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合集下载

第一篇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讲义

第一篇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讲义

第一篇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讲义第一单元概述第二单元骨骼第三单元关节第四单元肌肉第五单元被皮系统第六单元内脏第七单元消化系统第八单元呼吸系统第九单元泌尿系统第十单元生殖系统第十一单元心血管系统第十二单元淋巴系统第十三单元神经系统第十四单元内分泌系统第十五单元感觉器官第十六单元家禽解剖特点第十七单元胚胎学第一单元概述第一节细胞1.细胞的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的主要生命活动: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死亡、细胞凋亡。

第二节动物体各部分名称:头部(颅部及面部)、躯干(颈部、背胸部、腰腹部荐臀部、尾部)、前肢部、后肢部。

第三节解剖学常用方位术语1.基本切面:矢状面、横断面、额面。

2.用于躯干的术语:前、后,背侧、腹侧,内、外,浅、深。

3.用于四肢的术语:近、远,背侧、掌侧和趾侧。

第二单元骨骼第一节基本概念1.骨的构造:由骨膜、骨质、骨髓组成,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一)骨膜新鲜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都覆盖一层淡粉红色的结缔组织膜,称骨外膜(骨髓腔的内表面衬有骨内膜)。

骨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对骨质的营养有作用。

(二)骨质是构成骨的主要成分。

可分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密质多位于骨的表面,结构致密而坚硬,耐压性强。

(三)骨髓存在于长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黄骨髓主要是脂肪组织,具有贮存营养的作用。

家畜成年后,只有在长骨两端、短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终生保留有红骨髓。

(四)血管、神经骨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分布在骨膜上的小血管经骨面上的小孔进入并分布于骨密质。

较大的血管还分布于骨髓。

神经与血管伴行。

2.物理特性及化学成分:骨具有两种最基本的物理特性,即硬度和弹性。

骨之所以能具有一定的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这与骨的化学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化学成分组成的。

有机物主要是骨胶原,在成年家畜约骨重的1/3,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答案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答案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答案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组织三个部分。

2.胚胎学:是研究动物个体胚胎发育的科学。

3.内皮:衬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面的上皮叫内皮。

内皮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以及内皮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4.肌节:肌原纤维之相邻两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一个肌节,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

5.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它由胎盘的胎儿部分和母体部分所组成。

6.神经元:神经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很长的突起,能够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组织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又叫神经元。

7.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一些平行于骨干长轴排列的圆柱体。

它们由许多呈同心圆排列的筒状骨板和中央的哈氏管所组成。

8.胰岛:是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团,散在分布于胰腺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

胰岛主要有A、B、D、PP动物组织胚胎学作业题(一)四种细胞,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分别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分泌胰多肽。

9.尘细胞:肺巨噬细胞:数量较多,广泛分布于肺间质内,也可进入肺泡腔。

来源于单核细胞,有活跃的吞噬、免疫和分泌功能,起重要的防御作用。

当吞噬进入肺内的尘粒后,称为尘细胞10.肾单位:肾单位是尿生成和排泄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构成。

二、判断下列句子正确与否并用“V”或“X”标明1.原始卵泡中央的卵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V)2.大脑皮质由浅入深依次是分子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外颗粒层和内颗粒层。

(X)3.骨骼肌和心肌是横纹肌,为随意肌;平滑肌无横纹,为不随意肌。

(X)4.黄骨髓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所以骨髓是唯一的终生性造血器官。

(X)5.动脉数量比静脉多,管腔也较大,故动脉血容量较静脉的大。

(X)6.组织处于静息状态时,微循环中的大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

(X)7.子宫壁的组织学结构为黏膜、肌层和外膜三层。

动物组织学胚胎学课程教学论文

动物组织学胚胎学课程教学论文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体会摘要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展开阐述,以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027-01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动物体正常微细结构和功能,以及胚胎发生和发育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其建立在动物学和解剖学的知识基础上,与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密切相关,能够为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产科学、繁殖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

