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报告期生产工人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出勤工时数停工

工时数

非生产

工时数

以上是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主要是反映出勤率的情况。

【例题】某企业4月份平均每日生产工人人数为100人,该月公休节假日数4天,每天制度工作日长度8小时。根据4月份考勤记录和工时记录得到:缺勤工时数800工时,停工工时数200工时,非生产工时数300工时。试计算时间利用指标。

日历工时数= ×日历人数×

=100×30×8=24000(工时)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24000-100×4×8=20800(工时)

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20800-800=20000(工时)

= ――

=20000―200―300=19500(工时)

四、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经营成果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对于劳动生产率指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掌握:

第一,劳动生产率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1)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表示。计算公示为:

(2)用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量耗用的劳动时间表示。计算公示为:

通常,前者称为正指标,后者称为逆指标,二者的含义有区别,但其经济意义一致。二者在数值上互为倒数。

第二,劳动生产率在其基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有各种不同的指标。如: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年劳动生产率、月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等等。

第三,劳动生产率指数是表明劳动生产率变动程度的指标,有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可变构成指数等于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之积。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四,劳动生产率变动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动所带来的生产经营成果;其二是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原因。

【例题】某公司所属两煤矿的资料如下:

劳动生产率 可变构成指数 报告期比基期 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

固定构成指数 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

使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

结构影响指数 由于职工结构变化使 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

解: ∑∑∑∑÷=0

00111T T q T T q =477.7÷380=125.71%

∑∑∑∑÷=00011

1T T q T T q

=477.7-380=97.7(吨/人)

∑∑∑∑÷=11011

1T T q T T q

=477.7÷438.46=108.95%

∑∑∑∑÷=11011

1T T

q T T q

=477.7-438.46

=39.24(吨/人)

∑∑∑∑÷=00011

0T T

q T T q

=438.46÷380=115.38%

=438.46-380=58.46(吨/人) 以上指标体系有如下关系:

125.71%=108.95%×115.38%

97.7吨/人=39.24吨/人+58.46吨/人

五、企业工资统计

(一)企业工资总额

工资是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它以价值形式体现着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活劳动投入。

企业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实际支付给全部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总额。企业工资总额也是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其统计应遵循国家的统一规定。

企业工资总额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标准工资;(2)奖金;(3)津贴和补贴;(4)加班加点工资;(5)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二)平均工资的计算和分析

平均工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人均工资额。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表明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是用平均工资指数来表示的。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指数既包括企业劳动者工资水平变动的影响,同时也包括工资水平不同的各部分劳动者结构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三个指数间的关系为:

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

(三)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研究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的基本指标是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工资相对增长系数是平均工资指数与劳动生产率指数对比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平均工资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反映了平均工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变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其实质是表明生产成果(产量或产值)的工资费用率的变动程度。

(四)平均工资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关系

研究平均工资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关系,采用的指标是实际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

实际工资是指以用货币工资能够实际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数量为标准的工资额。计算公式为: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平均工资)÷物价指数

实际工资指数表明用货币工资实际能购买到的消费品及服务数量的变动程度,能较确切地反映企业劳动者实际生活水平的变动状况。计算公式有两种:

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实际工资÷基期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指数=货币工资指数÷生活费指数

【例题】某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资料如下:

(1)计算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2)计算人均工资费用降低(或增加)额。

(3)分析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解:(1)劳动生产率指数平均工资指数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0.8549

(2)人均工资费用降低额

=报告期平均工资)11(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 =9500)8549

.011(-? =-1612.41(元)

实有设备利用率实有设备

安装率

已安装设备

完好率

完好设备

利用率

(3)工资相对增长系数为0.8549,小于1,说明该企业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企业在提高平均工资的同时,工资费用却有所降低,人均降低额为1612.41元。

六、企业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统计指标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单项价值较高(在规定限额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及其他物质资料。

不同经营性质的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方法和重点有着一定的差别。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工业设备在固定资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商品流通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分为房屋、仓库、营业设备、运输工具四类。

企业拥有固定资产的数量,既要从实物角度反映,也要从价值角度反映。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量指标

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量是在固定资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特点及经营管理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实物单位分别统计。

(二)工业企业的设备数量指标

工业企业的设备数量指标主要有实有设备、已安装设备、使用设备、完好设备四个范畴。

工业企业设备数量指标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期末设备数和设备平均数两种。

(三)企业固定资产价值量指标

固定资产价值量指标有三个: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和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

