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4
发酵工程第5章发酵工艺控制

缺点 如果考察的条件多,实验时间会比较长,各因 子之间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影响的结果准确性。
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设计实验和
分析实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实验条件。如正交设 计、均匀设计、响应面设计。 优点 同时进行多因子试验。用少量的实验,经 过数理分析得到单因子实验同样的结果,甚至更 准确,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缺点 对于生物学实验准确性要求高,因为实验 的最佳条件是经过统计学方法算出来的,如果实 验中存在较大的误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厌氧发酵 需氧发酵 兼性厌氧发酵
液体发酵(包括液体深层发酵)
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
浅盘固体发酵
固体发酵
深层固体发酵(机械通风制曲)
以纯种好氧液体深层发酵为典型探讨发酵工艺控制。
一、发酵过程主要特征
(1)微生物是发酵过程的主体,是灵魂 (2)微生物反应的本质是复杂的酶催化反应 体系
(3)发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反应过程
带pH测控与补料控制的摇床
(2)代谢及工程参数层次研究:
一般在小型反应器规模进行试验。在摇瓶试 验的基础上,考察溶氧、搅拌等摇瓶上无法 考察的参数,以及在反应器中微生物对各种 营养成分的利用速率、生长速率、产物合成 速率及其它一些发酵过程参数的变化,找出 过程控制的最佳条件和方式。由于罐发酵中 全程参数的是连续的,所以得到的代谢情况 比较可信。
供氧、排泄废气、提高KLa 物料混合、提高KLa 反映搅拌情况、KLa 反映菌的生长、KLa 反映菌的生长情况
反映发酵代谢情况
反映供氧效率
42
参数名称
pH 基质浓度 溶解氧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产物浓度 尾气氧浓度 尾气CO2浓度 菌体浓度 RNA、DNA含量 ATP、ADP、AMP NADH含量 摄氧率 呼吸强度 呼吸商
发酵条件及工艺控制

补糖量的控制: 动力学方法
依据μ、 qP 、 qC等动力学参数 之间的关系,计算加糖量
以次级代谢产物为例:
控制原则:
μ、
qP
、 qC之间的关系:
Growth
2-3 pH units
pH
影响培养基某些组分和中间代谢产物的离解,从而影响微
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
二、影响发酵pH变化的因素:
pH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生产菌: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代谢引起pH的变化: 培养基pH在发酵过程中能被菌体代谢所改变。若阴离子
氮源被利用后产生NH3 ,则pH上升;有机酸的积累,使 pH下降。 一般来说,高碳源培养基倾向于向酸性pH转移,高氮源 培养基倾向于向碱性pH转移,这都跟碳氮比直接有关。 生理酸性物质和生理碱性物质的消耗
确定基础培养基的适当配比,防止培养 基过于丰富或过于稀薄。
通过调节中间补料的速度和量来控制。
第二节 温度的影响及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酶活
影响各种酶促反应的速度
发改酵变温发度酵升高液,的生物长理代性谢质加快:,生
产期提前。
温度
发温改酵度变温影菌度响体太基高代质,和谢菌氧产体的物容吸的易收合衰速老成度,方发向
三、最适pH的选择
选择原则: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合成。一 般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性,确定不同的最适pH
同一菌种根据不同阶段,生长期采用最适生长的 pH,在产物采用最适产物合成的pH。
最适pH与微生物生长,产物形成之间相互关系有四种类型:
发酵的操作规程

发酵的操作规程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食品加工、改变食品性质的传统技术。
下面是发酵的操作规程。
一、发酵前准备1. 确定所要制作的食品种类和所使用的微生物菌种。
