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语文教学反思1一、以读为本,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中角色(云、雨、雹子、雪) 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做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融入课文。
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感受它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表演出来。
同时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词的准确。
然后渗透到感情朗读上。
我又请男生读雹子的句子,女生读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雪的轻盈。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再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理解课文。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读,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欣赏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当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水变成汽的过程后,我又通过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他们懂得了课文写的“我在池子里睡觉,在跳舞、唱歌、开大会。
”中“睡觉”是水安静的样子; “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 “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
“开大会”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受到了环保知识的教育,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回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最后,在课程结束之际,我又布置了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画一画水的变化,并注上说明文字。
是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
当然课堂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融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可能是积极性调动还不够。
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是还可以渗透一些写作技巧。
总之,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学反思2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使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 《收易拉罐的小男孩》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人物身上的“敢想敢做、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精神,都蕴藏在“收”这个行为中。
而这正是我们中国孩子在生活中想不到、做不到,他们也很难在自读课文时体会到的。
因此,我在备课时想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考虑感悟。
在自己的课堂理论中根本完成了我的教学目的,打破了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是我参赛的内容,这次执教有几处进展了修改。
我是这样考虑的一、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修改前我分别采用了老师范读,在重点字下加符号的方法和句子比照,体会句意的方法,指导朗读,但是效果不佳。
这节课,对于这局部的指导我采用了分句理解,先理解后一句的意思再请同学说说前一句想表达什么意思,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指导朗读,并且是先自己练习再比照读的方法进展训练效果比前几种要好,学生读出了正确的语气。
二、对“无疑”一词的理解。
备课时,我感觉这个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是几次讲课时都用的是老师给出两个备选意思,请学生进展选择的方法。
但实际上对于“无疑”一词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词义。
因此,这次课堂理论,我把这个环节进展了修改,先让学生读后说句子的意思。
然后问“这间隔远到什么程度”。
接着让学生自己给“无疑”换个词。
这样一来,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着学生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必须根据老师的思路学习。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表达。
三、文本对话依托文本。
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体会小男孩的精神。
我设计了师生进展文本对话的环节。
第一次设计的是请学生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小哥儿俩的表现,想像他们第一次去邻居家收易拉罐时的情景。
学生在说的时候根本表现的有礼貌。
但说的内容不丰富。
第二次设计的是请学生看图想象他们这一年多的时间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办?效果仍然不太好,孩子很难想像到他们遇到的困难,所以在进展交际时老师说的比拟多,没有到达训练学生的语言,开展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最后,我修改了这一环节的设计,引领学生充分感悟文中描写的小哥儿俩怎么做的。
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0篇)

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0篇)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0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篇1根据略读教学的目标,对《母鸡》这一课,我紧抓情感变化这条主线,找出关键的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提出问题,经过归纳总结成两大问题:1、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呢?2、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呢?根据问题,找读相关语句,简单地品读,而不是逐字逐词进行追问研读讲解。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老舍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第一课时)2、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文实践。
(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
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
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
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
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语文教学反思篇2《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
先谈朗读方面的:一、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篇1.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一今天早晨我开始上本册书的第一篇课文《散步》,这个单元的文章全是有关家庭亲情的文章,作者用温暖的笔融细致的描写了家庭成员间和睦、互敬的亲情关系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松、静、匀、乐”。
我给孩子们说:上课时要保持放松的心情,要有安静的环境,要有均匀的气息,要有快乐的情绪。
只要上课时经常要求自己做到这四点,你离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不远了。
如果每天都用轻松悦快的情绪来对待学习,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孩子们都十分认同我的想法,大家悦快的进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即: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能打动读者的地方。
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虽然不是声情并茂,但是我感觉已经够好了。
因为他们读得很用心,很仔细。
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在文章里划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生字词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解决(到黑板上来做,然后再大家订正),所花的时间不多,效果也相对较好。
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几个学生主动的举手回答,说得一般,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想说的话而不知道怎样表达。
心里想得有,而说不出来。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说,这就是平时读书不够和锻炼较少的原因。
只要大家积极阅读,主动锻炼,我们都回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
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能放弃,要积极的去适应,克服心理的胆怯和恐惧。
之后,我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健康的躯体和高尚的灵魂的有机组合。
健康的身体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可以得到。
而高尚的灵魂则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武装,知识和文化就是从读书所获得的,主动的阅读和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学反思(共15篇)

