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一)
第一讲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36
重商主义
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土地已经不是 社会财富的根本代表,重商主义认为,金钱是 唯一的社会财富象征,除了开采金、银矿之外 ,只有国际贸易是一国增加财富的重要来源, 因为国内贸易只是现有财富在不同国人之间的 分配,一个国家为了发展生产,发展贸易,就 应该实行国家干预经济,鼓励贸易顺差的发生 。因此,重商主义认为,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 。
第一讲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26
*
在一般均衡框架下,随着相对价格的变化, 消费者的真实收入也随之变化。
Y
X
27
*
Y 需求曲线
X
第一讲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28
*
Y
X
第一讲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29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均衡条件:
1、生产达到均衡 MRT=Px/Py—边际转换率(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
格 2、消费达到均衡 MRS = Px/Py——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 3、市场出清 Xc = Xp,Yc = Yp——两种商品的生产等于消费
第一讲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第一讲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重商主义
1)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Stanford (2)晚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 代表人物Thomas.Mum 托马斯.孟 (1571-1641)
Y
X
来自生产效率线,每一点上都实现 了生产过程的最优化。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给定的技术水
平和要素总量条件下的产品供给能力。 反映X和Y的最大可能供给量的组合。
克鲁格曼国经第十版课后习题03-04

最后一位工人的边际产量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问题
1 起初,本国雇佣了11名工人,而外国只雇佣了3名工人,分析劳动力从本国向 外国自由流动对两国就业、生产、实际工资和土地所有者收入的影响
2.起初,本国雇佣了11名工人,而外国只雇佣了3名工人,现假定外国的移民政 策只允许本国的2名工人进行移民,计算这2名工人的流动对产量和以下5个群 体收入的影响:
0
0.0
0.0
部门1
MPL P* MPL
(P=10)
部门2
MPL
P* MPL
(P=20) (P=13)
10
25.1
39.8
1.51 15.1 1.59 31.8 20.67
20
38.1
52.4
1.14 11.4 1.05 21
13.65
30
48.6
61.8
1.00 10.0 0.82 16.4 10.66
解答 2
P2xMPL2=2xMPL2 P1xMPL1=1xMPL1
• 由于产品1的劳动投入+产品2的 劳动投入=100,工资率为两部门 的边际收益相等处,从表和图可 以看出在产品1劳动投入为30, 和产品2在劳动投入为70时,两 部门边际收益均为10,所以工资 率为10,劳动配置:产品1为30, 产品2为70;两部门的产量:Q1 = 48.6,,Q2 = 86.7
问题
1. 说明本国资本供给的增加对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影响 2. 在同一幅图上画出本国和外国的相对供给曲线 3. 如果两国国家开放贸易,会是什么模式?说明贸易对两个国家
三种要素的影响
解答 1
产品1生产函数 QF ‘=QF’(K, LF) QF =QF(K, LF)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法则2.1 引言本章要简要回答的问题是:⑴什么是贸易基础,以及什么是贸易收益?可以推测,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一样,只有当其能从贸易中获利时才会自愿从事贸易。
⑵什么是贸易模式?也就是说,对每个国家而言,哪些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被用来交易,各国都出口和进口哪些商品?2.2 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可以说是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
而在一些国家如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及荷兰,国际贸易方面的著作要早于这个时间。
也就是17-18世纪,出现了后来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
简而言之,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
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尽所能鼓励出口,不主张并限制商品的进口。
然而,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国同时出超,而且一个时点上金银总量是固定的,一个国家的获利是基于其它国家的损失。
因此,重商主义者鼓吹的是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冲突的(案例2.1)。
值得注意的是,重商主义者用国家所拥有的稀有金属来衡量国家的财富(称为“重金主义(bullionism)”)。
相对而言,如今我们是以可用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本、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多少来衡量国家财富的。
这些有用的资源越多,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多,一国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
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鼓吹经济民族主义,因为他们认为一国只有在它国损失的前提下才能获利,即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零和博弈)(zero-sum game)。
(零和游戏:如玩扑克牌时,一人所赢得的数目恰好等于其他人所输掉的数目。
)重商主义者认为经济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制造业、农业和外国殖民地。
他们把商人看成是对经济体系顺利运行起关键作用的一个集团,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
2-比较优势理论

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假设小李和小张每周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论文打 印和熨整衣服。
1、小李打字快而小张熨整衣服快
小李打印论文30分钟一篇,熨整衣服你需要10分钟一 件;小张打印论文1小时一篇,熨整衣服只需要5分钟一件。 假如他们都采用论文打印、熨整衣服、论文打印、熨整衣 服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时间。 他们在1个小时内的总产出如下表所示:
分工前:
小李 小张 合计
论文
1篇 1篇 2篇
衣服 3件
