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5.21•【字号】杭政函〔2024〕42号•【施行日期】2024.06.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污染防治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杭政函〔2024〕4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现将《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2024年5月21日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根据国家和浙江省碳达峰工作有关部署要求,积极推进我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试点定位。

充分发挥数字、科技和制度三大优势,创新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路径,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碳达峰数智赋能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为全国产业轻量型城市实现碳达峰提供杭州经验。

(二)试点目标。

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建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数智治理体系,建设破解“双碳”技术瓶颈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凝练形成一批示范效应突出的碳达峰实践经验,打造“协同城市发展、突出创新引领、媲美国际先进”的全国碳达峰试点杭州样板,为全国城市碳达峰作出引领示范。

到2025年,“双碳”数智赋能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全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城乡建设、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总结凝练形成一批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和模式。

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国碳达峰数智治理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探索形成产业轻量型城市碳达峰实现路径。

二、主要任务(一)实施“双碳”智治架构体系攻坚行动。

1.构建“双碳”智治架构体系。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杭政〔2017〕66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杭政〔2017〕66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杭政〔2017〕66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未来产业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是优化完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的要求,为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规划和指导,进一步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充分认识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未来产业孕育发展新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如火如荼,正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领域,量子科学、基因编辑、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力度前所未有,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动力正在加速更替、迭代、积聚,未来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二)未来产业成为竞争新焦点。

发达国家纷纷加强对未来产业领域的布局,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全球互联网和制造业巨头企业紧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虚拟现实、区块链、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加快实施技术、产业、战略“三位一体”和“软硬”融合发展。

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我国已经加快部署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和标准研制工作,国内众多省市高度重视,竞相规划布局,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

关于加快杭州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的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杭州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的对策建议

36杭州 2016.2关于加快杭州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的对策建议文 沈金华 李 艳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几年中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作为新型战略性产业和新商机,它既是汽车工业的新方向,又可有效缓解环境问题,成为各大城市竞争的新制高点。

EXPLORATION 探索杭州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还形成了有效的市场运营模式,社会消费认可度不断提高,已呈现全领域推广应用的态势,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

首先,基础设施先行,实现充换电站大覆盖。

杭州市区充换电站(配送站)平均间距约4.5公里,基本形成了15分钟充换电服务圈,初步实现充换电站全覆盖。

其次,首创在纯电动乘用车领域和国家电网合作开展“换电模式”,使新能源汽车真正进入市民生活,现已覆盖警用、邮政、物流、电力、酒店、公交、出租等多个公商务领域,并应用于汽车租赁、私人购车等领域。

第三,杭州市电动出租车开发了“电动汽车-车联网”商业信息平台,形成了多模式并存的运营格局。

第四,市里组织成立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协调小组,形成了安全管理措施及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实现安全有保障、管理更便捷。

第五,出台了《关于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和《杭州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

杭州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问题、难点首先,从政府管理层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政策扶持力度偏弱,应用和推广规模偏小。

一定规模与数量的充电站、桩等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的关键因素。

从外地推广实践看,上海市明确2015年推广应用13000辆新能源汽车,新建充电桩6000个左右。

深圳将按照国家补贴1:1比例,制定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充电桩投资等方面的鼓励补助措施,继续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5000辆。

相较于以上城市,杭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偏小,在充换电设施及网络布局的覆盖、运营创新等方面存在滞后性。

监管机制不健全,市场认证缺乏统一标准。

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最新汇编(2011.3)

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最新汇编(2011.3)