2. 准备好所需的原材料,包括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
3. 准备好所需要的设备和器皿,包括发酵罐、发酵器、温度计、PH计等。
4. 对发酵设备进行清洗消毒,确保无细菌和微生物残留。
5. 对所需的原材料进行清洗处理,除去杂质和有害物质。
二、制作发酵基质1. 根据所选用的原料制作发酵基质,一般包括水、面粉、糖、盐等。
2. 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原料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直到形成较为稠密的糊状物。
3. 将制作好的发酵基质放置在发酵罐中,盖上盖子,进行静置。
三、接种微生物菌种1. 根据所选用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保证菌种活性和纯度。
2. 取适量的培养菌种,加入发酵基质中,进行均匀的混合。
3. 注意保持发酵基质的温度和PH值,确保菌种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发酵过程控制1. 控制发酵温度,一般根据菌种的适宜生长温度进行调节,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 控制发酵时间,根据所制作食品的要求和菌种的生长特性,确定合适的发酵时间。
3. 监测发酵过程中的PH值和酸碱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4. 监测发酵过程中的氧气含量,及时补充新鲜空气,保证菌种的氧气供应。
5. 定期对发酵过程进行观察和抽样检测,判断发酵的进程和品质。
五、完成发酵1. 根据发酵的需要和所制作食品的要求,确定发酵时间并进行定时监测。
2. 当发酵时间结束后,停止继续添加发酵基质或菌种,即可完成发酵过程。
3. 停止发酵后,对发酵食品进行冷却处理,降低食品的温度。
4. 对发酵食品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外观、口感、气味等方面的评估。
5. 根据发酵食品的要求和市场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
六、清洁消毒1. 发酵过程结束后,对使用的设备和器皿进行彻底的清洗。
2.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进行清洗和消毒。
发酵工艺控制

(4)搅拌功率(kW)
搅拌器搅拌时所消耗的功率(kW/m3),在发酵过 程中的转动速度。 其大小与液相体积氧传递系数有关。 (5)空气流量(m3空气/(m3发酵液· min))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发酵液里通入空气的体积,一 般控制在0.5~1.0(m3空气/(m3发酵液· min))
每种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用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 低温度来表征。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超过最高 温度微生物即受到抑制或死亡;在最低温度范围内微生物尚 能生长,但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世代时间无限延长。在最低 和最高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超 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下降,最后停止生长, 引起死亡。 微生物受高温的伤害比低温的伤害大,即超过最高温度, 微生物很快死亡;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 并不马上死亡。这就是菌种保藏的原理。
还有就是根据化合物的燃烧值估算发酵过程生物 热的近似值。
(四)发酵温度的控制
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加热,选用微生物能承受 稍高一些的温度进行生长和繁殖,这对生产有很大的好处, 即可减少污染杂菌的机会和夏季培养所需降温的辅助设备, 因此培养耐高温的菌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发酵罐上安装夹套和蛇管,通过循环冷却水控制。 冷却介质:深井水或冷冻水 控制方式: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
(5)发酵热的测定
