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简短介绍汉字来历

汉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来自八卦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河图洛书说,这是文字神赐的典型代表. 结绳说,《说文解字》:“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刻契说,古人从接绳记事演变成的刻削符号记事,再系统化成为汉字.仓颉造字说,《说文解字》:“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分理别异”而来.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实际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2.汉字的来历简短些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汉字的来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
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
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
将来人们饿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这就是汉字的来历。
一个伟大的苍颉,我特别佩服他。
汉字的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简单的汉字的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熊(左上角):女方的图腾 泥鳅(左下角):男方的图腾 这两形是表明发信者与收信者的姓氏 曲线:应走的路 帐篷:聚会的地方 人(帐篷里):她在等候 旁有三个十字:周围住的是天主教徒 大小三个湖沼:帐篷的位置
左图是印第安人部落酋长墓碑上的图
画文字。他的图腾是鹿(倒画的鹿表
示死去),左边 7 条横线表示他出征过 7次,右边9 条横线表示经过 9 次战役, 两个半月形表示历时两个月,在白天 被人用斧子砍死。(大意是:这位首 领出征过七次,经过九次战役,在连
续两个月的征战中被人用斧子砍死。)
印第安人酋长墓碑上的图画文字
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纳西族的东巴经文。 1 表示拿蛋, 2 表示解开,这里有白的意思, 3 表示风, 4 表示蛋,5表示湖,6表示蛋破发光,7表示山崖。
据纳西经师解释,意思是:把这蛋抛在湖里头,左边吹 白风,右边吹黑风,风荡漾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蛋,蛋撞到 山崖上,便生出一个光华灿烂的东西来。
契刻——是在竹木等物体上刻画记号。其作 用主要是用来记数,其次是用来提示事件。
于省吾《商周金文録· 序言》(1957年版)中说: “原始社会劳动人民创造文字,极质朴,极简单, 也是符合于客观事物的真相,所以,一二三都是 积画,以□为方,以○为圆,都是最原始的文字, 还要早于其它象形文字,这对于考证文字的发生 的萌芽状态时具有重要关系的。”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1977年版) 中说:“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 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契刻当 是其主要渊源。
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甲骨文— 金文— 六国古文— 大篆—小篆
古 文 字
隶书——草书—— 楷书 —— 行书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在汉字没有产生之前的远古时期,人们要 把事情记录下来都采用什么方法呢?
远古时期
车 册 雨 天 鱼 林 鸟
甲骨文
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
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
甲 骨 文
甲骨文:十二生肖
鼠
牛
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汉字的演变
日
旧 由 旦
白 甲 申 电 田 目
落英缤纷
随着打字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 人们对古老汉字的生命力提出了质疑。 英文26个字母可以拼出所有的字词, 只需要有限的按键就可以解决,而汉字成千上万, 各不相同,怎么输入呢?有人断言,汉安与现代世界 文化格格不入,汉字必须西化,走拼音字母的路。 然而聪明的中国人攻破了这一难关,创造了汉字输入法。 特 别是五笔字型输入法,只需按四键就能输入 所有的字或词,比英文输入还简捷。汉字输入法 的发明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 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小小的方块字,四平八稳,它不 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更是中国人聪明智慧的象征,希望同 学们从小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做一个 充满创造力的中国人。
一笔一划写好字, 一生一世做真人。
汉字的起源与变迁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
中国字是谁创造?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前三世纪),即已流行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最早的汉字的说法。
传说中的仓颉是河南濮阳人,现在于陕西存有纪念他的仓颉庙。
但现代学者认为,中国汉字应起源于原始图画,是古代许多人参与创造并慢慢形成的。
最早的汉字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约4800年前)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演变而来。
距今约3400年到2700年的殷周时代是汉字的“甲金时代”。
刻在龟甲兽骨上关于占卜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
从战国到魏晋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公元五世纪),人们主要是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写字,这称为简书,也有写在绢帛上的,称为帛书。
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的,古代学者研究总结出汉字有六种构成方法,称为“六书”。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比如“自”在甲骨文里写作一道鼻梁,两个鼻孔,像人的鼻子,是鼻子的意思。
后来慢慢发展出“自己”的意思。
古人很早就发现狗的鼻子十分灵敏,懂得辨识气味,所以“臭”字由表示鼻子的“自”和“犬”组成。
汉字在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成熟。
先秦时期的文字被宽泛地称为大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丞相李斯统一全国文字。
李斯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改造成通行的新字体,称为小篆。
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字音、字义一直在发生变化,只有通过各个时代的“字书”才能了解每个汉字在每个时期的意思。
中国最著名的字书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写于公元二世纪的《说文解字》,该书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学经典著作。
它收录汉字一万多个,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汉字自萌生到东汉前的演变过程。
许慎还首创了沿用至今的部首编排法。
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在不停演变。
公元三至五世纪形成的楷书法则严谨,易于辨认,因此沿用至今。
古代书法家在书写楷书时创造出带有个人风格的书体,比如唐代欧阳询所创的“欧体”,颜真卿所创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到今天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练习书法的模板。
