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发展趋势
CPU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

CPU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对物质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CPU作为电脑的核心组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1年只有2300颗晶体管的Intel 4004微处理器到现在的以亿为单位的Intel i7处理器,科技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随着对原有技术的升华和新技术的提出CPU会向着更高的空间发展!CPU,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他是计算机的核心所在正如同人的大脑一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既然CPU 的重要性如此高,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CPU的发展历史吧!由于在处理器方面Intel在各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我们就以Intel为代表来进行讨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Intel以数字命名的CPU类型:Intel 4004 微处理器发布时间: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
其晶体管数目:约为2千3百颗。
·频率/前端总线 : 108KHZ/ 0.74MHz (4bit)·封装/针脚数量:陶瓷DIP / 16针·核心技术/晶体管数量: 10微米 / 2250·尺寸为3mm×4mm历史意义:4004只能称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处理器,而不是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第一款微处理器应该是美国军方研制,用于F—14雄猫战机中由6颗晶片组成的中央空气数据计算机:CADC(CenterAir Data Computer),虽然它的构造比4004还要简单,速度只有9.15KHz.4004 是英特尔第一商用款微处理器,当年Intel 4004处理器每颗售价为200美元。
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
Intel还曾开发出4001(动态内存DRAM)、4002(只读存储器ROM)、4003(Register),三者再加上4004,就可架构出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微处理器,通常简称为CPU,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件。
它们是电子控制单元,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如数据处理、逻辑运算和顺序控制等。
微处理器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持续影响着现代科技的整体进步。
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目前的微处理器已经进入了多核时代。
多核处理器能够显著提高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尤其在并行处理和高性能计算领域。
目前,Intel和AMD等公司已经在多核处理器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推出了多款具有高性能的多核处理器。
此外,微处理器的制造工艺也日益成熟。
目前,大多数微处理器都采用先进的CMOS工艺制造,这种工艺能够显著降低处理器的功耗,提高其能效。
同时,随着工艺的进步,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
在应用方面,微处理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消费电子产品、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
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发展,微处理器的应用场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微处理器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处理器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趋势:1.异构计算:未来的微处理器可能会采用异构计算设计,即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CPU、GPU、FPGA等)将协同工作,以提高计算性能。
这种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处理器的优点,达到最佳的计算效果。
2.神经网络处理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神经网络计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专用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将能够提供比传统CPU更高的计算性能,满足这种需求。
3.绿色计算:随着对节能和环保的关注度提高,绿色计算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微处理器将更加注重能源效率,如通过优化设计、使用低功耗工艺等手段来降低功耗。
4.可扩展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对处理器性能的可扩展性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的微处理器将需要支持更灵活的扩展方式,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5.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处理器应用场景的扩大,对处理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CPU的现状和发展趋

2.2.3被GPU整合
3D游戏以及 高清视频的普 及 计算机渴求获 得更强的图形 处理能力
显卡龙头厂商NVIDIA开始探讨将 CPU的数据处理能力搬到GPU上。 GPU的高运算能力挑战到了CPU
GPU的 高运算能 力挑战到 了CPU
目前情况
NVIDIA的CUDA和AMD的ATIStream在 应用方面CUDA 已经十分成熟, 同时 ATIStream也在行业内技惊四座显卡通用 技术的首要目的是发掘GPU 内强大的运算 能力 如NVIDIA的GTX480便内置了480 个流处理核心, 而AMD 的HD5870 芯片更 是集合了惊人的160 个流处理核心!
