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吕布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吕布简介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吕奉先之人物生平

历史趣谈:吕布简介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吕奉先之人物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吕布简介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吕奉先之人物生平
导语:吕布(?-198),字奉先,汉族,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人。

吕布善弓马骑射,臂力过人,被喻为堪比西汉名将李广,同样有“飞将”的
吕布(?-198),字奉先,汉族,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人。

吕布善弓马骑射,臂力过人,被喻为堪比西汉名将李广,同样有“飞将”的美誉。

在民间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

吕布因其勇武被并州刺史丁原任为骑都尉,后屯于河内,任其为主簿,大见亲待。

汉灵帝死后,丁原进京与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并为执金吾。

董卓进入京城之后,诱使吕布杀死丁原,并任他为骑都尉,非常信任重用他,不久又把他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关东军起兵讨伐董卓时,吕布也曾参战,但与将领胡轸不和而被孙坚击败,最后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

董卓自知自己凶暴,为人所恶,所以时常要吕布作自己的侍卫及守中阁;不过,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许失意而向吕布掷出手戟,又因为吕布与董卓的婢女貂蝉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发觉,所以心中十分不安。

当时,王允、士孙瑞、杨瓒等密谋暗杀董卓,于是拉拢吕布,吕布答应并成功刺杀董卓,任职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

董卓死后两个月,其旧部属李傕和郭汜等本想解散部队,归隐田野,途中遇到贾诩献计,召集旧部攻入京城,吕布战败仓皇出逃。

吕布先投靠袁术,但袁术不满他自恃有功而十分骄恣、恣兵抄掠,把他拒绝了,于是吕布改投袁绍。

在袁绍处,吕布与他联手大破黑山军,但吕布又恃著功劳,向袁绍请兵,袁绍不应许,吕布将士又多暴横,所以吕布又被袁绍赶走。

之后吕布投靠了张杨。

生活常识分享。

吕布的战争背景与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战争英雄

吕布的战争背景与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战争英雄

吕布的战争背景与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战争英雄吕布的战争背景与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战争英雄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

而吕布作为三国时期备受争议的角色之一,他的战争背景与历史背景对了解他的形象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吕布为切入点,探讨他的战争背景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一、战争背景之吕布的曹操与刘备吕布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战争英雄,他的战争背景主要体现在与曹操和刘备的关系上。

吕布曾先后归附曹操和刘备,这两次主要归属的变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初,吕布归属于曹操阵营。

这一决定源于吕布与曹操之间的共同利益。

曹操需要吕布的战斗力来增强自己的势力,而吕布则需要曹操的支持来巩固自己在中原的地位。

然而,曹操嫉妒吕布的实力和威名,并且对吕布的忠诚性产生了怀疑。

最终,吕布因与曹操的矛盾而背叛了他。

随后,吕布投奔了刘备,成为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

刘备看重吕布的武艺,并希望通过与他的合作来增强自己的力量。

然而,吕布在与曹操之间经历了多次的交恶,导致他在刘备的阵营中也未能得到完全的信任。

最终,吕布在长安之变中被刘备所杀。

二、历史背景之三国时期的战争与英雄崛起吕布所处的历史背景是三国时期的战乱年代。

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各个势力之间相互角逐,形成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英雄人物纷纷崛起,吕布就是其中之一。

三国时期,曹操执掌中原,刘备占据西川,孙权据有江东,三国形成鼎立之势。

各势力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战场的硝烟笼罩了整个中原地区。

这一时期的战争,对于吕布这样的战争英雄来说,是实现自己雄霸天下的绝佳机会。

吕布崛起于这个纷乱、动荡的时期,并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战略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由于吕布过于激进和缺乏稳定的政治基础,他未能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立稳脚跟,最终以失败收场。

三、吕布的战争背景与历史背景的相互影响吕布的战争背景与历史背景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吕布的形象和命运。

三国人物简介

三国人物简介

1. 吕布字奉先,东汉名将。

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的猛将,论其晓勇,三国中无人能出其右,但此人反复无常,虽征战各地,建立不少势力,但因为部下叛变,被擒处死。