语文教学反思〔共15篇〕第1篇:语文教学反思综上各位教师的观点:第一单元欣赏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三篇小说分别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从内容的归属上来讲,编者力图使教材包含古今中外的作品,但是这样的编排,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小说与小说之间的跨越太大,联络不强,但这几篇小说在情节构造上都有着比拟一致的特点,那就是情节构造相对复杂,反映的社会比拟广,而且风格多样,增强了文章的深度。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件通过表达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的文学款式、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p 深化细致的人物刻画,完好复杂的政策情节,详细充分的环境描写这三个要素来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p 那么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格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本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表达语言的品味。
第2篇:语文教学反思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我喜欢秋天。
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像小朋友的脸颊。
柿子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
葡萄在太阳的照射下像一颗颗紫宝石。
棕色的板栗像一条条小虫的家。
火红的石榴咧开嘴好似对着小朋友微笑。
那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桔子黄澄澄的诱人极了!一阵阵秋风吹来,树枝不停的晃动,枝头上的桔子也跟着跳舞呢!黄澄澄的梨子在太阳的照射下像一个个元宝。
玫红色樱桃挂满枝头像一个个迷你小灯笼。
果农们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田野里,金黄色的水稻像一颗颗闪亮亮的金子。
高梁笑弯了腰。
雪白雪白的棉花像蓝蓝的天空中飘着的朵朵洁白的云彩。
玉米像列队的士兵,一个个牛角尖似的玉棒,龇牙咧嘴地吹着胡须。
山林里,枫树的叶子火红火红的,像一枚枚邮票。
银杏树的叶子金黄色的像一把把小扇子。
美丽的菊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黄的……真是漂亮极了!秋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怎么能让我不喜欢呢?第3篇:语文教学反思以前,家乡的一条小河,它既宽阔又清澈,一眼就能望到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教学反思1《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入选教材时做了改动。
文章结构极其简单,全文围绕一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白鹅的叫声、步调、吃相三大方面去展示白鹅的骄傲,可爱。
与以前所接触的课文不同的是,整篇课文主要以反语的形式和活泼、流畅、诙谐、准确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一种新的、表述语言的方式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认识到作者对事物的观察的细致,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语言的“别有用心”,也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反语的独特魅力。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便在自己的课堂上,由“高傲”入手,设计了几个大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交流,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文字表面所呈现出的白鹅的“凶”和“厉害”,实质是对白鹅的尽职、勇敢的赞赏;体会白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体现的不过是作者对白鹅由衷的喜爱和关注。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仅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在文字表述上,也比较脱离口语化,书面性较显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诌诌”。
这些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大胆的联想或想象,去品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对白鹅真挚的喜爱;让学生模仿表演,加深对白鹅的高傲的认识,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还有让学生试运用书上精彩词语帮白鹅做自我介绍……这节课的设计里,最没有把握上好的,就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一环节上的教学有点乱)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语言,进而感悟白鹅的高傲,我想我在课堂上走了不少弯路,但学生的认识仍只是停留在“白鹅”叫声大而严厉,而不能从文字表面进一步去体会作者对白鹅的赞赏。
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

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语文教学反思篇1上了《尊严》这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学生自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加上老师巧妙的指导,学生较好地读懂了课文,体会到了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
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段对话。
学生首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
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和学生展开了对话:“看来哈默这时并不是很饿。
”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反驳我:如前面的“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
这种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默,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了,而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哈默,读出自己的体会,声调不再像刚才那么高昂,低沉的语气反而更显自然,哈默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学完课文后,我又请同学列举了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城市有关尊严的真实故事。
同学听了之后,都很受感动。
最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找的有关尊严的名言,丰富了本课的资源,丰富了学生对尊严的体会。
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语文教学反思篇2《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
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8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8篇)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
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安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安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怪、宏伟、壮丽!特殊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
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概之雄伟。
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
二、指导朗读,感受宏伟奇怪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根底上,我着重采纳了朗读的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舞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概。
接着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概的变化。
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丽气概,应当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抖动”等词语。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根底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挨次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理解“潮来时”局部,学习有挨次、抓特点的观看方法。
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看挨次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文的教学反思
关于语文课文的教学反思
1、从“三味书屋”走向“百草园”。
传统的概念教学过分地注重了以听讲、记忆、模仿为主的接受性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毕恭毕敬地听讲,虽然也能较快地掌握知识,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却是不利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中缺少自己的思考空间,缺少自己的活动时间,缺少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特思维,也就无法从内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不断消蚀,这与我们“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是相违背的。
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纸牌中,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提出了数十种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圆点图时,有的学生把12个圆点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学生把10个圆点平均分成了2份、5份……;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
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
2、教师该何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误区:过份地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发挥,
任何知识都千方百计地引导,一定要让知识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
如第一次我教学这一课时,在引出÷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能不能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平均分呢?学生由于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基本上是用“猜”的,他们说出了×、+等各种符号,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有一位同学终于猜出了是“÷”,整个过程花了3分钟左右。
课后我进行了思考:这样的创造是真的创造吗?归根到底,这个知识还是教师“挤牙膏”似地从学生地方挤出来的,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并不见得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又进行尝试:同学们,平均分在我们数学上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你认识吗?(学生纷纷说是除号),再请他们观察除号有什么特点。
与第一次的教学相比,这一次直截了当地出现÷,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加深了对除号的认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通过这一环节的对比教学,我对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角色的定位中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索性固然要突出,但必要的时侯,教师也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介入学生的学习。
这也需要我们站在课改的潮流中常常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实践,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