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实录..doc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2篇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2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1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
不算标点。
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
(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
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
而且,要把分数标上。
(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
(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
我马上就要收了。
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
叫两个同学收两边。
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
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
(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2019最新】《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实用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
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
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
因此我花了五节课时间去和学生“聊”了一些八十年代语文大讨论中的故事和语文学习的一点经验。
最后一节课和学生“聊”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概念及阅读诗歌注意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这三天在一起聊了一些关于语文学习的经验诗歌鉴赏的话题,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对我们高中语文的学习形成一个宏观的视野,学习有目的性。
想要学好语文不容易,我想借用尼采的一句话来说明我的希望。
尼采说:“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就是我对你们的全部期望。
”(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内涵)今天早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用心读书,有些同学甚至已经提前将这一单元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都背会了,甚至已经背到增加的篇目戴望舒的《雨巷》,这种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我们一起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学生集体朗诵)师:(笑)大家的朗诵让我不由自主想到了电视里面一个常见的情节:医院里面,一个病人生命垂危,身旁放着心脏跳动的监视仪,病人心脏跳动停止的时候,监视仪上的绿色线条就会变成一条直线。
你们的朗诵就像这条直线,很难找到高潮和低潮。
(学生笑)师:没有抑扬顿挫,朗诵是没有魅力的。
接下来我想先让大家猜个问题。
我读了两首诗歌,我读出来让大家猜猜作者是谁,我提示一下,其中一篇的作者是刘邦,另外一篇是项羽。
(我背诵了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作者)师:同学们都猜对了,我想,大家因为是对两个人的个人背景都比较熟悉,所以立刻能分辨出诗歌的作者。
只有了解写作的背景我们才能更深刻了解诗歌的内容。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6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板书:展示)(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
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主席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
这首词是毛主席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主席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
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
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
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
(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
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
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诗词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3.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沁园春长沙》。
2. 参考资料:有关毛泽东诗词的评论、背景介绍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和比喻。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3)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提问回答:让学生回答课堂预设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6. 作业布置(1)背诵《沁园春长沙》。
(2)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在一节令人期待的《沁园春·长沙》课堂中,教室内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同学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这位著名诗人杨洪斌给我们带来的课程。
下面是这节课堂的实录:教师(杨洪斌):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是毛泽东的诗歌作品《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25年创作的,它描绘了他眷恋家乡长沙的情感。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杨洪斌教师展示图片,介绍长沙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杨洪斌教师: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的前两句。
学生A(自信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杨洪斌教师:好!非常棒!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两句诗中使用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和“橘子洲头”等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
这些诗句通过具体的景物和季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长沙家乡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我们一起继续朗读下去。
(学生们齐声朗读)杨洪斌教师:非常好!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丰收的景象。
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农村劳动人民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自豪和敬意。
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的意义。
学生B:我觉得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与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喜爱。
小桥、流水、人家都是农村环境的象征,这里既有温馨的家庭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勤劳的农民兄弟姐妹。
杨洪斌教师:非常好!你理解得很透彻。
这句诗中诗人表达了家乡与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自豪,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农民的关怀和热爱。
接下来,请学生们阅读下一节。
(学生们默读)杨洪斌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中出现了“旧时”、“西风”等词语。
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同时,“层峦耸翠”、“歌声振林樾”等描写也展现了长沙山水之美和文化之盛。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得这首诗更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同时,诗中还明确表达了诗人的价值观和追求,我们接下来一起朗读最后一节。
(学生们齐声朗读)杨洪斌教师:非常好!诗的最后两句“一派胡笳千万声,长风破浪会有时。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
(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词句和表达方式。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挑选诗歌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教育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在家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必修上《沁园春 长沙》第一、二课时课堂实录

必修上《沁园春·长沙》第一、二课时课堂实录《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青春是花样年华,是人生重要一步。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情怀与志向,才成就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三、齐读课文,读准字音P3:请大家翻到课本第2 页,老师先范读一遍。
