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
小学生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

小学生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知识,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可以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心理学知识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道了一些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小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小学生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
一、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心理学首先要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简单易懂的心理学入门书籍或者相关的文章,对心理学的定义、历史背景和研究方法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可以关注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或者文章,了解与自己年龄段相关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
二、参加心理学课程或讲座小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社区或线上平台等途径参加心理学课程或讲座。
这些课程或讲座通常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主讲,能够帮助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技巧,如自我管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讲师或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增加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使用心理学学习资料小学生可以借助心理学的学习资料来深入研究和学习心理学知识。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学相关图书或杂志,尽量选择内容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资料。
此外,还可以关注一些心理学教育类的网站或者APP,这些平台上通常有大量的心理学学习资源,如文章、视频、测验等,能够帮助小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知识。
四、开展心理学实践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不仅仅是理论学习,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小学生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学实验,如观察和记录班级同学的行为、情绪变化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心理学实际应用的过程,提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且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和交流心理学知识,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
五、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学习心理学知识不仅仅是自己掌握,还需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小学生可以主动与家人、同学、老师等人分享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或者与他们一起讨论和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怎么学好心理学

怎么学好心理学在当今社会,心理学成为了研究与人类心智活动相关的一门学科,深入发掘人类思想和心理世界的奥秘。
心理学在社会、心理治疗、教育、医疗以及其他领域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如果您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希望学好此学科并在自己的领域中应用到相关知识,那么以下内容或许会有所帮助。
1. 清晰了解心理学概念及其研究范畴:要学好心理学,首先需要了解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的研究范畴。
心理学是探讨人类行为、个体思维和感受的学科。
心理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思维、感觉、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科学,而从狭义上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的科学。
要想学好心理学,必须熟悉其中的概念和概括的背景,同时需要对心理学的领域、方法、理论和应用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系统学习心理学课程:心理学是一个宏观而广泛的知识体系,要想学好心理学需要在系统性上进行工作,全面了解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与研究方法,建立一个全面的心理学概念框架,同时发展一个自己的心理学思维方式和思考逻辑,从而进一步扩展对不同范畴内的心理学问题的了解。
可以从经典读物、学校课堂、专业课程或是一些网络课程中进行学习。
3. 注意实践,并反思实践经验:grasp any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不仅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工作中、在社交场合中进行规律、观察,从而跟实践结合,让心理学理论更具实色,更能与实际生活相贯通。
同时,对于自我实践所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对现有心理学知识资源和资料进行挖掘、哲学思考以及其他细致的怀疑性解答等反思,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4. 成为一个关注者和思考者:长期的思考和关注其中一些问题是学好心理学的保证。
通过观察社会、关注时事、和人交流谈心、和身边的人建立信任关系等等,将会发现很多事物对我们都会带来启示,较为严谨的关注行为,会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具体化。
不断的思考,将自己的认知转变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有效学习的六个心理学知识点

有效学习的六个心理学知识点学习是每个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提高学习效果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除了学习方法和技巧外,心理学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有效学习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六个心理学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加高效地学习。
一、注意力与集中力注意力是学习的基础,而集中力则是保持注意力的关键。
学习时,我们常常要应对各种干扰因素,如手机、电视、环境噪音等。
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需要我们养成专注和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通过以下方法可以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1. 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选择一个安静、整洁、没有干扰的学习空间,避免噪音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存在。
2. 分段学习法:将学习任务分成小块,每块集中注意力学习一段时间,然后休息片刻,保持大脑的新鲜感和活跃度。
3. 时间管理: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避免学习时间过长造成疲劳和注意力下降。
二、积极情绪的重要性积极的情绪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心情愉快、积极乐观时,我们更容易保持专注和投入学习。
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干扰学习过程,如焦虑、压力、沮丧等。
要提高学习效果,我们需要学会管理情绪和积极调整情绪:1. 寻找学习的快乐:发掘学习的乐趣,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通过调整学习方式、寻找学习的意义等方法,保持积极的情绪。
2. 心理放松:通过休息、运动、聆听音乐等放松方法,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3. 积极思考:学会积极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注重自我价值感的培养,避免过于苛求和负面情绪的干扰。
三、记忆与复习策略记忆是学习的核心环节,而复习则是巩固记忆的关键。
要提高学习效果,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记忆和复习的心理学策略:1. 分散式学习:将学习任务分成多个部分,分散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学习和复习,比如每天学习一小段时间,而不是集中在一天内连续学习。
2. 提取式学习:通过主动提取、回忆学习的内容,加强记忆的效果,如做练习题、讲解给他人听等。
3. 深层加工:将学习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和融合,思考学习的意义和应用,深化记忆的形成。
心理学学习方法