在历史上,汉字一直在经历着简化的过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结构——新说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 的“天圆地方”的理念。“○”是“[”的 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 (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 “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 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 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 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 的构造方式。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 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 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 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 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 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 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 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 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 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 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 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 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
资料小连接
•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写到: “我还见过一幅这位仓颉的画像, 是生着四只眼睛的老头陀。可见要 造文字,相貌先得出奇,我们这种 只有两只眼睛的人,是不但本领不 够,连相貌也不配的。”说的真是 有趣。
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 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 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 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 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 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 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 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仓颉造字的传说
于是,仓颉开 始日思夜想,到处 观察,看尽了天上 星宿的分布情况、 地上山川脉络的样 子、鸟兽虫鱼的痕 迹、草木器具的形 状,描摹绘写,造 出种种不同的符号, 并且定下了每个符 号所代表的意义 。
汉字的形成及演变
“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 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 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 的。如今的汉字是人们在长期的劳 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演变而 来的。
甲骨文
简化字
木 人
田
口
火
力 月
目
山
四、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 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 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 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 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 字书写形式。
五、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达 到顶峰。相传为秦末程邈(miao) 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 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 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 于书写。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金文十二生肖
子
鼠
丑
牛
寅
虎
卯
兔
辰
龙
巳
蛇
午
马
未
羊
申
猴
酉
鸡
戌
狗
亥
猪
三、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 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 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 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 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 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 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 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 的基础。
六、楷书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更加简化, 横平竖直,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字 体。 古代有许多楷体书法大家,最著名 的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第三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起源一、关于仓颉造字说汉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关于它们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之一。
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多种,而汉字是最为古老的。
比起其他几种早已不用的古老文字,汉字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人们越是感到汉字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就越想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探讨汉字的起源不仅是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而且也可以给人们探讨其他文字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参考,对于了解整个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中国人对汉字的起源也非常关注: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苍颉造文字。
苍颉,黄帝之史(《周礼·外史》疏引《世本·作》)。
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这种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在传世的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却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