1、固定资产原值是指购买或建造各种固定资产时,实际支付的金额,以及以后改建或扩建所追加投资金额的合计。

2、固定资产净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额后的净额,也就是固定资产原值扣除因磨损而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以后余存的价值。该指标可以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表明企业固定资产的实有价值。

3、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是指在现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重新购建同样的固定资产所需要支出的全部金额。该指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但实际计算比较复杂,应用不很普遍。

企业固定资产总量指标有期末指标和平均指标两种形式。其平均指标应按序时平均法计算。常用公式如下:

七、生产性企业生产设备利用指标

生产性企业生产设备利用指标共分四类,即:数量利用指标、时间利用指标、能力利用指标以及综合利用指标。

第一,生产设备数量利用指标有如下四种:

完好设备利用率=完好设备中实际使用设备数

以上四个指标各有其意义,但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公式如下:

第二,生产设备时间利用指标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第三,生产设备能力利用指标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 ××

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

某类设备的产品生产能力

设备

数量

设备全年

有效工作时间

单项设备

生产能力= ××

第四,生产设备综合利用指标有两种形式:一是综合利用率指标,二是实际综合效率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设备能力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率

=设备实际生产效率×设备时间利用率

八、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工精产品生产能力是指工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在原材料、燃料供应充分,劳动力配备合理,以及设备正常运转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计算和确定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应将与该种产品生产有关的全部设备能力进行综合平衡。

(2)不应考虑原材料、燃料的供应,劳动力的配备以及厂外运输等条件的影响。

(3)企业应按原设计规定的或上级规定的产品方向及品种构成计算产品生产能力。

(4)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应就各种产品分别计算。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是各类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综合平衡能力。决定各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因素有设备数量、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和单项设备生产能力三个方面。而根据这三个因素可得到计算各类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一般公式,即: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变动及利用指标主要有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生产能力、本年减少生产能力、年末生产能力、全年平均生产能力以及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

九、原材料、能源统计的基本内容

原材料是指经过人类劳动而生产出来的劳动对象,是企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按其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原材料分为主要原材料(其作用是构成产品的实体)和辅助材料(其作用是起辅助作用,为帮助产品形成或为生产过程提供条件)。

能源是指能够产生或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等)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能源在产品制造中,既可作主要原材料也可作辅助材料。

原材料、能源对于企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是及时供应原材料、能源,以保证企业生产的需要;其二是节约使用原材料、能源,尽可能降低原材料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盈利。

原材料供应过程主要包括了四个基本环节:收入、消费、拨出及储备。与之相对应,原材料供应过程的总量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量、消费量、拨出量和库存量四个指标。四者

之间有如下的平衡关系:

十、原材料使用水平基本指标

反映原材料使用水平的基本指标有两个:一是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单耗),二是原材料利用率。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简称单耗,是指生产每单位产品平均实际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利用率的基本含义是合格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利用率的基本含义是合格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数量在原材料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二者的计算公式为:

单耗和原材料利用率虽然都反映了原材料的使用水平,但二者的角度不同,特点也不同。单耗从消耗角度表明单位产品消耗掉的原材料数量,越低越好;原材料利用率则是从利用角度表明已消耗的材料被有效利用的程度,越高越好。在实际应用中,单耗只能分别反映每种产品消耗原材料的水平,而利用率则可以综合反映不同产品对某原材料的总的利用程度。

十一、企业资金筹集统计

企业资金筹集统计主要有企业资本金统计和企业负债、所有者权益统计两个方面。

(一)企业资本金统计

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是企业的所有者实际投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的货币表现。

(1)企业资本金按照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以及外商资本金等。

国家资本金是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法人资本金是其他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个人资本金是社会个人或者企业内部职工以个人合法财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外商资本金是外国投资者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投资者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2)企业资本金按照筹资方式分为国家投资、各方集资或者发行股票等筹集的资本金。投资者可以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形式向企业投资。

现金形式投资也称货币资产,是投资者以现金或银行存款方式对企业的投资。

实物资产投资是投资者以实物形式对企业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无形资产投资是投资者以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形式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投资。

股票形式的投资是投资者以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而对企业投入的资本金,或者企业收到投资者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妆形式投入的资本。

(3)企业资本成本统计。资本成本是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利息、股利、发行股票、债券的注册费和代办费、向银行借款的手续费等。

