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学习知识理论复习资料附规范标准答案

中医基础学习知识理论复习资料附规范标准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A.心B.脾C.肝D.肾E.肺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A.鼻B.耳C.口D.舌E.目7.“罢极之本”是指( A )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明亮的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A.水B.木C.土D.金E.火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22.“水火既济”是指( )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E.肺肾关系23.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24.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A.十五别络B.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孙络25.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A.心B.肝C.肺D.肾E.脾26.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27.“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肺B.肾C.脾D.小肠E.肝2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29.胆属于( )A.脏附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3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E.背部31.“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A.阴阳相互消长B.阴阳相互转化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制约E.阴阳相互交感3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A.滋水涵木B.益火补土C.培土生金D.佐金平木E.金水相生33.下列哪一项属肺的生理特性( )A.生成宗气B.调理气机C.肺为娇脏D.主一身之气E.朝百脉34.心在液为( )A.汗B.泪C.涕D.唾E.涎35.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B.脾气以升为健C.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D.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E.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36.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种功能( )A.促进血行B.调畅气机C.贮藏血液D.疏通水道E.疏泄肾精37.心藏神,其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精B.血C.津液D.营气E.心气38.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气门B.吸门C.贲门D.飞门E.户门39.具有推动呼吸和行血气等作用的气()A.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0.下列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A.濡润肌肤B.濡润孔窍C.滑利血脉D.滑利关节E.入脉化血41.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A.心与肝B.肝与脾 D.心与脾 D.肝与肾 E.肺与肝42.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3.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太阳经B.足厥阴与足少阳经C.督脉与任脉D.阴跷脉与阳跷脉E.阴维脉与阳维脉44.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暑邪B.燥邪C.风邪D.寒邪E.火邪45.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剌激因素是()A.喜B.怒C.思D.忧E.悲46.阴阳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 )A.脾B.肾C.肝D.心E.肺4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从革D.稼穑E.润下48.五行中的所胜是指( )A.生我者B.我生者C.我克者D.克我者E.我侮者49.肾在志为( )A.喜B.悲C.思D.恐E.惊50.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A.心主血B.心主脉C.心藏神D.心为生之本E.心为君主之官51.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是()A.胃 C.胆B.脑 D.三焦 E.命门52.以下经脉中,循行至足根部的有( )A.足厥阴B.足少阴C.足太阴D.冲脉E.任脉53.同名手足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A.头面部B.胸腹部C.手指端D.足趾端E.以上都不是54.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可出现(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55.十二经脉中,起于目外眦的是( )A.足阳明B.足少阳C.手太阳D.手少阳E.足太阳56.人的视觉主要取决于( )A.脾的运化B.心主血脉C.肝藏血D.肾藏精E.肺主气57.“中焦如沤”主要是描述( )A.胃的受纳B.脾的散精C.小肠泌别清浊D.胃的腐熟水谷E.大肠传化糟柏58.魄门位于( )A.大小肠连接处B.胃与小肠连接处C.胃上口D.大肠末端E.以上皆不是59.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是( )A.血液B.天癸C.肾精D.脑髓E.肾气60.心火亢盛累及肝而形成肝火,属于( )A.母病及子B.子令母实C.子盗母气D.乘其所胜E.侮所不胜61.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指( )A.肝肺B.肺肾C.肝肾D.心肺E.脾胃62.补气与活血并用治疗瘀血证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血能生气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E.气能摄血63.下列哪项不符“液”的特性( )A.质较稠厚B.流动性较小C.灌注骨节、脏腑、脑髓D.渗注血脉E.起濡养作用64.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 )A.脾气主升B.脾宜升则健C.脾主转输水谷精微D.脾气散精于心肺E.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65.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A.心中B.胸中 D.肺中 D.中焦 E.心包66.十五别络的主要作用是( )A.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B.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C.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D.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及渗灌气血E.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67.《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久立”则伤( )A.筋B.骨C.肉D.气E.血68.导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脱E.气闭69.下列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热极生寒B.阴中求阳C.阳虚阴盛D.重阳必阴70.因心火亢盛而致目赤易怒者,此属()A.相乘为病B.相侮为病C.母病及子D.子病犯母71.下列哪一种传变属五行理论中的“相侮” ()A.肺病及心B.心病及脾C.肾病及心D.肾病及肝72.与气的生成密切有关的脏是()A.心肝肾B.心肺肾C.肺脾肝D.脾肺肾73.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足阳明经B.督脉C.阳维脉D.阳跷脉74.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C.十五别络D.奇经八脉75.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上接()A.足少阴经下来B.足太阴经C.足厥阴经D.手太阳经7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呼吸运动B.调节气机C.生成宗气D.宣发肃降7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78.在肝主疏泄的各种表现中,最主要的是()A.促进食物的消化B.调畅气的运行C.促进胆汁的分泌D.使人心情舒畅E.调畅血的运行79.能调节和控制腠理开阖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都不是81.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的是()A.肝的生理功能B.肺的生理功能C.肾的生理功能D.脾的生理功能E.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整体观念 )、( 辩证论治 )。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恒动观念。