心理学学习方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涵盖了认知、情绪、人格、社会关系等多个领域。
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心理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心理学呢?以下是一些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先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
对于心理学来说,这意味着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您可以从一本权威的心理学教材入手,例如《普通心理学》,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要死记硬背。
同时,要学会将不同的理论和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除了教材,还应该广泛阅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著作,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荣格的《心理类型》等,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学派的观点。
此外,还可以关注一些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通过阅读学术期刊、研究报告等,了解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动态。
阅读时,要做好笔记,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自己的思考,以便日后复习和回顾。
三、参加课程和讲座如果有条件,可以参加正规的心理学课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
课程能够提供系统的教学和指导,帮助您更好地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可以参加心理学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与专家和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观点。
在课堂和讲座中,要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这样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观察和实践心理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
例如,观察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动机;或者观察自己在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反应,尝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调节。
中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心理学知识

中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然而,学习心理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中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心理学知识的一些建议。
一、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在学习心理学知识之前,中学生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心理学领域十分广泛,包含多个分支和理论,因此中学生需要明确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并选择相应的学习材料。
比如,如果对人格心理学感兴趣,可以选择相关的教材和研究报告;如果对认知心理学感兴趣,则可以深入研读相关的实验和研究文章。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教材、网络资源、电子书籍等。
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同时,也可以参考一些公开课程或网上心理学讲座,这些讲座通常是由专业的心理学教授或研究者讲解,内容通俗易懂,有助于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三、建立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学习心理学知识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学生可以制定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因此需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
同时,中学生也要注意时间管理,避免因学习心理学知识而耽误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需要灵活运用,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与同学、老师或心理学爱好者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同时,也可以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心理学实验室、观察人类行为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善于总结和归纳学习心理学知识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中学生可以将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或思维导图。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在复习阶段更快地回顾和温习。
此外,中学生还可以尝试将心理学知识与自身经历结合,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如何掌握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

如何掌握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在当今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科学学科,其对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研究和应用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医学、教育、商业等。
因此,掌握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追求。
那么,如何掌握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呢?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了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是掌握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的第一步。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关注的是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通过了解心理学的定义,人们可以初步了解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
二、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掌握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的核心。
学习心理学理论内容需要从一些经典书籍入手,如《心理学概论》、《发现心理学》等。
通过学习这些著作,可以初步掌握人类行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重要理论观点,并且可以理解心理学理论的基本逻辑和学习方法。
三、了解心理测量和测试心理测量和测试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心理测量和测试内容需要从《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实用技术》等方面入手。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人们可以初步了解心理测量和测试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并且可以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应用心理学于生活学习心理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来应付自己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可以应用心理学中的调节情绪方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在教育孩子方面,可以应用心理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引导孩子的成长。
因此,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是掌握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
综上,掌握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需要从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心理测量和测试以及应用心理学于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入手。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和掌握,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理论知识于生活实践中。
心理学习方法