有三种发酵热测定的方法。一种是用冷却水进出 口温度差计算发酵热。在工厂里,可以通过测量冷却 水进出口的水温,再从水表上得知每小时冷却水流量 来计算发酵热。
另一种是根据罐温上升速率来计算。先自控,让 发酵液达到某一温度,然后停止加热或冷却,使罐温 自然上升或下降,根据罐温变化的速率计算出发酵热。
(二)最适温度的选择
发酵过程的控制

温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也提高,温度到达 35 ℃
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顿,只产生四环素。
4、温度还影响基质溶解度
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也影响菌对某些基质的分解
吸收。因此对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要严格控制。
五、最适温度的控制
1、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来选择 微生物种类不同,所具有的酶系及其性质不同,所要求
在发酵30h,一次性参加0.1%、0.2%、0.3%、0.4%的次黄嘌呤 对鸟苷产量的影响
第五节 菌体浓度与基质对发酵的影响
一、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菌体浓度与菌体生长速率直接相关 菌体浓度的大小影响产物的得率 控制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来控制菌体浓
度
二、基质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1、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容易实现自动控制 1、化学消泡机理 消泡剂外表张力低,使气泡膜局部的外表张力降低,
使得平衡受到破坏
2、消泡剂选择的依据及常用的消泡剂种类 〔1〕选用依据: ①外表活性剂 ②对气-液界面的散布系数必须足够大 ③无毒害性,且不影响发酵菌体; ④不干扰各种测量仪表的使用; ⑤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⑥来源方便,本钱低
二、发酵热的测量及计算
发酵热的测定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利用热交换原理,测量一定时间内冷却水的流量和冷 却水进出口温度,根据
Q发酵 = qvC〔t2 – t1〕/V;
qv为冷却水体积流量,L/h;C为水的比热容,kJ/kg ℃;V为发酵液体积,m3
②利用温度变化率:先使罐温恒定,再关闭自控装置,测量温度 随时间上升的速率,根据
异亮氨酸发酵
不同pH控制方式对目的突变株ISw330异亮氨酸摇 瓶发酵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1〞表示只加CaC03 控制pH值,“2〞表示只加尿素控制,“3〞表示 CaC03和尿素联合控制pH值。
发酵工艺控制(溶氧)

(2)、降低发酵液中的CL
降低发酵液中的CL,可采取减少通气量或降低搅拌转速等方式来降低KLa,使发酵液中的CL降低。但是,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的CL不能低于C临界,否则就会影响微生物的呼吸。
目前发酵所采用的设备,其供氧能力已成为限制许多产物合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此种方法亦不理想。
(一)影响氧传质推动力的因素
要想增加氧传递的推动力(C*一CL),就必须设法提高C*或降低CL。
1、提高饱和溶氧浓度C*的方法
A、温度:降低温度
B、溶液的性质:一般来说,发酵液中溶质含量越高,氧的溶解度越小。
C、氧分压:在系统总压力小于0.5MPa时,氧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只与氧的分压成直线关系。气相中氧浓度增加,溶液中氧浓度也增加。
氨基酸合成的需氧程度产生上述差别的原因,是由它们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不同数量的NAD(P)H,当然再氧化所需要的溶氧量也不同。第一类氨基酸是经过乙醛酸循环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系统两个途径形成的,产生的NADH量最多。因此NADH氧化再生的需氧量为最多,供氧愈多,合成氨基酸当然亦愈顺利。第二类的合成途径是产生NADH的乙醛酸循环或消耗NADH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系统,产生的NADH量不多,因而与供氧量关系不明显。第三类,如苯丙氨酸的合成,并不经TCA循环,NADH产量很少,过量供氧,反而起到抑制作用。肌苷发酵也有类似的结果。由此可知,供氧大小是与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有关
