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山区林木覆盖抗旱造林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研究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研究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研究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干旱成为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林业遭受干旱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干旱地区,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受到严重限制。

因此,如何解决林业在干旱条件下的问题,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是当前林业工程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一、林木对干旱的适应能力林木对干旱的适应能力是指林木抵御干旱的能力和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

林木生长对气候条件敏感,干旱对其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林木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态特性、树种的本质和物种等性质。

从树种的角度来看,某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能,例如:樟子松、海南松、油松、黄松、云南松等针叶树种,还有胡桃、榉树等高等种子植物。

同时,林木的叶子的表面积、分布和数量,根系的分布、形态、范围和深度等都影响其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一)适宜造林树种选择在干旱地区,应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抗旱树种,如樟子松、海南松、油松、黄松、云南松、胡桃、榉树等针叶树种和高等种子植物树种。

这些树种经过长期的生长和适应,在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性。

通过现场调查、试种以及实地检测,可以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

(二)适应地方环境,改善土地条件造林区的土地条件对树木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选择造林地时,应注意地形、土壤、水、气候等因素。

在干旱地区,应开展适宜的土地改良工程,提高土地水分和肥力,增加田间水分和保水能力。

土地改良的方法有:沙漠黄化土的基础改良、有机和无机肥料的使用、合理灌溉等。

(三)科学合理的灌溉在干旱地区,林木的生长和发展与水分的供应直接相关。

因此,合理地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土地水分利用率,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是林业抗旱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灌溉系统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灌溉的时间和数量,还要考虑土壤的保水能力。

在灌溉中要注重合理施肥,对土壤进行充分的改良和翻耕,保证有效的水分和养分充分利用。

原平市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原平市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21 气候 条件 的制 约 .
h 的造林 地 块上 推 广径 流 集水 整 地技 术 ,根 据不 m
造 林地 区气 候干 燥 , 干旱 少 雨 , 其是 在 春季 苗 同的地 形地 貌合 理选用 不 同 的整地 方 法 :一是 在坡 尤
木 最需 要水 分 的季节 , 常是滴 雨 不下 , 壤水 分 条 面上沿 等高线 方 向水平 打 埂 ,每两 条 水平埂 中间每 常 土 件 就 成为 了制约 苗木 成活 和生 长 的关 键 因子 。
该 区森 林 资 源 总量 不 足 , 布 不均 , 量 低 下 , 盖 有效 的办法 等 。 分 质 覆 率偏 低 , 质 山 区阴坡 植 被较 好 , 石 阳坡 岩石 裸 露植 被 3 提高造 林成 活率 对 策
较少 。特 别是 丘陵 区地形 破碎 , 被 稀疏 , 植 土壤水 分 31集 水整地技 术 . 奇缺 , 干旱多风 , 沙化严重 , 遇风黄 土飞扬 、 空气 污染 , 侵蚀 为主 , 侵蚀 模数每 平方公里 1 0 ~1 0 0 2 t 0t 3 。

27 —
山西林业 方式 蓄积 自然 降水 。
3 蓄 水 保 墒 技 术 . 2
18 9 0年 创 刊
21 0 1年 第 2期
总第 2 1 1 期
植 物水 分散 失 ,同时增 加叶绿 素含量 ,促 进根 系生
长, 提高植 物 的抗 旱 、 耐寒 能力 。 341A T生根粉 . B .
I 、 级 Ⅱ级 壮苗 , 苗木 在运 输 过程 中是 否采 取 了保湿
1 月均 温 一 ℃ , 9 7月均 温 2  ̄ 无 霜期 10d~10d 林 整 穴 的规 格是 不是 达标 ,苗木 是不 是全 部选 用 了 3C; 1 6 ;

造林生产中抗旱造林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造林生产中抗旱造林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造林生产中抗旱造林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王国颖(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王陶林场山西沁源046511)摘要:我国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并不相同,一些地区常年处于较为干旱的状态,在造林生产过程中,需要运用抗旱造林手段,保证地区林业建设质量。

鉴于此,各地都加大了对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力度。

通过对几种常见抗旱造林技术的分析,对该技术实施要点展开深度探讨,旨在增强造林生产中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质量,促进地区生态资源稳定性发展。