节能降耗法律法规政策汇编(部分)2011年3月目录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席令第77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主席令第33号)3、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1号)4、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5、关于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运行〔2010〕2643号)6、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7]371号)7、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10]249号)8、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11]51号)9、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10、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11、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5号)12、关于印发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09]2441号)13、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办〔2010〕173号14、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1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工信部节[2010]218号)16、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10]582号)17、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18、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国家质监局17号令)19、关于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发改办环资[2010]2528号)20、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财税[2009]166号)(与17重复)2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工信部节[2010]218号)22、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国发〔2009〕38号)23、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978号)24、关于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与14重复)25、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与14重复)二、循环经济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主席令第四号)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3、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4、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发改环资〔2010〕991号)5、关于印发《再制造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303号)6、再制造产品认定实施指南(工信厅节[2010]192号)7、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8、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977号)9、关于印发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25号)三、清洁生产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主席令72号)2、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令16号)3、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03]100号)4、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太湖流域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09]104号)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节[2009]461号)6、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707号)7、《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一批)简介8、《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导向目录》(第二批)9、《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三批)10、火电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1、包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2、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3、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4、制革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5、制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6铜冶炼等5个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工信部节[2011]113号)四、资源综合利用1、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2、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3、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4、关于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48号)4、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5、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公告)6、工信部发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公告(工产业政策[2010]第4号)7、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管理暂行规定8、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9、国家经贸委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660号)五、节能评估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年国家发改委第6号令)2、国家节能中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2010年本)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资料汇编(征求意见稿)4、《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若干要求》和《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国家发改委第37号公告)5、关于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135号)六、新能源1、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财建[2010]230号)2、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七、其他1、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2、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3、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二批)(国家发改委公告2009年第27号)4、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 (2010年第33号公告)5、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应用技术导向目录(第二批)(工信部节[2011]9号)6、国家能耗限额标准(26项)目录7、有色金属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8、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9、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财建[2011]61号)浙江省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人大常委公告第9号)2、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浙经贸资源[2001]268号)3、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34号)4、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43号)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超限额标准用能电价加价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10〕39号)6、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63号)7、浙江省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实施方案8、关于印发《浙江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经贸资源〔2006〕511号)9、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34号)10、浙江省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浙财企〔2010〕232号)11、关于印发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0〕57号)12、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0]418号)1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14、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08〕42号)15、转发省发改委等部门关于贯彻国发〔2009〕38号文件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27号)16、浙江省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企业认定暂行办法17、浙江省超限额标准用能电价加价管理办法(浙政发[2010]39号)18、关于超能耗产品惩罚性电价加价标准的通知(浙价资〔2010〕275号)二、循环经济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63号)2、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浙财建字〔2006〕158号)3、关于印发浙江省节能及工业循环经济财政领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企字[2008]134号)三、清洁生产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3]22号)2、关于印发《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通知(经贸资源〔2003〕1040号)3、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暂行办法(浙经贸资源〔2005〕643号)4、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浙经贸资源〔2008〕331号)四、资源综合利用1、关于印发《浙江省实施〈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细则》的通知(浙经贸资源〔2007〕265号)2、关于我省水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的意见(浙经贸资源〔2003〕39号)五、节能评估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35号)2、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审查程序(试行)》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0〕575号)3、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内容及深度要求(试行)4、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0〕559号)5、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1〕101号)六、新能源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0〕59号)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55号)杭州市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杭州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杭政〔2011〕1号)2、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若干意见(杭政函〔2010〕276号)3、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26号)4、关于印发杭州市节能奖励办法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83号)5、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资助力度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77号)二、循环经济1、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函[2005]211号)2、杭州市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函【2008】353号三、清洁生产1、杭州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实施办法(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39号)四、资源综合利用1、市经委关于转发浙江省实施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细则的通知(杭经资源[2007]336号五、节能评估1、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函〔2008〕366号)2、杭州市2010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杭政办函〔2010〕11号)3、杭州市薄钢板行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六、新能源1、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杭政办函〔2010〕86号)2、杭州市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杭政办函〔2011〕31号)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杭政办函〔2009〕330号)七、其他1、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08〕283号)2、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市财政局关于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政办函〔2010〕258号)富阳市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富政函[2007]109号)2、关于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工作的意见(富政函〔2006〕39 号)3、转发省发计委《关于富阳市江南片造纸企业集中供热热力规划的批复》的通知(富政办〔2004〕53号)二、循环经济1、富阳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富政办〔2008〕3号)2、关于调整和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若干意见(富政〔2006〕1号)3、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富政函[2007]110号三、清洁生产1、富阳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办法(富政函〔2005〕73号)四、节能评估1、《富阳市2008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富政〔2008〕5号)2、关于促进富阳造纸行业转型提升的若干意见(富政〔2007〕13号)节能降耗基础知识1.能源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杭政办函〔2024〕50号