反映资本成本的指标是资本成本率,计算公式为:

(二)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统计

1、企业负债统计

企业负债是指企业借入的资金,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除了自有资金以外,负债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企业负债按偿还期限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应付短期债券、预提费用等。

长期负债是企业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长期负债是企业为了解决长期资金占用的需要,如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增加固定资产等而筹措的债务。长期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长期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2、企业所有者权益统计

所有者权益也称产权,是指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所有权。

企业所有者权益按形成渠道分类,可以分为原始投入的部分和经营中形成的部分。原始投入部分包括国家、其他法人单位和个人向企业投入的初始资本及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发行所得部分,以及接受的各项捐赠等。经营中形成的部分包括企业从税后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所有者权益按经济内容分类,可以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投入资本指国家、各法人单位、个人及外商投入的资本金。资本公积金指资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资本公积金可以按照规定转增资本金。盈余公积金指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公益金。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净利润分配后的剩余部分,即净利润中尚未指定用途的,归所有者所有的资金。

十二、企业资产统计

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企业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企业流动资产统计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流动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它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并随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运行而不断改变其形态,周而复始地循环,形成流动资产的周转。

1、企业流动资产的总量指标

企业流动资产的总量是各种流动资产的总和。企业流动资产按其在周转过程中所处的形态不同,分为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预付款项、存货等。

货币资金是指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是指能随时变现,且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及其他投资,包括短期债券投资和短期股票投资。

应收预付款项是指因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与其他单位的往来款项所形成的债权,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预付待摊费用等。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资产,包括库存的、加工中的和在途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外购商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发出商品。

企业流动资产总量统计,通常从期末占有数和平均余额两方面考察。企业流动资产的期末占有数是一个时点指标,是指期末业占用的全部流动资产的合计数。企业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是指企业报告期每天占用流动资产的平均数,按序时平均法计算。

2、对企业流动资产的分析可以从偿债能力、支付能力、流动资产周转情况、流动资产利用情况、流动资产盈利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在这里主要介绍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个指标。

(1)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2)速动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可以反映短期债权人希望获得的企业流动资产总体的变现能力。

(二)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统计

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属于企业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已在第四节中介绍过,在这里简要说明其他长期资产,包括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1、长期投资是指企业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以及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2、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可长期使用的并能取得收益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3、递延资产是指本期不能一次性计入损益,应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企业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股票债券发行费用等。

4、其他资产包括特准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冻结物资、诉讼中财产等。

其他资产一般不参加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也不需要进行摊销。因而其他资产统计要与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分别进行计量。

十三、成本和费用统计

(一)成本和费用的含义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能用货币量度表现的各项耗费称为企业的费用。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称为产品成本。

费用是指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一定时期所发生的产品生产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费用是按期归集的,而产品成本是按产品对象归集的。费用包括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费用和不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费用,而产品成本只是费用中构成产品成本的部分。一种产品成本可能包括几个时期的费用,一个时期的费用可能分配给几个时期完工的产品。

企业在一定时期发生的所有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间接费用分配计人生产经营成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构成企业当期的制造成本。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当期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

费用与成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费用和成本的关系可表示为:

直接费用 间接费用

全部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

(二)成本和费用的构成统计

1、企业的制造成本又称为营业成本,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构成。

直接费用是可以按成本对象归集的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其他直接费用。 间接费用也称制造费用,指应当由产品和劳务的制造成本负担,但不能直接计入各产品制造成本的有关费用。间接费用应当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分配,分别计入相应产品的制造成本。

2、企业的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成本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

(三)企业成本的分析指标

企业成本的分析主要包括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和成本变动分析等。 制造成本

1、企业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企业全部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对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1)对企业全部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可用如下的公式:

产品实际成本比计划节约额=∑11Q Z -∑1

Q Z n 公式中:Z 1、Z n 分别表示单位产品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Q 1表示实际产品产量。

(2)对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计算与分析,可用如下的公式: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n n Q Z -∑n Q Z 0

公式中:Z 0表示可比产品基期单位成本;Q n 表示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对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需要计算可比产品实际成本指数:

分析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情况,可将可比产品实际成本指数与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单位可比产品成本水平和产品品种结构的影响。