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从来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
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魏晋以后人则说仓颉是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
《尚书正义》孔颖达疏说: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苍颉,黄帝之史官也。
……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
汉代人把仓颉跟史官联系起来,很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史官在平时跟文字接触最多,所以才有此说。
魏晋人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过去多认为荒诞无稽。
其实,这个说法也不是魏晋人创造的,而有很早的根据。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有一篇《容成氏》,第一简有这样的文字:……尊膚(盧)是(氏)、茖(赫)疋(胥)是(氏)、乔结是(氏)、仓颉是(氏)、轩缓(辕)是(氏)、(神)戎(农)是(氏)、椲是(氏)、是(氏)之又(有)天下也,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臤(贤)。
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除了仓颉外,还有传说中的神农作穗书,黄帝作去书,祝融作古文,少吴作骛凤书,曹阳氏作蝌蚪文,曹辛风作仙人书,帝尧作龟书,大禹铸造九鼎而作钟鼎文等等,不一而足,也全是说的文字的创造.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仓颉造字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文字字形的演变汉字的演变图列从殷商甲骨文字至今,虽然汉字的形体结构依然保持了表意的特点,但在写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汉字自其产生之始,书体形式就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秦代有“八体”:“—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代的书体也很多:“汉兴有草书……时有六书:—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许慎注意到了汉字的书体变化,但秦汉以前的文字材料他见得不多,钟鼎铭文见到一些,甲骨文在当时还未发现.所以只是笼统地说:“以讫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楷书等书体.如果除去特殊用处的书体和形体稍变而形成的书体,描绘汉字书体演变的大脉络,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汉字的书体发展归结为两大阶段五大书体.一、古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包括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直至秦代的小篆这一历史时期.其间流行的主要书体包括甲古文、金文和篆书.古文字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带有一定的图画痕迹,象形意味比较浓,采用线条化的笔道、还没形成汉字的“笔画”1、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午才被发现,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所以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这些文字大多是殷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为“卜辞”.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墨书;有直接契刻的,也有先书后刻的.因大多是契刻的,故又称“契文”.甲骨文大部分为殷商遗物,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称为“周原甲骨”.一百多年来,考占发掘有字的甲骨己累计十多万片,甲骨文单字共4500字左右,其中经研究考释,已经释读的约有1700字,现在古文字学家还在继续研究之中.2、金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时期的铭文.因钟和鼎是古代的重器,言钟鼎可以概括其余的铜器,所以又称为“钟鼎文”.凹入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称“识”,故又称为“钟鼎款识”.金文略晚于甲骨文,是介于甲骨文与篆文之间出现的书体.商代的金文遗留下来不多,字体与甲骨文比较相近.人们常将周代的铭文作为金文的代表.周代之后的铭文,字体逐渐过渡到篆书.3、篆书“篆书”又称“篆文”,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类.“大篆”,是对“小篆”而言的,是秦统一文字之前在秦国通行的字体.许慎所说的“史籀大篆”,是指“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魏晋以下此书全佚.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而形成“文字异形”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字的统一,于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是这次统一文字的积极参与和制定者.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二、今文字阶段4、隶书隶书发端于周末,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中出土有木牍两件,上有墨书,字体与大篆有很大不同.具有简省盘曲、笔道改圆为方的显着特点.且字形不像篆书那样长方形,而呈扁方形.用笔也不似篆书的粗细均匀,而是轻重顿挫,已经略有“蚕头燕尾”之势,可以看作隶书之滥殇,是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隶书之名的由来,有种种说法.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这是说,因为施用于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另一说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所以称其书体为隶书.至于程邈造隶之说,自古颇为流行.但隶书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上文已经说到,战国时一些文字就有了隶书的笔态,隶者篆之捷,趋捷趋简是文字书写的大趋势,应该说,是广大汉字使用者造就了隶书这一书休,程邈可能是曾经对它加以整理规范,而不是独自创造了隶书.存世的秦时隶书,以云梦睡虎地泰简为代表.其字化篆书的纵势为横势,字形不是长方形而趋于正方或扁方形;它已经摆脱了篆书用笔均匀圆转的特点,变成了横直的笔势.这种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书法家称之为“古隶”.到了汉代,隶书代替篆书而成为标准书体.字形扁平、波笔捺脚成为隶书的显着特点.从隶书始,形体从线条转为笔画,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了“今文字”阶段.5、楷书隶书对篆书来讲,是极大的进步,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大飞跃,是今文字阶段的开山书体.其书写比盘曲诘诎的篆书简便得多,但其形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写起来仍然不很快捷.许慎说文·叙中所说“汉兴有草书”,就是将隶书又加以简化而成的一种字体,因其草率而就,故称为“草书”.草书虽书写快捷,但书写草率,辨识不易,且无统一标准,漫漶无纪.为纠其偏,楷书应运而生.所谓“楷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典范楷模的书体.楷书萌芽于东汉末期,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可惜其字今已不可得见,其“楷法”也就无从察考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表现出鲜明的半隶半楷的特征,如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的谷朗碑、东晋大亨四年公元405年的爨宝子碑等,都可以看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明显痕迹.至隋唐,楷书完全脱离隶法,发展成熟为一种新的书体.楷书形体方正,行笔平直,减省了隶书笔画的波磔,书写更加快捷方便.这种横平竖直的方块形结构,一直保持至今,成为正体汉字的典型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