关键词:覆膜造林技术;山西省;造林生产;抗旱造林技术中图分类号:S7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227-01山西省,地处太行山以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全省总面积15.67万km2,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80%以上,是典型的黄土山地高原。

由于山区面积较大,所以全省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夏季短且多雨,冬季较为寒冷、干燥且时间较长,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整体较为干燥,需要通过抗旱造林手段,保证省内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较为常见的抗旱造林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造林生产中的抗旱造林技术1.1覆膜造林通过覆盖薄膜、盖杂草、盖石块、盖苗木剥下来的营养钵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成活率。

该项技术应用,具有控制土壤水分挥发以及提高土壤温湿度等方面优势,科学对该项技术进行运用,能够对苗木生长环境形成有效改善,是提升苗木成活率的有效手段。

在进行造林时,技术人员会通过制作地膜的方式,形成小气候,从而为苗木生长提供有利环境[1]。

通常地膜制作需要按照规范严格开展,要按照树种特征、造林区域特征以及树种、林种等,展开制作规划。

1.2雨水造林该项技术属于土壤改进手段,会通过对土壤性质进行改变的方式,完成造林建设目标。

在进行造林过程中,会在植树时适当添加一些吸水凝胶,进而完成天然水储存,以为苗木生长提供稳定水源[2]。

该项技术应用,可达到有效提升林业经济产量以及保证造林成活率的目标,可在干旱环境中,保障树木生长状态,是一项新型造林技术,值得展开深度研究与推广。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如何在林业工程中采取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林业生产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优良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和优良品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步骤。

在干旱地区,需要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如沙柳、沙柳等。

还要选择具有较强耐旱性的优良品种进行育苗和造林,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成活率。

二、改良土壤和施肥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改良土壤和施肥是至关重要的措施。

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含水量较低,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

可以采用添加有机质、复合肥、有机肥等方式进行土壤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为树木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合理设计抗旱造林的林业工程布局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应合理设计林业工程的布局,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可以通过合理布置树木的间距和密度、设置遮荫网、修建水源的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水分散失,提高树木的利用率。

科学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需要科学施行管理措施,保证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可以采取适时浇水、除草、修剪等方法,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成活率。

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

五、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为了提高抗旱造林的效果,还需要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

可以通过开展抗旱树种、优良品种的选育、土壤改良材料的研发、水分调控技术的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抗旱造林的技术水平,为林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抗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优良品种、改良土壤和施肥、合理设计抗旱造林的林业工程布局、科学管理抗旱造林林业工程和加强技术研究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的抗旱能力,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于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

关于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

关于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摘要在我国,我国干旱半干旱土地所占据的面积达到了45%,而在这写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其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在此地区所生长的树木都具有非常好的耐旱性,而树木耐旱性的好坏对自身的生长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其是否能够顺利生长的重要性因素。

相应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含水量通常比较充沛,但是,在春季时也经常会有干旱的现象出现,幼苗产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造林初期苗木根系不发达所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树木抗旱性的阐述,进一步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树木抗寒性;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在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研究前,需要对抗旱性结构、抗旱生理以及抗旱造林措施进行阐述。

在树木的抗旱性结构方面,树木通常可以通过减少叶量和叶面积、增加根、叶、茎的结构来提高其自身的抗旱能力。

在实际的树木抗旱性生理方面,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等各种数据都会随着树木的抗旱能力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1 树木抗旱性结构树木在实际的生长过程中,会因为外界环境等各个因素的影响,而受到生长的挑战,其中,对树木生长来说最常见的环境问题就是干旱问题。

在树木的生长过程中,其抗旱性主要指的是树木能否在干旱的环境中有较强的生长、反之、生存的能力。

目前情况下,我国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给我国树木抗旱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以及新科研技术等,而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树木干旱性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1.1 形态结构在树木生长环境比较干旱的情况下,树木因为环境的影响,其就会使自身的叶量下降,同时,也会缩小也叶的面积,这也是树木能够应对干旱环境的主要方法。

例如在黄土高原对刺槐根系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刺槐根系运用不同的环境进行实验,在根系的生长中加入中量的水,就可以帮助刺槐的根系进行有效的增长,而其含叶量也可以增长为79.3%,等到干旱环境持续两年之后,其含叶量对比为24.2%,并伴随有大量的落叶出现。