2、企业产品成本变动分析,可以就某种产品进行考察,也可以就全部可比产品进行考察。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其源泉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其源泉 ——基于中国2000—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的估算 曲明 摘要:本文对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进行了全面测算。结果表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这一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而非要素投入驱动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源自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生产率的进步,并没有从产业结构转换上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所放缓,而后起的中西部地区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此看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源泉已逐渐耗尽,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产业升级,经济增长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我们在赞叹这一成就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和了解这种高速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为今后更长期的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动力。本文采用劳动生产率作为切入点来思考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之所以选定这样的角度是因为持续的人均产出的增长始终是经济长期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有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态势对我国的经济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我国曾经是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的转移逐渐枯竭,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劳动力供给是丰富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采用多劳动少资本的技术结构是符合其资源情况的。正是如此,我国制造业在近年来依赖充足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得了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并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力资源并不是无限充足的,劳动要素价格也不是永远低廉的。伴随着中国人口的低生育和老龄化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枯竭,如果经济发展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增量需求,就会引起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上升。为了了解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变化,本文利用2000-2007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计算近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进而分解出其增长源泉,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的特点作出客观的判断,进而对今后我国劳动生产率乃至总体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探讨。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生产 制度工作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 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 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 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以上是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主要是反映出勤率的情况。 【例题】某企业4月份平均每日生产工人人数为100人,该月公休节假日数4天,每天制度工作日长度8小时。根据4月份考勤记录和工时记录得到:缺勤工时数800工时,停工工时数200工时,非生产工时数300工时。试计算时间利用指标。 日历工时数= ×日历人数× =100×30×8=24000(工时)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24000-100×4×8=20800(工时)

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分析_纯技术效率

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分析_纯技术效率 论文导读::本文应用DEA分析方法,使用2001-2008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的农业面板数据测度我国农业TFP增长,同时考查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对各省份农业TFP及其构成的影响,并对影响的显著性进行了假设检验。不考虑各省份之间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差异会导致低估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同时也会高估技术进步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论文关键词: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传统的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Solow(1957)余值法,即从农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到全要素生产率[1]。但这种方法却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到技术无效率(TechnicalInefficiency)的情形;二是设定了农业生产的具体函数形式;三是Solow余值法不能将TFP增长进一步细化,从而使得TFP成了一个庞杂的概念。 受Debreu(1951)和Koopmans(1951)启发[2] [3],Farrell(1957)首次将农业生产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4]纯技术效率,Boles(1966) [5],Bressler(1966) [6],Seitz(1966)和Sitorus(1966)将Farrell 的现代线性规划方法应用到农业增长研究中[7] [8],最终启发了以Charmes,Cooper和Rhodes(1978)为代表人物的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研究[9]。运用DEA方法测量农业TFP增长较之随机前沿分析(SFA)

