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红色故事分享——井冈山之行
井冈山的经典红色故事

井冈山红色故事:艰苦奋斗、革命精神与忠诚传承
的典范
井冈山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浓厚。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红色故事:
1.八角楼上的油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经常工作到深夜,为了节省燃油,
他让工作人员把油灯的芯子减短,从而减少油的消耗。
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中不断前进。
2.小井红军医院:当年红军在小井村设立了医院,许多伤病员得到了治疗和
照顾。
这些医院不仅体现了红军的医疗水平,也彰显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3.朱德的扁担: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典范。
4.草鞋的故事:当年红军将士穿着草鞋迎接着每一个挑战和困难。
草鞋虽然
简单,却代表着红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5.造币厂的故事:中央苏区的造币厂为红军制造了大量的货币,保障了军队
的物资供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提高效率,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6.红色交通线的故事: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交通线之一,它连接着各
个根据地和党中央。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忠诚于党的优秀党员和干部。
7.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典型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也在井冈山的
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传统。
井冈山红色经典小故事

井冈山红色经典小故事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革命的圣地。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承载着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至今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小故事一,毛泽东与井冈山的不解之缘。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文学家。
他在井冈山留下了光辉的一生,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
1927年,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举起了红旗,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革命斗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理论和革命路线,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井冈山,毛泽东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井冈山》。
这首诗以井冈山为背景,歌颂了井冈山人民的英勇斗争,表达了共产党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小故事二,井冈山女红军的豪迈情怀。
井冈山女红军,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她们出身贫苦,却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毅然投身革命队伍,成为了一名名英勇善战的女战士。
在长征途中,井冈山女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她们舍生忘死,不畏艰险,最终与红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她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革命的传奇。
小故事三,井冈山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井冈山的红色精神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人们铭记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着红色基因,弘扬着红色精神。
每年,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走进井冈山,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红色教育的熏陶。
他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井冈山红色经典小故事,承载着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至今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井冈行”培训活动心得体会9篇

“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井冈行”培训活动心得体会9篇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井冈行培训活动心得体会一井冈之行已经结束,溜走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记忆。
从最开始刚到井冈山的憧憬向往,到最后离开时的不舍难分,四天三夜的基地培训历历在目。
红色井冈行,我们从共青走来,来到这片红色热土,共和国的摇篮接受熏陶和洗涤。
学习党史,与历史时空对话,不忘来时路,才能看清脚下并坚定勇敢地往前走。
从党史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学习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内涵,用来赓续红色精神血脉,谱写时代发展新篇!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井冈行培训活动心得体会二看见了,看见了,那火红的党旗,中国现代革命圣地井冈山到了,看着那神圣的党旗,心中涌起无限的激动。
车到茨坪,换车直奔毛泽东故居。
在导游小姐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大井红军领袖故居红军造币厂等革命胜迹。
在黄洋界,我们领略了当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逍遁的壮烈场景。
我们感受到当年革命领袖、红军战士和井冈山人民在敌人严密封锁的情况下所进行斗争的艰苦性。
同时井冈山的一草一木和流传下来的动人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位游客。
当年战争年代的那棵毛泽东、朱德挑粮上山时曾歇息过的菏树,如今已成了公路旁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默默见证着历史。
而我也很感恩可以和一行伙伴们共同见证这段宝贵难忘的岁月。
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井冈行培训活动心得体会三为期四天的青春井冈行是受益匪浅的,是满载而归的,亦是刻骨铭心的。
无论是在井冈山的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或是在参观井冈山烈士陵园纪念馆等活动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都令我深受震撼。
我深刻感悟到了在艰辛的革命道路上无数革命烈士对中国大地及中国人民深深的热忱,深切体会了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与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我也学到了何为艰苦奋斗,何为信仰坚定,何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红色经典红色故事分享井冈山之行