兰高学校小学部王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借助网络和其他文字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知识,推想汉字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人的的创造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和造字特点。
2、制作课件。
学生:1、了解有关汉字造字的传说。
2、收集汉字造字方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体会汉字的重要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阅读汉字,书写汉字,可是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汉字出现之前,人们是怎样记事的呢,下面这段视频,讲述了一个原始人发明鞋子的故事,请同学们一边看视频,一边试想你就是影片里的原始人,并且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这件事记下来。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记录结果,(这位同学用画图的
方式,表示当人们赤脚踩在石子或布满荆棘的地面上时,非常痛苦,于是人们用东西把脚包住,这样最早的鞋子就产生了。
)像这样采用画图的方式来记事的方法,就是画图记事。
除了画图记事外,古代的人们还采用了哪些方式来记事呢,(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比如: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表示昨天打了四只野兔,要怎样做,(在绳子上结四个结)今天又捕获了九只野鸡,就要再结9个结。
现在我们来看这些古老的记事方式,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记事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把事情表达清楚。
) 师:为了能将事情清楚、准确地记录下来,人类就开始尝试着用更简捷,更明白的符号来表达意思,这就是汉字。
有了汉字,我们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和传递各种信息,还能记录下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留传给后人。
汉字可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呀~
二、探究汉字的产生
1、那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板书:汉字)
我国古代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让我们来看一看。
那么汉字真是一个人造出来的吗,
2、介绍象形字
师:那么汉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些字。
(出示甲骨文特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甲骨文” ,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它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 。
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甲骨文,了解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所以,甲骨文是非常珍贵的考古
文物。
据有关资料显示,甲骨文上的汉字,至今仍然有1000多个活到了今天。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简单的甲骨文吗,
师:你们是怎么认出这些字来的?(指名回答)看来,最初的汉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这类字就是象形字。
(板书:象形)
3、介绍形声字和会意字
师:随着这些汉字在生活中的反复使用,人们发现这些字不够用了,还有的不
能通过象形的方法来表达。
于是人们又创造出了更为灵活多样的汉字。
(出示课件) 妈骑驾(晴蚊糖) 木林森 (歪尖明)
师:你猜它们是怎么造出来的,(第一组由表示发音和表示意义的两部分合成,
是用形声造字法创造的形声字;第二组是根据意思合成新字的方法创造出的会意字。
)
小结:除了这三种造字方法之外,我们的祖先还运用指事、假借、转注等方法
造出了大约6000个汉字。
可以说,每一个汉字的创造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
三、感受汉字的发展
1、观察“马”字的演变过程。
师:其实,最初的汉字没有我们现在用的这么简便,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
程。
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甲骨文字(出示字块),认识吗,(生:马) 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个“马”字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请看,这分别是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马”字,让我们来通过这段视频,梳理一下汉字的发展演变过
程。
(出示课件)
师:让我们再来观察一组汉字的演变过程,你能发现汉字演变的规律吗,
小结:从甲骨文的产生到今天的简写汉字,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经历了
从图形到方块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
(板书:图形方块字繁简) 师:从这个发展过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
文字上的创造能力。
)
四、感悟汉字的神奇
1、汉字游戏
师:我们中国的汉字是有灵性的,现在我们来做个有关汉字的造字游戏。
这是一个“日”字,如果在这个字的基础上添加一笔,就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字?(旧、由、旦、申、甲、目、白、电、田)
小结:一个简单的独体字,加上一笔,就创造出了那么多的新字。
我们的祖先真是聪明又富有创造力。
2、解读“福”字
师:中国的汉字不但有趣,还很神奇呢~汉字中的一个“福”字竟有一百种写法。
一百个“福”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表达了对“福”的希望和憧憬。
(出示:百福图)请各小组展开想象的翅膀,解读“福”中的奥秘,看哪个组同学解读得多。
3、汉字的影响
师:汉字的确是太神奇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
专家认为,在世界五千多种语言中,汉语最简短,最科学,最富有生命力。
比如:英文的“horse”表示马,这是一种拼音文字,同样德文和日文也是拼音文字,分别用这样的拼音来表示“马”,而我们汉字的“马”不仅能表示马的形态,还表示了马这个读音。
包含这个字符的其他汉字也有与它相同或相近的读音,像“妈、吗、码、玛、蚂、骂”等字,所以说汉字则既有形又有声。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这个课题,用英语表示就需要这么多单词。
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学习汉语。
我们不得不从心底佩服,咱们中华民族先人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才能~ (板书:智慧)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仅要为汉字的无穷魅力深感自豪,更要从小学好汉字,用好汉字,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和世界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来。
板书设计: 汉字创造发展象形形声会意图画繁笔画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