AMD 速龙II处理器
2.CPU的发展趋势
2.1国内CPU的发展趋势
2.2国际CPU的发展趋势
2.1国内CPU的发展趋势
2.1.2 宏观角度
建立一个长远的、持续的培育、扶持、发 展计划,并注意全盘布局。 遵守市场规律,以产品养活技术,以技术 推动产品。
2.1.2微观角度
一是应该先攻设计技术堡垒,在专用型 CPU 和嵌入式CPU 上找突破口。 二是要攻克工艺技术堡垒,要兴建0.18 微 米以下之生产线。 三是攻克专利保护堡垒,建立自己的专利 保护防御体系。
CPU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优集学院 戴宏超
一.CPU的现状
1.国内CPU的发展现状
2.国际上的CPU发展现状
一 国内CPU发展现状
我国的CPU发 展暂时落后于国 际,但是发展迅 速。最新研制了 龙芯3号。
我 国 自 主 研 发 的 龙 芯 三 号 标志我国处理器研制达到新阶段
二.国际CPU发展现状
2.2国际CPU的发展趋势
cpu的代数

cpu的代数摘要:一、CPU 简介1.CPU 的定义与作用2.CPU 的发展历程二、CPU 代数的划分1.按年代划分2.按架构划分三、不同代数的CPU 特点及应用1.第一代CPU2.第二代CPU3.第三代CPU4.第四代CPU5.第五代CPU四、我国CPU 发展现状及挑战1.我国CPU 产业发展历程2.国产CPU 的优势与不足3.国产CPU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五、展望未来CPU 发展1.新一代CPU 技术的发展趋势2.CPU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正文: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各种指令,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
自20 世纪40 年代计算机诞生以来,CPU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电子管到现在的集成电路,其性能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了解CPU 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代数。
首先是按年代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代:第一代(1940s-1960s),第二代(1960s-1970s),第三代(1970s-1980s),第四代(1980s-1990s)和第五代(1990s 至今)。
其次是按架构划分,如x86、ARM、MIPS 等。
不同代数的CPU 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第一代CPU 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功耗大、性能低,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用途。
第二代CPU 采用晶体管,体积减小、功耗降低,开始进入商业市场。
第三代CPU 采用集成电路,性能进一步提高,逐渐普及至个人计算机领域。
第四代CPU 引入微处理器技术,实现了高度集成,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
第五代CPU 则以多核、低功耗、高性能为特点,广泛应用于桌面计算机、移动设备和服务器等领域。
在我国,CPU 产业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CPU 设计和生产能力,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国产CPU 面临着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长等机遇。
CPU的发展趋势

CPU的发展趋势1.技术发展趋势(1)工艺的影响。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高性能微处理器基本上都是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在发展。
根据世界半导体行业共同制订的2003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及其2004年更新,未来15年集成电路仍将按摩尔定律持续高速发展。
预测到2010年,高性能CPU 芯片上可集成的晶体管数将超过20亿个(到2018年超过140亿个)[4]。
半导体技术的这些进步,为处理器的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无论是晶体管的数量和种类)来实现更高性能的芯片,从而有可能在单个芯片上创造更复杂和更灵活的系统。
随着晶体管集成度的越来越高、频率和计算速度的越来越快,芯片的功耗问题、晶体管的封装、芯片的蚀刻等越来越难以处理。
这些因素使得摩尔定律本身的发展及其对处理器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
首先,根据上述的路线图,摩尔定律指出的发展趋势已经变缓,由原来的1.5年一代变为2-3年一代。
除了技术本身的难度增加以外,集成电路生产线更新换代的成本越来越昂贵,生产厂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收回生产线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处理器主频正在和摩尔定律分道扬镳。
摩尔定律本质上是晶体管的尺寸以及晶体管的翻转速度的变化的定律,但由于商业的原因,摩尔定律同时被赋予每1.5年主频提高一倍的含义[4,5,6]。
事实上过去每代微处理器主频是上代产品的两倍中,其中只有1.4倍来源于器件的按比例缩小,另外1.4倍来源于结构的优化,即流水级中逻辑门数目的减少。
但目前的高主频处理器中,指令流水线的划分已经很细,很难再细分。
例如,Pentium IV的20级流水线中有两级只进行数据的传输,没有进行任何有用的运算。
另外,集成度的提高意味着线宽变窄,信号在片内传输单位距离所需的延迟也相应增大,连线延迟而不是晶体管翻转速度将越来越主导处理器的主频。
功耗和散热问题也给进一步提高处理器主频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因此,摩尔定律将恢复其作为关于晶体管尺寸及其翻转速度的本来面目,摩尔定律中关于处理器主频部分将逐渐失效。
CPU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10
1999年,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
1999年2月26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450MHz、Pentium III 500MHz处理器,同时采 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950万个晶体管组成。