红色经典红色故事分享——井冈山之行下面介绍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曾志。
?曾志的故事在这之前我就读过,读时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这次,井冈山学习之行,再次聆听了石金龙老师(曾志之孙)的讲述。
1998年6月21日,曾志走完了她87年的生命历程,魂归井冈山。
后事完全按老人家的遗嘱办理。
曾志的遗体火化时,尽管没有通知任何人,但还是有许多人得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医院为她送行。
没有灵堂、没有花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遗体火化过程,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功勋老人做最后的告别。
望着老人家的遗容,许多人泪湿衣衫,哀祝声起伏不断、撼人心肺。
????若问为什么她的一生会是这样感人,回答是:她不仅是一个战绩辉煌、功成名就的革命者,更是一个把大爱撒向人间的女神!复叙几个故事给大家听:故事一:1949年,井冈山解放了!此时,石来发的外婆已经去世了,来发分了田,讨上媳妇,过上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舒心日子。
????平静的生活孕育着波澜,孕育着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20年来,一直奔驰疆场、转战南北的曾志,无时无刻不思念她留在井冈山的骨肉,但因战争和工作原因,她没有闲暇去寻找。
机会终于降临了。
????石来发,在苦海里挣扎了二十几个春秋,从没有享受过母爱,听到此事后,不禁热泪盈眶:我有妈妈?他压根没想到自己的母亲还健在,而且是大首长!????阔别24个年头后,母子俩终于在广州相见,他们凝视着对方,似乎想从对方沟壑纵横的脸庞上找到二十年来的风雨和坎坷,他们的眼睛噙满了幸福的泪水!石来发了解自己的身世后,改名为蔡石红,因为他忘不了抚育他的石家,更忘不了养育他的这块深情的红土地。
在广州,蔡石红吃住在母亲家里,没有任何特殊的照顾,但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温馨的补偿,他感到了从未享受过的母爱!????想想过去的苦日子,蔡石红斗胆向母亲提出希望能调到母亲身边,吃上皇粮。
曾志一口回绝:“毛主席的儿子都去前线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务农呢?!”蔡石红无言以对。
井冈山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井冈山红色之旅心得体会思政部浦爱东2013年8月5日,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思政部组织我们思政教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这片热土,先后瞻仰了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生活过的旧址旧居、参观了茅坪八角楼、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观看了给我们以无限回想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所有这一切,仿佛把我们唤回那打土壕、分田地的“工农革命”年代,听到了同仇敌忾、震耳欲聋的黄洋界隆隆炮声,看到了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扩展红色政权的燎原之火。
走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建成的铜像广场上,心情也越发的肃穆,参观的时候,一个个有关毛主席的故事情境不断出现在我眼前,是呀,就是他们,就是他,带领我们创建了新中国。
从毛泽东勤政为民、清廉如水、博览群书、雅情逸趣一直到他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毛泽东辉煌的、富有魅力的人生是让每名党内干部不敢轻易忘记的。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时刻牢记毛泽东——这位从韶山冲一步一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缔造者的伟人的一生,要永远思考他给我们党、给我们国家甚至给整个国际社会的留下的宝贵财富。
就参观学习而言,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不仅仅属于他那个时代毛主席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
今天,他的思想仍在继续影响中国,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同志创造的神话仍然在中国继续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
红色经典故事12则

毛委员送棉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
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
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好在苦惯了。
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
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
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
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
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水缸的秘密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
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
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
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
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
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井冈山革命故事(69篇)

