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左右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1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人人皆知。

其中,《三国演义》是把《三国志》通俗化之后所作的书。

由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读得懂的史书,变成几乎连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勉强看下去。

它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

据说他还是施耐庵的学生,曾经一起从事小说著述。

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长篇小说。

他的这些历史演义,歌颂的主要是圣君贤相,英雄豪杰,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上强盛时期的向往。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史小说,是罗贯中在民间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取材史籍、民间传说和戏曲,把零散的三国故事、传奇,写成可一部七十五万字的名著。

《三国演义》主要一五条线:汉朝灭亡是引线,晋国统一天下是终局,中间是三个国家的兴衰的主线。

这几条线交互联络、交叉,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写东汉末年到晋统一全国之间的.史事。

尤其以魏蜀两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国的故事为重点。

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又以隆重决策为关键,这说明了作者维护汉家正统的思想。

《三国演义》中有姓名和行动的人物约四百多个,其中写的出色的便是三绝。

曹操的形象,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则是残暴和狡诈。

他一方面消灭异己,另一方面又开脱自己的罪名。

同时,他又不是头脑简单的暴君。

虽然要一心杀死异己,他十分明确的把握着“当杀则杀,不当杀则不杀”的原则,从不一意孤行。

另一个字便是“雄”,他志向高,心怀天下,富有政治谋略,能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不计较一时得失。

所以称曹操为乱世奸雄。

关羽是有名的英雄,他文武双,智勇兼备,在他复杂的个性中有民间色彩,又有封建色彩。

因此,他在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中,有同样的地位和威望。

诸葛亮是罗贯中着重刻画的人物。

作者在他出山前和死后69年只用了五十回,而他出山时的短短二十七年就永乐一般以上的篇幅来写他的活动。

三国演义阅读心得3000字(优秀5篇)

三国演义阅读心得3000字(优秀5篇)

三国演义阅读心得3000字(优秀5篇)三国演义阅读心得3000字篇1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让我有感于怀。

从公元220年——280年的60年时间里,魏、蜀、吴三大强国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英雄,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字孔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被请出了茅庐,协助刘备统一天下大事,他有勇有谋,深谋远虑,他的病逝让人十分惋惜、悲叹,他的病逝让蜀国不能统一天下,但是人们铭记他的品德、智慧。

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诸葛亮深深的追思。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着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以前我也不喜欢他,但后来我知道了,他贼眉鼠眼是因为他的疑心太重,如果他疑心不重他可能在很早就被杀了。

三国中,最可惜的是昭烈帝刘备,他的手下有当时除吕布之外最强的三个战士:关羽、张飞、赵云和最好的谋士,但他还是得不了天下。

三国演义阅读心得3000字篇2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

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

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

三国演义心得3000字(优秀10篇)

三国演义心得3000字(优秀10篇)

三国演义心得3000字(优秀10篇)三国演义心得3000字(优秀10篇)三国演义心得3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三国演义心得3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三国演义心得3000字(优秀10篇)】,供你选择借鉴。

三国演义心得3000字篇1《三国演义》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它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还向我们揭露了一个为人处世必须有的道理——面对一切事物都要冷静面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而不能盲目处理。

小皇帝面对内忧外患手足无措,慌乱之中竟然招董卓进京护驾,这就是病急乱投医,缺乏理性的思考才铸成大错。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军中粮草已尽,但他并没有自荒阵脚,而是理性地听取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为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关张三兄弟面对事情则不够冷静,先是关羽盲目自大而败走麦城,再是张飞报仇心切被部下陷害,最后又有刘备气急败坏而被陆逊火烧连营,这都是盲目的结果。

五虎大将中的黄忠也是如此,只因刘备的一句“小将将以取代老将”就带几轻骑去先锋营请战,结果被吴将弓箭所害。

马超攻打曹操时也缺乏思考,先是报杀父之仇心切,不料放跑了曹操,又是中了曹操的离间计羽叔父韩遂反目成仇,伐曹以失败告终。

相反,赵云则是理性分析的代表人物,在新野他为诈败引曹军深入而用草药抹脸,营造出自己面黄肌瘦的模样。

长坂坡,甘夫人死后他防止曹军找到夫人尸骨而推土墙去埋枯井。

他从荆州带兵去益州支援刘备,从白帝城引兵就大败的刘备,可以说刘备文有诸葛武有赵云,没有赵云的沉着冷静就没有刘备的辉煌今天。

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冷静理性地思考,根据客观事实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国演义心得3000字篇2《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