然而因组织结构处微观水平,学习起来很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微细零散,难以记忆理解,比较枯燥乏味。

此外,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该课程的课时逐渐压缩,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难度越来越大。

如何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现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下。

1教学观念传统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理论课整堂课上教师“一言堂”,学生忙于记笔记;实验课,也是先由教师复习理论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然后示教组织标本切片,并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观察[2]。

尽管多数学生能“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缺乏自主性。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适当地开展一些讨论,甚至课下可以让学生参与教案、课件的整理,让学生多给教师提意见。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思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以上各类细胞并不是各自独立的细胞群体,一些树 突状细胞,实际上可能是同一类的细胞摄取抗原后,携 带着抗原在移行过程中不同成熟阶段的表现而已。
面纱细胞
培养的树 突状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指 分散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的 一些形状不同、名称各异, 但都来源于骨髓幼单核细胞, 并具有吞噬能力的巨噬细胞。
1. 巨噬细胞
是最重要的抗原 呈递细胞。在特异 性免疫应答中,多 数抗原须经巨噬细 胞摄取、加工、处 理并呈递给淋巴细 胞后,方可进行免 疫应答。
2.郎格汉斯细胞
主要存在于皮 肤的表皮,能捕 获、识别、处理 侵入表皮内的抗 原(异物或细 菌),并将抗原 呈递给T细胞,启 动Tc细胞的免疫 应答。
3. 滤泡树突细胞
分布于淋巴结、 脾脏及黏膜的淋巴 小结等处,该细胞 能捕获、处理和呈 递进入周围淋巴器 官和淋巴组织的抗 原或抗原抗体复合 物。
4. 交错突细胞
分布于胸腺 髓质和周围淋 巴器官的胸腺 依赖区内,可 分泌胸腺素并 将抗原呈递给 邻近的T细胞。
4. 微皱褶细胞
主要分布于 肠相关淋巴组织 处,位于黏膜上 皮之间,能从肠 道捕捉抗原,处 理后呈递给上皮 下的淋巴细胞
1.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
T细胞分三个亚群:
细胞毒性T 细胞(Tc细胞):通过释放穿孔 素和颗粒酶,直接攻击带异抗原的肿瘤细胞、病 毒感染细胞和异体细胞(20-30%);
辅助性T 细胞(Th细胞):辅助B细胞和Tc细 胞进行免疫应答(65%);
调节性(抑制性)T 细胞(Tr/Ts细胞):抑制 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对免疫应答进行负调节,使 免疫应答不致过于强烈。
根据发育部位、形态结构、表面标志和免疫 功能的不同,一般将淋巴细胞分为下列四种: 1.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 2.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囊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 3.杀伤淋巴细胞(K细胞) 4.自然杀伤淋巴细胞(NK细胞)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被皮系统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被皮系统
有毛发、汗腺、皮脂腺、 指甲、蹄等附属器。 皮肤的功能:
阻挡外界异物和病原 体入侵,防止体液丢失, 感受外界刺激,调节体温。
一、皮肤
一、皮肤
(一)表皮
为皮肤浅层,为角 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表皮各部薄厚不一 致,厚皮(手掌、足 底)分为5 层:基底 层,棘层,颗粒层, 透明层,角质层;薄 皮,颗粒层和透明层 不明显。
(二)表皮内的细胞
(二)表皮内的细胞
2. 朗格汉斯细胞
散在于棘细胞 浅层,圆形,核深 染,胞质清亮,胞 质内含伯贝克颗粒, 为抗原提呈细胞,
特染可显示细胞有 树枝状突起。属于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二)表皮内的细胞
3. 梅克尔细胞
位于基底层,呈 扁平形,有指状突起 伸入角质形成细胞之 间,于HE染色切片不 易辨认,基底部胞质 含致密核心小泡,基 底面与感觉神经末梢 形成突触样结构,为 接受机械刺激的感觉 细胞。
织向表皮凸入,形成 真皮乳头,扩大表皮 与真皮的连接面有丰 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 神经末梢;在手指等 部位含较多触觉小体。
(三)真皮
2. 网状层 为较厚的
致密结缔组织,由粗大 胶原纤维交织成网,有 弹性纤维,含血管、淋 巴管、神经;深层有环 层小体。 真皮下方为皮下组织(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 脂肪组织构成。
(一)表皮
4. 透明层 2~3层扁 平细胞细胞界限不清, 呈强嗜酸性,细胞核 与细胞器消失。 5. 角质层 多层扁平 的角质细胞,细胞呈 嗜酸性的均质状,内 充满密集、粗大的角 蛋白丝和均质状物质, 浅表层细胞连接松散, 脱落形成皮屑。
(二)表皮内的细胞
表皮细胞分两大类:角质形成细胞(多数)和非角质 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 成细胞间)。
(二)皮肤腺

