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建筑史研究概观

合集下载

日本建筑发展概述

日本建筑发展概述

日本建筑发展概述摘要:日本的建筑极具特色,无处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本文对日本建筑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概述,探索其速发展的过程和原因,并且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日本建筑;历史;发展1 引言在世界建筑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日本建筑纯粹的内在品质,体量讲究轻、薄,造型通常由简洁的几何形体构成,却能传达出无限的意境,将自然抽象化予以表现和强调,反映出日本建筑的内在精神。

日本的建筑艺术中体现了许多的人文思想,展现了别样的人文魅力,无论是其建筑的风格艺术还是设计理念,都贯彻着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

本文将对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剖析[1-2]。

2 日本建筑概述2.1建筑与环境日本传统的禅宗美学观注重建筑空间静穆而有条理,寻求建筑自身的内在表现性、象征性和意味性。

建筑与环境是相通相融的,他们之问的依托关系使之相互提高,日本建筑师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常常借助环境,通过微妙的改变,使室内外空间环境一体化,建筑与自然相融台。

同时,建筑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外部特征作为建筑师将情感与气氛传递给他人的工具,还包括许多心理及行为方面的认同与真实体验。

日本建筑师努力探索在建筑理念和建筑空间造型上挖掘出了日本建筑融贯东西方的独特神韵[3-5]。

2.2建筑与观念归属感:日本持有内部的空间秩序观念,即非常强调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的区别。

这种秩序观念主要体现在住宅中。

日本传统和式民居中居住者的归属感首先存在于他们居住的整个环境,包括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最后才体现于入户的大门上。

强安全感与弱私密感:日本人对墙的观念很淡薄,自古以来,其场所感在地面上通过地毯、草席、地板来体现。

这种对外半开放的形式,体现了日本人安全感很强,私密感相对足没那么强烈的观念,这些观念使日本建筑向着一个比较异类而独特的方向发展。

建筑内部与外部的交流载体,体现了日本人不抵触与外界接触的情感。

建筑内部这种削弱分隔的手法同样体现其渴望交流的欲望[6-7]。

建筑历史知识: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建筑历史知识: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建筑历史知识: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代的建筑遗迹至今仍为人所贵。

虽然现代建筑变化多端,但在日本仍有着许多人继承并传承日本传统建筑的技巧和艺术。

这些传统建筑为日本文化与艺术增添了份厚重的底蕴。

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日本传统建筑历史追溯至公元前710年的飞鸟时代,始建于日本各地的神社和寺庙。

与传统建筑相伴的是一些独特的建筑文化,如瓦屋顶和用草屋上覆盖着厚厚的稻草屋面的较简单的建筑方式。

在日本的四季变化中,这种建筑方式也因应了不同的季节变化:夏季的房屋的屋顶可以打开,冬季的房屋则可以保持温暖。

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在于,这是一种为日本人民创造出的建筑美学和创作理念。

传统建筑由一系列独特的建筑元素和艺术特征组成,如:鬼瓦(特殊造型的瓦片)、护山壁(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的木材)、向拦(用于保持建筑结构的垂直梁柱)、彩色绘画和装饰等。

这些特色元素都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和民俗,展示了人们的美学和宗教价值观。

此外,作为一个美学系统,传统建筑的构造也包含许多传统的绘画和雕刻技巧,体现了日本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制作技术,证明了日本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日本传统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一种独特的、凝聚着日本传统建筑知识和技术精华的美学表现。

传统建筑体现了日本建筑的漫长历史,也代表了日本人优秀的设计和制造技能。

日本传统建筑的优美外观,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着很高的声望。

因此,传统建筑成为了日本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许多重要的历史场所、著名的寺庙和神社等都是典型的日本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的现状现代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导致了传统建筑的减少和消失。

快速都市化和环境破坏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传统建筑的保存和维护工作。

虽然有一些措施来保护这种建筑风格,包括许多相关机构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个人的房屋升值和利益等问题,传统建筑的保存与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挑战。