1.2 解剖构造对叶片进行解剖可以知道,叶片的解剖构造与树木的抗旱性具有很大的联系。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林业工程是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林木资源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提高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抗旱造林就是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林业工程建设的一种特殊技术,其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林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保障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优选树种抗旱造林的第一步是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其耐旱能力、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在内蒙古地区,适宜的树种有沙柳、胡杨、胡桃楸等。

这些树种具有深根系、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条件。

二、改良土壤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施加有机肥、磷肥、钾肥等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采取保护地表、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三、合理设计林地布局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的林地布局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林木对水资源的需求。

合理的布局可以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将林地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合理的水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林地布局,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四、科学施肥浇水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科学的施肥浇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施肥浇水,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增加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适时、适量地给林木施肥,以补充营养,增强林木的抗旱能力。

五、合理选择种植时间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种植,此时气候温和,降雨较多,有利于树苗生长。

而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不宜进行大面积的树木种植,以免造成大量树苗的枯死。

六、加强管理保护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工程时,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除草、整枝整理、采取覆盖物等方法,保持地表植被覆盖,保持土壤湿润。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加剧,造成了林木资源的持续减少,土地退化等问题。

特别是干旱地区,缺水、干旱严重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如何在干旱地区进行林木的种植和管理,成为了当今林业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浅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需要从土壤改良入手。

在干旱地区,土壤的贫瘠和干旱是阻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进行土壤改良是抗旱造林的关键之一。

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剂的施用,改善土壤的肥力并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植被覆盖的方式,保持土壤的湿润和遮阴,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流失。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和肥力,为抗旱造林奠定基础。

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环节。

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需要选择适应性强、耐旱抗干的树种。

这些树种一般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短的生长周期,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条件。

这些树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能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以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和效益。

科学的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关键一环。

在干旱地区进行林木的种植,灌溉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能够有效地保证造林地的水分供给,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和生长速度。

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也能够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当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

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溉方案和水资源管理计划,以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保障。

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后,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以确保造林地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这包括定期的树木修剪和病虫害防治,以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定期的水质和土壤质量检测,以保证水资源的清洁和土壤的肥沃;定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以保证造林地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干旱成为了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一大挑战。

面对干旱对林业的巨大威胁,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以期提高林业生产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选择适应干旱条件的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在选择树种时,应优先考虑那些适应性强、抗旱能力强的树种,例如沙柳、柽柳等。

还应尽量选择耐旱性强的苗木进行栽植,这样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合理的栽植设计和水资源管理对抗旱造林至关重要。

根据林木生长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合理的栽植密度和间距设计,可以提高林地的水分利用效率。

合理的灌水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也是关键。

通过灌水系统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避免水分的浪费和过量供应。

而排水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林地的排水能力,避免水分积聚造成根部腐烂。

采取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也是重要的抗旱造林技术之一。

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质地,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可以增加树木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水分。

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有机肥料、石粉和矿物质肥料等,这些措施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树木生长。

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林地上的降水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林地水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浪费和损失。

这包括采取合适的灌溉方法和时机,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和储存降水等。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的抗旱能力和适应性。

通过选择适应干旱条件的树种、合理的栽植设计和水资源管理、土壤改良措施以及科学管理和利用林地上的降水,我们能够在干旱条件下实现良好的林业产量和质量,为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作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平市山区林木覆盖抗旱造林技术摘要阐述了原平市山区自然概况,分析了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总结了林木覆盖抗旱造林技术,以期为该地区抗旱造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覆盖;抗旱造林;成活率;影响因素;山区;山西原平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82-01
水是影响林木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1]。

近年来在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工程中通过采用覆盖造林技术为林木生长创造一个水分条件较好的微环境,并跟踪作业,实时统计调查,结果显示,采用该项技术后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显著提高。

1 原平市山区的自然概况
覆盖造林技术选定的试验区位于原平市部分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10 ℃积温3 400 ℃。

无霜期110~160 d。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0 mm左右,其中7—9月占全年的60%,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旱生型植物群落,基本能够满足林木生长要求。

原平市主要的灾害性气候有冰雹、干旱、风灾、霜冻、沙尘暴等,常给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

区域内海拔在800~1 000 m,土层深厚,地形破碎,植被稀疏,土壤水分奇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矛盾尤为激烈。