动物组织及胚胎学

动物组织及胚胎学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1.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2.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3.HE染色:又叫苏木精—伊红染色。

苏木精(碱性染料)可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内的核糖体染成蓝紫色,伊红(酸性染料)可将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粉红色4.组织学:是研究正常畜禽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5.胚胎学:是研究畜禽机体的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6.嗜中性:对酸性染料、碱性染料亲和力均不强的结构为嗜中性7.异染性:有的细胞或组织,用某些碱性染料染色时,其染色结果与原有颜色不同,这种颜色的变异性称为异染性8.胚胎学发展阶段: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9.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包在它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结构。

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10.嗜酸性:伊红为酸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为嗜酸性(粉红色)11.嗜碱性: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为嗜碱性(蓝紫色)12.嗜铬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又称为嗜铬细胞,经铬盐处理后,胞质内可见黄褐色嗜铬颗粒13.生发中心:发育完善的淋巴小结,在中央有一淡染区域称生发中心14.软骨陷窝:在基质内的椭圆形小腔。

15.滤泡旁细胞(C细胞/亮细胞):常单个嵌在滤泡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或成群的分布在滤泡间结缔组织之中,胞体大,卵圆形,胞质着色淡,胞质内含嗜银颗粒,其功能是分泌降钙素。

16.肠绒毛: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共同突入肠腔形成的指状突起17.足细胞: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外层的上皮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18.窦周隙(狄氏隙):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微小裂隙,肝细胞的微绒毛侵入其中,是肝细胞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19.原尿虑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

它由三层构成,最里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层为基底膜,外层为上皮细胞(也称足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

20.门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所伴行的区域21.黄体:排卵后,血液排空,血管收缩,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分泌孕激素,抑制排卵。

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绪论+细胞动物组织学:在显微镜下研究动物有机体细微结构的科学。

组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体。

嗜酸性:组织和细胞中含的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如伊红等有较强的亲和力,结果呈红色,这种物质的染色特性称嗜酸性。

嗜碱性:组织和细胞中含有的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如苏木精等有较强的亲和力,结果呈蓝色,这种物质具有的染色特性称为嗜碱性。

异染性:有些组织或细胞的结构染色时会呈现出与染色完全不同的颜色,如甲苯胺蓝染软骨基质中的糖胺多糖,不呈现蓝色,而呈现紫红色,这种颜色上的异常称为异染性。

HE染色法:用碱色染料苏木精和酸性染料伊红染色进行的复合染色方法。

PAS反应:过碘酸雪夫式反应,用于显示糖类。

银染法:用硝酸银显示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网状纤维。

基质:在真核细胞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半透明胶状物质称细胞质基质。

包含物:细胞内临时存在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包括糖原、脂肪、蛋白质和色素等。

细胞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功能的小器官。

内质网:由封闭的膜系及其围成的腔沟通成网状结构。

溶酶体:一种异质性细胞器,是分解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细胞器。

常染色质:只能在电镜下看到,染色较浅的低度集缩甚至完全伸展的核小体链。

异染色质:高度集缩,光镜下明显可见的染色较深的蓝色颗粒。

微管:由微管蛋白装配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

中间纤维:又称中间丝,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起支撑作用。

细胞核: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的过程。

分裂间期:细胞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的过程。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细胞类群的过程。