202、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趋同或趋异的非参数分析

第25卷 总第106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5,Su m No.106 2007年 第1期SC I ENCE?ECO NOMY?S OC I ET Y No.1,2007 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趋同或趋异的非参数分析 杨文举1,龙睿贇2 (1.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产业经济研究院;重庆 40067; 2.重庆工商大学教务处,重庆 400067) 摘 要:运用动态分布法对中国29个省市区在1985-2003年间的区域劳动生产率差距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并没有出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预期的水平趋同现象,而是出现了中间层弱化和两极强化的“U”形差距扩大化现象。如果任由经济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差距将会以比目前略有缓解的两极分化而告终。 关键词:区域劳动生产率;趋同;动态分布法;转移概率矩阵;遍历分布 中图分类号:F24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2815(2007)0120054204 The Convergence or D i vergence of Reg i ona l Labor Producti v ity i n Ch i n a A Non2ram etr i c Ana lysis Y ANG W en2ju1,LONG Rui2yun2 (1.Econo m y and T rade Colleg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 m y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 usiness U 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2.Teaching A ffairs O ffic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 usiness U 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gi onal labor-p r oductivity gap of Chinese29p r ovinces fr om year1985t o2003with dyna m ical distributi on app r oach,the results are that it does not exist the level-convergence phenomenon of neo-classical theories‘hypothesis but appears a kind of enlarged gap which likes a“u”shape and is drived by both the weakened m iddle layer and the intensified bi m odal.I f we let it be like that in the future,the regi onal labor-p r oductivity gap of China will end up with a little alleviated polarizing. Key words:regi onal Labor p r oductivity;convergence;dyna m ical distributi on app r oach;transiti on Pr obabilityMatrix;ergodic distributi on 一、引言 中国作为最近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绩效最为卓著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举世瞩目的关注,有“中国的奇迹”之称。然而,伴随着经济的显著增长,其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产业(或行业)差距等的扩大也如影随形,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对不平等的关怀是所有道德哲学的共同特征,而且还在于对其进行探究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均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如,通过对诸多差距问题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可以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合理预期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等;通过对中国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充实发展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国际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等的相关内容;通过对中国这一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有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等。 目前,关于中国地区差距问题的研究文献纷繁,方法各异,结论众多。综观既有文献,基本结论几乎一致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主要指三大地带)间差距先后经历了 收稿日期:2006207211 基金项目: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适宜技术理论与地区经济差距: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杨文举(1978-),男,苗族,湖北利川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学生:寻小枚8 指导老师:李杨 国外研究现状 一、农业全要素定义的研究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QT.Baonon、M.R.Cooper 和A.R.Brodell等人提出,它是一个综合测算农业经济效率的理论和统计指标。直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乔治·施蒂格勒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明确定义。琼·肯德里克指出之所有要衡量全部投入量的使用效率或衡量生产率的变化是因为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生产率的变化有所影响,而产量和某一特定投入劳动量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部分生产率,并不能完全表达生产率的变化。 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研究 Tim J. Coelli和 D. S. Prasada Rao(2005)采用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占世界人口和农业产量的主要部分的93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出和生产率水平。发现在全球性的框架内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收敛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发散。文章还考虑到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影子价格和价格股,检查了他们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合理性[1]。Tim Coelli、Sanzidur Rahman和Colin Thirtle(2003)用随机生产边界模型来分析孟加拉国从1960-1991年16个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革。研究表明,技术遵循U型变化,技术效率下降和技术进步缓慢的综合效应就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0.23%的速度下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依赖于绿色技术革命和农业科研投入[2]。 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应用的研究 随后Grilliches 和Alston 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1992 年Jorgenson 和Gollop 对美国私人非农经济部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3]。Antonio Flavio Dias Avila和Robert E. Evenson(2010)通过计算出来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资金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资本联系紧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资本的支持,而技术资本需要长达20-4-年的投资[4]。Stephen M. Miller和Mukti P.

农村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利用199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就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6.05%,且该影响作用存在省际地域差异,东、中、西部依次增大,说明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实证分析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Factor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mpact factor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using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from 1990 to 2010 to make an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f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creases by 1%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will increase by 6.05%. The impact also has regional differences,namely,the impact grows in the sequence of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which show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backward areas. Key words:agricultural labor force;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empirical analysis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GDP占比处于下降趋势。2010年农业GDP为36 941亿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 919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农田无人耕种现象日趋严重,留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未来无人种田”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Lewis[1]认为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能够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周英[2]也认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薛国琴[3]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陈来等[4]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必须通过加大投资、进行制度创新、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来缩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还有一些学者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入手,认为除了增加对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外,促进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化进程也十分重要[5,6]。 已有文献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本研究将从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化肥使用强度、复种指数等角度,研究农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劳动生产率1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时,经济增速也加快;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时,经济增速亦减缓。劳动生产率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 从1996-2015年20年的数据来看(见表1),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变动大概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单位劳动产出2大幅提高。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仅有1535美元,此后逐年稳步提高,至2015年已提高到7318美元,增加了近4倍。 二是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为8.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5-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2%和13.1%,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三是持续增长、波动较小。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达到高峰,增速为13.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增速略有回落,但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采用2005年不变价,下同。 图1 我国劳动生产率及增长率变动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 二、与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发现,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单位劳动产出水平大大高于我国,但增速持续回落。我国虽然单位劳动产出水平较低,但增速较快。这也反映出我国经济较有活力,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与世界、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印度1996-2015年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发现,最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劳动生产率增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1.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全炯振,2009)使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本文主要结论是:1978~2007 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7%,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严重背离。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阶段性),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按照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顺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物质要素投入贡献之后的“余值”,在这个“余值”中还包括没有识别(或者根本无法识别)的一些引起产量变化因素的作用,所以,只能相对衡量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程度。 Malmquist指数是用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专门指数,并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下,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假设下,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考察——对基础数据的修正和两种方法的比较(赵文、程杰,2011)本文使用索罗余值法和T?rnqvist-Theil 指数法,在修正投入和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1952~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1985~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1.7%,并没有高速增长的特征。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增长主要是由投入驱动的,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这种农业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1992~2007 年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王珏等,2010)运用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2~2007 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因素、土地利用能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和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电力利用水平、自然环境、需求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总体上看,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趋势。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4%,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3.3%和西部地区的-6.0%。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各地区技术效率则存在着普遍的下降趋势。全国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