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杭政办函〔2024〕50号

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杭政办函〔2024〕50号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是杭州市政府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的重要文件,旨在指导和规划杭州市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杭州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对该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该文件属于杭州市政府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文件首先阐述了杭州市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明确提出要按照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

文件明确了杭州市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重点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

文件指出,要加强对这些领域的支持和引导,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培育核心竞争力。

同时,还要鼓励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文件还对杭州市的空间布局提出了要求。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特点,要优化各类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

重点发展区包括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新城等。

要加强对这些区域的规划和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培育集聚效应。

文件还对杭州市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支持措施。

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

文件还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做好政策宣传和推动工作。

要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保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要加强产业监管和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

总之,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是杭州市政府制定的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政策。

通过明确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明确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完善产业政策,加强部门协同和政策宣传,有助于推动杭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杭州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市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市发展规划研究院4月III目录一、充分认识加快十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一)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1(二)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三)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四)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3二、十大产业的发展现状3(一)发展现状3(二)存在问题6三、十大产业的发展思路7(一)指导思想7(二)发展定位8(三)发展目标9(四)发展重点10四、十大产业的发展举措12(一)着力打造发展平台12(二)大力提升创新水平13(三)突出重点项目带动13(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14(五)强化发展要素保障15(六)加快集聚高端人才15五、加快推进十大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16(一)形成发展合力16(二)强化规划引导16(三)完善扶持政策16(四)加强监测考核17(五)健全协调机制17附子报告:子报告一: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19子报告二:杭州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30子报告三: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40子报告四: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52子报告五:杭州市信息软件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65子报告六:杭州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76子报告七: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89子报告八: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101子报告九:杭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111子报告十: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121杭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十大产业。

发展十大产业,是我市“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杭州新能源发展规划

杭州新能源发展规划

杭州新能源发展规划杭州是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先行城市之一。

为适应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杭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发展规划,旨在推广新能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项主要规划及其相关措施。

一、“杭州市新能源战略规划(2013-2020年)”该规划旨在实施国家的新能源政策,让杭州成为新能源发展示范城市,占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先机。

规划提出了新能源电力、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氢能、地热能和核能等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注重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发展,重视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运作,促进新能源企业发展壮大。

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将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工作:1.鼓励企业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化水平;2.推进新能源电力的开发,加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联网;3.加强市场化运作,促进产业升级和加速新能源发展;4.完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投资新能源领域。

二、“杭州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2015-2020年)”作为中国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城市,杭州制定了该规划,旨在加快城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和推广。

规划提出了2020年杭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的目标,并明确了推广路径和重点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将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和开发,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成本;2.建立公共燃料电池汽车充电站网络和修配服务体系;3.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融合应用;4.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并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

三、“杭州市智慧能源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该计划旨在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能源生产、流通、使用和管理的智能化,促进能源效益和环境保护。

计划提出了智慧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慧电网建设、系统能效管理和能源互联网等方向的发展。

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将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和智慧能源信息化系统;2.推进公共建筑能源管理和居民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3.推进智慧电网建设,提升能源安全和可靠性;4.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能源的跨地区利用和交易。

杭州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杭州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从战略角度出发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杭州市政府已将新能源产业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