Intel此举希望用构架的专利将AMD等一棍打死,可没想到在以AMD的K6-2为首的处理器的支持下,走入了 另一个春天。从此开始,Intel也开始走上了一条前途不明的道路。
1997-1998年,英特尔又发布6款奔腾二代的处理器,采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这个时候AMD还有其他CPU厂家还是依靠以前的技术苟延残喘,Intel还是吃鸡的大赢家, 同时Intel又制定了 新的标准,直接断绝了AMD等厂商喝汤的机会 。
CPU发展历史及其趋势
CPU的诞生历史进程 CPU的组成及其工艺
主流CPU厂商及其地位
未来CPU的发展趋势
2
CPU的诞生历史进程
197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块 个人微型处理器4004诞生
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 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4004,从此这一 天被当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的 日子而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这一突 破性的发明最先应用于Busicom计算器
i7三个级别,性能依次增强,如Core i7-6700K。
16
未来CPU的发展趋势
cpu的发展不仅仅是堆核心了。未来注重架构,材料,功耗。
材料:日后主要的方向不是目前的硅晶片,而是更高级的
材料,比如石墨烯,因为硅为材料有一个极限,比如3nm 工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电子迁移。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1多核心技术多核处理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替代单处理器,解决微处理器频率上的发展瓶颈。
多核上将集成更多结构简单,低功耗的核心。
与目前主流的双核平台向比,基于多核处理器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内存和I/O,每一个处理器共同应用内存和I/O提供的相关数据,增强了了所有内核的计算负载,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
另外多核处理器的内核动态加速技术也对提升处理器速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一个四核的Core I7处理器中,当一个任务只需要两个内核时,就可以关闭其他的两个内核,然后把工作的内核运行频率提高,加快运行速率。
这样的动态调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和CPU整体的处理水平,降低了功耗。
随着广大用户和游戏发烧友对处理器速度追求,多核心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生产成本也将越来越低。
2超线程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多线程处理器已经引入服务器领域,硬件多线程已经成为主流应用,并且其在提升处理器性能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被予以重视。
所谓多线程,就是具备并行处理多任务处理能力的计算平台,同时也用于区别任务的优先程度,分配给对时间比较敏感的任务优先运行权。
在处理多个线程的过程中,超线程处理器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线程,多个线程分别使用闲置的执行单元。
大大提高了处理器内部处理单元的利用率和相应的数据、指令的吞吐能力。
但是同时,超线程技术也有一定的瓶颈,由于CPU限定的TDP值是恒定的,超线程技术会占用一定的TDP而影响超频。
例如,在关闭超线程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降低CPU的功耗和发热,使得CPU环境更有利于超频。
CPU的发展趋势1 国内趋势由于intel等公司对专利权的垄断以及美国对我国采取的禁运措施,国CPU必然将走过一个完全自主的道路(类似于苹果电脑的一体化形式)。
完全自主的CPU指令集不同外界兼容,但是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指令集完全自主可控是最为安全的。
另外,国产CPU的市场化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自主完善软硬件兼容,开辟新的国内市场的前提下,仍要不断争取获得主流架构的授权,以保证对于windos系统的兼容。
2024年服务器CPU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服务器CPU市场规模分析引言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服务器CPU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将对服务器CPU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概述当前全球服务器CPU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数以百亿美元计的规模,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其中,云计算服务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服务器CPU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云计算服务推动市场增长云计算服务的兴起使得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将数据和应用程序存储在云上。
这导致了对高性能、高效能的服务器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服务器CPU作为服务器性能的关键组件,市场需求也随之增长。
行业竞争格局在服务器CPU市场上,主要的竞争者包括英特尔、AMD和IBM等。
英特尔在服务器CPU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超过80%。
然而,AMD在近年来的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逐渐迎头赶上。
IBM则主要通过优质解决方案和服务来赢得客户。
新兴技术驱动市场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于更强大的服务器CPU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些新兴技术要求服务器CPU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提供更高的计算性能。
