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都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都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都市文化中国历史悠久,城市发展与都市文化亦随之演变。

古代中国的城市并非简单的居住区,而是充满活力、繁荣兴旺的文化中心。

通过了解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都市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早期的城市以都市文化为中心,政治和文化集中在城市中心。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首府临淄,就是一个典型的都市文化中心。

在那个时代,政治家、学者和艺术家都聚集在城市中,举行各种演讲、辩论和文化活动。

这些都市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在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城市发展得更加迅速,政治与经济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了皇宫。

然而,这并没有使城市失去文化的力量。

汉朝的都市文化非常繁荣,各种学校、书院和文化机构在城市中涌现。

汉代的洛阳、长安等大城市成为学术和文化繁荣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学者和艺术家前往交流学术和艺术。

随着古代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也开始发展起独特的特色与文化。

唐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和都市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长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数百万居民。

唐代的长安城内各类商业设施、酒楼和娱乐场所林立,成为了综合商业和文化中心。

此外,从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使得各种外来文化和商品涌入长安,进一步丰富了唐代都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和都市文化也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使得许多寺庙建立在城市中心,成为了文化交流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例如,南京的栖霞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每年吸引着众多信教的人群前来朝拜和参加佛事活动。

寺庙既是宗教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都市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教育和艺术的重视。

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公立图书馆和艺术学院,成为人们学习和艺术创作的场所。

这些学院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知识和艺术指导,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的都城演变规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密切相关。

自商代以来,中国古代都城的演变经历了数次转变。

在商代,都城主要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朝王室的居所。

商都的规模不大,主要建筑是王宫和祭祀场所。

周代初期,周文王建都洛邑,标志着周王朝的成立。

周都洛邑规模较商都有所扩大,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设有王宫和祭祀场所,外城设有市集和民居。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兴起和疆域的扩大,许多大城市出现,如楚国的郢都、齐国的临淄等。

这些城市规模较大,设有宫殿、祭祀场所、市集等建筑。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咸阳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新都,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

汉代时期,首都迁至长安,长安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隋唐时期,長安更加繁华,城市规模扩大,新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市集等建筑。

宋代时期,南京成为了首都,明清时期则迁都北京,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城规模逐渐扩大,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不断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特征。

- 1 -。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一、引言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城市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都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城市起源: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瓯越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等时期。

古代中国的城市起初是出于农耕社会与人类聚居地点的需要。

2. 都市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城市日益壮大。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都市化浪潮,如古代商都商丘、周都镐京等城市的兴起。

这些城市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中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

三、关键事件中的城市影响1. 周朝的都城洛邑:洛邑是周朝的都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后世都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邑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也给后来的都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2. 南京的历史地位:南京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都市,曾先后被东吴、刘宋、南唐和明朝等多个朝代选为都城。

这些朝代在南京的统治下,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南京成为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

四、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1. 文化交流与融合:古代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这种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

2. 文化产物的丰富: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如建筑、艺术品等,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如文学、音乐、戏曲等。

这些文化产物成为了古代城市的瑰宝,同时也影响和传承至今。

3. 社会组织与城市文化:城市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发挥着关键作用。

比如古代的行会组织、书院、寺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五、结论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关键事件中的城市影响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都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从古代的都城到繁华的商业中心,中国的城市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也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

一、古代都城的建设与发展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始于商代的殷墟。

殷墟是商代时期的都城遗址,其规模宏大,有完善的城墙、宫殿和祭祀场所。

这些建筑物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和宗教信仰,也展示了殷商文化的繁荣。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都城逐渐从中原地区向南方迁移。

周朝的首都洛阳,秦朝的首都咸阳,汉朝的首都长安,都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这些都城不仅规模宏大,还建有宫殿、庙宇、园林等,成为政治权力的象征。

同时,这些都城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商业活动,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二、古代城市的商业与交通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

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和手工业者。

商业活动在城市中蓬勃发展,市场和商业街区成为人们交流和交易的重要场所。

同时,城市中也兴起了许多特色的商业街区,如南京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周边等,这些地方成为了文化和商业的交汇点。

古代中国的交通也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河流和运河是古代中国主要的交通干线,城市往往建在河流或运河的沿岸,方便物资的运输和贸易的进行。

同时,古代中国也发展了众多的道路网络,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这些交通线路连接了不同的城市,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三、古代城市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丰富多样,城市中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活动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