浅析日本随性的建筑观与严谨的建造观

浅析日本随性的建筑观与严谨的建造观
天地 自然 的和谐统 一 ,这种 与 自然和谐 统一 的要 求又培 育了 他们 的生态美 审美意识 。而 与人 息息相 关的建筑物 , 日本人更 是将生态 美一直贯 穿始终 。日本建筑 自古就有 崇 尚与 自然 一
体 的传统 , 加 之 日本 人有 尚俭 的风 俗 , 所 以利 用 自然 、 与 自然
二元论的思维过 强 , 由亚里士 多德 、 笛卡 尔延续 下来 的思维体
系认为 自然与人造建筑是相互对 立 , 相互抵触 的。建筑意味着 对 自然的征服。然而东方的思维方式讲 求“ 天人合一” , 在 日本
建 筑 中 ,最 耐 人 寻 味 也 是 最 重 要 的 部 分 就 是 建 筑 与 自 然 的 交
观进行分 析 , 呼吁 中国建 筑师 学 日本 建筑之 长 , 把 本 国建 筑文
化 提 升 到 一 个 新 的 高度
关t调 :随性的建 筑观 天人 一 暧昧 空间 弹性 严谨 的
建 造 观 匠人 文化 “ 人 间 国 宝”
东方 的禅 宗思想 与 日本 山川 景色之 美赋 予 日本 人追 求与
这会儿都可 以堂而皇 之地上 “ 缘侧” 。周 末或节假 日的傍 晚 。 缘 侧洋溢 着一年 中最 温馨 的时光—— 年轻 的女孩或少 妇 ,身 着 布 制花和服 , 腰系彩带 , 脚登木 履 , 把缘 侧作 为一 个展示 生活 的舞 台, 而感觉 却格外地 实在— —在这 小小木廊 上 , 和 家人一 起望星空 , 看烟花 , 吃小菜 , 说笑话。 4 . 弹性的住 宅 日本建 筑的弹 性在 住宅 中有 着很好 的体 现 :房 间不是被 设定 好功能 的样 本 ,而 更像 是一个 舞台—— 房 间内部 的景观 与氛 围随季节 变化 、 宾客的改变或是场合 的改变而 改变。在 房 间中没有硬 性 的规 定人 要坐在 哪里 或是在 哪个 区域 活动 , 人 可 以在屋 内找一个 自己感觉最 舒适 的地 方坐下 ,而不是 买一

日本建筑观与思

日本建筑观与思
龙安寺石庭ﻫﻫ龙安寺在京都的西北部,西方人把它的石庭称作“禅学的原点”(The Ground Zero for Zen philosophy)。这不是说石庭是禅学的发祥地,而是说这里的枯山水设计极好地体现了禅学的义理——空无、简素、寂,以及“芥子见须弥”般的以有限象征无限。ﻫ
石庭在寺庙方丈的外廊前。参观者从外廊的左侧进入。站在这里,人们便能一览石庭的景色。当然,设计者的意图还是要让人们端坐在外廊之上,面对石庭去冥思宇宙和自然的真谛。石庭不大,是一个由黄泥抹面的围墙从三面围合的矩形空间,面积只有大约8 x24m2。但庭中经过精心耙梳的白砂以及刻意点缀的石块令人仿佛面对波涛起伏的大海和海中隐约浮现的岛屿。(图6)
五十铃川,通向神宫界域的长拱桥。(图1)
河川通常是一个空间的边界,而桥就是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折点。江户时期的著名浮世绘版画家安藤广重(1797-1858)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图就以江户城的日本桥和京都贺茂川的长桥作为第一和最后一幅。它们是各自城市的边界,因此也代表了东海道全程的起止点。有趣的是这两座桥也都是拱桥。
这个做法在京都教王护国寺(东寺)17世纪初桃山时期再建的金堂上也可看到。它后来又发展成了平缓的弓形弧线,也即日本建筑檐部的独特造型“唐破风”,18世纪的江户中期重建的东大寺大佛殿就是最著名的实例。(图5)
ﻫ我说这一做法“可能”源于中国,是因为开凿于5世纪后期的云冈石窟中也有开辟窗洞、沟通窟内佛像与外部信众的先例,而建于984年的辽代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二层当心间的开门大概也是出于同样考虑。不过肯定的是,它在建筑上的延续和发展是在日本,而不在中国。日本建筑从平安时期就呈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凤凰堂或是一个例证。ﻫ