从劳动生产率看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及政策

从劳动生产率看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及政 策 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所伴随而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举世瞩 目的。正如世界银行在《中国2020》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正从一个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正从一个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左右初步完成上述两个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 一、中国改革时期经济增长的特点及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综合西方文献所给出的结论,改革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保持在8%左右。2000年GDP 相 当于1980年的6倍以上,达10000亿现价美元,列世界第六位。按PPP(实际购买力)法计算,则中国2000年GDP约达42000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全方位性,从沿海到内地,增长速度都是空前的。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如果把中国的三十个省份作为独立经济体,那么在1978和1995年间,世界上二十个增长最快的经济全部在中国。第三,屮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平均每年的贡献约30% (1978-95)。也就是说每年8%的增长有2. 4%来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二、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的启示 那么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们理解中国改革时期经济增长的特点有什么启示呢?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试图以西方经济学中的行为模型来指导前指令性经济国家的转型,诸如,以市场为前提的新古典经济学厂商模型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产权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与模型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行为,但它们在转型经济国家的应用确实不是很成功甚至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如前苏联。实际上,这些理论在中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但在改革初期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日历天数和 报告期每天实有人数之报告期平均人数= 2 )(本期期末人数本期期初人数上期期末人数或+=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生产管理知识)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第2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古典贸易理论以李嘉图(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但在此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李嘉图之前的主要贸易理论。2.1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流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的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其主要观点在于:贵金属(金银)是唯一的财富,因此国家富强的标志在于金银的多寡;反映在国际贸易上,一国走向富强的根本手段在于保持出超(出口大于进口)。 由于全世界作为一个封闭经济,其贸易必须平衡,因此一国出超必有他国入超,因此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更富强必以他国更贫弱为代价。 与重商主义者相反,自从亚当·斯密之后直到现在,人们衡量国家财富并不主要以金银的存量,而是以商品生产能力、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等。 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但是,即使以现代观点看来,重商主义至少也有以下三个可取之处。(1)重商主义文献多是献给当时统治者的,有了更多黄金,统治者可维持更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以占领更多的殖民地。(2)一国流通中黄金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商业更增活力;(扩张性

货币政策)(3)鼓励出口,抑制进口,国民收入增加,失业率降低。(积极财政政策) 2.2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斯密(Adam Smith )认为,国际贸易并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相反,国际贸易应该是互利的(mutually beneficial)。斯密是从他的绝对优势理论展开对此的论述的。 当A 国在商品X 上的生产率较B 更高,则称A 国在商品X 上具有比较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以X a 表示A 国在X 商品上的生产率,而X b 表示B 国在X 商品上的生产率,那么如果A 国较B 国在商品X 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X X a b > 绝对优势还可以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来表示。 我们以一个221??模型来说明绝对优势理论。所谓221??,是指我们的模型只涉及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和一种要素。 假设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是小麦(单位:bushel )和布(单位:yard),一种要素指劳动(单位:man-hour )。下表表示一单位劳动能够生产的小麦和布。 表2.1