2. 张飞字翼德,蜀汉四大名将之一,与关羽,刘备结为异性兄弟。

虎牢关与两位兄弟大战吕布,在长板坡前喝推曹操大军,但经常醉酒责罚士兵,后被部下所害。

3. 关羽字云长,蜀将之首,常独当一面,与张飞,刘备结为异性兄弟。

武艺超群。

刘备入蜀后,独守荆州。

最后被吴军捉住斩首。

4. 马超字孟起,蜀汉四大名将之一,马腾之长子,因其武勇及英姿,有绰号“锦马超”为报杀父之仇大战曹操,率领系凉兵急攻长安,但最后失败,后归顺刘备。

5. 典韦曹操麾下大将,威猛雄壮,绰号“恶来”乃取字古代豪杰之名。

在宛城遭张绣夜袭时,为了掩护曹操脱险,赤手空拳奋战而死。

6. 赵云字子龙,蜀汉之将,先后为袁绍,公孙瓒效力,后追随刘备,长板坡前曾在曹操军中救出阿斗。

但并不是十分受到刘备的重视。

7. 许褚字仲康,魏将,身长八尺的大汉,与典韦相斗不分上下,为曹操所赏识,提拔为贴身护卫,平时呆头呆脑,在战场上却英勇无比,所以人称“虎痴”。

8. 颜良袁绍麾下猛将,白马坡之役充当先锋,斩杀宋宪,魏续,又击退猛将徐晃,但却被当时身在曹营的关羽所杀。

9. 文丑袁绍麾下猛将,为给同僚颜良报仇,出军延津,遭到曹操军袭击,奋勇杀退张辽,徐晃等猛将,但最终被关羽所斩。

10. 孙坚有人认为他是孔子后代,在讨伐黄巾军时建立功勋,成为长沙太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担任先锋,与袁术,刘表斗争。

在襄阳战死。

后来被追认为武烈帝。

11. 庞德字令明,魏将,原来是马超的部下,但当马超寄身张鲁处时,他由于生病,便与马超主仆分离,后来投入曹操军中,曾于关羽大战。

12. 甘宁字兴霸,吴将海盗出身,人称“锦帆贼”,曾在黄祖手下,但不得志,借助苏飞之力后投奔孙权,在进攻黄祖,赤壁之战,对魏作战中,表现勇猛,深得孙权信任。

13. 华雄董卓麾下猛将,身长九尺。

历史中真实的吕布

历史中真实的吕布

历史中真实的吕布吕布,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不惜用从第三回出场到第十九回魂断白门楼近六分之一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位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悲剧人物。

流传中的吕布,不可不谓“劣迹斑斑”:他多次“弑父”易主,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张飞骂他“三姓家奴”;他数次谋而不成、急处从宽,让人觉得勇而无谋、头脑简单;他死的窝窝囊囊、稀里糊涂,人们却不感意外,反觉因果不虚、罪有应得。

《三国志》陈寿更是对吕布“盖棺”评论道:“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惟利是视。

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吕布有勇无谋、反复难养、目中无人、好大喜功的形象,似乎成为定论。

可就是这么一位并不完美的三国人物,人们为何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形容吕布是“人中龙凤”“天下第一”呢?原来,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民间评定中,吕布身上的诸多过人之处,让世世代代的三国迷、历史迷们始终顿感喜爱、心生仰慕。

一、汉家“温侯”,吕布是个有追求的人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即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人。

出身边地的吕布,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亡,是个十足的“穷孩子”,更是一个“苦孩子”。

和同时代的刘备、曹操、袁绍等“有背景”的枭雄不一样,毫无家族背景和显贵亲属的吕布,没有资格走东汉从政者的常规道路——举孝廉,而是通过“以骁武给并州”这样《三国志》中明确记载的独特方法,单凭武勇步入仕途。

