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时期
音乐赏析——走近音乐经典8——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在莫扎特的室内乐作品中, 似献给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较著名。其 中存在海顿的影响,也显示了莫扎特独特 的风格。莫扎特还有大量的钢琴协奏曲、 奏鸣曲及其他作品,为当时器乐界对钢琴 的不断更新、改进贡献了力量。他以细腻 多变的即兴变奏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征服了 当时的听众,并且将协奏曲的双呈示部及 华彩乐段的结构固定下来。他还为黑管、 圆号、长笛等各种乐器写协奏曲,使这种 大型器乐形式得到充实和发展。
格鲁克认为:歌剧声乐的旋律要去除 不必要的装饰,音乐必须在戏剧的支 配下简洁地陈述出来;千篇一律的返 始咏叹调的形式,如果破坏了剧词的 连贯性,就不应该采用;序曲的基调 应与整个戏剧的基调相吻合;简洁和 清晰应是歌剧音乐永远追求的原则。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 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歌剧中音乐的“真正使命”是“和诗 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
海顿的创作生涯很长,一生写下了一百多 首交响曲、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及为数众 多的其他作品。其间展现出他对古典交响 曲和四重奏形式的探索过程。 早期的交响曲比较简单,乐章的数目不 定。海顿在宫廷工作几十年,写了大量各 种形式的室内乐和乐队合奏曲,多是应主 人的需要,作为贵族钓猎嬉的附丽,不免 有追求浮华和装饰性风格倾向;但也正是 经过大量这种创作实验,他摸索并娴熟驾 驭了交响曲形式的结构手法。
格鲁克
奏鸣曲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典主义时期是器乐音乐繁荣 的时代。 D· 斯卡拉蒂为著名歌剧作曲家A· 斯卡拉蒂的儿子, 他受意大利歌剧抒情旋律的熏陶,然而他成就于 古钢琴音乐,创作了近六百首单乐章钢琴曲,后 人称作《奏鸣曲》。 C· P· E· 巴赫是J· S· 巴赫的次子。长期在柏林和波 茨坦任弗里德里· 希大帝的古钢琴师,是柏林乐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键盘音乐作品在古典主义 早期具有重要意义。他最后五集奏鸣曲是为表现 幅度更大的钢琴 而创作的。C· P· E· 巴赫的器乐音 乐表现风格直接影响了古典维也纳乐派。
古典音乐三个时期

简述古典音乐三个时期的特点欧洲音乐是全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
它不是一蹴而就,二十在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不断的传递和演变。
今天的欧洲音乐还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本文通过音乐形式与内容来分析欧洲音乐三个时期的音乐流派的特点。
一、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在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向启蒙注意运动的过渡。
这时期的所以艺术风格被称为“巴洛克风格”在音乐形式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主要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协奏曲以及其它乐器独奏曲等,题材上也因为所处时代的要求而多采用宗教性和历史性。
因此内容上就要求与其形式相符合。
此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是乐句短巧建明,节奏变化单纯统一。
对位变化中的和声仍以大、小调的和弦感为依归。
主要代表人物是音乐家巴赫,代表作品主要有《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等。
二、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了“启蒙运动”,启蒙学者提出了以人道为核心的“自由、平等、理性”等口号,“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为这时期的音乐家们指出了一条独立、自尊的自由艺术家道路”。
这一时期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派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都承递了巴洛克时期的风格,歌剧、协奏曲、歌剧等在这个时期都得到继续的发展,很多作品还是采用宗教和历史题材。
但古典派不只是一味的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从中演变出了新的音乐形式和内容。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创作为这时期交响乐、奏鸣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发展使反映平民和日常生活的世俗题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歌剧中出现了喜歌剧。
此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是乐句工整,乐曲整体速度稳定且变化少,节奏平稳,和弦变化工整而合于理论,数字低音已不复存在。
主要代表音乐家莫扎特等,代表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乐《降E调第39号交响曲》《G小调第40号交响曲》《C大调第41号交响曲》,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西方美术-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及阐述

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及阐述:一.古希腊美术史通常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作品特点:理想的,简练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和谐1.荷马时期(公元前12—前8世纪)是希腊神话形成期,也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时期。
特点几何纹风格的陶期,造型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
