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钱钟书的六“不”说_作文素材

合集下载

钱钟书谦逊的例子

钱钟书谦逊的例子

钱钟书谦逊的例子
钱钟书是一位非常谦逊的学者,他的谦逊例子有很多。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在一次与编剧孙雄飞和导演黄蜀芹的谈话中,孙雄飞向钱钟书及其夫人杨绛讨要他们的菱并请签名题字。

钱钟书微笑着将《围城》一书摊开,将毛笔微蘸墨汁,然后称孙雄飞为“兄”,并在扉页上写下“雄飞兄存览”五个字,作为他们一段文字之交的纪念。

2、对于年轻人,钱钟书一向以友相待,不摆长者和老师的架子。

王水照曾师承钱钟书,不敢说自己的本领“如孙悟空所谓自家会的”。

一次见面对钱钟书说:“我是您的学生,有‘文’可证。

当年我的进修计划和您的审批意见俱在,白纸黑字。

”钱钟书听了大笑:“给你写的题签,特地盖上我的印章,已经表示咱们的交情了。

”但事后写信,钱钟书仍以平辈待之,称王水照为“贤弟”“贤友”“吾兄”。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钱钟书的谦逊和友善,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格高尚,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2020中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钱钟书_描写人物的作文

2020中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钱钟书_描写人物的作文

2020中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钱钟书◆对钱,他姓“钱”但看得很淡一、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却拒绝了。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许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却说:“不卖!”二、钱钟书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期间,有一次,给他开车的司机撞伤行人,找到钱老想借医疗费,钱老问明情况,说:“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元。

”钱老说:“这样吧,我给你3000元,不算你借,不用还了。

”三、1991年,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老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也婉言谢绝了。

当得知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钱老莞尔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乃至后来《围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后,电视台付给原著者万余元稿酬,钱钟书也执意不收。

◆对名,钱钟书看得更是淡泊一、钱钟书也许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几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知其名者多,慕其名而想拜见、求教、采访、索字等等的人更多,但钱钟书终日闭门读书写作,谢绝应酬,见过他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他博人精深的学问博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景仰,有人统计,《管锥编》、《谈艺录》共涉及几千种书。

二、法同著名作家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钱钟书是当之无愧的。

”还有一位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我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因为太钟情于《围城》,所以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里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三、他也从不做寿。

钱钟书八旬初度,家中的电话一度闹翻了天:学界同仁、亲朋好友、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

他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准备为他开一个纪念会或学术讨论会,但钱钟书一律婉拒。

对这类活动,他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钱钟书生平小故事

钱钟书生平小故事

钱钟书生平小故事钱钟书生平小故事1、学者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

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自许,恃才傲物。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

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吴宓对这个天才更是“青眼相加”。

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

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2、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冯友兰亲自告之,他将被破格录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

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

吴宓一笑,平静地说:“Mr.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

这没啥。

”1937年,钱钟书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学习研究西洋文学。

期间,“浪漫”的吴宓几经反复,打算和32岁的情人毛彦文举行婚礼。

消息传出,钱钟书撰文一篇,发表在国内某知名大报上,调侃恩师的新娘为“Superannuatedcoquette”(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使吴宓的“罗曼蒂克爱情”,成为一时笑柄。

3、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

晚年的他更是闭门谢客,淡泊名利。

一次,他到昆明,特意去西南联大拜访恩师吴宓。

吴宓喜上眉梢,毫无芥蒂,拉着得意门生谈解学问、下棋聊天、游山玩水。

钱钟书深感自己的年少轻狂,红着脸,就那篇文章向老师赔罪。

吴先生茫然,随即大笑着说:“我早已忘了。

” 1993年春,钱钟书忽然接到吴宓先生女儿的来信,希望他为其父新书《吴宓日记》写《序》,并寄来书稿。

当钱钟书读完恩师日记后,心内慨然,立即回信自我检讨,谴责自己:“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内疚于心,补过无从,唯有愧悔。

钱钟书的小故事

钱钟书的小故事

钱钟书的小故事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

除了他的文学成就,钱钟书的一些小故事也广为人知,这些故事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幽默感。

本文将介绍几个钱钟书的小故事,带领读者一起感受这位伟大作家的风采。

故事一:钱钟书的“狗屁不通文学奖”钱钟书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他对于一些虚伪和浮夸的现象常常持批评态度。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文学奖的评选活动。

在评选过程中,他发现有一些作品的内容非常空洞,毫无意义,于是他决定开个玩笑。

在评选会上,钱钟书提出了一个“狗屁不通文学奖”的提议。

他认为,如果有人能够写出一篇完全没有意义、毫无逻辑的文章,却能让人信以为真,那么这个人就应该获得这个奖项。

这个提议引起了评委们的兴趣,他们决定试试看。

于是,钱钟书写了一篇文章,内容完全是胡言乱语,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这篇文章却被评委们一致认为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作品,纷纷表示赞赏。