城市中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宫殿、庙宇、园林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艺术和文化的代表。

例如,长安的大雁塔、苏州的拙政园等,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遗产。

古代城市中还充满了各种文化活动。

例如,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城市中还兴起了许多文化机构和学府,如宋朝的文献馆、明朝的国子监等,这些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都的辉煌历史与文化

中国古都的辉煌历史与文化

中国古都的辉煌历史与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家,拥有众多古都。

这些古都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古都内蕴的丰富历史与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宝藏。

本文将以一种类似论述的方式,对中国古都的辉煌历史与文化进行介绍。

1. 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举世闻名的辉煌历史与文化。

这座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天安门广场、故宫、颐和园等,这些建筑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帝王权力与秩序。

不仅如此,北京还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魅力。

2. 西安西安是中国古代帝国的起点,曾长期作为首都。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这座城市闪耀着浓厚的历史氛围,拥有许多知名的历史遗迹,如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这些遗迹不仅见证了古代帝国的繁荣,也反映了古代的艺术与文化成就。

3. 南京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这座城市曾经是明朝的首都,也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机关所在地。

南京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如明孝陵、中山陵等,这些遗迹见证了南京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并流传下来了许多名人故事与传说。

4. 杭州杭州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座城市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西湖、灵隐寺等,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如茶文化、水墨画等。

杭州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也成为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

5. 南京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这座城市曾经是明朝的首都,也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机关所在地。

南京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如明孝陵、中山陵等,这些遗迹见证了南京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并流传下来了许多名人故事与传说。

6. 成都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都。

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如蜀绣、川剧等都以其独特的风格闻名。

此外,成都还是熊猫的故乡,成都的大熊猫基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这些珍稀动物。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持续演变和繁荣的文明古国,其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的进程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城市文化的影响,从而展示古代城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兴起密切相关。

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形成定居的生活方式,从而催生了城市的兴起。

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此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时期,如商朝的亳、周朝的洛邑、战国时期的咸阳等皆成为繁华的都市。

二、特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定位与规划:古代城市凭借远见与智慧,往往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上定下基址,并进行详细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包括中心广场、主要街道、商业区和娱乐场所等,形成独特的城市特色。

2. 城墙与城门:古代城市通常由坚固的城墙环绕,城墙起到保护城市的作用。

城墙上设有城门,城门是进入城市的重要通道,不仅具有防御功能,也彰显了城市的重要地位。

3. 街市与商业:古代城市往往拥有繁华的街市和繁忙的商业活动。

街市上人来人往,货物繁花似锦,商业交易繁荣,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 宗教与文化:古代城市常常是宗教活动和文化传承的中心。

城市内有许多庙宇、宫殿和文化机构,成为了人们信仰祭祀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三、城市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古代城市的发展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 文化繁荣:古代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许多古代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如诗词、戏剧、绘画等,都在城市中得以繁荣和创新。

2. 学术中心:古代城市是知识智慧的聚集地,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学士。

城市中的学府、书院成为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推动了古代学术的发展。

3. 社会交流与融合:古代城市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人们,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融合。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与历史人文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与历史人文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与历史人文的融合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化得到的,而历史人文则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城市文化和历史人文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城市风貌。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这一时期,城市建设逐渐兴盛起来。

当时的城市都是以宫殿、城墙、城门、府第和商贸街区为主要构成。

这些建筑和设施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古代城市的风貌。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的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城市中心的地位逐渐凸显。

在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比如城市规划、城市街道、城市建筑和市井文化等。

这些元素既表现了城市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文化。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城市规划中,为了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和辖区管理的效率,将城市划分成了内城和外城。

内城一般是皇宫,也是官署和王公贵族的居所。

而外城则是商贸街区和一般人家的住所。

这种布局不仅保证了城市的安全,也便于城市管理和市井文化的发展。

城市街道是古代城市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城市街道的规划和修建不仅便于交通和居民的出行,也表现了城市的文化和经济素质。

例如,唐代长安城就是以九宽十里的主街为中心展开,而明清时期的连升桥、清花园和园林式的街道则是人们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

城市建筑是古代城市中最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

城市建筑的风格和特色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灵气和当时的文化水平,也表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美学成就。

例如,唐代长安城中就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建筑,如法雨寺、大明宫、兴庆宫等。

这些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而且艺术价值有目共睹,是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井文化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尽管城市的中心地带是王公贵族和官吏大佬的重要场所,但城市的官商街区和各个城市角落里都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市井文化现象。