枯山水庭园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去表现自然。但并非所有的枯山水设计,包括京都另一座著名禅寺大德寺中的若干庭院,都能获得龙安寺石庭如此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效果。例如,龙安寺石庭的白砂耙梳的波纹很细,且平行于方丈外廊,而象征岛屿的石块也都不大,因此观于外廊,便能有平远的效果。而大德寺瑞峰院庭园强调了波纹的动感,置石也较大,因而更像溪流而非大海。又如,龙安寺石庭有15块岩石,它们被分成五组置放,整体平面大致呈一个以外廊为底的不等边三角形。这种构图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又由于远对入口和外廊的石块形状都较扁平,恰如透视的灭点,因此增加了石庭空间的深远感。而大德寺龙吟院和库里庭园沿墙根置石,虽然强化了空间的边界,但也减弱了它的纵深。再如,龙安寺石庭围墙的桧皮墙檐较高,相比之下,抹灰的墙体就显得较矮,空间的封闭感也因此减小。加之常年的雨水侵蚀,墙面上呈现出色调的明暗变化,水平延伸的围墙因此仿佛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原本的空间边界于是幻变为空间的延伸。比较而言,大德寺龙吟院以及京都正法山妙心寺的东海庵庭园的围墙墙体较高且过于洁净,它们就不具备视觉上的模糊性,因而也难以给人带来更多的联想。

日本建筑的共生思想及启示

日本建筑的共生思想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06-05 收稿日期 2022-06-17摘 要 日本建筑师常把建筑和城市比作生物体,探索人、建筑以及自然三者的关系,其中“共生”是日本现代建筑不断传承的核心观点之一。

该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年代相关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及思想,将“共生”分为新陈代谢、共生和新时代的共生三个演变阶段。

通过总结每个阶段作品和思想的特点,发现演变过程中表皮逐渐透明,空间逐渐灵活,界限逐渐模糊,建筑逐渐消隐,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我国建筑可以此为鉴,深度地挖掘、思考和表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探索适合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建筑发展之路。

关键词 日本建筑 共生 新陈代谢 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Abstract Japanese architects often compare architecture and cities to living organism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among them "symbiosis" is one of the core ideas that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ure has continuously inherite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works and ideas of Japanese architects in different eras since the 1950s and divide "symbiosis" into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metabolism, symbiosis, and symbiosis in the new era. By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and ideas in and sustainabl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suitable for China.Keywords Japanese architecture, Symbiosis, Metabolism,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卢昭展 | Lu Zhaozhan 刘晓昀 | Liu Xiaoyun 李 翔 | Li Xiang1 共生——日本建筑的内核1.1 共生的定义共生(Sy m biosis)源于希腊词语“一起生活”(Livingtogether)(σύν–to-gether;βίωσις–living)。

日本现代建筑的探讨

日本现代建筑的探讨

日本现代建筑的探讨一、引言日本建筑受其自身民族文化特征影响,极善于吸收和采纳外部的输入,通过与自身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产生了新的内涵,从而摆脱了一味的仿造和复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现代建筑风格。

正是共生思想,使日本建筑给人以简约、实用、现代、怀古、自然、精细的感觉。

为此,讨论日本现代建筑应先从日本文化入手。

二、透过日本文化来解读其建筑文化(一)日本文化一提起日本,就会想起其在二战时对我中华民族作出的种种罪行,马上浮现在眼前是一个充斥军国主义思想、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激进而好战的民族。