最终,钱钟书以这篇“狗屁不通”的文章获得了“狗屁不通文学奖”,并成为了评委们的开心果。

这个故事展示了钱钟书的幽默和批判精神,他通过这个玩笑向人们传达了对于虚伪和浮夸的反思。

故事二:钱钟书的“猫和老鼠”钱钟书是一个喜欢动物的人,他养了一只猫和一只老鼠。

这两只动物成了他生活中的伙伴,也给他带来了很多乐趣。

有一次,钱钟书发现猫和老鼠之间似乎有一种奇妙的默契。

每当猫追逐老鼠的时候,老鼠总是能够灵活地躲避,逃过一劫。

而每当老鼠觉得无聊的时候,它会主动去找猫玩耍,猫也会很开心地和老鼠一起玩耍。

钱钟书观察到这种有趣的现象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猫和老鼠的友谊》。

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于和谐共处的思考,认为即使是看似对立的事物,也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起友谊和合作的关系。

这个故事展示了钱钟书对于生活的敏感和对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他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从中汲取了很多启示。

故事三:钱钟书的“狗尾续貂”钱钟书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人,他善于将不同的事物进行联想和结合,创造出新的概念和观点。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钱钟书的六“不”说_1500字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钱钟书的六“不”说_1500字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钱钟书的六“不”说_1500字大约是20多年前吧,报载钱钟书对开名人纪念会的事相当反感,有云:“招邀不三不四之人,谈讲不痛不痒之话,花费不明不白之钱。

”这个六“不”,当时固然作为美谈,但是否也反映钱氏的冷嘲风格,有如《围城》的冷峻甚或刻薄?一些学人心中恐怕也不是没有这个疑问的。

事实上,我之前看到了钱的声明。

当时我正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华中师范大学是钱钟书受人尊敬的人物钱继波去世的地方。

1987年,华中师范大学领导决定在钱积波诞辰100周年之际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

当时,钱钟书的学术声誉很好,学校自然想邀请他参加。

华中师范大学也有一些与钱钟书有关的老师。

例如,史胜怀教授是钱钟书的姐夫,但当时华中师范大学的领导选择彭祖年担任他的职务。

抗日战争期间,彭祖年是湖南省安化市蓝田镇国立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围城三鹿大学就是以其为基础)。

他是钱积波的弟子。

当时他正在写钱积波的传记。

在将传记送交钱钟书审阅时,他提到学校将举行纪念会议。

彭祖年也是我祖父钟中山的学生。

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时候,我和我有了更多的联系。

有一天,他告诉我:“钱钟书回答说,他对追悼会有自己的看法。

”并向我展示了回复的全文:祖年我兄大鉴:在问了很长时间之后,我突然收到了一封福利信,并展示了第一位先生的策略,感受到了这一刻。

我想删除这些数字来填补我空虚的头脑。

纪念大会充满了善意和亲情。

那些人子会记得与骨髓谈判,但他们认为省钱更好。

最近,追悼会的风声越来越大,我哥哥对征集文章的邀请置之不理。

今年,无锡为他已故的叔叔举行了追悼会,我哥哥宣布他不会参加。

三不朽有其自身的美德、言辞和成就。

一开始,没有必要邀请长生不老的人谈论不重要的话,花难以名状的钱。

端午节的最后一句话记录在光绪九年,桂湘国王任丘说:“凌军徒劳而死,却向游民下了命令!”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高唱流行的XX诞辰百周年纪念。

我哥哥去年冬天患了高血压。

他稍微吃药,但还不太好。

钱钟书作文素材

钱钟书作文素材

关于钱钟书的素材及其运用一、宁静淡泊1.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2.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3.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

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

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4.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锺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5.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钱锺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套。

按照他的遗嘱,连骨灰也不曾保留。

但是,钱钟书先生是不朽的,他的音容笑貌、崇高品质和等身著作将永远地留存于天地之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管锥编》出来以后,“钱学”兴起,钱先生声名大起,而他却潜心读书研究,闭门谢客。

一些“钟书迷”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慕名而来,他却常常以病或者其他原因辞谢,“避之唯恐不及”。

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作文写作素材【精选】

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作文写作素材【精选】

三一文库()〔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作文写作素材【精选】〕导语: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

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钱钟书先生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介绍钱钟书的名言1、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2、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3、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4、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5、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6、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7、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

8、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9、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10、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11、人生像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城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

▲钱钟书生平轶事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1933年大学毕业。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

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

书作文之有关钱钟书的作文

书作文之有关钱钟书的作文

有关钱钟书的作文【篇一:作文素材——钱钟书】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先生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钱锺书却等闲视之,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