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及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5月/13日/第010版 农村现代化 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及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规模经济发展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课题报告执笔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周群力博士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生产出现了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资本不断深化和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等特点。我国的农业生产成就巨大,但也存在着生产成本高、利润薄等问题,亟须提高生产效率,逐渐从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发生了巨大变化 1.土地流转加快。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全国土地流转比例很小,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资料,1984—1992年间完全没有转让过耕地的农户比例达93.8%。到2003年时,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全国20842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1%。近年来,全国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14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4.03亿亩,是2010年的2.16倍。2014年农地流转总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32%,比2010年提高15.65个百分点。 2.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增加。 土地流转加快的同时,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也在增加。截至2013年底,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 2.26亿户,占家庭承包户总数的85.96%以上,经营耕地在10亩以上的农户已经占到14.04%。在经营规模扩大的类别中,10亩—30亩和30亩—50亩两个组别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0.28%和2.55%,到2014年,尽管经营50亩以下的农户仍占绝大多数(98.71%),但经营50亩以上的农户比例在持续上升。 3.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深化。 2014年,我国农用机械总动力是107600万千瓦,是1978年的9.16倍,是2003年的1.79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动力由2003年的3230万千瓦上升到2012年的14437万千瓦,增长了346.97%,而小型拖拉机动力在同期只增长了33.7%,这也反映了近年来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势头迅猛。农村用电量也从2003年的3433亿千瓦时上升到2014年的8884亿千瓦时,增长了158.78%。相应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不断减少,2003年至2014年,一产就业人员从36204万人下降到22790万人,减少了37.05%。 4.经营主体趋于多元。 从流转土地来看,土地承包的接包主体趋于多元化。2014年,在全部流转耕地中,流入农户的比例占58.31%,土地向其他主体的流转依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占21.84%,企业占9.68%,其他主体占10.17%。与2010年相比,2014年流入农户的土地比例下降了11.04个百分点;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比例上升了10.01个百分点;流入企业的土地比例上升了1.62个百分点;流入其它主体的土地比例降低了0.58个百分点。 从耕地经营的整体格局来看,农地经营正在从农户单一主体向农户与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多主体共营转变。在经营主体中,农户虽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其经营的面积与比例都在下降,2010至2014年,农户的耕地经营面积由12.15亿亩下降到11.61亿亩,下降了4.44%,农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2011-07-13 16:32:22| 分类:会计实务|字号订阅 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它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 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农业竞争力(标注版)

努力提高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是大国农业。在“十三五”时期,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才能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也是应对农业发展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需要。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要求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依然是短板,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从国际看,发达国家和地区越来越注重提高农业竞争力,通过调整法律和政策逐步取消对农业的直接补贴,转而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领域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其竞争力、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应尽快补齐农业短板,努力提高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先给出农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再分国内国外两个层面论述必要性。学会论证的思路和角度,以后写文章不妨也从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切入论述) 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 《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中全会后,这已是经典必背的表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 之所以要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是因为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随着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其多功能性日益明显。现代农业既要发挥传统的生产功能、保障粮食供给,又要发挥生态环保、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不仅仅是种地哦),促进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在融合),更好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因此,应加快转变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类产业、各种经营模式的比较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大力应用先进科技 《建议》提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现阶段,先进科技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6%(科技创新的例子!)。过去我们对农业科技更多强调的是良种良法等生物技术,今天提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和大力应用先进科技,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过去的认知范围。 就生物技术而言,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优化农畜品种,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应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达到高产、优

从劳动生产率看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及政策(一)

从劳动生产率看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及政策(一) 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所伴随而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举世瞩目的。正如世界银行在《中国2020》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正从一个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正从一个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左右初步完成上述两个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 一、中国改革时期经济增长的特点及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综合西方文献所给出的结论,改革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保持在8%左右。2000年GDP相当于1980年的6倍以上,达10000亿现价美元,列世界第六位。按PPP(实际购买力)法计算,则中国2000年GDP约达42000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全方位性,从沿海到内地,增长速度都是空前的。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如果把中国的三十个省份作为独立经济体,那么在1978和1995年间,世界上二十个增长最快的经济全部在中国。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平均每年的贡献约30%(1978-95)。也就是说每年8%的增长有2.4%来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二、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的启示那么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们理解中国改革时期经济增长的特点有什么启示呢?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试图以西方经济学中的行为模型来指导前指令性经济国家

的转型,诸如,以市场为前提的新古典经济学厂商模型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产权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与模型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行为,但它们在转型经济国家的应用确实不是很成功甚至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如前苏联。实际上,这些理论在中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但在改革初期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改革一方面尽量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成果,但另一方面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采取了相对谨慎的做法。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描述性模型的确在对中国经济的经验研究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Solow增长模型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Solow增长模型是建立在资本,劳动和产出之间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基础上的。该模型显示在资本劳动比很低的国家(如中国),资本投入的增加会大幅度增加人均产出。另外,技术进步也会通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人均产出。中国二十年来的实践与该模型的结论是相当一致的。据世界银行的估算,197895年间,中国经济实物资本存量年平均增长8.8%,而劳动人数增长为2.4%。资本存量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由农业向工业的高速经济转型以及迅猛的技术进步。其最终结果导致人均GDP在改革后的18年里翻了两翻。Solow增长模型里面所提及的资本增长,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讲也就是指工业化投资。由于工业化需要积累大量的资本,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保持一个高储蓄率用于进行对基础工业的投资。Solow增长模型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资本稀缺的工业化初期,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