因此,未来几年服务器CPU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区域市场分析从区域来看,亚太地区是全球服务器CPU市场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亚太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加速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推动了该地区服务器CPU的需求。
同时,欧洲和北美地区也是服务器CPU市场的重要市场。
未来趋势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服务器CPU市场将持续发展。
新兴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增长。
同时,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厂商需要通过创新和优质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
结论服务器CPU市场规模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需求的推动下,保持快速增长。
亚太地区是全球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强大的服务器CPU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在激烈的竞争中,创新和优质服务是厂商赢得市场份额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ndy Bridge仍会沿用Core i3/i5/i7三大品牌, 并用“第二代”加以区别,继续主打“智能”的概 念,命名为“第二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在命名方式 上,第二代Core i3/i5/i7仍会沿用当前的命名方 式,以第二代Core i7 2600为例子,“Core”是处 理器品牌,“i7”是定位标识,“2600”中的“2” 表示第二代,“600”是该处理器的型号。至于型 号后面的字母, 会有四种情况:不带字母、K、S、 T。不带字母的是标准版,也是最常见的版本;“K” 是不锁倍频版;“S”是节能版,默认频率比标准 版稍低,但睿频幅度与 标准版一样;“T”是超低 功耗版,默认频率与睿频幅度更低,主打节能。
CPU 核心电压: CPU的工作电压分为两个方面,CPU的核心 电压与I/O电压。核心电压即驱动CPU核心芯片 的电压,I/O电压则指驱动I/O电路的电压。通 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 采用低电压的CPU的芯片总功耗降低 了。功耗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就相应降低, 这对于便携式和移动系统来说非常重要,使其 现有的电池可以工作更长时间,从而使电池的 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功耗降低,致使发热量 减少,运行温度不过高的CPU可以与系统更好 的配合 降低电压是CPU主频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3.控制单元(Control Unit) 正如工厂的物流分配部门,控制单元是整个CPU 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 IR(Instruction Register)、指令译码器 ID(Instruction Decoder)和操作控制器 0C(Operation Controller)三个部件组成,对 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它根据用户 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 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 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操作控制器 OC,按确定的时序,向相应的部件发出微操作 控制信号。操作控制器OC中主要包括节拍脉冲 发生器、控制矩阵、时钟脉冲发生器、复位电 路和启停电路等控制逻辑。
CPU 多媒体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来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 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 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 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 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 一。从现阶段的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 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而从 具体运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 扩展指令集,分别增强了CPU的多媒体、图形 图象和Internet等的处理能力。
CPU集成度会继续提高,目前intel,AMD以 及开始将显卡逐步集成在CPU内部。未来会 将CPU和GPU整合在一起,生产出性能更进 一步的产品;同时CPU将会可能整合内存到 CPU片内。 。
2010年第一季度intel推出32nm版的双核心处 理器「Clarkdale」和「 Arrandale 」。对应 桌面平台为clarkdale,移动处理器为 Arrandale。采用Westmere 32纳米工艺制作 而成。新的i3,i5 ,i7并第一次将内存控制器整 合在当中。同时新的移动处理器还“革命” 性的将图形处理核心(GPU)整合到了处理 器中。其中GPU核心采用45nm工艺制做, 而CPU核心采用32nm工艺。并且为CPU内置 3-4M的L3cache。
SSE2指令集(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 2,Intel官方称为SIMD 流技术扩展 2或数 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 2) SSE3指令集(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 3,Intel官方称为SIMD 流技术扩展 3或数 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 3) AMD公司的3D Now !指令集