冷静思考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处境与当时的清政府相差无几,但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跻身世界列强当中;二战期间虽受到战败的重创,可有是短短几十年再次登顶世界经济大国行列。

这说明了其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当中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那就善于学習的民族特质。

日本在吸纳先进文明的同时,始终保持自己文化的延续,即所谓的“日本精神,西方事物”。

当外来事物在日本本土存在后,本土的民族元素会施加在模仿的形式之上,民族性和外来文化彼此产生试探和碰撞,从而实现了共生。

(二)日本建筑文化沿着日本建筑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如下:远古时代在本土生成,飞鸟奈良时代引入中国隋唐佛教建筑形式,镰仓时代输入南宋建筑样式,明治时代出现“欧化”风潮,二战后吸收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和技术,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吸收、消纳、质变,最终走向独具一格的和风建筑形式。

从日本建筑发展可以看出:日本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它植根于其文化传统的土壤,是日本文化特质嵌入了建筑发展当中,形成了日本建筑文化。

三、日本现代建筑发展历程日本现代建筑在世界舞台上硕果累累,已有7名建筑师登上普利策奖领奖台,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美国8人获奖),他们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始终与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建筑现代发展,可称为“日本现代建筑之父”;矶崎新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视觉语言应到建筑设计当中;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先后提出灰空间、中间领域、暧昧性、新陈代谢、共生思想等多个建筑理论;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高手工技术。

《日本建筑史序说》评述

《日本建筑史序说》评述

《日本建筑史序说》评述
《日本建筑史序说》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副教授关西勇太著作,被誉为《日本建筑史研究》上的重要著作。

本书主要通过对汉字文化与日本建筑历史的深入分析,介绍了日本宗教建筑及其风水学的深刻历史发展。

文中将每个历史阶段的日本建筑演变分类成四种,从太古式建筑到中世纪建筑,扼要地探讨了神社、寺庙等宗教建筑和印象派建筑的精彩故事。

书中还介绍了古代神道传统、日本古堡建筑式样,以及修饰性技术,并深入探讨了日本传统建筑中丰富多彩的艺术神奇。

书中之所以具有真知灼见,还要归功于作者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权威论证。

他以其个人独到的视角把握日本建筑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同时也阐释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现代日本建筑及其形成的根源原因。

本书以系统而全面的综述,以准确无误的架构和科学的分类,完整梳理了日本建筑的发展史,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和理解日本建筑史给出了宝贵的见解和指导。

看日本丨两千年的建筑演变

看日本丨两千年的建筑演变

看日本丨两千年的建筑演变如同其他的日本文化一般,日本建筑拥有十分久远的历史。

最早大量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但随后也渐渐发展出属于日本的独特风格。

京都的清水寺本殿,建造于1633年日本早期的建筑主要是以神社、佛教寺院、离宫为主,标志都市繁荣的城堡亦开始在中世纪出现。

明治时代以后,由于越来越多外国人在日本生活,不少建筑转以西式设计,有些就像现在的东京铁塔一样,成为了东京一个地标。

日本建筑的特点在于对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关注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其在东西方建筑风格之间的平衡。

史前时期(绳文、弥生时代建筑)2或3世纪的佐贺县吉野里遗迹,图中为重建后的民宅建筑重建后的吉野里遗迹“竖穴式”建筑重建后的吉野里遗迹,图中建筑的称为“物见橹”日本并没有任何史前建筑的实体遗迹存在,而《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古老文献几乎没有与建筑有关的记载。

考古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结果显示,当时的房子有着树叶或泥土制成的屋顶。

在高温和潮湿的地方所建造的房子使用木质地板。

由中国传来的稻米耕作让居住社群的规模增加,而统治者家族住宅、稻米仓库等大型的建筑也在青森县三内丸山遗迹(2世纪前)或佐贺县吉野里遗迹(3世纪前)被发现。

3世纪后,中央统治阶层开始出现,因此大阪和奈良地区建造了许多贵族阶层的古坟。

在这些古坟之中,最有名的是仁德天皇的大仙陵古坟(又称大仙古坟、大山古坟)。

这座古坟长宽约为486米和305米,高达35米,是全世界最大的陵墓之一。

飞鸟时代(592 - 709)法隆寺的金堂,位于奈良县生驹郡,建造于7世纪法隆寺的一个特点是云拱,建筑设计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