2、中医学的阴阳偏胜:胜,是指邪气盛。

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3、中医学的阴阳偏衰:衰,是指正气虚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生克制化:五行从木始,木火土金水,顺次为生,间一为克,过克为乘,反克为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脏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②肺: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速降,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③脾(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在体为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④肝:主疏泄(疏人体气机)、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夜为泪、在志为怒。

⑤肾(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7、心与他脏的相互关系:①心与肺: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③心与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神志活动两个方面。

④心与肾:表现在阴阳水火互制互济(精、血互化和精、伸互用)两个方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8、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9、藏象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10、胃失通降,一则饮食滞于胃,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二则胃气上逆、恶心、嗳气、呕吐、呃逆。

11、十二经别(相表里):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12、六淫各自致病的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是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中医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第一章绪论1、《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2、《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东汉张仲景,第一本治疗专著;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5、中医学科的优势:(1)医学模式的先进性;(2)临床诊疗的优势;(3)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4)中西医的比较。

6、(名解or简答)“证”和“症”的不同?“症”,即症状,如发热、头疼;“证”,是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通过辩证以后得出的“证型”,如脾肾两虚。

(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这段话背下来)凡是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属“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属“阴”。

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4个关系,8个字):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根据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并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为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加以抽象、归纳、推演,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4、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建议大家根据书上25页文字理解记忆):(1)相生:又叫母子关系,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即相邻的相生(图上,以木开始)(2)相克:也称相胜,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指的是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的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包括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

五行五脏对应关系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行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包括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包括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心为“君主之官”,其生理特性为心为阳脏而恶热。

心主血脉,心主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为“相傅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肝为“将军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肾为“作强之官”、“先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肾主蛰藏。

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为阳热之象,容易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同时也容易伤津耗气,常见暑湿夹杂。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开创辨证论治体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中药学经典著作。

载药365种——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华佗(字元化)创制“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提倡体育疗法“五禽戏”。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病因病机)专著。

3.《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早记载消渴病。

《经效产宝》:唐代咎殷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千金翼方》是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载药850种,图文并茂。

宋慈著《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16世纪前医药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

中医学(本科)复习资料

中医学(本科)复习资料

中医学(本)在线作业20交卷时间2022-12-06 21:21:23一、单选题()1.五行中“火”的特性是:()(1分)A曲直B从革C炎上D稼穑E润下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与饮食消化吸收关系最密切的是:()(1分)A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B肝主疏泄的生理活动C心主血脉的生理活动D肺主治节的生理活动E肾主藏精的生理活动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气虚的患者常常有自汗的症状,这是气的哪种作用失常的表现?()(1分)A推动B温煦C固摄D防御E养神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4.桂枝汤中体现“散收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对是:()(1分)A桂枝与大枣B芍药与生姜C桂枝与生姜D芍药与甘草E桂枝与芍药正确答案E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5.主管全身筋膜运动的功能的脏腑是:()(1分)A心B脾C肺D肾E肝正确答案E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6.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1分)A津液的存亡B胃气的有无C阴阳的消长D邪气的浅深E正气盈亏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7.下面哪个病因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1分)A六淫B疫疠C瘀血D七情E六欲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8.下列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1分)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神农本草经集注》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9.清暑益气汤主治证中无以下何项? ()(1分)A呕逆烦渴B身热汗多C口干心烦D体倦少气E脉虚数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0.在中医理论中,骨和髓与()脏关系最密切。