例如,南宋时期,杭州城中有许多花鼓戏的艺人,在城市街头巷尾演出,吸引着无数市民前来观看。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城市文化也融入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传统。

从古至今,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与之相伴的城市文化。

一、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早期的古代中国,城市并不是经济和社会的中心,而是以农村为主导的社会结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城市的兴起。

这些城市往往是由各个部落或国家所建立,用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

例如,商朝时期的商丘、周朝时期的洛阳等城市,都有着明显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进入秦汉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成为了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成为了人们流动的交通枢纽和商业繁盛的场所。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包括西安、长安等。

随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唐宋时期的繁荣,中国的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快。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功能也愈加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大型的首都城市(如洛阳和长安),还有诸多的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如杭州和广州)等。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尤其是明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一些沿海城市如福州、厦门等崛起为繁荣的商业重镇。

清代时,中国进一步开发内陆地区,一些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等得到快速发展。

二、古代城市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城市文化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市井百态、宗教信仰、建筑风格、音乐艺术以及书法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首先,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强调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城市不仅是商业和政治中心,更是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城市里的书院、文化机构和学府对于当时的文人士子来说,是学问传承和精神寄托的重要地方。

儒家思想对于古代城市文化的影响巨大,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使得城市的文化充满人情味、亲和力和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本文为台湾辅仁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研究项目。

原题为《论中国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中国古都学是研究我国历史上的都城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或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学。

历史上的都城,都是其当世相应的王朝或政权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也是其时的文化中心。

我国历史悠久,王朝或政权先后迭出,极为繁多,莫不皆有其都城。

或绍继前代,或自创新局,皆能使之成为一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使之成为一时的文化中心。

能够成为文化中心,自是由于各方文化的荟萃。

都城既荟萃各方的文化,又复以之向外传播,影响各方,相互融通,推陈出新,有所发展。

时移世易,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已为陈迹。

然文化源流初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瑰丽奇特,是自有来由的。

不佞前撰《中国古都和文化》已就古都尚为都城时的文化略事论述。

今当再就其与当代文化的融通,加以董理,以见其间演变的过程与痕迹,并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论据,俾其能显示出具有历史渊源的独特风格,卓立于当代,而且愈益发展,使其宏伟雄姿,垂之久远。

虽说是探索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然为了明了其间的来龙去脉,有时候还免不了要追述既往,以便作相应的梳理。

一、由都城到古都的变迁我国历史悠久,王朝或政权相当繁多,因而改朝换代之事,不断发生。

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对于前代都城的处理曾经有过不同的方式。

大致说来,可有四种类型:一是王朝被灭,都城被毁成为废墟。

商代的殷虚、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西晋的洛阳、北齐的邺、陈的建康皆难免这样的浩劫。

周人灭殷之后,以其地封殷后武庚。

武庚以作乱为周所诛,又以其地分为邺、鄘、卫三国。

三国皆不居于殷都。

殷都遂为废墟。

西周为大戎所灭,丰镐则再未见诸记载。

秦末项羽入关,烧毁咸阳,当年焦土迄今仍然成堆。

西晋洛阳为匈奴攻破后,十六国迭相起伏,皆无再以洛阳为都的。

直至北魏孝文帝时,始复居其地。

北魏的都城等于重建,可知晋都残破的严重程度。

北齐灭后,邺城犹为相州治所,北周未久即移相州于安阳(今河南安阳市),邺城及其邑居皆被毁废。

(《周书》卷8《静帝纪》)陈为隋灭后,建康亦被平荡耕垦,夷为平地。

(《隋书》卷31《地理志》)二是王朝被灭,其都城就降为地方州郡治所。

东周的洛阳、西汉和王莽的长安、唐代的长安、后唐的洛阳、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皆同此例。