第一次接触是在孩提时代,是老版的电视剧。

小孩子理解东西很简单:就是谁是是非,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

那时候的观后感就是刘备是好的他应该赢,曹操是坏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通用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通用23篇)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通用23篇)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通用23篇)《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通用23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篇1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它讲述了从东汉未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这本书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叙述的有声有色。

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刘备、张飞、赵云等。

关羽、刘备、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

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

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

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平时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

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他,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心里就不这么想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

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的去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喜欢去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篇2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是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朝廷恐惧。

桃园结义,杀败黄巾。

吕布杀董,大快人心。

曹操掌权,献帝受欺。

三分天下,汉室将亡。

刘备进位汉王,诸葛六出祁山。

庞统惨死落凤坡,孔明坛上祭东风。

孔明死后魏延反,马岱勇敢杀魏延。

读三国演义有感30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精选)

读三国演义有感30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精选)

读三国演义有感30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精选) 《桃花⼼⽊》主要讲述的道理就是只有在不确定中努⼒的成长,克服依赖才能取得成功。

下⾯是店铺为⼤家提供的桃花⼼⽊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滚滚长江东逝⽔,⽩发渔樵江楮上,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春风,是⾮成败转头空,⼀壶浊酒喜相逢,青⼭依旧在,古今多少事,⼏度⼣阳红,都付笑谈中。

仅是这⾸杨慎的《临江仙》词牌放在这部书的卷⾸,就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将我们带⼊那个烽⽕连天的年代,勾起我们不由得想起蜀国的开国五虎上将过五关斩六将,千⾥⾛单骑,是何等的豪情万丈和⽓盖⼭河;⼀代护国良相诸葛孔明如何在未出茅庐的情况下就能够提出三分天下的⽅略? 仅⽤⼀句鞠躬尽瘁死⽽后已,就能够让多少⼈泪流满⾯;还有那枭雄吕布、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刘备等,这些英雄在当时那是何等的呼风唤⾬、攻城略寨、如履平地,⽇出⽇落青⼭城池依旧。

遥想当年英雄迎风傲⽴,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万丈豪情,不禁亦要仰天长啸,⼀抒胸中之激荡。

如此的荡⽓回肠,如此的扣⼈⼼弦。

然⽽,曾经为它们出⽣⼊死的那些豪迈的英世伟业却早已像滚滚长江⼀样汹涌东逝、⾯⽬全⾮,时代的河流让这⼀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功名是⾮所有的⼀切的⼀切都已经成为往事,这⼀切在时光的车轮下都变得⽆⾜轻重,⽩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春风。

历史给⼈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直⼊的快意,⽽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

是⾮对错在后⼈的⼈眼⾥,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何⾜道哉!也许还有⼈发出感叹,感叹历史的⽆情,诸葛丞相的雄才伟略没有能实现却出师未捷⾝先死,但也仅仅如此⽽已。

就我们现在⼈⽽⾔,为了利益⽃得你死我亡,为了×××搞得两败俱伤,即使胜利了,获胜了⼜能如何?⼜能怎样呢? ⽐起那些曾经被历史年轮⽽冲刷掉的三国英才,我们⼜算什么?我们只能感到惭愧。

然⽽他们都不能逃脱历史的⾜迹,⼜何况我们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发渔樵坦然⾯对⼀切呢?也许只有这样,似乎才能有⼀壶浊酒喜相逢的⼼态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境啊! 不错,在那个战乱纷纷纷的年代⾥,在作者罗贯中的妙笔之下,使他撰写的《三国演义》⼀书以⼀种更为洒脱的⾯⽬呈现在世⼈⾯前,以致于使我们在读罢《三国演义》之后,在为⽞德兴复汉室之宏愿落空⽽扼腕叹息,在为云长⽔淹七军赢得⽣前⾝后之名⽽击节叫好,在为姜维诈降岂料巧计成虚话⽽⼤呼。

三国演义三千字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三千字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三千字读书笔记三国演义三千字读书笔记篇1《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

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的缩影,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深深地被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以及貂蝉、关羽、张飞等虚构人物,都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生动的历史背景,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们各自的性格、思想和行为,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他们之间的斗争和合作,也展示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除了人物形象,这部小说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智慧。

战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但小说中的战争并不仅仅是暴力冲突,而是政治和战略的较量。

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决战沙场,作者都展示了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

