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七章大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七章大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工农兵联合起来》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万众一心!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消灭敌人! 我们勇敢,我们奋斗, 我们团结,我们前进, 杀向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 [注:在日本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的 曲调上重新填词而成 ]
政治上: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这个《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 记部的机关报,换言之,就是中国全体 劳动者言论机关。我们这个周刊是不比 得有产阶级的报纸,有产阶级的报纸, 是只记得金钱,哪里记得什么公道正义 呢!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 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 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
《劳动周刊》发刊词
萧楚女的“蜡烛人生观”
我们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生命 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 给人以温暖。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 毕业的时候。
三、工人报刊
《劳动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的机关报 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 国性的工人报纸。 “教育训练劳工们的 一个最好的机关报”
《劳动周刊》发刊词
瞿秋白走上讲台,开始了报告: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 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报告共计26个字,比主持人介绍词还 少22个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 同怀视之。” ——鲁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1921年1月15日 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 《先驱》半月刊;1922年5月成为团中 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向蔡同盟
红色伴侣蔡和森(1895-1931) 与向警予(1895-1928):
革命夫妻有几人, 当时蔡向各成仁。 和森流血警予死, 浩气巍然并世尊 。 ——柳亚子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民党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改组为共产党人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在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迅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接着,国民党内的汪精卫集团以及其他派系也相继背叛革命,同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合流。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打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招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南京国民政府称之为国民党政府,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之为国民党统治区。

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相应,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也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1928年,国民党提出了“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一是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二是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引自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新闻科报告《本党新闻政策之确立与发展》,载《新闻宣传会议记录》,1934年3月),“科学的新闻统制”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2021/3/10
.
5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高典范和最佳缩影。 《新青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2021/3/10
.
6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发展经历
2021/3/10
.
21
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湘江评论》 《钱江评论》 《珠江评论》 《双十评论》 《妇女评论》
-----批判精神 战斗激情
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 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
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
2021/3/10
.
16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
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
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
——陈独秀
2021/3/10
.
11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
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021/3/10
2021/3/10
.
18
三、《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卓 越的报刊活动家,创办 并主编了现代史上最著 名的杂志《新青年》。
2021/3/10
.
19
思想家办刊,革命家办刊,有一个崇高的办刊宗旨——改造国民思 想、改造社会。
中国新闻史
课程主讲单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课程主讲教师:王晓英
2011年12月
2021/3/10
.
1
第七讲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近 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新闻史的 角度来考察,五四时期也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 时期。
.
12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021/3/10
.
13
《新青年》发动的“文学革命”没有停留在理论倡导上, 而是以其优秀的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021/3/10
.
8
二、《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及深远影响
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及深远影响, 在中国现代史上,没有第二个刊物可以与其相比。
《新青年》创造了三大历史功绩
2021/3/10
.
9
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
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
《敬告青年》 陈独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2021/3/10
.
15
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创造了条件。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 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 主义的卓越的宣传家,中国无产 阶级报刊活动的先驱。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 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 胜利》。
新文化运动是贯穿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一条主线。
2021/3/10
.
2
2021/3/10
.
3
本讲学习的重点和目标
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发展经历及其重大贡献。
四大副刊的出现、白话文的应用以及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 的创立等新闻事业改革的内容和深远影响。
学习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2021/3/10
2021/3/10
.
7
《新青年》从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6年7月15日终 刊,有近11年的历史。
从1915年创刊到1920年上半年为启蒙刊物。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 向封建主义文化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从1920年下半年到1926年7月终刊,为共产党(先是发起组)的机 关刊物,专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3/10
.
10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 并重。”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 车之有两轮焉。”
“追本溯源,本志同仁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 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 头流血,都不推辞。”
响很大,可以说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毛泽东
2021/3/10
.
17
思想——
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 了一代青年。
文学——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 新时代。
政治——
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的是胡适,后汇集出版 《尝试集》,这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一时被称为“白话 圣人”。
2021/3/10
.
14
文学革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鲁迅的小说创作
在《新青年》上发表:
《狂人日记》(1918、5) 《孔乙己》(1919、4) 《药》(1919、5) 《风波》(1920、5) 《故乡》(1921、9)
学者办刊,大师办刊,有一个科学民主的编辑方针——人人平等、 兼容并包、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勇士办刊,战士办刊,有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魄——为真理、为正 义不惜牺牲一切。
2021/3/10
.
20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新青年》的带动下,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 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