大家边听边标注疑难字的读音。
读书需要有代入感,尤其是诗歌这种思维比较跳跃的文体,更需要我们展开联想。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想像诗中描绘的画面,体悟作者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由景即情师:上片是由一个字领起的,是哪个字?生:看师:大家在读上片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生:山、林、江、舸、鹰、鱼师:这些事物在哪看到的?生:湘江师:是什么季节看到的生:秋天师:根据时间、地点、事物,能够用四个字概括画面?生:湘江秋景师:我们都知道学习诗歌要抓住意象,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意象的定义?生:含有作者情感的物象。
师:那你觉得刚刚看到的这些东西是意象吗?生:是师:你怎么看出来的?提示:用了哪些词描写这些事物。
明确:湘江——北去山——万、红遍林——层、尽染江——漫、碧透舸——百、争鹰——击鱼——翔概括景物特征:五彩斑斓、生机勃勃;问:与我们印象中的秋景一样吗?你能想到哪些描写秋景的诗句?总结:秋天一般是萧瑟的、肃杀的,诗人笔下的秋天却是生机勃勃的、五彩斑斓的,因此,这些事物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所以是意象。
师:在这些景物描写中,诗人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秋光,有近景,有远景,有上景,有下景,哪些是远景?哪些是近景?哪些是上景,哪些是下景?远——万山、层林近——漫江、百舸上——鹰下——鱼近——独立远——湘江北去师: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你觉得哪个或哪几个词用得最好?生1:“击”师:为什么用得好,用在这里有什么效果?生1:动态,力度。
师:用“飞”也能突显动态,换成“飞”行不行?觉得可以的举手。
生:举手师:请没举手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不行?生2:不仅要表现动态,还要突出鹰的特点,鹰是肉食性动物、是猛禽。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3-人教课标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一、导入课题师: 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先给大家念一首小诗: 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全不在话下谈笑间, 钟山风雨, 一派豪壮你看重战地的黄花。
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谁吗?生: (沉默)师: (背)江山如此多娇, 令无数英雄竞折腰。
……生:(随口接下去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生: (大声齐答)毛泽东。
师: 那老师刚才念的小诗写的又是谁呢?生: (脱口而出)毛泽东!师:这是诗人任泽健《诗人毛泽东》中的句子。
毛泽东, 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他善于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写现代精神。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 领略一下年毛泽东笔下风流人物的风采。
(板书:《沁园春长沙》)二、研读课文(一)整体感知课文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请大家熟悉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 之后讲解)本文写作于年。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大多与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密切相关。
谁能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生: 文章写于年秋。
当时, 毛泽东在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后为躲避军阀赵恒惕的逮捕, 秘密离开韶山, 南下广州开展革命活动。
途经长沙时, 重游橘子洲, 心潮起伏, 写下这首词。
师:介绍得不错。
老师补充一点:作品创作的当年, 爆发了震撼全国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农民运动也在十几个省迅速发展, 革命斗争形成了高潮。
而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革命也加强了镇压, 革命活动的环境又十分艰险。
年月, 毛泽东从上海回到家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 组织农会, 引起反动派的注意, 不得不离开韶山。
请大家齐读课文,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同时思考: 词的上下阕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生: 上阕侧重写江, 下阕侧重写人。
生: 上阕写寒秋, 下阕写往事。
生:上阕写橘子州, 下阕写百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实录.
《沁园春·长沙》实录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
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
(生读)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
(生齐读)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
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
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师:哦。
大家分析得很不错。
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
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
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马上举手)师:好,你来!(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一生又举手,读,鼓掌。
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
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
(学生再读)师:好的。
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
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
)(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
(生开始自行研读)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
(师巡视)师:看完了没有?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师:恩,说得不错。
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
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
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生:岳麓山。
(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师:那是……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生:上面,高处的师:怎样才能看到?生:抬头,哦,是仰视。
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
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近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
我们学习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
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
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生背此曲)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生开始背诵)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
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
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
接下来的提问。
苍茫大地指什么?生:中国。
师:那是什么意思?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师:他在耕作时说……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
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生讨论)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师:讨论很精彩。
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
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
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师:那是什么意思?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
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
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
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
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
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
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
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内涵,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