(1分)A心B脾C肝D肾E肺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1.中医理论中“心”在华为:()(1分)A面B毛C唇D爪E发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2.引起“着痹”的主要邪气是:()(1分)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3.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配合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1分)A气血互根B气能生血C气能行血D气能摄血E气血互用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4.易袭阴位的邪气是:()(1分)A风邪B火邪C湿邪D寒邪E燥邪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5.六淫中未进行阴阳属性划分的邪气是:()(1分)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热邪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6.下列各证中,一般不见面色白的是:()(1分)A气虚证B血虚证C寒证D阴虚证E阳虚证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7.以下不是瘀血形成原因的是:()(1分)A血热B湿滞C气虚D气滞E血寒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8.具有炎上、发热特性的邪气是:()(1分)A风邪B热邪C湿邪D寒邪E燥邪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9.中医理论中“肺”在华为:()(1分)A面B毛C唇D爪E发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0.十二经脉中从手走头的经脉是:()(1分)A足三阳B手三阴C手三阳D足三阴E手六阳经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1.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1分)A脉B筋C髓D骨E脑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2.根据阴阳学说,下列属阴中之阳的是:()(1分)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中午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3.若病情缠绵难愈,多与哪种病邪有关?()(1分)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E湿邪正确答案E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4.“中焦如沤”是描绘()(1分)A胃的受纳腐熟功能B脾的散精功能C小肠泌别清浊功能D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E大肠传化糟粕功能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5.足太阴经所属的脏腑是:()(1分)A心B肝C肾D脾E肺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6.以下哪一项属于热邪的致病特点?()(1分)A易致生风动血B善行数变C主动D其性升散E重浊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7.下列何项与肝的疏泄关系最不密切?()(1分)A情志B消化C血行D呼吸E生殖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8.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是:()(1分)A秦皮B白头翁C黄连D黄柏E连翘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9.下列既属于奇恒之府又属于六腑的为()(1分)A脑B女子胞C胆D脉E髓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0.下列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的是:()(1分)A主气B藏神C运化D疏泄E藏血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1.下列各项,属气的出入失常者为:()(1分)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2.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为:()(1分)A手太阴肺经B足少阳胆经C足太阴脾经D足少阴肾经E手太阳小肠经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3.“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是下列哪项的内涵()(1分)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制化D阴阳的消长平衡E阴阳的相互转化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4.心藏神的物质基础是:()(1分)A气B血C精D津E液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5.既能凉血活血,又能解毒透疹的药是:()(1分)A生地B玄参C牡丹皮D紫草E赤芍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6.外感风邪所致头痛最宜使用()(1分)A羌活胜湿汤B镇肝熄风汤C川芎茶调散D龙胆泻肝汤E半夏白术天麻汤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7.在中医理论中,脉与()脏关系最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名解/选择)《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元素代表“寒凉派”,强调降火、张子和代表“攻下派”,强调汗、吐、下法、李东恒代表“补土派”,强调补益脾胃、朱丹溪代表“滋阴派”,作用于更年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省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

辩证:讲四诊说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二、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P13最后一段有选择题)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P16~1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选择题)归纳药物性能——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选择题)自然界五行人体五时五味无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平旦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日中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哭夜半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呻五行的深刻乘侮1、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相克为互相克制制约。

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土三、藏想学说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总称。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是指脾有促进胃肠对饮食物地消化吸收,并将吸收的水谷精微加以转化且输布到全身的生理作用。

在心肺等脏的作用下,脾将精微物质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

故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描述题)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疏调气血、调节情志、促进消化、通利水道、调理生殖(简答/问答题)2、主藏学:养肝治阳、调节血量、防止出血3、肝与形、窍、志、液的联系:1)在体合筋2)开窍于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肾的生理功能:1、主臧精,是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简述题)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创造条件。