东周灭后,秦设三川郡,其治所就在洛阳。

西汉长安本为京兆尹治所,经过王莽改制,东汉废不为都,仍为京兆尹的治所。

唐代灭亡后,后梁即于长安设大安军,并以之为佑国节度使治所。

后唐破灭,后晋虽仍暂居其地,然未久仍以之为河南府治所。

北宋为金所灭,金人曾以张邦昌和刘豫为傀儡,先后居于开封。

及废去刘豫,仍以其地为开封府,及蒙古南侵,金人始再以开封为都,其间相隔已数十年了。

南宋的临安本为杭州,元人灭南宋,就仍以之为杭州路治所;三是因前朝的成规,即以旧都为新居。

魏晋都于洛阳,即承东汉之旧。

东晋南迁都于建康,南朝诸代即因而不改。

北齐以邺为都,北周以长安为都,就是分别循东魏和西魏的故规。

唐居隋后,也都于长安。

后汉、后周和北宋皆是承后晋之后,相继都于开封。

元人始居大都,明仅改其名为北京,清人又改北京为京师,其实皆是一地。

清人虽称北京为京师,可是北京之名却仍旧沿用,并未完全废去;四是废弃前朝故都另建新都。

西汉都于长安,长安与秦时咸阳,仅隔一条渭水,南北相望。

西汉建都之时,咸阳已被焚为灰烬,长安实际上是另建一座新城,隋时改建长安城,旧城才被废去。

新城在龙首原下,虽仍以长安为名,却并非一地。

元代建立大都略同于隋时的长安。

其时金人的中都尚未废去,元人就在其旁另建新都,中都的一隅也被划入大都之中。

上面所说的成为废墟的都城,大都未能复兴。

殷都于秦末即已被称为殷墟,项羽曾在其地接受章邯的降附(《史记》卷7《项羽本纪》)。

丰镐则迄未再为人所道及。

咸阳自秦末被焚毁后,迄今尚可看到一些焦土。

仅洛阳一处仍能再成为都城,那就是在北魏孝文帝的时明。

邺与建康先后被废,其间相差,为时无多,建康后来还能成为地方州郡的治所,邺却再没有能够恢复起来。

邺没有能够恢复起来,有人为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因素。

北周灭北齐后,不久就为隋室所代替。

北周和隋都恐怕太行山再有地方势力崛起,从事反抗,故彻底摧毁邺城,不欲使之为他人所利用。

按说邺能够繁荣,长期被建为都城,固然由于它是太行山东平原的重镇,也是由于东汉末年曹操的开凿白沟和利漕渠,使它具有便利的条件。

邺被毁废后,渠道随即湮塞。

后来隋炀帝开永济渠和白沟有相同的作用,却不再经过邺的附近,所以邺就不可能再得到恢复。

迄至今日,曩时驰名一时的三台,仅铜雀台犹稍有残迹而已。

与邺相似的,还有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所建立的统万城。

统万城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

赫连勃勃建立统万城时,构造至为坚固。

夏国灭亡后,北魏以及隋唐皆曾以之为边防重镇,北宋时逐渐为沙漠所掩没。

迄今其西北隅雉堞虽犹高耸云际,城内却鲜有人迹。

建康却不是如此。

隋初平荡了建康,并改设江宁县,稍后于其地置丹阳郡。

据说,“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贾。

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隋书》卷31《地理志》)。

所谓二京,指的是长安和洛阳。

平荡过的废墟,竟然能和长安、洛阳相媲美,其恢复的速度也是少有的。

这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建康东距太湖不远,素以富庶相称,而又紧濒大江,交通便利,这样富庶的因素不是人为的力量所能完全阻止的。

当然,隋王朝也没有再次有何阻止的措施。

这显示出建康虽不为都,然长期都城的影响,并未因旧日王朝的崩溃而泯灭无余。

那时候王朝的都城都有一定的规模,有的更是宏伟壮丽,隋唐时的长安就是如此。

隋唐时的长安与汉时不同,始筑于隋时,唐代更为修整。

有宫城、皇城、外郭城三大部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久居长安,对于长安城的街道布局曾频加称道,他一则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全唐诗》卷448《登观音台望城》),再则说:“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全唐诗》卷424《登乐游原》),三则说:“春风十二街,轩骑不暂停”(《全唐诗》卷424《邓鲂张彻落第》)。

而且还说:“西望长安城,歌钟十二街”(《全唐诗》卷424《谕友》)。

就皇城而言,与外郭城无关1。

不论街道多少,在白居易看来,都是整齐秀丽。

长安城迭经沧桑,迄今已非唐时的旧貌,所以白居易的诗句很久不再为人道及。

可是现在西安城不断扩建,远超过于唐时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的规模,棋局菜畦都已难于比拟,绿树依然,红尘渐少,春风荡漾,轩骑亦不须暂停,白居易倘若地下有知,亦当惊世界殊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情形都变得古今相差很大,甚至迥不相同。