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9公顷,分东西两院,东路有梦殿等建筑;西院伽蓝有金堂、五重塔、山门、回廊等木结构建筑。

法隆寺的一个特点是云拱。

法隆寺被称为飞鸟样式的代表。

法隆寺的金堂,位于奈良县生驹郡,建造于7世纪金堂(国宝)——重檐歇山顶佛堂。

上层没有设房间将屋顶设为二重是为了外观的气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之建筑史研究概观张十庆原载《建筑师》第64期一、日本东洋建筑史的研究众所周知,战后的近几十年来,日本在经济上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巨人,与此同时,日本亦十分注重塑造和表现自己的文化形象。

在学术文化上,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亦在其中。

不懈的努力,深入的研究,广泛的宣扬,使得日本的传统建筑文化及造园艺术,在世界上广为人们所了解和欣赏。

要让世界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首先自己要深入研究自己的文化。

日本正是这样做的,且卓有成效,日本的建筑史研究就是典型之例。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日本学者精勤努力,学术研究蒸蒸日上,成果斐然,这对中国的建筑史研究,当是一促进和激励。

更重要的是,由于日本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其建筑史的研究,对与之关系密切的中国,无疑颇具价值,其中不乏启迪和先进之处,其成果亦值得借鉴和吸收。

而中日建筑文化的比较,则更是中日建筑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实,若从大处着眼,从东亚建筑文化体系的角度观之,中日建筑史的研究,必然具有作为整体的内在关联性及已知相通处。

日本的建筑史研究,在对象上有所谓西洋、东洋和日本之分,三者构成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主体。

所谓西洋建筑史,指对以欧美为中心的建筑史的研究,与我国的西方建筑史类似;东洋建筑史则主要指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及东南亚建筑史的研究,且日本的东洋建筑史研究,历来是以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为最主要的内容;其日本建筑史研究,则如同我们的中国建筑史一样,是其建筑史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日本这种建筑史研究对象的划分方式,是与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色相关联的。

这正如同其整个学术研究亦相应地分为洋学、汉学和国学一样,二者十分类似和相通。

本篇所谈论的即主要着重于其东洋建筑史与日本建筑史的研究。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一部日本建筑史也是相当地丰富和复杂,绝非本文这般浮光掠影的浏览所能概括的。

且笔者所知亦有限,故仅就其若干方面,略谈几点而已。

所谓东洋建筑史与日本建筑史的研究,日本学者虽有分工,但二者的关系仍十分密切。

历史上中日两国建筑文化间特定的源流关系,注定了这两方面的研究必然相互关联,甚至融为一体。

在日本,研究东洋建筑史的大家,往往也是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中坚。

如日本建筑史学界泰斗伊东忠太及关野贞等诸氏,皆是汉和兼治。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东洋建筑史的研究是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这一领域上,汉和兼治,不失为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一个好角度和好方法,同时也是取得更大成就的一个条件。

其实,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亦面临着这样一个类似的课题。

近年来国内所开展的东方建筑研究、少数民族建筑研究以及建筑文化圈的探讨等,都可视为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任何文化皆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历史上大量吸收外来(中国)建筑文化的日本而言,其建筑史的研究,必然更将溯源、影响及民族化的研究视为重要一环。

事实上,日本学者也确实在东洋建筑史研究上,不遗余力,作了大量的工作。

日本的东洋建筑史的研究,开始甚早,本世纪20年代初,其先驱者伊东忠太及关野贞等即来到中国,实地考察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成果颇丰。

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日本建筑史研究,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中国的建筑史研究。