细胞凋亡: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动物组织与胚胎学重点

动物组织与胚胎学重点

单位膜:在高倍透射电镜下,生物膜一般呈现三层结构,每层厚约2.5nm,。

其中内、外两层电子密度大,深暗;中层电子密度小,明亮,一般把具有这种三层结构的膜称为单位膜.基质:细胞质内呈液体的部分,是细胞质的基本成分。

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

之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微小器官。

线粒体嵴: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许多许多板状或管状的小嵴。

内膜亚单位:又称内膜基粒,,是线粒体内膜表面众多的9-IOnm大小的颗粒,由头,柄和基三部分组成·包含物: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包括脂肪、糖原、蛋白质、分泌颗粒及色素颗粒等。

核膜:是包裹在细胞核表面的的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所构成的双层膜结构,包括外核膜、内核膜及核周隙。

核周隙:细胞核内,外核膜间的狭窄间隙。

核孔:细胞核核膜上具有的许多散在的微孔,是核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通路细胞增殖周期: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起,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所经历的过程。

常染色体: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异染色体: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DNA的存在状态。

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卷曲成染色体。

细胞质内的细胞器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骨架系统) 一、线粒体:由内外两层单位膜包围,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线粒体嵴,表面有众多基粒。

是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结构,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结构:由扁囊状或管泡状结构和附在其表面的核糖体构成功能::参与蛋白(主要是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滑面内质网结构:一般为分支的小管状或小泡状膜性结构,常互相吻合形成网状,表面光滑功能①合成类固醇激素②参与脂类和糖的代谢③解毒作用.4.离子储存与调节⑤血小板和新核膜的形成3、高尔基体:结构由扁囊状,大泡,小泡三部分组成的膜性囊泡状结构功能:①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②参与溶酶体的形成和脂类代谢等4细胞骨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和微梁:(1)微管结构:由微管蛋白聚合而成,可装配成单管、二联管(纤毛和鞭毛)、三联管(中心粒和基体)) 功能;①构成细胞骨骼,维持某些细胞形态②参与某些细胞的运动与运输2)微丝结构:一种实心的丝状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小结第一章绪论1、动物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机体微生物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组织:来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

3、嗜碱性:染料为苏木精,把含酸性物质多的结构染成蓝紫色。

4、嗜酸性:染料为伊红,把含碱性物质多的结构染成红色。

5、异染性:有些组织或细胞的结构染色时会呈现出与染料完全不同的颜色,这种颜色上的异常就称为异染性。

6、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称为显微结构。

7、超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8、石蜡切片技术: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染色(HE染色)→封固。

第二章细胞1、膜相结构:以类脂-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膜系统,包括细胞表面膜和细胞内膜两部分。

2、细胞膜·生物膜:通常把细胞的所有膜相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单位膜:在高倍透射电镜下,生物膜一般呈三层结构,其中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深暗;中层电子密度低,明亮,一般把具有这种三层结构的膜称为单位膜。

·细胞膜分子结构: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的骨架: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中的糖链:糖蛋白、糖脂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保护·运输·通信·提供酶结合位点·介导细胞连接·形成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4、细胞质:包括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㈠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为基质。

㈡细胞器①线粒体: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包括游离核糖体、附膜核糖体(固着核糖体)。

③内质网⑴粗面内质网(RER):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主要合成分泌蛋白⑵滑面内质网(SER):含有各种酶·合成类固醇激素·脂类和糖的代谢·解毒作用·离子储存与调节·血小板和新核膜的形成④高尔基复合体:参与细胞的蛋白分泌活动,参与溶酶体的形成和脂类代谢等。