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特别是美国、欧盟“双反”调查对杭州光伏产品出口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更好地引导杭州新能源企业危中寻机、转型升级,走创新化、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杭州市经信委根据国家新能源产业相关“十二五”规划精神,并结合杭州实际,制定《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期限2013—2015年。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杭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建设生态型城市,打造美丽杭州”为奋斗目标,以低成本、高性能、品牌化、差异化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新型电池以及核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设备制造等领域,突出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核心装备国产化瓶颈,大幅度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加强产业协作配套,推动市场规模化应用,提升杭州新能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1.产业规模。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产业力争实现销售产值500亿元。

其中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销售产值约250亿元,形成2GW左右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风电设备实现销售产值约150亿元,形成3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新型电池实现销售产值约100亿元;核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设备等领域发展迅速,总量显著提高。

2.创新目标。

到2015年,骨干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力争达到5%,在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电池转换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其中单晶硅电池21%,多晶硅电池19%,非晶微晶薄膜电池12%,化合物薄膜电池14%以上。

3.企业培育。

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2—3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15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突破能源瓶颈约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发展,相关部委已推出或计划推出一系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能源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基于此,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对集聚国内外要素资源,实现杭州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对新能源产业的界定参照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及新型电池等。

本规划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杭州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由“点”到“面”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0)》、《杭州市域城镇总体规划》、《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杭州市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09-2013)》等相衔接。

规划期限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背景和基础条件(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新能源广阔应用前景已经打开。

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世界各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普遍战略选择。

进入21世纪,市场和政府引导企业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技术实用性进展显著,最关键的是新能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即将突破新产业和新技术广泛应用的障碍。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晶体硅电池仍是市场主流,伴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生产成本的逐步降低,欧美国家应用量稳步增长。

薄膜电池发展迅速,有望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市场调查公司DisplaySearch在Q3太阳能电池产能资料与趋势季报中指出,2009年度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3.58GW,产能增速将超过300%,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能的比重从2005年的5%提高到20%;在风电设备领域,大型化、变速运行、变浆距及无齿轮箱成为新的趋势;新能源汽车蓄势待发,锂电池作为当前最佳电池类型将受益高速增长;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无污染能源大规模利用在即。

我国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竞争的态势相对有利。

当前新能源产业还处于技术积累突破的阶段,相比于其他多数产业,我- 2 -国与国外技术差距较小;新技术、新装备的快速涌现,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携技术归国创业,既有的竞争格局较易突破,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按照传统的看法,中国汽车工业尽管整体上较之欧美国家落后30年左右,但在动力电池、电传动等新能源领域差距不过5年左右。

国家力推新能源产业有序发展。

国家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定位于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重要结合点和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切入点,正在制定发展规划;先后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风力发电上网电价、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和生物质能开发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

众多省市把新能源产业列为战略性产业。

江苏、上海等省市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措施,浙江省于2009年5月11日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55号),推动了国内新能源产业与应用的蓬勃发展。

地区间产业要素资源的争夺也异常激烈,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和南部沿海地区,风力发电主要集中在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东北北部、青藏高原腹地和沿海地区,生物质发电则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省区。

(二)杭州新能源产业现状1、现实基础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近年来,杭州市新能源产业“从- 3 -无到有”,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据企业调查统计,目前杭州市有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140余家,以太阳能光伏为主,同时涉及风电、新型电池、潮汐能及核能等多个领域, 2009年新能源产业销售产值约100亿元,其中太阳能光伏产业约35亿元,风电设备产业约30亿元,新型电池产业约18亿元。

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延伸。

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了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核心产品,包括多晶硅提纯、硅棒制造、切片抛光、太阳能电池与组件生产、太阳能薄膜电池研究与生产、光伏发电系统与应用、相关专业配套设备(材料)制造等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风电设备零部件种类齐全,包括塔杆、塔座、机舱、扭力板、刹车盘、轴承座、齿轮箱、法兰、风叶、轮毂、调速电机等,以整机为核心形成了一定的风能产业链。