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几何风格时期”。
2.古风时期(公元前7—前6世纪)是造型艺术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是绘画、建筑和雕刻。
绘画三种风格: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
东方风格,兽首人身像、植物纹样等等。
黑绘风格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代表作《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等。
红绘风格是在背景上涂以黑色,留下主体部分的赭色,人物细部用线来描绘。
建筑:主要是神庙。
代表作埃吉娜的《雅典娜神殿》、《以弗所的阿尔忒密斯神殿》。
雕刻:特点人物处于正面直立的僵硬状态,表情上都带有千篇一律的微笑,通称为“古风的微笑”。
代表作《荷犊的男子》3.古典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艺术的繁荣期建筑:古典时期的围柱式建筑的各部分开始形成固定的格式和比例,总的趋向是简练合理。
代表作《雅典卫城建筑群》,包括山门、巴底农神庙、尼开神庙、伊克瑞翁神庙等建筑,其主要建筑是献给雅典娜女神的《巴底农神庙》,《伊克瑞翁神庙》有苗条秀丽的伊奥尼亚柱式,它的南侧有一组女像柱,姿态轻盈,形象端庄,完全没有负重的紧张感。
雕刻:产生了写实而理想的人体,达到了希腊雕刻艺术的鼎盛时期,米隆,代表作《掷铁饼者》改变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
菲狄亚斯,作品特点创造了典雅、静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
代表作《雅典娜女神像》、《命运三女神》波留克列特斯,代表作《荷矛者》带有更多的形式方面的探索,强调艺术的规范化。
普拉克西特列斯,代表作快乐而潇洒的《萨提尔》,含蓄而优雅的《赫尔麦斯》,最早的全裸女人体《尼多斯的阿芙罗底德》史珂珀斯,作品特点传达出一种内在的骚动和悲剧性的冲突。
欧洲文化史的五个阶段

欧洲文化史欧洲文化略分五个时期。
一、古典时期( the Classic Age, 1200 B.C~476 A.D)主要是古希腊文明(th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及古罗马文明(the Ancient Roman Civilization)。
奉行的是异教徒的信仰和实践(Paganism)。
异教徒指非基督教徒,非犹太教徒,非伊斯兰教徒。
理念上鲜有束缚,实践中享受人生,个性突出,热情奔放,创造力旺盛,风格多姿多彩。
二、中世纪时期(the Middle Ages, 476~1453)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文化(the Church Culture),强调人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人性受到压抑(inhibited),文化上是一泓死水(cultural backwater)。
这一时期的主流是对古典时期的反动。
反主流的代表人物是但丁( Alighier,Dante,l265~1321),杰作是史诗《神曲》(Divine Comedy)。
三、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15~16C)古典主义的复兴,遵循的是人文主义(Humanism),这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对抗(reaction)。
代表人物有:1.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代表作有梵蒂冈教皇(Pope,pontiff)专用西斯庭小教堂(The Sistine chapel)穹顶上的壁画《创世纪》,(Genesis)以及圣坛后的壁画《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雕塑《大卫》(David)等。
米氏又是建筑师、诗人。
2.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代表作有《蒙娜丽莎》(Mona Lisa),《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建筑师、音乐家、工程师,确是多才多艺(versatile)。
古典主义时期

成熟时期的贝多芬
• 他生活中经历的矛盾,内心的复杂 活动以及生理上的痛苦,都构成了 思想的矛盾,形成了带有戏剧性的 动力并表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
精神上面的升华使他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在这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他创作的数量和 质量迅速提高,全面显示了他的英雄主义气概和 光明热情的个性。
晚期贝多芬
小步舞曲
• 作于1779-1780年,原本是《D大调第十七嬉 游曲》的第三乐章,后来常用作单独演出,是莫扎 特著名的音乐小品之一,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 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
• 本曲是为庆贺萨尔兹堡贵族罗比尼希的长子齐 格蒙德从萨尔兹堡大学毕业而作,是为人们所熟 知的小步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具有明显的十七 世纪宫廷音乐风格.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 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 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 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 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 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早期贝多芬
• 11岁时,贝多芬开始为当地剧院的乐 队工作,跟管风琴师尼费学习通奏低 音、作曲、和声和键盘的课程,在老 师的教育下,他学习了德国的传统音乐,为他以后 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岁时,贝多芬代理了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13岁 时还担任了歌剧院的古钢琴伴奏,并第一次出版 了钢琴作品,很多人都预言这为少年将来定会是 第二个莫扎特.