⑤溶酶体:含有酸性水解酶。

⑴初级溶酶体:所含的酶尚未与底物起作用的细胞器。

⑵次级溶酶体:含有作用底物或分解产物的溶酶体。

·自溶酶体·分泌溶酶体·异溶酶体·多泡体·末溶酶体⑥过氧化酶体(微体):含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种氧化酶。

⑦细胞骨架系统:维持某些细胞形态,参与某些细胞的运动和运输。

⑴微管·易变微管:即细胞质内单根散在的微管。

易遭到秋水仙素和长春碱等抑制细胞分裂药物的破坏。

·稳定微管:指中心粒及基体的三联微管和纤毛及鞭毛的二联微管。

成形后相当稳定,但在纤毛和鞭毛的发生和生长过程中,秋水仙素能起到抑制作用。

⑵微丝·细微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粗微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仅在肌细胞中明显⑶中间丝:与微管和微丝相比,成分复杂、结构稳定,是胞质内纤维。

表皮细胞的张力原纤维、神经元的神经原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胶质原纤维均由成束的中间丝构成。

不含能收缩的成分,主要起支持作用。

⑷微梁:在胞质内主要横跨于微管与微丝之间,起更精密的支持作用。

⑧中心体:与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形成及染色体移动有关,还构成基体并与纤毛及鞭毛的形成有关。

㈢包含物:除细胞器外,胞质中还含有一些其他有形成分,如糖原、脂类、色素颗粒和分泌颗粒等,这些物质或为细胞代谢产物,或为储存于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总称为包含物。

5、细胞核①核膜:包括内核膜和外核膜。

核膜上有核孔。

②染色质与染色体·常染色质:稀疏、着色较浅的间期核的染色质称常染色质,是进行功能活动的部分。

·异染色质:卷曲缠绕、形成大小不等的颗粒和团块、染色较深的间期核的染色质称异染色质,通常是处于相对静止的部分。

一般分化程度高的细胞中异染色质占大部分,分化程度低、合成旺盛、增殖快的细胞常染色质占大部分。

③核仁④核基质:是无定形的液态基质,又称核液,为核内的代谢提供一个适宜环境。

6、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分化:指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分裂的基础上,彼此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第三章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基本特点·细胞成分多而细胞间质少·大多数上皮组织有极性,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上皮的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借基膜相连接·有神经末梢分布,但一般没有血管分布2、被覆上皮的类型、结构、分布及功能①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扁平,胞质薄,核扁圆,居中·内皮:被覆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只有单层细胞,适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间皮:被覆于胸腔、腹腔以及内脏器官、肠系膜、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

②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立方,核圆,居中·分布:肾小管和一些外分泌腺的部分导管·功能:吸收和分泌等③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核长圆,近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等器官的黏膜表面和一些腺体的导管等处·功能:吸收和分泌·在肺的细支气管、输卵管、子宫以及脊髓中央管等处的上皮游离面有纤毛,因而称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肠管腔面的单层柱状上皮的柱状细胞间有杯状细胞,有润滑上皮表面和保护上皮的作用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高矮不等、形态不一,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椎体形细胞等细胞组成·分布:呼吸管道腔面⑤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多层,浅层细胞扁平,中部细胞多边形,基底层细胞立方或矮柱状·分布:皮肤、口腔、食管、阴道等处⑥复层柱状上皮:表层为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中间层细胞多边形,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分布:眼睑、结膜及外分泌腺的大排泄管等处⑦变移(变异)上皮:细胞的形状和层数随着器官的容积而改变·分布:排尿管道(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①游离面的特殊结构·细胞衣·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高倍光镜下称纹状缘或刷状缘。