同时,小说中的战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在战争中,忠诚、勇敢、智慧和仁慈都是被赞扬的品质,而背叛、怯懦、愚蠢和残忍则是被谴责的品质。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风俗习惯,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饮食文化,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也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繁荣和多元性。

同时,这些文化元素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古典小说,通过阅读它,我深入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体验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生活。

它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国演义5000字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三国演义三千字读书笔记篇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各路英雄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彼此之间为了各自的主张,在权势与利益面前不择手段,在亲情与友情之间矛盾重重的故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14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14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14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1我很早就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可到现在书里的内容仍旧牢记心间。

什么原因使我忘不了它呢?因为它的内容很精彩,情节曲折离奇。

这使我看完后拍案叫绝。

在本书里,最让我赞叹的是三国魏蜀吴互不相让,龙虎相争。

他们有时候边打边退,有时候横冲直撞,还有时候会在敌方必经之路上设陷阱,弄得敌军魂飞魄散。

起先魏国较强,后来因为蜀吴联合,赤壁一战,将曹操打的一败涂地,带来的几十万人马只剩下两三百人了,从此,三国形成了鼎立之势……一直到最后,中国被司马氏所占领。

这些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每个国家都有几位军师给他们的首领献计来攻击敌军。

在三国中,我最喜欢蜀国的五个人,分别是:诸葛亮,刘备,赵子龙,关羽和张飞。

刘备为人讲义气,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完全有能力统治中国,可惜因太疲惫而病死。

常山赵子龙,关羽,张飞是刘备的爱将之一,都被刘备封为五虎将,其中关羽被列为五虎将之首,诸葛亮足智多谋,被世人称作伏龙先生,与凤雏先生齐名,人称他俩为卧龙藏虎,诸葛亮曾经在敌强我弱的时候用空城计退敌。

空城计有一天,蜀军打了败仗,逃回营中,但是曹兵追过来了。

面对着几十万曹兵的猛烈攻击,蜀兵们个个都准备投降,但这时军师诸葛亮传下命令:5分之一的士兵打扮成老百姓,剩下的人躲在营里不出声也不能露面,战旗全部倒下,而他自己却坐在楼上弹琴。

将领们想问诸葛亮:为什么要怎么做。

但想想他是军师,这么做肯定有他的理由,便将疑问压进肚子里。

“嗒嗒,嗒嗒……”战马的脚步声离蜀营越来越近,曹军到了城门口,愣了一会,只听司马懿说道:“退兵!”于是曹兵回营了。

一位将军问诸葛亮:“为什么司马懿要喊退兵?”“因为他知道我做事一向很谨慎,而我将大门敞开一定有其原因,可能会有埋伏,所以就要撤兵了。

”诸葛亮答道。

听了这话,大家更佩服诸葛亮了。

别以为只有蜀国最强,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魏吴两国见蜀国最强,他们当然不甘心,肯定会想办法使自己变得更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左右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左右
公元22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

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

”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军事家——诸葛亮。

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

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

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惩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明察秋毫。

有益于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

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
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

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

”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

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

有人说,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

然而却不尽然。

因为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时,孔明听罢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

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

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

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是为刘备的汉室兴亡着想。

诸葛亮不但具有“大公无私,令人钦佩’的人格和政风,而且他谦虚下人,广纳各方意见,对人才的培养更实不遗余力。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另一篇《视听》中更表示:“为政之道,务在多闻,是以听察采纳士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目当其目,众音住其耳。

”“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


是以“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诸葛亮不但说,而且也彻底地去作。

出任宰相后,他特别在丞相府中,成立“参署,’的机构,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以采纳更多人的意见。

他客气地表示,自己“资性鄙暗”,所以有时无法完全理解和采用,温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济四人的关系始终和好,因此相当鼓励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北征军团公布的檄文,公开表示希望今后请将士能勤于攻击诸葛亮的缺点,才算忠于国家的人。

他曾听从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驰援在汉中和曹操陷人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征求邓芝和孙权的策略;遵从马稷“攻心为上”战略,以为南征蛮夷的主要精神指导。

或许这些也是他个人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属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才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

三国鼎立中,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

这些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能获得。

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诸葛亮诗》中便写道:“区区庸蜀文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广。

”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评论道:“诸葛孔明之为相,敏然虚己,以求问己之示,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


诸葛亮不仅在培养人才上有一套,在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

如用魏延。

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

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

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

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

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

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

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

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

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

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

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

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

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

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

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

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

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

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

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

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

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

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

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

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

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

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

”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