没有伞的孩子就要学会努力奔跑。

并不宽裕的家境,外加刚毅的性格,使吕布意志异常坚定,凡事不服输、不认怂,一路厮杀、步步为营,咬着牙向前冲。

吕布心中很明白,他自己追求的就是出人头地。

很快,第一次人生际遇不期而至。

并州刺史丁原发现吕布的才能,提携他担任主簿,使吕布成为一方诸侯的左膀右臂,有机会一窥时局、相机而动。

丁原帐下,吕布时时感念知遇之恩,处处左右厮杀、冲锋在前,并参与了何进安排丁原进行的诛杀宦官行动。

不幸的是,何进处事不周、反受诛害。

董卓把持朝政后,大力清算何进、丁原的余党,吕布审时度势,做出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杀丁原顺从董卓,保存并州实力。

三国人物介绍-吕布

三国人物介绍-吕布

吕布简介吕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

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

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叛乱,占据濮阳,但是两年间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和好一阵又相互攻伐一阵。

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城破被俘,被处死。

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

中平六年(189年),吕布因其勇武在并州任职,并州刺史丁原担任骑都尉,在河内驻扎,任命吕布为主簿,对他很亲近。

汉灵帝死后,丁原接到何进的徵召,率领军队到洛阳,密谋诛杀宦官,被任命为执金吾。

适逢何进为宦官所杀,董卓入京,诱吕布杀丁原,进而吞并丁原的军队,并任命吕布为骑都尉,同他发誓结为父子,对他十分欣赏信任。

吕布善长骑射,膂力过人,被称为“飞将”,不久又被董卓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关东军起兵讨董时,吕布亦曾参战,却因与将领胡轸不和而被孙坚所败,最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

董卓自知自己凶暴,为人所恶,所以时常要吕布作自己的侍卫及守中阁;不过,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许失意而向吕布掷出手戟,又吕布与董卓的婢女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发觉,所以心中十分不安。

之前,由于王允因为吕布是并州的壮士,对他以厚礼相待。

自从吕布怀恨董卓后,他去见了王允,述说了董卓差点杀他的经过。

王允此时正和士孙瑞、杨瓒等密谋除掉董卓,因此便让吕布作内应。

吕布有些犹豫,说:“奈何是父子,怎么好下手呢?”王允说:“将军姓吕,本来就非亲生骨肉,如今你保全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还说什么父子!”于是吕布答应了王允,成功刺杀董卓,任职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

民族英雄吕布三国演义中的猛将人物

民族英雄吕布三国演义中的猛将人物

民族英雄吕布三国演义中的猛将人物吕布,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猛将人物,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他既有惊人的武力和勇气,又有复杂的情感纠葛。

本文将对吕布这位民族英雄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他的形象以及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

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以其出色的战斗技能和无与伦比的勇气而闻名。

他英俊而威猛的外表以及强壮的身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战场上,他指挥如神,力大无穷,单枪匹马能够与敌军搏杀数百回合。

他的武艺可以说是非常高强,征战之下,几乎无人能敌。

然而,吕布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战士。

他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和历史中都有多重解读。

吕布的生平经历充满了曲折和矛盾。

他虽然有着出众的武艺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但却在政治上显得无所适从。

他的忠诚心一直是个问题,从他在三个主公之间反复转变的行为可以看出。

这使得人们对吕布的真实意图和动机产生了许多争议。

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是多面的。

一方面,他被描绘成了一个“飞将”,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

他的战斗技巧和勇气令人震撼,他以一敌百,无所畏惧。

然而,另一方面,吕布也被描绘成一个无法无天的骄横之徒。

他自负而狂傲,不愿屈居于人下。

这使得他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负面的印象。

尽管吕布的形象有时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他在历史和文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存在丰富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使得这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英勇和战斗技能也成为整个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影响了其他角色的行动和发展。

此外,吕布也是历史上备受关注的角色之一。

他作为三国时期的猛将人物,对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了影响。

他在强敌环伺之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使得其他势力不得不对他采取一定的策略。

他的存在也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对象,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总之,吕布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猛将人物,拥有非凡的武力和勇气。

他的形象多面而复杂,在历史和文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故事与他所经历的战争和纷争紧密相连,并对整个故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吕布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吕布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吕布《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吕布吕布,为人英勇无敌,但见利忘义,目光短浅,有勇无谋。