2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造林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栽种的苗木成活,这样才能够节省成本,也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

影响林木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因素、立地条件、苗木质量、栽植技术、造林季节、造林地块选择、树种选择、抚育管护等[2]。

在原平市推广覆盖造林技术的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蓄水保土能力弱,水分亏缺突出;加之没有灌溉条件,水分条件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造林成活率的高低。

如何充分地利用自然降水、尽量减少水分蒸发直接对造林的成败产生关键的作用[3]。

3 覆盖造林技术
该项技术在平原市部分山区得到了大力推广,推广的总面积约为266.67 hm2。

整地方式主要可选择2种,如鱼鳞坑整地、大穴整地。

整地的规格一般为50 cm×40 cm×30 cm或60 cm×60 cm×60 cm。

造林穴内蓄积一定量的雨水后,应用石块、薄膜、瓦片及枯草等覆盖全穴,以起到保湿的作用,减少植树穴内因水分的蒸发而产生的损失。

栽植前应对苗木进行一定的处理,如根系浸泡、造林时用根系蘸泥浆等。

若造林后经济条件允许,可在造林穴的表面上覆盖1层厚度较薄的塑料膜;条件较差的山区,可用草、石块及瓦片等进行覆盖,以促使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得到提高。

3.1 塑料薄膜覆盖
所用的塑料薄膜选择市场上一般厚度的(0.007 mm)即可。

根据栽植穴面的大小剪成规格为60 cm×60 cm的方块,将薄膜中间剪1个直径约为10 cm的进水透气孔。

在苗木定植后应浇足够水,
以树干为中心,将树盘修成锅底状,即中间低、四周高,以利于雨水向苗木根际聚集。

然后给苗干套上已剪好的塑料薄膜,将之平铺到树盘上,拉紧薄膜以使膜面平展,四周用土压紧盖严,为了有效地减少苗干的水分蒸发,周围应封上疏松的土壤。

穴面上覆盖1层塑料薄膜,不仅可以起到保墒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其增温的效果。

一是保墒作用。

覆盖塑料薄膜可抑制土壤特别是根茎周围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抗旱、保墒。

20 cm土壤内的含水率比不覆盖高2%~3%。

二是增温作用。

塑料薄膜可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提高苗木对水土的保持功能。

另外,覆盖塑料薄膜还可有效汇集吸收地表径流,降水可通过漏斗式地膜汇集到苗木根部,提高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4]。

3.2 石块、瓦片、杂草覆盖
穴面用瓦片、石块、杂草等进行覆盖,不仅可以盛渗一定量的雨水,还能够有效地对土壤中的水分进行抑制,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其效果在春旱季节(3—6月)表现最为明显。

覆盖瓦片、石块、杂草的厚度应合适,一般应在5~10 cm。

由于石块、瓦片、杂草等的作用,避免过多阳光直射[5-6]。

因此,选择穴面覆盖石块、瓦片、杂草等,可促进造林地块中含水量增加,进一步促进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提高。

而且穴面覆盖石块、瓦片、杂草等实施时较为省工,易于推广应用,其发挥作用时间长,无物料投入,节省开支,经济实惠。

4 结语
经实践验证,覆盖造林技术可以大大改善因水分不足而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状况,有效地解决因为土壤干旱而造成的造林成活难、生长差、容易干枯死亡等难题,有效增加土壤抗旱保墒能力。

采用此项技术的造林地块,土壤含水量提高10%~30%,造林成活率可超过85%,与常规造林方式相比,成活率可提高20个百分点,可节约抗旱补植、保苗、补种资金约450元/hm2,可以提高苗木的平均年生长量。

由此可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无灌溉条件的山区,选择覆盖造林技术进行抗旱造林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5 参考文献
[1] 郭云义,布乐.地膜覆盖抗旱造林技术[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3(s1):84.
[2] 林淑荣,王润梅,赵建华,等.抗旱节水造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4(6):29.
[3] 王淑敏.承德围场干旱地区应用地膜覆盖抗旱造林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9(8):35.
[4] 李福源.抗旱造林覆盖技术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2003(s1):22-23.
[5] 李利江.困难立地条件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j].河北林
业科技,2003(4):42-44.
[6] 李林英,张福计.油松穴面覆盖塑膜造林试验[j].山西林业科技,1994(1):14-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