其后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活动,即极受日本早期东洋建筑史的影响和刺激。

日本的东洋建筑史研究,战前尤盛;战后因种种原因,而显得后继乏人,其建筑史研究的中心转向对日本建筑史研究的精雕细琢之上。

日本东洋建筑史研究,早期以伊东忠太、关野贞及村田治郎等的研究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

其成果除大量实地考察报告和旅行纪录以外,专题研究亦不少。

如伊东忠太和《东洋建筑的研究》、《中国建筑装饰》(5册,1941~1944年),关野贞《大陆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昭和十五年,岩波书店〕,《中国山东省汉代坟墓的表饰》(东京帝大纪要工科第8册第一号)、《中国的建筑与艺术》。

村田治郎的《东洋建筑史》(1947年,彰国社)、《中国的帝都》(1956年,综艺社),竹岛卓一的《辽金时代的建筑及其佛像》(1944年),以及饭田须贺斯的《中国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昭和28年,相模书房)等。

近年来则有田中淡的研究,如其《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著述等。

2006-3-26 15:17 回复射手闲人1位粉丝2楼朝鲜古代建筑也是东洋建筑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日本建筑史的研究而言,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历史上,朝鲜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甚大。

尤其是在早期。

在盛唐建筑直接输入日本之前,中国间种对日本的影响,主要是同个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朝鲜是早期中日建筑文化交流的桥梁。

故日本早期(奈良时代前期以前)建筑史的研究,离不开对朝鲜三国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建筑的研究。

二次大战以前,朝鲜半岛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主要是由日本学者进行的。

其调查的重点是以乐浪郡为中心的中国墓葬和高句丽、新罗、百济等三国时代的墓葬和寺院遗址、遗构等。

大型的《朝鲜古迹图谱》就是这些调查资料的汇集。

作为东洋建筑史研究一环的朝鲜建筑研究,关野贞为其先驱者,著有《乐浪郡时代的遗迹》等,藤岛亥治郎著有《朝鲜建筑的研究》,皆着重于朝鲜早期古迹遗址的研究。

实际上,其实质还是对中国的移植文化及其影响的研究,皆离不开中国文化这一本源。

因而比较研究也必然是其研究的一种主要形式,如杉山信三的《日本朝鲜比较建筑史》(昭和21年,大八洲出版社),对于朝鲜中世以后建筑的研究,则有杉山信三的《朝鲜中世纪的研究》,近年来还有一些关于其样式做法的研究和比较,如中西章的一系列研究论文,以及关口欣也的有关论文。

二、日本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进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那么至明治维新(1868年)止,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悠久历程,其间的发展和演变又充满生气和颇具特色,这为日本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充实的内容。

日本的建筑史研究,将其建筑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划分为相应的三个阶段,即古代、中世和近世。

所谓古代,包括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553~1183年)(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尚处于低级阶段)。

中世纪则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1184~1572年)。

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1573~1867年)。

日本建筑史的研究,就基本上以此三大阶段为单元而展开,相应形成了三大史的研究内容,即古代建筑史、中世建筑史和近世建筑史,这是在时间轴上划分建筑史研究的内容。

若以研究对象的类型来分,则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等。

如此,以时间为经,类型为纬,组成了丰富的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主体。

作为整体把握日本建筑发展脉络和大概的论著有日本建筑学大系(4-1分册)《日本建筑史》(太田博太郎等编,彰国社版),这是日本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日本建筑通史,自昭和32年第一版发行以来,不断修订再版,影响极大。

此外,日本建筑学会还又编有《日本建筑史图集》(彰国社版),并附以图版解说,一册在手,便可概览日本建筑史大观,与前书配合,更相得益彰。

对于有兴趣了解和研究日本古代建筑者,此二书当为首选。

飞鸟时代(553~644年),是日本建筑真正成体系发展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建筑虽今已不存,然所谓飞鸟样式的建筑却有留存,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著名的法隆寺建筑。