这个理论假定在气泡和包围着气泡的液体之间存在着界面,在界面的气泡一侧存在着一层气膜,在界面液体一侧存在着一层液膜,气膜内的气体分子与液膜中的液体分子都处于层流状态,分子之间无对流运动,因此氧分子只能以扩散方式,即借助于浓度差而透过双膜,另外,气泡内除气膜以外的气体分子处于对流状态,称为气流主体,在空气主流空间的任一点氧分子的浓度相同,液流主体亦如此。
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工艺控制—— 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发酵过程中培养液的pH值是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代谢活动的综合指标,是一项重要的发酵参数。
它对菌体的生长和产品的积累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掌握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及时监测并加以控制,使它处于最佳的状态。
尽管多数微生物能在3~4个pH单位的pH范围内生长,但是在发酵工艺中,为了达到高生长速率和最佳产物形成,必须使pH在很窄的范围内保持恒定。
一、PH对发酵的影响微生物生长和生物合成都有其最适和能够耐受的pH范围,大多数细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6.3~7.5,霉菌和酵母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3~6,放线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7~8。
有的微生物生长繁殖阶段的最适pH范围与产物形成阶段的最适pH范围是一致的,但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
表7-1列举了几种生长最适pH范围与产物形成最适pH范围不一致的例子。
pH还会影响菌体的形态。
例如,产黄青霉细胞壁的厚度随pH的增加而减小;当pH低于6时,菌丝的长度缩短,直径为2~3μm,当pH=7或>7时,直径为2~18μm,酵母状膨胀菌丝的数目增加。
pH下降后,菌丝形态又恢复正常。
pH还影响细胞膜的电荷状态,引起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菌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对产物的稳定性同样有影响。
除此之外,pH对某些生物合成途径有显著影响。
例如,丙酮丁醇发酵中,细菌增殖的pH范围是5.5~7.0为好,发酵后期pH=4.3~5.3时积累丙酮丁醇,pH升高则丙酮丁醇产量减少,而丁酸、乙酸含量增加。
又如,黑曲霉在pH=2~3时产生柠檬酸,pH近中性时,积累草酸和葡萄糖酸。
谷氨酸发酵中,pH=7或微碱时形成谷氨酸,pH酸性时产生N—乙酰谷酰胺。
从以上看出,为要更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必须充分了解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形成的最适pH范围。
二、影响发酵pH的因素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是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代谢活动的综合反映,其变化的根源取决于培养基的成分和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工艺控制概述一. 发酵体系的主要特征1. 细胞内部结构和代谢反应的复杂性2. 细胞所处环境的复杂性3. 过程系统状态的时变性及参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影响因素多,有的因素未知,主要影响因素变化。
发酵水平主要取决于:生产菌种的特性;对工艺条件的控制(适合程度)必须了解:菌体的生理代谢规律工艺条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发酵过程的有关变化规律常规发酵的工艺控制参数:温度、pH、搅拌转速与功率、空气流量、罐压、液位、补料速率及补料量等。