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

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

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

”“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

“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

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

《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

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

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钱钟书的六“不”说大约是20多年前吧,报载钱钟书对开名人纪念会的事相当反感,有云:“招邀不三不四之人,谈讲不痛不痒之话,花费不明不白之钱。

”这个六“不”,当时固然作为美谈,但是否也反映钱氏的冷嘲风格,有如《围城》的冷峻甚或刻薄?一些学人心中恐怕也不是没有这个疑问的。

实际上,我是比较早看到钱氏这个说法的。

当时我在华中师大攻读博士学位。

华中师大是钱钟书的尊人钱基博的终老之地,华中师大领导决定于1987年钱基博的百年诞辰时开个隆重的纪念会。

其时钱钟书的学术声望正蒸腾日上,学校自然想邀请他出席。

华中师大与钱钟书有关系的教师也还有一些,如石声淮教授就是钱钟书的妹夫,但当时华中师大领导却选定彭祖年操办其事。

彭祖年抗战时是湖南安化蓝田镇国立师范学院(《围城》中的三闾大学就是以它为原型的)国文系的学生,是钱基博的弟子,当时正写完钱基博的传略,便在寄传略给钱钟书审阅时,提到学校要举办纪念大会的事。

彭祖年也是我的外公钟钟山的学生,我在华中师大时与我来往较多,有一天,他告诉我:“钱钟书复信了,他对纪念会有看法。

”并给我看了复信的全文:
祖年我兄大鉴:
音问久疏,忽奉惠书,并示先君事略,感刻感刻。

谨删易数字,以塞虚怀。

纪念会事,盛意隆情,为人子者,铭心洽髓,然窃以为不如息事省费。

比来纪念会之风大起,请帖征文,弟概置不理。

今年无锡为先叔父举行纪念会,弟声明不参预。

三不朽自
有德、言、功业在,初无待于招邀不三不四之人,谈讲不痛不痒之话,花费不明不白之钱也。

贵乡王壬秋光绪九年日记载《端午》绝句云:“灵均枉自伤心死,却与闲人作令辰!”慨乎言之,可以移咏流行之某某百年诞辰纪念会矣。

弟去冬患血压高,服药稍减,尚未平善,又不慎中寒,喘疾几复发。

草复,不尽。

即颂近祉
弟钱钟书上二十日
这封信,应该是写于1987年8月前某个月的20日,因为钱钟书在1987年8月31日给华中师大的表示不能与会的信中提到前已有彭先生写信给他,其复彭信当在此前。

当时我看了信,感觉其中颇多感慨之语,必有深故,因与彭先生甚熟,遂叩问之。

彭先生便与我说个大概——
抗战胜利后,钱基博到了华中大学任教。

华中大学后来改制为华中师范学院。

1957年鸣放时,他写了一信给上级机关提了一些意见,其时年事已高,身患重病,便托其婿石声淮寄出。

石迁延多日,朋友也都说不寄为妥,但拗不过老泰山催促,终于寄出了。

事情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钱基博被错划为右派。

当时的华中师院领导,大概也还有点“人道”,鉴于钱基博已经病重,便不将这个结论告诉本人。

然而右派必须接受批判,如何处理呢?那就将其女婿石声淮找来代替其岳丈挨批。

钱基博本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个右派。

这就其心理来说,自然算是大幸;然而就其人生来说,却不能不说是大悲,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的身份。

钱基博在五十年代初就将自己的图书和文物捐献给了他最后服务的大学。

我当时在图书馆看到的许多线装书,就是出自钱基博之赐。

钱基博死后,留下几百册日记,其中大量的是学术笔记(钱基博的许多学术著作都是从日记中抄录而成的,如《中国文学史》《湖南近百年学风》等),由石声淮保管。

“文化大革命”中,石鉴于笔迹留存之可怕,遂全部销毁——当时连郭沫若都说过他的著作应该全部销毁,遑论他人。

“文革”结束,石的朋友们无不责怪他毁弃老师的心血。

他非常无奈,说当年投信错了,汲取教训烧毁日记又错了,如何是好呢?
这些情况,钱钟书不会不清楚。

时过境迁,作为主事者,彼时有彼时的政策与人事,今天已经翻开新的一页,自然要一切且向前看。

但作为受事的一方,却很难不将此看作历史延续,能不感慨系之乎?我记得1979年春,北大为熊十力开平反追悼会,我外公接到邀他出席的信函,他对我说:“我怎么能去呢?”其中固然有身体上的原因,却也不无几多感慨在其中啊。

博学强记的钱钟书,遇到这样冰炭两重天的事,心中立刻浮现王壬秋“灵均枉自伤心死,却与闲人作令辰”的诗句,并写出来给老熟人以抒发其感慨。

六“不”之言,原为此伤心之忌日翻为他人嬉笑之令辰而发,并非无端之嘲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