法隆寺创于飞鸟时代,然现存者却是公元670年灾后重建之构。

然尽管其重建于7世纪末至8世纪初,但其技术成分和样式特征却表现出较之再建年代更早的古朴风格和特征。

日本学界认为再建的法隆寺建筑,反映和再现了创建当初的样式特征,并将这一式样推定为飞鸟样式。

法隆寺是日本的骄傲,也是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点。

日本建筑史前辈伊东忠太及关野贞等,皆极注重法隆寺建筑的研究。

伊东忠太的博士论文即为《法隆寺建筑研究》,日本明治时期关于法隆寺建筑再建与非再建的学术大论争,亦成为法隆寺建筑研究上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论争中,关野贞成为一员主将,力主法隆寺建筑非再建论,其著名论文《法隆寺金堂塔婆中门非再建论》(《建筑杂志》218号),就是非再建论之力作。

关野贞于该文中,以日本大化改新(645年)后的奈良时代,高丽尺(飞鸟时代所常用尺)作为常用尺的使用已经废止而转以唐大尺作为常用尺这一论点为依据,并根据法隆寺建筑的柱间营造尺度复原以高丽尺为有利这一现象(以高丽尺复原柱间尺度时可得整数尺,而以唐尺则得不到),提出法隆寺建筑应为大化改新前创建时的原构。

从而否定正史《日本书记》中天智九年(670年)“灾法隆寺,一屋无余”的记载。

这一根据营造尺的性质判定法隆寺建筑年代的新说,使得再建论者处于窘境。

此再建与非再建之论争,直至昭和17年若草伽蓝(法隆寺前身)的发掘,再建论遂成定说。

在这一论争中,关野贞所提出的根据营造尺的性质判定建筑年代的尺度论,导入了建筑考古学研究上的一个新的科学方法,并在其后日本建筑史的研究上,得到广泛的运用。

从中亦可以看出,其时日本学界的研究颇具朝气和探索精神,学术论争气氛浓厚,同时怀疑文献记载、好作翻案文章,或可说是当时研究上的一个特点。

2006-3-26 15:17 回复射手闲人1位粉丝3楼法隆寺建筑研究的著作和论文甚多,角度不同,论述的侧重点亦各异。

如有浅野清的《法隆寺建筑综观》(昭和28年,便利堂),太田博太郎的《法隆寺建筑》(昭和18年,彰国社),竹岛卓一的《从建筑技法看法隆寺金堂的诸问题》(昭和50年,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以及村田治朗的《法隆寺建筑样式论考》(中央美术出版)、《法隆寺建筑史》(昭和24年,每日新闻社)和《法隆寺建筑文献目录》(昭和30年,彰国社)等等。

其中作为基础史料,以浅野清的通过遗构修理所作的考古实证性研究最为重要。

村野治郎的《样式论考》,则追溯了其样式的源流关系,类似的论文还有滨田耕作的《法隆寺建筑样式论考》(译文载《营造学社汇刊》)。

法隆寺建筑是研究早期木构建筑的至宝。

关于飞鸟时代建筑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战后寺院遗址的发掘颇盛,通过遗址发掘的考古研究,获得了一批珍贵可*的实证材料,并出版有相应的发掘调查报告,如《飞鸟寺发掘调查报告》、《四天王寺的发掘调查》等。

关于这一时期建筑的研究,无论是对遗构《法隆寺建筑》的研究,还是遗构(法隆寺建筑)的研究、还是遗址发掘或文献分析,均极具意义和价值。

日本的古典建筑正是从这里开始起步。

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角度而言,亦是一珍贵的参考和借鉴。

奈良时代(645~780)是日本古典建筑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寺院建筑尤其兴盛发达,其建筑奠定了日本所谓和样建筑体系的基础,并且这一时期的寺院木构建筑拥有相当数量留存至今,甚为珍贵。

故关于奈良时代寺院建筑的研究,成为日本古代建筑研究的主要内容。

更进一步地说,整个日本建筑史的研究,就基本上是以佛教寺院为中心而展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