吕布第一次在演义中亮相的时候就很是高调,原本是丁原义子,后被董卓收买,杀了丁原,做了董卓义子。

在汜水关与十八路诸侯作战,大战刘关张三人。

后来又与董卓产生矛盾,刺杀董卓后占据徐州。

后被曹操打败,在白门楼被曹操处斩。

吕布武艺高超,三国中有许多武艺高强的武将,但吕布决属第一。

在与许多将领的交战中往往是“只一合,刺于马下”,刘、关、张三英联战吕布,也不过是个平手。

但他有勇无谋,言而无信,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他还见利忘义。

丁原、董卓作为他的义父,最后都被他杀了。

刘备在他最困难时收留他,反被他恩将仇报夺了徐州,最后他却被曹操所杀,也许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但不是三国第一人。

我们感慨吕布。

叹息吕布,甚至崇拜吕布,但是千万不能学习吕布。

自私的人或许有人们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是不要忘了他为什么会自私。

是乱世的背景?是利益的贪婪?还是人性本就自私?不,一切都只是因为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信念有所不同。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一个人自己的本质和追求,一个人自己的态度决定了他是否处于一个乱世,决定了他是否配做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吕布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之后引入正文。

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不无道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

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

三国时期的吕布

三国时期的吕布

三国时期的吕布:战神与悲剧人物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中,吕布这个人物一直闪耀着特殊的光芒,他几乎是“三国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吕布生于东汉末年的一个将门之家,他有着超强的战斗能力和领袖才华,被誉为当时的“战神”。

然而,吕布最终却在纷争不断的三国战场上以失败告终,他的悲剧人生也成为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吕布的崛起吕布于东汉初年出生在五原郡九原县的一个将门之家。

他很早就起兵反抗当地的官僚集团,因为他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到不满。

两位颇為正派的将军丁原和张邈见他年少而充满抱负,都喜欢他并为他提拔。

吕布得到了战争中所需的装备和准备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战斗才华和领袖魅力,迅速成为了区域内的霸主。

吕布的战斗能力是无人可挡的。

他曾经一战击败当时的地方官员陈珪,也曾为刘备大破黄巾军。

他曾任东汉名将的部下,也曾反叛东汉政权。

在与董卓的战争中,吕布因战功卓著而威震天下。

他于是成为了董卓的亲信和骁将,因此也在董卓被灭后成为赵绩、曹操和袁绍三方争夺的“棋子”。

二、吕布的败亡吕布在三国争霸的时期为了求生存,成了一位轮流换阵营的人物。

而他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的忠诚于自己。

吕布有两个非常重视的东西:统治和荣誉。

他虽然曾经反叛过东汉政权,但是他非常重视自己所承认的那一种权威,如果这种权威失去了他的支持,他就会立刻陷入狂怒的状态。

吕布的败亡主要是在其盲目地追求荣誉和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失去了真正的忠诚。

他曾经屡次背叛过曹操和袁绍,最后被曹操一刀杀了。

吕布在反袁术和袁绍时所立下的功勋,曹操也无法忘怀。

但是吕布的行动达到了虔诚的程度,他甚至是将自己唯一的儿子一起杀害,并将其首级献给曹操作为买脱罪的筹码。

他卖身求荣之后,无人再愿意拥戴他,并且也再无人敢去承认他。

因此,他的命运几乎注定了。

三、吕布的性格吕布的性格复杂而多面性,他多次反叛及背叛其他人,并且在很多场合下都极端霸道、妄想狂和自大。

他伟大的勇气也给他带来了名望,但是也因其残忍和无法无天的风格而遭人唾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对吕布批评最多的,就是他两次弑杀主君,丁原和董卓。做出这样背 德的行为,主要还是源自吕布对权力的过分追求。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三国 志》对于杀丁原就这样两句简单的描写,其中主要突出一个“诱”字。从后 一句来看,作为诱饵的主要还是权力和地位,而不是金钱。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 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 “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语在卓传。允以布为(奋威)〔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 共秉朝政。 第二次弑主,有了详细的描写。其中可以看出,吕布一开始还是有所顾忌, 并没有完全丧失良知。但是后来在王允的唆使下,其实更可能是在王允的利 诱下,吕布才变节的。从杀了董卓之后吕布的地位看来,达到了他权力的巅 峰,这极有可能是王允之前许给他的,也可能是吕布在杀董卓之前就预计到 他可以得到的。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吕布做出了第二次为人所不齿的行 为。