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 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 步,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 的作品。
第40交响曲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2/2拍子,开头 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满 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 来经常被改编成为轻音乐单独演奏.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
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1750-1821)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在柏林首演1.历史地位:西方文明史上的启蒙运动时代,(在理论上提出代表第三等级利益的自由平等博爱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音乐史上的主调音乐全盛时期,纯器乐时代,形成两大音乐文化成就,歌剧,器乐曲。
2.维也纳古典乐派:(名词解释)古典原义为“罗马的贵族”,后引申为“等级完美、经典”,17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古典主义风格的戏剧运动。
音乐史中的涵义是指:1750-1821年间以维也纳为中心,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体现风俗、明快、严谨、均衡风格特征的音乐流派。
3.音乐文化:a歌剧:①喜歌剧的起源种类:a意式趣歌剧(谐)b法式喜歌剧c德式歌唱剧(德国的喜歌剧体裁)d英式民谣剧(乞丐歌剧)②歌剧的发展线索产生:1733年(意)佩尔格莱西创作第一部趣歌剧《管家女仆》(原于其创作的意式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发展:由于《管家女仆》在巴黎的上演引发著名的“喜歌剧之战”又叫“丑角之战”(名词解释)最终以卢梭为代表的维新派获胜其创作的《乡村骑士》成为法国第一部喜歌剧(源于法国民间集市戏)③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奥)(名词解释)改革对象:巴洛克时期那不勒斯乐派意式正歌剧的弊端改革宗旨:戏剧第一,音乐第二改革措施:a加强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平衡b在理论上提出序曲暗示剧情,提高乐队和合唱的重要性c削弱阉人歌手的功能代表作品:《奥菲欧与优丽迪西》《阿尔切斯特》b器乐曲:体裁:古典奏鸣曲分类乐队形式:交响曲(源于意式序曲)(四乐章)重奏形式:室内乐(或称弦乐四重奏)源于三重奏名曲(四乐章)协奏曲形式:近代协奏曲(三乐章)独奏形式:近代独奏曲(钢琴)奏鸣曲(三乐章)d乐派和风格:a曼海姆乐派:古典时期奠定交响曲基本结构的德国乐派(斯塔果兹)捷克b柏林乐派:古典时期奠定近代钢琴奏鸣曲基本结构的德国乐派(kpe巴赫)*a华丽风格或洛可可风格:古典时期古典风格之一,在创作中注重装饰性和精巧优雅的风格特征,代表人物:大·库普兰、拉莫D斯卡拉蒂的键盘器乐b情感风格或多感风格:古典时期古典风格之一,在创作中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复杂变化和细致强烈的风格是德国“狂飙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克林格尔)在音乐中的体现。
第五章 古典时期

成就:①探索十二平均律基础上的大、小调系统所具有的 全部可能性; ② 完善一种纯器乐的大型曲式(Sonata form); ③ 区别应用这种大型的、纯器乐的理想曲式。 特征:① 器乐思维超越声乐思维; ② 音乐语言清新流畅,摆脱厚重的对位声部; 音乐形式严谨、明晰、均衡、对称; 音乐内容反映世俗生活,亲切、质朴; ③ 思想深刻反映启蒙运动的理性至上和人道主义精神。
西方音乐史与 名作赏析
第五章 古典时代
资本主义初期、启蒙运动时期、 主音音乐的全盛时期 (1750-1821)
classical period
古典时代与维也纳古典乐派
(1750-1821)
时代称谓:
社会形态角度——资本主义初期 文化思潮,思想史角度——启蒙运动时期 音乐思维角度——主调音乐全盛时期、 纯器乐时期 。
古典主义
当一个民族将它最内在的本质完美表 现在艺术和文学中时,我们称之为古典 主义时期。古典主义代表这个民族的体 验,代表深深扎根于这个民族文化土壤 之中的精神与人性的成熟,代表技术和 形式方面精湛的表现方法,代表关于世 界与生活的明确概念,这是一个民族对 艺术价值的看法的最终概括。
词源:
class: 阶级,等级;优越,出众; 大写的 Class 特指古罗马贵族。 classic:(文学、艺术等)最优秀的,第一流 的;(名词)杰作,名著(复)~s :古希腊 和古罗马的古典著作。 classical: (文学、艺术等)标准的,经典的; 传统的,权威的。 classicism: 古典主义;古典风格。
二、喜歌剧的发展
3. 喜歌剧和意式正歌剧的主要区别: • 剧中“道白”的有无;
• 剧中主要角色的音色运用;
奏鸣曲、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套曲
1、奏鸣曲通常指分为多乐章,第一乐章使用奏 鸣曲式的一种套曲结构的音乐体裁; 2、奏鸣曲式指结构音乐的一种大型音乐组织形 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 3、奏鸣曲套曲结构指一系列由第一乐章为奏鸣 曲式构成的音乐体裁的总称,包括:奏鸣曲、室 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
西方文论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腊马其顿斯吉塔拉人,世界古 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 教育家之一。马克思曾称他是古希 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 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黑格尔称他 “人类导师”。 • 鲁开昂学园。 • 逍遥学派。
《诗学》
•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见《诗 学· 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 1、序论(1—5章),阐述诗的本质,模仿 的三点区别,诗的起源及史诗和悲剧的异同; • 2、悲剧论(6—22章) • 3、史诗论(22—25章) • 4、史诗与悲剧比较论(26章)
• 亚氏:卡塔西斯Katharsis——净化,“净 洗”、“宣泄”、“洗涤”。 • 亚里士多德:“像哀怜和恐惧或是狂热之类 情绪虽然只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很强烈的,一 般人多少有一些。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 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 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 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 类似情绪影响的人。…受到净化,因而心里 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
四、摹仿与真理
• “洞喻” • “镜子喻” • “床喻” 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念(Idea) 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 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 了两层” • 摹仿诗人是说谎者,他们的造物并不表现真理。
• “我认为,如果他(诗人)对自己摹仿的事物 有真知的话,他是一定宁可献身于真的东西 而不愿献身于摹仿的。他会热心于制造许多 出色的真的制品,留下来作自己身后的纪念。 他会宁愿成为一个受称羡的对象,而不会热 心于做一个称羡别人的人。”《理想国》
三、诗人的罪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9月6日
第二章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古典时期(前5—4·40年)这是希腊城邦制从繁荣从向衰落的时期,也是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特点:首先从地域上看,希腊的经、政和文中心逐步从周边转入希腊本土,雅典成为当时哲学活动的中心;其次在内容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扩展到了人和社会,社会公正、国家本质、人生意义等问题正面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