·纤毛②侧面的特殊结构·紧密连接(闭锁小带):位于上皮细胞顶端的周围·中间连接(黏着小带):直接位于紧密连接的下方·桥粒(黏着斑):位于细胞之间,多见于易受机械性刺激或摩擦的部位·缝管(隙)连接(融合膜):位于神经元间的缝管连接称电突触·镶嵌连接一般将具有两种以上细胞连接的结构称连接复合体。

③基地面的特殊结构·基膜: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是上皮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

·质膜内褶:内褶附近的胞质中有较多的线粒体。

·半桥粒:只在细胞的一侧具有桥粒式的结构,可将上皮细胞固着于基膜上。

4、外分泌腺类型、结构和分泌方式①类型⑴根据形状分类·管状腺:单管状腺(汗腺)、分支管状腺(胃底腺)、复管状腺(肝脏)·泡状腺:单泡状腺(小皮脂腺)、分支泡状腺(大皮脂腺)、复泡状腺(胰腺)·管泡状腺:单管泡状腺(嗅腺)、分支管泡状腺(胃幽门腺)、复管泡状腺(乳腺)⑵根据分泌物不同分类·浆液性腺:分泌物含较多蛋白质,细胞染色深,细胞核位于中央,圆·粘液性腺:分泌物含较多水,蛋白质少,细胞染色浅,细胞核位于底部,扁②结构·腺泡(分泌物质)·导管③外分泌腺的分泌方式·全浆分泌·顶浆分泌·局部分泌(胞吐分泌):包括开口分泌、透出分泌。

第四章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的基本特点:①细胞成分少,细胞间质发达②起源于间充质·间充质的细胞间质主要是胶样基质间充质:胚胎时期填充在各胚层之间,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组成。

2、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①成纤维细胞⑴形态特点:·表面有少量短小的微绒毛·细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⑵功能:能形成纤维和基质。

②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⑴形态特点:·表面常有一些较大的伪足和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以及吞饮小泡和吞噬体等⑵功能:变形运动及趋化性;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分泌功能。

③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⑴形态特点:·胞核呈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胞质嗜碱性,在核旁可见一淡染区,分布中心体和高尔基复合体⑵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Ig)的,参与体液免疫。

④肥大细胞⑴形态特点:·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⑵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⑤未分化间充质细胞⑴形态特点:·和成纤维细胞相似,但细胞较小·核染色较深⑵功能:在炎症或创伤修复过程中,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

⑥脂肪细胞⑴形态特点:·细胞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⑵功能:储存中性脂肪,经氧化分解可释放大量热能。

⑦色素细胞3、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①细胞(见2)②纤维·胶原纤维: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呈白色,又称白色纤维,由胶原原纤维组成。

·网状纤维:用银染法能使其染成黑褐色,又称嗜银纤维。

·弹性纤维:呈黄色,又称黄色纤维,用特殊染色法,如醛复红染成蓝紫色或被地衣红染成棕褐色,由原纤维和弹性蛋白构成。

③基质:化学成分主要是粘蛋白或称蛋白多糖,透明质酸为主干构成分子筛,基质中还有组织液。

·组织液:从毛细血管渗入至基质中的水及溶于其中的小分子物质,称组织液。

4、固有结缔组织①疏松结缔组织②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基质也少,纤维特别发达且排列紧密⑴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分布于真皮、巩膜、大多数器官的被膜等处⑵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肌腱③脂肪组织·白色或黄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在冬眠动物和新出生的动物含量较多④网状组织·体内无单独存在的网状组织,它是免疫系统各器官的基本组成成分·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5、软骨组织与软骨①软骨组织的结构⑴软骨细胞·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埋藏于软骨间质内,其所处的部位称软骨陷窝。

·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的软骨基质染色很深,称软骨囊。

·同原细胞群:软骨中央部分的软骨细胞多为2-8个成群存在,它们均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

⑵基质:主要化学成分为软骨黏蛋白和水。

⑶纤维:埋于基质中。

②软骨膜:外层较致密,富含纤维,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疏松,纤维少,血管和细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