涌现一批骨干企业。

通过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海外优秀研发团队创业和引进国内大集团合作,已在多个领域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

太阳能光伏领域有正泰太阳能、舒奇蒙光伏、万向太阳能、浙大桑尼能源等,风电领域有运达风力、东方电气(杭州)公司、天马轴承、前进齿轮等,在新型电池领域有万向集团,在生物质能发电领域有杭锅集团等一批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已初步形成一定实力的产业创新能力。

杭州拥有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万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涉及新能源开发的科研院所和人才基地;引进东方电气等国内相关- 4 -领域一流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在太阳能薄膜电池方面从海外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团队,以及创建的龙焱能源、太能硅业、上方能源、喜瑞能源、嘉远格隆等企业,极大增强了杭州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实力,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条件。

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块。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主要集中在萧山区、高新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风电设备主要集中在萧山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和桐庐县,新型电池产业主要集中在萧山区和西湖区,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设备主要集中在萧山区和桐庐县。

2、优势条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市委、市政府已确定把新能源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来抓,高度重视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和高水平投资项目,引导创建新能源产业基金,积极推行“阳光屋顶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扶持政策,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

投资创业和人居环境优越。

杭州是“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素有“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

目前杭州市正在实践“和谐创业”,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支持企业自主创新“1+10”配套政策等系列措施,在财税、创新平台、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 5 -省会城市服务功能比较完善。

杭州是浙江省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技术转让、教育培训、贷款担保、融资中介、市场营销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育比较充分,200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超过11000亿元,有66家上市公司,登记备案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8家(实到注册资本金17.89亿元),具有大规模资本运作的载体,能够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

民营企业活力充沛。

杭州通过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

2008年,杭州市民营企业的数量、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等各项指标已居全省第一,有73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企500强,连续6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部分已经完成了资本、人才、管理和经验积累的民营企业正在谋求新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与海外研发团队的合作,将为杭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市场空间比较广阔。

杭州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地方政府和居民收入较高,具有较大范围应用新能源产品的消费能力。

这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众多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在此竞相投资。

3、制约因素杭州新能源产业在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起步较晚,缺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与国内先进- 6 -地区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体上还不突出。

我市新能源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不少企业是近两年从传统行业转型而来,多数在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技术开发等方面相对欠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与国内外优势企业抗衡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产业链发展不均衡。

多数企业主要从事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加工业务,分布在产业价值链高端的企业较少,对整个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有限。

三是高端人才还很缺乏。

除了少数海外归国人才外,由于高校科研机构相对缺乏,造成能解决科研和生产实际问题的中高级科技人才十分匮乏,由此导致的创新能力欠缺已经成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围绕打造低碳城市目标,形成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以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为方向,以良好的创新体系和优越的投资环境为支撑,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体制和民资充裕优势,以开放集聚资源要素为途径,创新创业孵化为重点,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依托骨干项目带动作用,以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新型电池等产业为核心,积极开拓核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高附加值产品,构建集总部基地、研发、试验、信息、制造、销售总部、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附加值新能源产业链,把杭州建- 7 -设成为国内有重要地位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杭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方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要把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相结合,强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力,在资金、土地以及应用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集聚开发,后发先至。

把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引导企业向优势区块集聚,合理规划布局关联项目。

强化集聚区块研发、培训、融资等服务功能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内部功能分区, 实现“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与环境和谐”,推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坚持开放引进,创新突破。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臵,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成长优势的研究成果加快产业化推进步伐,构筑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

大力引进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合资合作、配套协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加速外地资本本地化进程,增强对本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 8 -——坚持项目带动,重点跨越。

发挥杭州比较优势,集中有限资源,聚焦有限优势领域,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以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带动新能源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

坚持以大项目统揽新能源产业优势领域跨越式发展,着力推动本地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大集团合作,引进海外优秀研发团队产业化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