新的酷睿移动处理器采用英特尔的5系列芯 片组PM55/ HM55/HM57。新的Calpella平台 其基本架构由新酷睿移动处理器和5系列芯 片组构成。新的5系列芯片组由于新酷睿移 动处理器集成了内存控制单元(IMC),所 以在采用5系列芯片组的主板上,将不会看 到北桥芯片的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被称为 平台控制单元(Platform Controller Hub, PCH)的单芯片设计。而时下主流的迅驰2代 Montevina移动平台,其基本架构则是由 Penryn核心处理器、4系列芯片组(包括MCH 与ICH芯片)共同构成,与5系列芯片组相比, 迅驰2平台在核心芯片的数量上要多出一个。
英特尔自06年开始,在偶数年推出新的微 构架,在奇数年推出新的制程工艺,技术 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是按照一种“摆钟 式” 的步调在推进着,钟摆“嘀嗒”一下,微 构架和制程上升一个高度,英特尔将这种 发展模式称为“Tick-Tock”。Tock表示处 理器微构架的进 步,Tick表示处理器制造 工艺的更新换代,英特尔技术和产品的开 发模式以两年为一个周期。
根据Intel的“Tick”-“Tock”钟摆策略,intel今 年将进行着“Tock”阶段,即更新CPU的微架 构,全新微架构命名为Sandy Bridge。相比 上代的Nehalem微架构(即Core i5/i7), Sandy Bridge有几大重要革新:1、内置高性 能GPU(核芯显卡)将显卡与CPU无缝结合。 2、第二代睿频加速技术。3、在CPU、GPU、 L3缓存和其它IO之间引入全新RING(环形) 总线。4、全新的AVX指令集。
摩尔定律,是由Intel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通过长期的对比提出来的,其内容主要意 思是说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 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下降一 半;。 从芯片制造工艺来看,在1965年推出的线宽为10微 米(μ m)处理器后,经历了6微米、3微米、1微米、 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3 微米、0.09微米、0.065微米, 0.045微米以及目 前的32nm工艺和intel将在明年推出的22nm工艺。 Intel CPU的发展遵循了摩尔定理的预测。
RISC指令集(精简指令集) 在最初发明计算机的数十年里,随着计算机 功能日趋增大,性能日趋变强,内部元器件也 越来越多,指令集日趋复杂,过于冗杂的指令 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的工作效 率。后来经过研 究发现,在计算机中,80%程序只用到了20% 的指令集,基于这一发现,RISC精简指令集被 提了出来,这是计算机系统架构的一次深刻革 命。RISC体系结构的基本思路是:抓住CISC指 令系统指令种类太多、指令格式不规范、寻址 方式太多的缺点,通过减少指令种类、规范指 令格式和简化寻址 方式,方便处理器内部的并 行处理,提高VLSI器件的使用效率,从而大幅 度地提高处理器的性能
4.总线(Bus) 就像工厂中各部位之间的联系渠道,总线实 际上是一组导线,是各种公共信号线的集合, 用于作为电脑中所有各组成部分传输信息共 同使用的“公路”。直接和 CPU相连的总线 可称为局部总线。其中包括: 数据总线 DB(Data Bus)、地址总线AB(Address Bus) 、 控制总线CB(Control Bus)。其中,数据总 线用来传输数据信息;地址总线用于传送 CPU发出的地址信息;控制总线用来传送控 制信号、时序信号和状态信息等。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 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 器,控制器和存贮器组成。如果把 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 大脑。
1.算术逻辑单元(ALU) ALU是运算器的核心。它是以全加器为基础,辅之以移位寄存器 及相应控制逻辑组合而成的电路,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可完成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各种逻辑运算。就像刚才提到的, 这里就相当于工厂中的生产线,负责运算数据。 2.寄存器组 RS(Register Set或Registers) RS实质上是CPU中暂时存放数据的地方,里面保存着那些等待处 理的数据,或已经处理过的数据,CPU访问寄存器所用的时间要 比访问内存的时间短。采用寄存器,可以减少CPU访问内存的次 数,从而提高了CPU的工作速度。但因为受到芯片面积和集成度 所限,寄存器组的容量不可能很大。寄存器组可分为专用寄存 器和通用寄存器。专用寄存器的作用是固定的,分别寄存相应 的数据。而通用寄存器用途广泛并可由程序员规定其用途。通 用寄存器的数目因微处理器而异。
Intel会继续以摩尔定律为基准开发处理器产品, 但是随着CPU线宽的逐渐减小,最终会导致发生量 子效应。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来解决 微观世界产生的量子问题。 CPU将会向多核心发展,提高其性能。CPU不在靠单 一的提高主频来提高性能,而是通过集成更多的核 心来提高其性能。未来可能会生产出6核8核甚至更 多核心的CPU。 高能低耗。CPU的性能会逐步提升,但是处理器厂 商会利用各处技术降低CPU的功耗和处理器的电压。
CPU的主频:即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的主频 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CPU的运算 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缓存、 指令集,CPU的位数等等)。但提高主频对于提高CPU 运算速度却是至关重要的。 CPU 制作工艺:通常我们所说的CPU的“制作工艺” 指得是在生产CPU过程中,要进行加工各种电路和电 子元件,制造导线连接各个元器件。通常其生产的精 度以纳米来计量。在集成电路中通称为线宽,线宽是 指芯片上的最基本功能单元——门电路的宽度,因为 实际上门电路之间连线的宽度同门电路的宽度相同, 所以线宽可以描述制造工艺。 制作工艺越先进,在同样的材料中可以制 造更多的电子 元件,连接线也越细,CPU的集成度越 高,CPU的功耗也越小。
与新一代处理器配合的为intel 6系列芯片 组。包括台式机的P67 H67 和笔记本的 HM65和HM67系列芯片组代号为Cougar Point。
CPU的工作原理就像一个工厂对产品的加工 过程:进入工厂的原料(程序指令),经过物 资分配部门(控制单元)的调度分配,被送 往生产线(逻辑运算单元),生产出成品(处 理后的数据)后,再存储在仓库(存储单元) 中,最后等着拿到市场上去卖(交由应用程 序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从控 制单元开始,CPU就开始了正式的工作,中 间的过程是通过逻辑运算单元来进行运算 处理,交到存储单元代表工作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