3件
分工后: 小李 小张 合计
论文
2篇
衣服
5件 2篇 5件
在第二种情况中,小李打印论文和熨整衣服均具有绝对优 势,但在打印论文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小李打印论文的机 会成本比小张低,所以小李打印论文,而小明熨整衣服,总 产出最大。
例:假设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是小 麦(单位:bushel)和布(单位:yard),一种要素 指劳动(单位:man-hour)。 下表表示一单位劳动能够生产的小麦和布。 U.S. 6 4 U.K. 1 5
比较优势的概念
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机会成本相对低的产品上, 贸易会对双方国家都有利。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南美玫瑰具有相对低的机会成本。 在美国电脑具有相对低的机会成本。
通过比较两个国家在玫瑰和电脑上的生产可以看 到贸易使双方都受益。
比较优势的概念
表 2-1: 生产上的假定变化。
比较优势的概念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 于在其他国家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 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表 2-1的例子说明了比较优势的原则:
分工前:
小李 小张 合计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一、劳动生产率介绍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者所创造产出的数量或价值。
它是衡量经济效率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也随之增加。
这种提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创新和改善工作条件等方式实现。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包括提高经济增长率、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实际工资和改善生活质量等。
二、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中。
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家或地区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而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并使得各国在贸易中互利互惠。
三、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是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比较优势。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时,它在生产特定产品或提供特定服务方面可能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这使得该国或地区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以更低的成本出售其产品或服务,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比较优势则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时,它会集中资源和技术创新于该领域,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种集中资源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促进劳动者技能的提升,提高生产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的应用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的概念在实际经济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1.贸易政策: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政策来促进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例如,减少关税和贸易壁垒可以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利用其比较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劳动力培训: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

实用文档
1765-1766年在法国巴黎期间,斯密批判性地借鉴重 农主义学派,沿着英国传统的道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上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同爱尔维修结识后,斯密又将 其关于新伦理的思想用于政治经济学,创造了关于人的本 性和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概念,成了古典学派观点的基础。
1740年,他又进入牛津大学深造,闭门苦读了六 年。由于某些政治事件的原因,斯密不得不于1746年回 到楷考第。之后,他经常到爱丁堡作讲演,内容涵盖法 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这时,斯密开始对政治 经济学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
实用文档
到了五十年代,斯密就提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 思想。从1751年开始,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连续任教 十二年,先后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即社会科学), 颇受学生欢迎。在这段被他称之为“一生中最幸福的 时期”中,斯密参加了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活动(被称 为“俱乐部人”),而且,他每年总要到爱丁堡呆上 二至三个月,宣扬他的经济自由思想。他曾在讲演中 说道:“应该让人的天性本身自然发展,并在其追求 自己的目的和实施其本身计划的过程中给予它充分自 由……”
请思考:这个例子能够给予我们什么启发?
实用文档
• 比较成本学最早是由托伦斯于1815年在《论对 外谷物贸易》中提出,李嘉图于1817年在《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加以完善和发展。
实用文档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1772-1823)
实用文档
大卫·李嘉图所受的学校教育不多,14岁就开始 跟随父亲在交易所做事。后来,因婚姻和宗教问题与 父亲脱离关系,自己经营交易所,干得非常成功,25 岁就拥有了2,000,000英镑的财产。功成名就后,他利 用空闲时间学习了自然科学;而斯密的《国富论》又 引导他开始关注经济问题。最终,他在分析、批判前 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提出的问题,将经济 理论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2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的概念
• 情人节美国对玫瑰的需求达到大约1000万 • 在冬季美国种玫瑰是非常困难的.
– 需要用温室. – 在能源资本劳动力的成本是巨大的.