杨及部曲诸将,皆受傕、汜购募,共图布。布闻之,谓杨曰:“布,卿州里 也。卿杀布,於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杨於是外许汜、傕, 内实保护布。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诏书,以布为颍川太守。
这两段出自《英雄记》,从中可以看出,吕布在乱世之中善于利用智慧来保 护自己。


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 今可假手於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 中,不得不救也。” 这段是吕布《三国志》对吕布在辕门射戟之前的描写,从中也可看出吕布也 是颇具战略眼光的。 那究竟为什么吕布后来会惨遭失败呢? 首先,吕布这个人耳根子太软。 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将骑断太祖粮道。布妻谓曰:“将军自出断曹公 粮道是也。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 将军当於何自立乎?原将军谛计之,无为宫等所误也。妾昔在长安,已为将 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须顾妾也。”布得妻言,愁闷不能自决。 陈宫谓布曰:“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於外,宫将 馀众闭守於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於外。不 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布然之。布妻曰:“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 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於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 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布乃止。 第一段出自《英雄记》,第二段出自《魏氏春秋》,均描述了吕布因为妻子 的话而放弃了良好的作战计划。

对吕布的评价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 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陈寿的这段话,大体上概括了吕布失败 的原因。而陈登曾在一段自己编造的与曹操的对话中,对吕布有比 较好的定位,“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这段评价甚至 得到了吕布本人的认可,对吕布来说,逐利就是他的天性。 另外《三国演义》中对于吕布贪生怕死的评价,我认为是不真实的。 “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 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这是吕布投降后对曹操说的一段话,如果 要把这人为是求饶之言的话,我从来没见过有谁能将求饶的话说得 如此豪迈。比起李广利、哥舒翰等卑躬乞降的低贱行为,吕布这段 话绝不失一代名将的风范,临死也绝不肯放下身段。而刘备劝曹操 杀吕布之言,可以认为是他害怕曹操做大,也可以理解为他与吕布 的私怨。




其次,吕布比较多疑,不愿意听取部下的建议。其实总体来说,吕 布对待部下还是不错的。郝萌作乱时,有人揭发陈宫也参与其中, 但是吕布并不予追究。《后汉书》记载“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 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这里也看出吕布 也不下感情深厚,危难时刻也不失英雄气节。不过遗憾的是,虽然 吕布宽待属下,但是对于他们的忠言很少采纳,尤其是高顺、陈宫 屡次有建设性的建议都被无视了。 另外,吕布属下的内奸也对吕布造成了极大的妨害。陈珪、陈登父 子可以说是造成吕布之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吕布在与其他诸侯的交往过程中过于反复导致没有真正的盟 友。最初他因为自己曾经得到过的地位而过与傲慢,与袁绍等人都 无法相处。后来和刘备、袁术都没有坚持合作,太过追求一时的利 益导致腹背受敌。

3.辕门射戟 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 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 言"将军天威也"! 这一段就是《三国志》中对著名的“辕门射戟”事件的描写。古代 考察一个武将的武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骑射能力。这里将吕 布的高超射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关于他的骑术我们也马上将予以 介绍。
总体而言,吕布的为人并没有如小说或民间说得如此不堪,但是他 对于权力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失去底线,有负其“人中有吕布, 马中有赤兔。”的美名。




杀董卓可以被理解成兴复汉室的一种行为,就吕布个人来说,对汉 室应该还是心存忠心的。“初,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 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遣使上书。朝廷以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 侯。”这是李傕、郭汜之乱后,天子曾召吕布勤王。吕布当时自顾 不及,却还能派人写信谢罪,体现了他还是将天子放在眼里的。并 且在袁术叛汉自立之后,吕布坚决不与其结盟。只是到了后来被曹 操围困的危难时刻,不得已才向袁术求救。 在对待刘备方面,吕布做得也不够地道。在刘备收留他之后,为了 得到地盘利益,吕布偷袭了下邳赶走了张飞。但是吕布并没有害刘 备的家眷,这一点上并不是做得很绝。