心理学习方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心理学习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一、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加深理解和记忆。
除了阅读教科书和相关资料,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听讲座和演讲:参加心理学相关的讲座和演讲,有助于听取专业人士的见解和观点。
2. 观看视频课程:现在有很多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心理学视频课程,通过观看视频可以直观地了解相关概念和案例。
3. 参与讨论:与同学、教师或其他心理学爱好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可以促进深入思考和交流。
二、实践与应用心理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实践方式:1. 实地观察:参观心理实验室、心理诊所等地方,亲自观察和体验心理学实验和治疗过程。
2. 实践操作:参与心理学实验或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 心理测量和评估:尝试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心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又能验证和完善理论。
在学习心理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
1. 理论知识的学习: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了解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发展历程。
2. 实践应用的反馈:在实践中观察和记录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与理论进行对比和反思,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3. 反思和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应用,及时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实践策略。
四、积极的学习态度心理学学习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对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都非常重要。
1. 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学术发展,多思考和质疑。
2. 自我激励: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保持对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如何有效学习心理学知识

如何有效学习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研究领域。
学习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还可能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学习心理学知识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
因为心理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科,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在选择学习资料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关注专业学术著作:选择由心理学领域著名学者编写的教材和学术研究著作,可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阅读经典著作:心理学有许多经典著作,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等。
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关注最新研究进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非常快速,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因此,及时关注最新的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对于了解心理学前沿领域非常重要。
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心理学知识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
以下是几个制定学习计划的建议:1.确定学习目标:在学习心理学知识之前,先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是为了增加自我认识?还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明确学习目标可以帮助读者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内容。
2.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非常重要。
由于心理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天的日程表中规划学习时间,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心理学知识。
3.分步学习: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多个步骤,逐步深入学习。
可以先从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再逐渐深入研究不同的领域和研究方法。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并有助于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三、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运用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学习方法:1.阅读与理解:心理学知识主要依靠文献资料进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一)学习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不能把个体的一切行为变化都称为学习,如疲劳、感觉适应、生病、生理成熟等虽然引起人的行为变化,但不是通过练习而产生的,就不能称为学习。
研究学习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为对于学习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个体行为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规律,同时对身心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对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均有指导意义。
另外,学习有关知识理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学习的类型对疾病发生、症状产生和心理治疗关系最大的学习类型有联系学司、认知学习和复杂学习三种类型。
(I)联系学习(association learning)。
联系学习是指机体与外界事物间建立新的联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可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俄国心理学家此籽洛夫(nAB"0B·I923)提出。
狗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
如果给狗以铃声刺激,狗不会分泌唾液,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
但如每次在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然后再给食物,这样多次训练以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
强化是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强化是指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相结合过程。
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放弃非条件刺激,即不给强化,那么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称为消退。
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的规律,有助于理解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操作条件反射(operateconditionedreflex)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F,I953:提出。
他设计了一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装置,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箱内,老鼠在箱内乱窜乱跳,当它偶然压下箱内杠杆时,就得到一粒食物。
经过多次的重复经历,再把老鼠放入箱内。
它就会主动压杠杆来获取食物,这样操作性条件反射就形成了。
在这个实验中,食物作为奖励与操作(压杠杆)在时间上的结合,成为正强化;如果同样的实验申,只是使老鼠在压杠杆时给予电击,那么它将不再压杠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这便是消退,则电击惩罚与操作(压杠杆)的结合成为负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也是强化,但斯氏强化的定义已和巴氏强化的定义不同。
斯氏强化是指强化物(食物或电击)对某一操作行为(压杠杆)的反馈作用或两者的结合。
凡强化物对操作行为起正反馈或增加作用称正强化;反之,称负强化。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说明,人的某些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身心疾病可以通过强化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而消除。
(2)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
认知论学者认为,学习是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它的性质是突然的诚悟、例如苛勒(W.KObIeU的顿悟实验(insightexperiment):当猩猩发现悬挂的香蕉与箱子之间的关系后,它可立即去搬弄箱子,将箱子放在香蕉的下边,然后攀上箱子取下香蕉,这说明猩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认知参与到学习中。