• 为了生产冬季玫瑰,就不得不少生产其他 产品,如计算机。
4
比较优势的概念
•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 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 本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相对依赖于本国对外国 的工资率。
• 第一,本国劳动相对外国劳动的价格升高,本国产 品的相对价格也会升高,世界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 求就会减少。
40
多种产品的比较优势
– 本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相对依赖于本国对外国 的工资率。
• 第二,本国的工资上升之后,本国生产的产品种类 会减少,外国生产的产品种类会增加,这进一步减 少了对本国劳动的需求
aLCQC + aLWQW = L
– 从我们的前面的例子, 我们得到:
QC + 2QW = 120
14
单一要素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
图 2-1: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本国葡萄 酒产量, QW (加仑)
P L/aLW
o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用葡萄酒衡量 的奶酪的机会成本
F L/aLC 本国奶酪 产量
, QC(磅)
15
• 机会成本表示为PPF的斜率 • 在此为aLC/aLW
• 假定我们处在一个经济体系(我们称之为 国内)。在这个经济体系中:
–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 只有两种产品能生产(葡萄酒和奶酪). – 每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是固定的. – 每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 – 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
12
单一要素的经济
第2章李嘉图模型

共计
3斤
3尺
6单位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7
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优点:
a)揭示了两国之间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两国之间 存在绝对成本差异 b)反映了按绝对优势分工,参与者都获得更多利 益这样的规律
缺点
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 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优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
经 邦
济 世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28
三、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数字例子
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奶酪的相对价格, PC/PW
从我们的前面的例子, 我们得到: QC + 2QW = 120
经 邦
济 世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21
二、单一要素经济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本国葡萄 酒产量, QW (加仑)
aLCQC + aLWQW = L
Qw aL C L Qc aL W aL W
L/aLW
P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用葡萄酒衡量 的奶酪的机会成本
济 世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16
一、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 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 势。 在南美玫瑰具有相 对低的机会成本. 万支玫瑰 万台计算机 在美国电脑具有相 对低的机会成本. -1000 +10 美国 通过比较两个国家 +1000 -3 南美 在玫瑰和电脑上的 0 +7 合计 生产可以看到贸易 使双方都受益
经 邦 济 世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26
三、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供给:如奶酪的相对供给,等于在给 定的相对价格下,两国奶酪的总供应量除以
葡萄酒的总供应量,(QC + Q*C )/(QW + Q*W)。
相对需求:也是一个类似的概念。
奶酪的相对价格, PC/PW
a*LC/a*LW
RS
aLC/aLW
资率等于1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
同理可得:wW = PW/aLW 。
• 当wC=PC /aLC>wW = PW/aLW ,劳动力流向奶
酪部门。此时PC /PW >aLC /aLW,即奶酪的相
对价格超过其机会成本,该国就会专门生产 奶酪。
• 只有当PC / PW = aLC /aLW,即奶酪的相对价
--如美国生产1000万支玫瑰的资源可以生产10 万台电脑,则1000万支玫瑰的机会成本就是10万台 电脑。同理,10万台电脑的机会成本就是1000万支 玫瑰。
• 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 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具有比 较优势。
--这种机会成本的差异给世界生产提供了 一个进行互利性重新组合的可能性。
平决定)。 – 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利润为零)。
•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
--如果:aLW = 2,表示1加仑葡萄酒需要2个 小时劳动; aLW = 1,表示1磅的奶酪需要1个 小时劳动。
• 李嘉图指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
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 生产可能性
--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表示产品替代的情况。 --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在某
RD
RD'
Q'
L/aLC
L*/a*LW
奶酪的相对产量,
QC + Q*需求
• 相对供给曲线RS推导(aLC /aLW < a*LC /a*LW):
(1)当PC / PW < aLC /aLW ,两国的奶酪供给为零,
都只生产葡萄酒。
(2)当PC / PW = aLC /aLW ,本国生产奶酪和葡萄酒
• 李嘉图模型依据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
--这些技术不同反映到劳动生产率的不同。
比较优势的概念
• 资源具有稀缺性,用来生产一种产品,就不能用来
生产其他产品,则产品间具有替代性。如美国为了 生产冬季玫瑰,就不得不少生产其他产品,比如计 算机。
• 机会成本
--衡量的是生产某种产品所耗费的同样资源如 果用来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产出数量。
F 奶酪产量, QC
(a) 本国
P*
T*
奶酪产量, Q*C
(b) 外国
图2-4 贸易扩展了消费可能性
• 贸易所得的具体例子 p24-25
表2-2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奶酪
葡萄酒
本国 aLC=1小/时磅 外国 a*LC =6小/时磅
aLw=2小时/磅 a*Lw=3小/时磅
1.确定世界市场均衡时奶酪的相对价格。
• 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