二. 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1.直接状态参数指能直接反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理代谢状况的参数包括:pH、DO、溶解CO2、尾气O2、尾气CO2 、黏度、基质和产物浓度、菌体浓度(OD、DCW、湿重)等参数的检测在线检测各种传感器:pH电极、DO电极、温度电极、液位电极、泡沫电极尾气分析仪:测尾气O2和CO2含量离线检测分光光度计、pH 计、温度计、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HPLC)、色质连用(GC-MS)等2.间接状态参数指利用直接状态参数计算求得的参数包括:比生长速率μ、摄氧率OUR、CO2释放率CER、呼吸商RQ、氧的得率系数YX/O 、氧体积传质系数KLa、基质比消耗速率QS、产物比生成速率Qp等综合各种状态参数,获得代谢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对发酵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控制,以获得最经济的发酵生产。
三. 发酵过程的代谢调控和优化1. 代谢调控以代谢(流)的调节最重要调节酶的合成量,称为“粗调”调节酶的催化活性,称为“细调”工艺控制和过程优化的实质,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细胞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最适合基质和能量流向产物合成的生物途径,以获得最大的产量。
2. 发酵过程优化的一般步骤确定反映发酵过程的各种理化参数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获得最佳的范围和最适的水平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个参数间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过程优化控制提供依据通过计算机实施在线自动检测和控制,验证各种控制模型的可行性及其适用范围,实现发酵过程的最优控制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先进的培养基组成是充分支持高产、稳产和经济的发酵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糖时间 补糖时间控制很重要,过早会刺激菌体生长, 补糖时间控制很重要,过早会刺激菌体生长, 加速糖的消耗; 加速糖的消耗;补糖过迟会使菌体所需要的 能量供应跟不上,干扰菌的代谢。 能量供应跟不上,干扰菌的代谢。 例:四环素 补糖时间 20h 45h 62h 96h效价 效价 6000u/ml 10000u/ml 6000u/ml
但苯乙酸在pH低时比 髙时对青霉菌毒 但苯乙酸在 低时比pH髙时对青霉菌毒 低时比 性大,因此发酵早期pH低时加入会影响青 性大,因此发酵早期 低时加入会影响青 霉素产量。 霉素产量。 含高浓度苯乙酸( %)的培养液pH酸 %)的培养液 含高浓度苯乙酸(0.5%)的培养液 酸 性时毒性很大,但在低浓度( %) %)培养 性时毒性很大,但在低浓度(0.3%)培养 液酸性时并不显毒性作用。 液酸性时并不显毒性作用。 当培养液pH上升后,一次加入苯乙酸 ~ 当培养液 上升后,一次加入苯乙酸0.2~ 上升后 0.8克/升比较好。每隔 小时加入 升比较好。 小时加入0.08~ 克 升比较好 每隔12小时加入 ~ 0.175%则显著增加青霉素产量。总量为 %则显著增加青霉素产量。 0.3%的苯乙酸多次加入培养液中,可提高 %的苯乙酸多次加入培养液中, 前体的利用率,增加青霉素产量。 前体的利用率,增加青霉素产量。
但并非添加速率越大越好,据研究表明, 但并非添加速率越大越好,据研究表明,加 入苯乙酸浓度越高,苯乙酸的利用率越低。 入苯乙酸浓度越高,苯乙酸的利用率越低。 苯乙酸可被菌氧化,先氧化成邻羟苯乙酸, 苯乙酸可被菌氧化,先氧化成邻羟苯乙酸, 然后苯环被破坏形成α-酮戊二酸 再经TCA 酮戊二酸, 然后苯环被破坏形成 酮戊二酸,再经 循环氧化为CO2和H2O,苯乙酸作为碳源被 循环氧化为 , 消耗掉。 消耗掉。 具有毒性, 苯乙酸 具有毒性,青霉菌是借苯乙酸与氨 基酸结合形成青霉素而解毒, 基酸结合形成青霉素而解毒,因此加入前体 能形成青霉素,但必须适量而不能过量, 能形成青霉素,但必须适量而不能过量,所 以添加量在每12小时 以添加量在每 小时0.08~0.175%苯乙酸 ~ % 小时 为好 。
补糖控制考虑:补糖时间、补糖量、 补糖控制考虑:补糖时间、补糖量、 补糖方式 参考数据:糖耗速率、残糖浓度、 变化 变化、 参考数据:糖耗速率、残糖浓度、pH变化、 菌体浓度、菌丝形态、发酵液粘度、 菌体浓度、菌丝形态、发酵液粘度、溶氧浓 度等 指标 根据还原糖水平,如赤霉素还原糖降到0.6 根据还原糖水平,如赤霉素还原糖降到 就需要补糖, %就需要补糖, 根据总糖水平,根据菌的酶系和pH变化的 根据总糖水平,根据菌的酶系和 变化的 大小决定。 大小决定。 注意: 注意:不同的发酵阶段控制的残糖浓度不同