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
因此,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障碍,就因为人们对外界环境歪曲错误的认知。
而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治疗心理障碍,就必须矫正其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信念。
(3)复杂学习(complicatedlearning)。
人类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比联系学习和认知学习等简单学习复杂得多,比如弹琴、操作电脑,以及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等。
按照刺激一反映理论,也可以把复杂学习看成是具有条件反射特点的动力定型。
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复杂学习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即初期较快→平台状态→再次提高。
(二)记忆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及思考过的问题的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
记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如果离开记忆,将永远重复地去感知已经感知过的事物,那么将会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
2、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具体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以及问题解决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亿,是以个体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亿。
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它的映象仍然持续一瞬间才消失的记忆,其信息保持的时间约为0.25-2秒之间。
(2)短时记忆指一次经验之后,能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指从I分钟至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3、记忆过程的规律记忆过程的规律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
(1)识记(memorization)。
识记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并存储在记忆系统。
根据识记时有无目的性,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预先没想记忆的内容却在头脑中留下了痕迹。
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有意识记是有目的、有计划并有意努力参加的识记。
根据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依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比无意识记与机械识记的效果好。
(2)保持(retention)和遗忘(forgetness)。
保持是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
保持的过程并不是把识记过的事物一成不变地在头脑中保留着,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识记内容的质和量都在发生着变化。
(3)再认(recognition)和回忆(recall)。
再认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仍能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能够重新在脑中出现映象的过程。
再认和回忆都是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形式,只是再认比回忆简单。
一般来说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就一定能再认。
(三)学习和记忆的机理关于学习、记忆的生理机制,很早就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总结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
I973年英国的布利斯(Bliss)等人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突触传递效能改变的现象----突触传递效能增强,这种增强现象可持续I0个小时以上。
他们把这种长时程的突触传递效能改变的现象称为"长时程增强电位(LTP)",这一学习和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在I978年时得到了美国的麦克诺顿(MC·Naughton)等人的支持。
另外,通过实验观察,人们发现突触的结构在长时程记忆过程申有所改变,即脑中记忆的巩固是由于突触本身的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而非依靠神经系统的持续活动来实现的。
同时还认为,长时记忆过程中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也可能发生持久性变化。
这一"突触可塑性学说"是学习和记忆产生的生理机制的又一观点。
目前,有关学习、记忆机理的研究在突触可塑性学说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即N0调控学说。
前面已证明,突触长时程增强电位(LTP)是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
现又证明N0是LTP产生的关健。
其过程为:记忆信息→胆碱能神经元动作电位→乙酰胆碱→Ca++内流→N0合成酶活性增强,使精氨酸和02合成瓜氨酸并生成N0→LTP→CGMP↑→RNA蛋白质分子合成→突触可塑性变化→长时记忆三、思维(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所谓间接的反映,是指不通过感觉器官而是以其它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
例如医生可以根据体温、验血结果、心电图和病人自述作出疾病及预后的诊断;又如俗语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这都是借助其它中介事物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所谓概括的反映是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
一方面表现在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我们通过感知觉认识到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元珠笔、毛笔等),又通过思维把所有笔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即都是书写工具;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如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就有拍水音。
以上通过概括,就能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扩大认识的范围,提高认识水平。
无论是进行间接的反映还是概括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思维的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的。
思维的过程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过程。
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与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和关系的过程;抽象是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过程;概括是把从部分事物中抽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其他事物中去的过程;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用到具体对象上去的过程。
在思维活动中,以上各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合理地组织和运用各种思维过程是顺利完成思维任务的保证。
(三)思维的种类1、根据任务的性质与解决任务的方式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直观动作思维。
是指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
如修表工人在修表过程中常要运用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3岁前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
(2)具体形象思维。
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而进行思维。
如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要运用具体形象思维,其他如服装设计、艺术创作等也经常运用。
它是儿童的主要思维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
是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
如研究心理发展规律、探讨社会发展动力都是依靠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探索方向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1)求同思维。
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如解答考试中的单选题等。
(2)求异思维。
是依据提供的信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找出多种答案的思维。
如一块砖有哪些用途。
3、按思维的主动性程度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1)常规思维。
用通常人们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其创新成分少,如根据书上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创造思维。
人们用新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数学家高斯10岁时,以(1+I00)X(I00÷2)的方式计算出了I+2+3+4+……+99+I00的结果。
四、想象(一)想象的定义人在感知事物以后,会在大脑中留下这些事物的形象,这种保留在人脑中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