2、主水液代谢,是指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3、主纳气,是指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5、开窍于二阴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精:1、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2、是人体生命的本质3、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

气的分类: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选择题)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4、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气为血之母:气能养血、气能载血四、病因病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名解)六淫致病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P54~56有选择题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发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名解)七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3、影响病情变化淤血:指体内有血液滞留,包括离经止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

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名解)瘀血的形成: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由于外伤、气虚失摄等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淤血。

淤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描述题) 2、肿块固定不移。

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痞块或积块,按之痞硬。

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

4、面色、皮肤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或青筋暴露,口唇紫绀,爪甲青紫。

5、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曲张迂回。

6、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五、诊法诊法:指中医调查病情、收集资料进行疾病诊察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简称为“四诊”。

P66望神为选择题舌与脏腑的关系: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选择题)望舌的五色主病(简述题)青色——肝经,属木,朱寒症、痛症、血瘀、惊风赤色——心经,赤色属火,主热证黄色——脾经,黄色属土,主湿症、虚症白色——肺经,白色属金,主虚、寒、失血黑色——肾经,黑色属水,主肾虚、水饮,淤血舌色主病鉴别(选择题)类型舌色主病蛋白色较正常淡虚证:气血两虚寒证:阳气虚,阴寒盛红舌较正常淡实热证:热毒伤津虚热证:阴虚内热绛舌深红实热证:热毒炽盛虚热证:阴虚火旺紫舌紫而干枯少津热证:热毒炽盛、阴液耗损青紫湿润寒证:寒盛血瘀紫有瘀点瘀血证:淤血之征望的注意事项(描述题)1、光线充足,以自然光线为佳。

2、病人应自然伸舌,不可用力太过。

3、医生按照舌尖、舌中、舌根、两旁顺序观察,先看舌苔,后看舌质,注意辨别染苔。

诊脉的部位:寸口诊法,分为寸(食)、关(中)、尺(无名)三部诊脉的方法:平臂、布指、指力诊脉的指力: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三部九侯:三部(寸关尺),久候(浮中沉)切脉时间应大于1分钟。

一息:一次呼吸P81~82常见病脉与主病(选择题)六、辩证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辩证的纲领。

八纲辩证:讲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从而辨别疾病部位的深度,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以及病症类别的阴阳,最后综合归纳为八类证候。

七、治则治法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部分养生的概念与基本原则:?治疗与护理原则:护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相因制宜,病治异同。

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护病求本:P112标与本、1病情急重时标与本的取舍正治与反治2、(名解)病情缓和是标与本的取舍正治与正护法热因热用反治与反护法寒因寒用(选择题)赛因赛用通因通用八、中药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高度概括。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P119四气五味中有选择题辛药的功能:能散:治表征(简述题)能行:行气(气淤)、行血(血瘀)能开窍:窍闭昏迷,麝香润养: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煎药法: 1、煎药的容器宜用砂锅或瓦罐,不锈钢次之,忌用铜、铁器具。

(简述题)2、煎药前先用冷水将药浸泡1h,用水量以淹没药物为度。

3、每剂一般煎2次,头煎煮沸30 ,二煎煮沸20。

滋补药可煎3次,每次煎成药汁越250。

4、有特殊煎煮要求的药物,需在处方上加以注明,如先煎、后下、单煎、包煎、烊化、冲服等。

九、方剂方剂的组成原则为“君、臣、佐、使”(名解)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诉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臣药: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是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一是佐助药,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一般起引经药和调和的作用。

十、针灸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传输,输注的含义;“穴”即空隙的意思。

数腧穴俗称“穴位”、“穴道”,是针灸治疗的施术之所。

(名解)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学2、经外奇穴(名解)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即《灵枢。

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腧”。

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医务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施术部位。

常用的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十一、中医护理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选择题)顺其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慎避外邪,形神供养情志护理的方法(简述题)1、情志制约法:“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恐伤肾,思胜恐”1)喜乐疗法、2)惊恐疗法、3)促努疗法2、情志疏导法3、陶冶情操法:1)音乐疗法、2)怡悦法饮食护理的原则:1、软硬适宜,清淡为宜2、少食肥甘,不宜偏嗜3、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