补充有机氮源 添加某些具调节生长代谢作用的有机氮 源如尿素、酵母粉、蛋白胨、玉米浆, 源如尿素、酵母粉、蛋白胨、玉米浆, 保持菌的活性, 保持菌的活性,补充产物合成所需的氮 源。 有时与碳源一起配合补料, 有时与碳源一起配合补料,工厂称作补 混合料。 混合料。
例:土霉素发酵前期补2~3次酵母粉,放罐单 土霉素发酵前期补 次酵母粉, 次酵母粉 位比对照高1500u/ml。青霉素发酵 小时开 位比对照高 。青霉素发酵47小时开 始加尿素, 小时补加一次, 始加尿素,每6小时补加一次,结合补加乳糖, 小时补加一次 结合补加乳糖, 发酵单位可达40000u/ml以上。 以上。 发酵单位可达 以上 赤霉素生产补加的氮源是花生粉, 赤霉素生产补加的氮源是花生粉,配16%的 % 花生粉液体,当菌生长到粘度大于15秒时 秒时, 花生粉液体,当菌生长到粘度大于 秒时, 说明氮源被消耗很多,就开始补加花生粉。 说明氮源被消耗很多,就开始补加花生粉。 对于含氮的产物的生产特别需要补氮。 对于含氮的产物的生产特别需要补氮。 补料依据:氨基氮的消耗、菌的浓度、 补料依据:氨基氮的消耗、菌的浓度、pH
(3)补前体和无机盐 )
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前体可以显著增加产量 及控制发酵方向。 及控制发酵方向。
苯乙酸对青霉素产量和类型的影响 苯乙酸添 苯乙酸 青霉素 青霉素类型 加速度% 总量% 产量 X G F FH 加速度 总量 0 0 550 13.6 31.8 22.8 17.6 0.025 0.18 1321 2.1 82.8 7.3 5.1 0.050 0.40 1823 0.2 96.2 1.9 1.2 添加速率为0.05%,青霉素产量大,而且可使青 %,青霉素产量大, 添加速率为 %,青霉素产量大 霉素G含量提高 含量提高。 霉素 含量提高。
补无机氮源 通氨 通氨是某些抗生素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通氨是某些抗生素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 它的作用是补充无机氮源和调节pH。 它的作用是补充无机氮源和调节 。通氨 一般使用压缩氨气或氨水( 一般使用压缩氨气或氨水 ( 20%) , 采用 ) 少量间歇添加或自动流加, 少量间歇添加或自动流加 , 由空气管道流 入与发酵液均匀混合。 入与发酵液均匀混合 。 氨浓度控制通过测 定氨的比消耗速率, 菌的比生长速率, 定氨的比消耗速率 , 菌的比生长速率 , 产 物比合成速率, 值来控制补加速率 值来控制补加速率。 物比合成速率,pH值来控制补加速率
说明 开始补糖的时间必须根据代谢的变化 情况来决定,根据基础培养基的碳源 情况来决定, 种类及用量、菌丝生长情况、 种类及用量、菌丝生长情况、糖的消 耗速率及残留水平来综合考虑, 耗速率及残留水平来综合考虑,不能 单纯以时间为依据。 单纯以时间为依据。
补糖量 补糖量的控制, 补糖量的控制,以控制菌体浓度不增或 略增为原则, 略增为原则,使产生菌的代谢活动有利 于产物合成。 于产物合成。一般在补糖开始阶段控制 还原糖在较高水平,以利于产物合成, 还原糖在较高水平,以利于产物合成, 但高浓度的还原糖不易维持过久, 但高浓度的还原糖不易维持过久,否则 会导致菌体大量繁殖影响产物的合成。 会导致菌体大量繁殖影响产物的合成。 一般还原糖水平维持在0.8~ % 一般还原糖水平维持在 ~1.5%之间较 为合适。 为合适。
有些金属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是酶的激 活剂,适当时间补入无机盐, 活剂,适当时间补入无机盐,可以提高酶 从而提高产量。 活,从而提高产量。
中间补料优点 推迟菌体自溶期,延长产物分泌期, 推迟菌体自溶期,延长产物分泌期,维持较高的 生产速率,增加发酵液总体积, 生产速率,增加发酵液总体积,使产量大幅度上 现在大多数抗生素都采取补糖措施。 升。现在大多数抗生素都采取补糖措施。 补料的缺点:补料使工艺复杂化,而且增加了染 补料的缺点:补料使工艺复杂化, 菌机会。因此工厂管理十分重要, 菌机会。因此工厂管理十分重要,一定要严格消 包括料液消毒和管道消毒。 毒,包括料液消毒和管道消毒。
四、补料控制
发酵的中后期营养物消耗造成微生物 所需营养缺乏,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所需营养缺乏,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增加基础料的营养成分含量 一定阶段补入必要的营养成分 哪个方法更合理? 哪个方法更合理?
