含蓄乃与我国诗 厕艺术追求含蓄有关 , 在绘画 中强调 “ 意贵乎 远 , 境贵乎深 ” 的艺术境界 , 园林 中强 调曲 在 折多变 ,含蓄莫测 。从园林 建筑 在平 面布局和空间处理上来 讲, 它们是含蓄的。 它们都力求活泼 , 富于变化 。 设计 中推敲园 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 出。园林多是在 定 的 有 限 的空 间 内经 营景 致 , 了 取得 小 中见 大 艺 术 效 果 , 为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之美作者:田玉萍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6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奇观。

其园林建筑更是人类历史的沉淀,是不朽的艺术,凝固的诗歌。

园林建筑不只是作为一个实体供人们游览、休憩、居住、行走等多功能使用,它同时也是人们内在灵魂的寄托,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布局的美学艺术从整体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

在布局手法上,又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塔尖映池令人神往;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山峰耸立意境横生。

(二)小中见大,咫尺山林调动内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和联想,达到扩大空间感,形成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效果。

苏州狮子林,苏州环秀山庄都是咫尺之境,创造山峦云涌、峭崖深谷、林木丛翠之典型佳作。

(三)欲扬先抑,柳暗花明在入口区段利用建筑元素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间、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园林空间,如苏州留园。

再从小的建筑组成部分廊和亭来说,廊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而在园林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可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二、园林建筑景观中的色彩艺术园林建筑中的色彩艺术,私家园林体现的是自然、宁静、祥和的视觉美。

从无锡寄畅园、扬州个园到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留园、西园等,其建筑从厅堂、楼阁到亭台、门廊都是白色的墙,灰色的瓦,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表现园林建筑轻松活泼的特点。

建筑周围的植物配置也全年常绿为主,营造出一种和谐、幽静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空间的意境营造
摘要:建筑不单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是需要不同的性格,表达不同意境,才能拥有自己的生命力。

设计师通过空间、景观、光和色彩、材质等各种手法的运用来给身处其中的人以不同的感受,达到不同的意境营造的目的,形成建筑的场所感和生命力。

关键词:建筑空间、意境营造、生命力
前言:不同的空间形态配合不同的景观、光、色彩、材质等能营造出不同的建筑意境。

一、建筑空间
老子曰:“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正是有了建筑的“空”,才能有人类活动的“用”。

建筑空间通过对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比例、色彩、组织形式等的控制,对人的心理形成影响、暗示,营造不同的意境、氛围。

矩形、方形空间
矩形、方形空间主要通过不同比例尺度的把握,给人不同的感受。

一般室内高宽比在1:2~1:3左右时给人平稳、安定的感觉,易于营造安宁、安静的氛围,在居住空间中最为常见。

如高宽比大于1:2,则多用于公建等高大空间,如小于1:3,则空间显得压抑。

集中性空间
圆形、螺旋形等集中性空间向心性很强,对人的心理、视线有强烈的引导作用。

如下图罗马万神庙,人一旦进入其中,自然而然会抬头看向穹顶的顶部,再加上设计者有意在顶部开洞,将光线引入,让封闭的空间有了一个出口,与天空有了接触,更增强了空间的向心性,让人产生一种人可以与神接触的错觉,非常适合教堂建筑。

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用螺旋上升的坡道作为展示空间,对人流参观路线有强烈的引导作用,且通过中庭玻璃采光顶引入自然光,形成了一个纯净的向心性空间,营造了展览空间开放、自由的氛围,使进入其中的参观者自然的感觉到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序列空间
序列空间指以一定的韵律排列的建筑元素(墙、柱、窗等)形成的空间。

也是通过对视线的引导,达到设计者特定的意境营造的目的。

哥特式教堂内部通过柱廊序列增强建筑的气势,将人的视线引导到柱廊的尽端,形成视觉焦点。

狭长、高大的空间将视线引向上部,使人有一种与神交流的感觉。

如下图,矩形格构序列空间搭配干净的白色涂料,用极简的手法营造了悠远而宁静的空间意境。

流动(连续)空间
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

景观
石头、木材:这两种元素是天然的,带有原始的亲和力,让人产生自然的亲近感。

水:静止的水面让人感觉平静、单纯,反射天空和环境时又能产生无穷的变化,水是宁静的、优雅的、包容的,使建筑也具有了灵气。


阳光是地球的能量之源,它使空间充满活力,光影随时间的变化引起能量的流动。

建筑对自然光的引入极难把握,存乎一心,需根据不同的意境的营造目的而采用不同的手法。

光之教堂在封闭黑暗的空间内引入十字形光线,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增强了教堂神圣感。

3)折射后的光线更柔和,为空间增添宁静、祥和的氛围。

如上图
色彩、材质
色彩和材质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们和建筑形体互相结合,互相影响,共同营造建筑的空间感觉:如上图,热烈大胆的色彩配合简洁的建筑体块,使建筑的性格突出而鲜明。

上图中的空间让人感到宁静、安详而充满生机,简洁而又富于变化,从设计上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是空间处理:用封闭的墙体形成狭长的空间,让人感觉私密、安全、宁静。

景观上:向上生长的树使空间充满生机;流动的水让为空间增添活力,平静的水面丰富光影变化并使空间显得宁静;使用了石材、木材等亲近大自然的材料;
色彩:白色搭配灰色使空间低调而宁静;
光:墙体对光的截取使空间一半亮、一半暗,树的影子在墙上体现了光的质感和变化。

结语:
要使建筑空间充满生命力,体现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就要从意境营造上着手,但意境营造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成的处理,还要从光线、景观、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身处其中的人的感受来营造建筑空间。

正是人的加入才使建筑获得了生命。

参考文献: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