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 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 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这一段写在刺杀董卓之前,让人觉得是一种铺垫。但是我觉得这些 事情都不足以成为他杀董卓的理由。《三国演义》中把吕布和丁原 也说成父子,其实只有吕布和董卓有为父子的誓言,因此两人就算 有一些嫌隙也不至于要拼个死活。另外与侍女(貂蝉的原型)私通, 作为掌握国家权力的董卓绝不可能因为这些小事和吕布计较。因此 杀董卓的根本原因还是吕布想攀登权力的高峰。同时,这次杀董卓 给吕布也带来了一定的名望。“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 盼,远近自然畏服”,这是高顺对吕布说的话,也许有抬高,但是 基本也反映了一些事实。
第四讲 吕布
骑射“飞将”,逐利失义
“三国第一猛将”猛在何处?

在《三国演义》以及民间传说中,吕布都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身份 出现的,那么这个称号究竟是如何得来的?我们就从正史中去寻找 一些端倪。
1.《三国志》中的相关评论:



“以骁武给并州”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吕布壮士,善战无前” “吕布有虓虎之勇”


题外话:关于吕布的武器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武器是一柄 方天画戟,不过这个武器在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 载。根据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描写,吕布在与郭汜 的单挑中用的是矛。其实戟就是矛和戈的组合, 如图所示。汉代开始,戟多作为仪仗使用,是一 种身份的象征,在战场上露面的机会逐渐减少。 那么为何会传说吕布是用戟的呢?可能是在《三 国志》中的两处得到的灵感。一处是辕门射戟, 这一段我们等一下会专门介绍。不过射戟是没错, 又没说射的是吕布自己用的戟,这里可能是后人 误解了。还有一处是:布因登求徐州牧,登还, 布怒,拔戟斫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公,绝婚 公路;今吾所求无一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为卿 所卖耳!卿为吾言,其说云何?"这里吕布是真 的用戟了,但是有可能吕布只是从边上拔了一把 戟过来,并不一定就是他自己的武器。或者我们 也可以这样理解,吕布精通很多长兵器,枪、矛、 戈、戟都是他的武器之一,这种情况在古代也是 比较常见的。


吕布是否无谋?

吕布在民间的形象一贯是有勇无谋,但其实,吕布不但并没有那么不智,相 反其谋略很可能还要高于常人。最初吕布在丁原手下担任主簿,这是一个重 要的文职。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人物任过此职:陈琳、杨修、黄权、司马懿。 如果一个人文化水准不高,肯定是很难胜任的。
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布求还洛, 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 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 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 城门。布遂引去。与张杨合。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2.《三国志》唯一的一次单挑描写: 陈寿在《三国志》中引用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作品《英雄记》 的一段话,描述了吕布刺杀董卓后,在长安迎击来犯的西凉军时, 与对方主将之一的郭汜进行的一场单挑: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 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 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虽然《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对单挑的描写,但是根据我们的历史常 识,在古代战争中,真正两军的主将进行单挑的情况是极少发生的。 毕竟就算主将武功再高,还是需要手下的军队来决定战争的胜负。 《三国志》中记录的其他的阵前斩将都是在乱军中发生的,唯有这 一次是真正的一对一。东汉末年,西凉军作为守卫边疆的主力,战 斗力应该是天下第一。而郭汜作为其中的主将级别人物,实力之强 可见一斑。吕布不仅敢于在阵前主动要求单挑,并且在战斗中刺伤 了郭汜,其个人的勇猛令人震惊。


4.作战时的英勇表现 吕布曾投靠袁绍,在和袁绍一同击败黑山贼首领张燕的过程中,表 现突出。《三国志》描写:“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 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这一段中,出现了我们熟悉的赤兔 马。吕布作战时,都是带着自己的将士骑马冲阵,最终打败了张燕。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吕布的骑术是相当高明的。 “遂进军攻之。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 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这一段是吕布在兖州和曹操作战的 描写,又一次用骑兵战术克敌制胜。 另外在下邳与张飞作战,在江淮打退来犯的袁术等战斗中,吕布也 以其勇猛带领部下获得了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