1,补料控制目的
解除基质过浓的抑制 解除产物的反馈抑制 解除葡萄糖分解代谢阻遏效应
2、补料的内容 补充微生物能源和碳源的需要。 补充微生物能源和碳源的需要。 补充菌体所需要的氮源。 补充菌体所需要的氮源。 补充微量元素或无机盐。 补充微量元素或无机盐。 前体。 前体。
补氮控制:补氮时间、补氮量、补氮方式 补氮控制:补氮时间、补氮量、 根据氮消耗速率、菌浓度、发酵液粘度、 根据氮消耗速率、菌浓度、发酵液粘度、 pH决定补料的时间和补料的量。 决定补料的时间和补料的量。 决定补料的时间和补料的量 补充黄豆饼粉、酵母粉一般采取分批补 补充黄豆饼粉、 料,而无机氮源和尿素一般采取流加方 因为这些氮源对pH的影响大 的影响大, 式,因为这些氮源对 的影响大,而 且过多的氨离子会对菌的生长产生抑制 作用。 作用。
3、补料的原则
控制微生物的中间代谢, 控制微生物的中间代谢,使之向着有利 于产物积累的方向发展。 于产物积累的方向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中间补料控制时,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中间补料控制时, 必须选择恰当的反馈控制参数和补料速 率。
4 、补料控制
补什么? 补什么 怎么补? 怎么补
(1)补充微生物所需的能源和碳源 碳源是微生物长菌体时需要量最大的物质, 碳源是微生物长菌体时需要量最大的物质, 在发酵前期消耗很快, 在发酵前期消耗很快,到了产物合成阶段 菌体要维持活性必须补充碳源, 菌体要维持活性必须补充碳源,以便延长 产物合成期。 产物合成期。
补硫酸铵 例:林可霉素原来基础培养基中(NH4)2SO4 林可霉素原来基础培养基中 %,18小时后减少到 为0.6%, 小时后减少到 %, 小时后减少到7mg/100ml,发 , 酵后期缺少氮源。 酵后期缺少氮源。 改进工艺:将基础培养基中(NH4)2SO4减少 改进工艺:将基础培养基中 %,14.6小时开始补加 %(NH4)2SO4 小时开始补加30% 为0.5%, %, 小时开始补加 溶液,根据培养液的pH和 溶液,根据培养液的 和NH2-N浓度控制补 浓度控制补 保持在10mg/100ml 加量。正常情况下NH 保持在 加量。正常情况下 2-N保持在 以下,平均补加(NH4)2SO41.5%,提高了发酵 以下,平均补加 提高了发酵 单位。 单位。
补料方式 补料方式可分为: 补料方式可分为:连续流加 少量多次 大量少次 连续流加效果最好, 连续流加效果最好,可以避免因一次 大量加入引起环境突然改变给菌体代 谢带来的影响。 谢带来的影响。
(2)补充微生物所需的各种氮源 补氮是发酵控制的另一个重要项目, 补氮是发酵控制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主 要作用是调节pH和补充产生菌所需的 要作用是调节 和补充产生菌所需的 氮源,从而控制代谢活动。 氮源,从而控制代谢活动。 生产上补氮有两种: 生产上补氮有两种: 补充有机氮源 通氨、 补充无机氮源 通氨、补硫酸铵
例 谷氨酸:在原工艺的基础上,减少初糖 谷氨酸:在原工艺的基础上, 浓度,增加生物素用量达5µg/l,加大接种 浓度,增加生物素用量达 , 量到10%左右,以利于菌体迅速繁殖,获 左右, 量到 左右 以利于菌体迅速繁殖, 得生产需要的足够量的菌体。 得生产需要的足够量的菌体。 当进入产酸期,糖耗达 左右 连续补糖, 左右, 当进入产酸期,糖耗达2%左右,连续补糖, 维持2%左右的糖浓度 提高温度36~370C, 左右的糖浓度, 维持 左右的糖浓度,提高温度 , 流加氨水或尿素,维持pH7.0~7.5,利用菌 流加氨水或尿素,维持 , 体所形成的酶系继续进行发酵, 体所形成的酶系继续进行发酵,产酸可达 10%。 。 后来补糖方法在抗生素发酵中普遍采用。 后来补糖方法在抗生素发酵中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