另一方面研究重心从“自然”意义上转向“本性”意义上,哲学争论焦点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化的本原转为追问万物存在根本的本质(自然哲学发展为精神哲学,宇宙生成论转向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最后哲学以逻辑论证为主要手段,取代早期直陈宣称式的方法,这为适应内容上对本质的追问、对真理的澄明、对精神哲学体系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智者的启蒙
一、智者的启蒙
(一)智者的概念: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后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
(二)智者的活动:智者的出现乃是雅典民族制的产物。
智者的兴起不仅应和了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也是哲学从对自然现象的惊异转向对社会现象的惊异的产物,其结果主要是否定的:继自然哲学家们动摇了宗教神话的自然观之后,他们动摇了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
通过各种集会演讲、法庭辩论、问题解答等形式,再传授知识给学生们的同时,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藐视权威、高扬个性、崇尚感觉、鼓吹怀疑的思想内容,也正是由于这些内容和风气的传播,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的作用。
评价:智者运动与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相比,称智者为第一批人文主义者或思想启蒙者(哲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发展确实有着重大的贡献)。
后来逐步变为典型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
二、普罗泰戈拉的启蒙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指类的人还是单个的人;人的哪一方面是万物的尺度,是理性还是感觉,或二者兼之?“人”在希腊语中可指单个人,可指类人,而这里是指单个人。
而尺度这里是针对每个感知者而言,即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评价:此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它将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
然而他的积极意义是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
确立人的存在及他是主宰万物的力量(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
(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是提出针对对方命题的反命题以反对原命题的方法。
在他看来,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提出与任何理论相对立的说法。
评价:此命题是方法论原则,是揭露矛盾技巧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对后来怀疑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生成论(约定论):此论体现了智者运动的基本精神。
表明了智者治理城邦
的原则。
(社会生成论的背景见书)
第二节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一、认识你自己:它是苏格拉底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在他看来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不关心自身而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为原因,自以为是,结果众说纷纭,无所事从。
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即“善”)。
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另一方面智者虽然注重社会和人的问题,但偏了哲学研究方向(高扬个体,推崇感觉),导致了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或否定,走向了轨迹论或怀疑主义。
评价:在批判自然哲学家和智者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开始正本清源,摒弃感觉高扬理性,使哲学转向求真求善,以追求知识为人之本性,划时代的实现了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前苏格拉底哲学)。
二、德性即知识:这是认识人自己也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即认识德性。
(一)德性的含义: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
“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德性是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
(二)实现德性的条件:“德性”并非实地拥有,而是“潜在”拥有。
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
只有经过理性的审查,人才能认识和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帮助人趋善避恶的本性,人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
评价: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但忽略了德性与知识之间的差别。
三、“是什么”的问题:既然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德性,而德性就是知识,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在他看来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即事物的“本质规定”(什么是勇敢、节制、正义、德性、美等)。
他所追问的并不是具体和特殊的性质,而是这类事物的本质。
评价:他所指的“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惟有它才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其目的主要是在逻辑学的意义上澄清与道德相关的某些概念,具有深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本体论——千差万别的自然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生灭不已的,惟有其中普遍性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即构成事物的本质及存在的依据;认识论——知识与意见有别:知识是确定、绝对和普遍的,而意见与之相反;方法论——为西方哲学的认识原则确定了基本形式,辩证法)。
四、助产术:助产术也被称为辩证法(指人们的一种活动就是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按对象的种属加以辨析)。
在施行助产术时采用的方法是问答法(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普遍,逐步深入,
最后得出正确认识。
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指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
“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
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在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考察其真伪。
“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做出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
应用助产术他广泛地与人讨论勇敢、节制、友谊、虔敬等德性问题(知识)。
评价:助产术的过程预示着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的,故思想永远在追问的途中。
此方法对后来西方整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黑格尔)。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