司马迁以一代史家,撰著《史记》,不仅见重累代,抑且流传所及,远臻域外。

史公所记,实包罗万象,上自帝王之尊,下至庶民之细,皆靡所缺佚。

就是长安城中的市井琐事,亦皆娓娓道及,甚至博戏、行贾、贩脂、卖浆等人亦皆能见之于笔下,并且还指出“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史记》卷129《贷殖列传》)。

这样的情景核实来说,也并非汉时长安所独有,隋唐诸代也未必不是如此。

就是到现在,在隋唐长安城旧址上建立的西安,也仿佛所差无几,只是具体的人物已经不是所说的桓发、雍乐成、翁伯、张氏了。

司马迁还举出其时一些人能够具有相当的产业,其收入就可与千户侯等。

其中渭川的竹就是所谓产业的一种。

能够在渭川有千亩竹,那就是非同小可了。

就在汉代以后,只要渭川有竹,就可证明司马迁所说的并非虚谬。

迄今西安城中,尚有以竹笆市为名的街道,其间犹多竹肆。

也许其人虽设竹肆,而尚无千亩之竹,故未闻有能与千户侯相等的富豪。

这条竹笆市的设置可以上溯到明代。

明代以前未见记载,却也不能就说没有设置。

就以明代而论,亦可见其源远流长了。

二、古都中的旧俗都城被毁弃之后,就是已成废墟,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具有相当的影响。

那些没有沦为废墟的古都,影响可能更大,这是说习俗已成规模,并不因王朝或政权的崩溃而立时有所改观。

三代之时,商人迁殷之后,文化有很大的发展,瑰丽宏伟,为其并世各地所未有。

甲骨文创自殷人,青铜器的制作亦为殷人的绝技。

近年发掘周人早期居地的周原,不仅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且有制作青铜器的作坊。

周灭殷后,更徙殷都百工于丰镐,这就使周初青铜器的制作更为精美,而其他手工业的产品较前也益为繁多,就是箕子所作的《洪范》,对于周初的政治和文化也不能没有影响。

周人猎取殷人的许多成就后,为了易于统治殷人的故地,曾分其畿内为邶、鄘、卫三国,稍后又尽以其封卫康叔。

卫与鲁并为夹辅周室的大国。

汉时,班固论卫国,说是“康叔之风既歇,而纣之化犹存,故俗刚强,多豪杰侵权,薄礼恩,好生分”(《汉书》卷28《地理志》)。

流风余韵是难于完全泯灭的。

西周以丰镐为都。

周都之中不仅有商人的文化,就是诸侯封国的文化也杂列于其间。

楚国的早期虽被视为蛮夷,然其地所产的包茅却为周王室祭礼不可或缺的物品。

周人是讲究礼治的。

礼仪不恭自然是难以容忍的大事,甚至因此有劳齐桓公的远征。

周时诗书重于世,而诗人歌咏尤具有特色。

雅颂自是王朝和诸侯的制作,而国风却间出自民间。

民间之诗能被采集,为都城人士所传诵,且流传于诸侯封国之间,应该认为一时的盛事。

西周初年曾大封诸侯,西周灭后,鲁、卫、郑、齐犹可略觇其旧风。

其后周室凌夷,至于战国,雒邑虽仍为王室的都城,殆已失去都城所应有的地位。

诸侯都城相继兴起,齐国临淄稷下的学风,鲁国曲阜洙泗之间的儒术,赵国邯郸慷慨悲歌的风气,楚国郢都曼延瑰丽的楚辞,都各有其特色,远驾于雒邑之上。

虽然如此,曩昔周都所重视的礼仪,为人称道的诗书,并不因周室的凌夷而即为世人所漠视。

就是当年所珍贵的鼎彝重器,迄至现在,犹为代表远古文化的瑰宝。

就西汉的都城长安来说,其地距邠、岐、丰、镐皆不甚远,这些地方都是西周时的都城。

故自广义来说,长安其时也应该有些古都的味道。

司马迁曾经因此说过:“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地重,重为邪”。

太史公这段话写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言自是偏重于经济方面。

经济不能概括文化,论述文化,这段话就不免有点一面之辞,难得概括全体。

班固也曾论述过长安。

班固之时,都城已迁往洛阳,故所论述的应该是古都长安。

班固说:“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益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

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力利,豪杰则游侠通奸。

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又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送死过度”(《汉书》卷28《地理志》)。

所说的应该都是西汉时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