aLCQC + aLWQW ≤ L
• 单一生产要素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
多生产1磅奶酪需要多投入aLC人小时的劳 动,1人小时的劳动可以生产1/aLW加仑的葡 萄酒,则多生产1磅奶酪需要少生产aLC /aLW 加仑的葡萄酒,此即用葡萄酒衡量的奶酪的
机会成本。
tag(a)=
--比较优势原则: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并出口 机会成本相对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贸 易会对双方国家都有利。
单一要素经济
• 假定我们处在一个经济体系(称之为国内). 在
这个经济体系中:
–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 只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w和奶酪c)。 – 每个国家的劳动供给L是固定的。 – 每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aLi是固定的(由本国技术水
产率之间。
证明:
aLC/aLw= PC /Pw < PC/p*w <P*C/p*w =a*LC/a*LW
代入上式有:
(1/aLw)/(1/a*LW)<wC / w*w <(1/aLC)/(1/a*LC)
• 恰恰是因为相对工资率存在于不同的相
对生产率之间,使得两国各自在一种产 品上拥有成本优势。
• (1/aLw)/(1/a*LW)<wC / w*w <(1/aLC)/
– -首先,可将贸易看作一种间接的生产方法。
1× PC = Pw ×Xw → Xw= PC /Pw
本国1小时可生产1/aLC磅奶酪,可换得(1/aLC)
(PC /Pw)加仑葡萄酒。 当(1/aLC)(PC /Pw)>1/aLw 或PC /Pw>aLC/aLw
间接生产葡萄酒比直接生产多。
--另外是研究贸易如何影响两国的消费可能性。 贸易扩大了两国的消费选择的范围,使
种产品(如奶酪)的产量给定时,另一种产品 (如葡萄酒)的最大可能产量 。 或者表明这 种经济状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不同产品组合。
本国葡萄 酒产量, QW (加仑)
P L/aLW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用葡萄酒衡量 的奶酪的机会成本
a(
F
L/aLC 本国奶酪 产量 , QC(磅)
图2-1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 比较优势是如何决定的?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帮助我们了解国家 间的差异如何决定贸易模式,即一个国家 出口什么和进口什么。
表2-1 假定的生产变化
万支玫瑰 万台计算机
美国 南美 合计
-1 000 +1 000
0
+10 -3 +7
– 在南美玫瑰具有相对低的机会成本。
– 在美国电脑具有相对低的机会成本。
一样,外国只生产葡萄酒(L/ a*LW ) ,曲线RS在
aLC /aLW 水平段。 (3)当a*LC /a*LW > PC / PW > aLC /aLW ,本国只生产
奶酪(L/ aLC ),外国只生产葡萄酒(L/ a*LW )。 (4) 当PC / PW = a*LC /a*LW ,本国只生产奶酪,外
外国葡萄 酒产量,
Q*W(加仑)
L*/a*LW F*
F
+1
P*
P
L*/a*LC
外国奶酪产量,
Q*C (磅)
• aLC /aLW < a*LC /a*LW表明,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比本国的陡。
• 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
--一旦进行国际贸易,产品价格就不再单纯 由国内的因素决定。产品将流动直到两国商 品的相对价格相等。
(1/a*LC)
--对本国而言,奶酪的高劳动生产率超 过了奶酪高工资的影响,因而本国奶酪 仍拥有成本优势。
对比较优势的误解p26-29
• 误解一: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
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 中获益。--贸易的获益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 绝对优势。
• 误解二:外国低工资的竞争是不公平的,会损
第2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
本章结构
• 简介 • 比较优势的概念 • 单一要素经济 • 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 对比较优势的误解 • 多种产品模型中的比较优势 • 运输费用和非贸易品 • 结论
简介
• 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的两个原因:
(1)在气候、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上的差异。
(2)试图获得生产上的规模经济。 --这有助于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得消费可能性曲线突破生产可能性边界。
• 消费可能性边界(consumption possibility
curve)指的是在给定其他商品数量不变的情 况下,一国可以消费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 在不存在贸易的情况下,消费可能性曲线和生
产可能性曲线是一致的。
葡萄酒产量, QW T
P
葡萄酒产量, Q*W F*
格等于其机会成本时,该国才会同时生产奶 酪和葡萄酒。
• 由上可得: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
价格等于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 模型的假设:
– 世界有两个国家 (国内和国外)。 – 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 (葡萄酒和奶酪)。 – 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 – 劳动的供应在每个国家都是固定的。 – 每个产品上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 – 劳动在两个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 所有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 所有带星号的变量指的是外国。
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外国的低工资率 与本国是否从贸易中获利的问题并没有多大关 系。
• 误解三:低工资国家参与贸易会受到剥削并使
其福利恶化。--拒绝交易只会导致国内工资 购买力降低。
• 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96年到2003年,中国
对美国贸易顺差为2291.8亿美元。据美国摩 根士丹利公司提供的数字,在这8年期间,物 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不仅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 6000多亿美元,而且使美国制造商降低了成 本和控制了通货膨胀。
国生产奶酪和葡萄酒一样,曲线RS在 a*LC /a*LW水平 段。
(5)当PC / PW > a*LC /a*LW ,本国和外国都只生产奶
酪,葡萄酒产量为零,曲线RS为无穷大。
• 相对需求曲线RD推导:
由于替代效应,随着奶酪的相对价格PC / PW
上升,对奶酪的需求下降,对葡萄酒的需求上升, 由此奶酪的相对需求下降。
• 假定本国在生产奶酪上拥有比较优势:
aLC /aLW < a*LC /a*LW
• 需要注意的是,确定本国是否有比较优势涉及
所有四个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
• 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各国的奶酪对葡萄酒的相
对价格由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