井冈山革命故事(69篇)附件井冈革命故事目录第一篇坚定执着追理想1.三湾改编铸军魂 (5)2.?排头兵?的故事 (7)3.真正的英雄 (9)4.举着红旗干到底 (11)5.毛泽东被?开除党籍? (14)6.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贺子珍 (15)7.莲花一支枪 (17)8.宛希先勇斗叛徒 (19)9.龙源口大捷 (21)10.杨开明英勇献身 (24)11.吴月娥舍身跳崖震敌胆 (25)12.贺页朵不忘初心的入党誓词 (27)13.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 (29)14.蓄须立志的王尔琢 (31)15.谢甲开宁死不屈 (33)16.?一战成名?的朱云卿 (36)17.五军虎将贺国中 (38)18.小井浩气长存 (41)19.历尽沧桑的学习笔记 (42)20.周介甫跳崖不死 (44)21.蔡德华的笔记本 (46)—1—22.碧血丹心刘仁堪 (47)23.曾宝华誓死护印 (49)24.凋谢的井冈兰 (51)25.克诚千里找党 (53)26吴仲廉投笔从戎 (56)27考验人生 (58)28国际歌声找同志 (61)29?刘真精神不死!? (64)第二篇实事求是闯新路30.文家市转兵 (66)31.赣南三整 (68)32.八角楼的灯光 (70)33.第一面军旗的诞生 (72)34.茅坪安家 (73)35.毛泽东保护天主教堂 (76)36.三释俘虏兵 (77)37.十六字诀的由来 (79)38.井冈山农民首次喊出了?共产党万岁? (80)39.毛泽东夏幽遇险 (81)40.毛泽覃乔林建党 (83)第三篇艰苦奋斗攻难关41.朱德的扁担 (86)—2—42.毛委员带头打草鞋 (88)43.朱军长睡地铺 (89)44.毛泽东的三张发票 (91)45.张子清师长献盐 (93)46.朱军长与团结菜 (95)47.朱军长怎么成了?伙夫头?? (97)48.井冈山走出的?皮箩将军? (99)49.曾志魂归井冈 (100)50.彭家女将 (103)51.红军?大管家? (106)第四篇依靠群众求胜利52.毛委员坐上席 (109)53.黄洋界上炮声隆 (111)54.一罐食盐的历史见证 (113)55.毛泽东赴?鸿门宴? (115)56.一个红枣也不能动 (117)57.龙关秀巧送粮 (119)58.毛委员送棉衣 (120)59.?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122)60.党代表罗荣桓 (124)61.?三项纪律六项注意? (127)62.毛委员改政纲 (129)63.泥腿子县长 (131)—3—64.朱军长赔壶 (134)65.聂槐妆送盐 (135)66.永新困敌 (137)67.彭德怀发银元 (139)68.米缸的故事 (141)69.打败江西?两只羊? (144)—4—第一篇坚定执着追理想1.三湾改编铸军魂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
井冈山经典红色小故事

井冈山经典红色小故事井冈山位于江西省东部,是中国革命时期的重要地区,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曾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战斗和政治运动,形成了红军的一系列策略和战术。
以下是井冈山经典红色小故事,以此纪念革命先烈和他们的英勇事迹。
1. 赣南会议在1930年的赣南会议上,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武装夺取政权。
这个思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清风店起义在1930年的清明节,井冈山地区的共产党员在清风店举行了一次起义,这是毛泽东开始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行动。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军事力量。
3. 红四军成立在1931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正式成立了,这个军队由几个小红军合并而成,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正规军队。
红四军曾经在井冈山、鄂西、闽西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战斗。
4. 争取群众在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争取群众。
红军在井冈山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工作,如减租减息、保护妇女权益、提供医疗救助等。
这些工作为红军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5. 严厉斗争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井冈山地区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的斗争,如白色恐怖、反围剿等。
这些斗争对红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6. 西征战役在1934年,红四军离开了井冈山地区,开始了西征的战役。
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困难的旅程,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到达了陕北地区。
7. 纪念馆在井冈山地区,有一个纪念馆,它讲述了红军在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历程。
这个纪念馆是红军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祭奠革命先烈的场所。
8. 红军歌曲在井冈山地区,有一些著名的红军歌曲,如《井冈山上》、《小小兵团》、《打倒蒋介石》等。
这些歌曲是红军在井冈山地区生活、斗争的真实写照,也是红军革命军歌的经典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经典红色故事分享——井冈山之行
下面介绍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曾志。
曾志的故事在这之前我就读过,读时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这次,井冈山学习之行,再次聆听了石金龙老师(曾志之孙)的讲述。
1998年6月21日,曾志走完了她87年的生命历程,魂归井冈山。
后事完全按老人家的遗嘱办理。
曾志的遗体火化时,尽管没有通知任何人,但还是有许多人得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医院为她送行。
没有灵堂、没有花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遗体火化过程,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功勋老人做最后的告别。
望着老人家的遗容,许多人泪湿衣衫,哀祝声起伏不断、撼人心肺。
若问为什么她的一生会是这样感人,回答是:她不仅是一个战绩辉煌、功成名就的革命者,更是一个把大爱撒向人间的女神!复叙几个故事给大家听:故事一:1949年,井冈山解放了!此时,石来发的外婆已经去世了,来发分了田,讨上媳妇,过上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舒心日子。
平静的生活孕育着波澜,孕育着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20年来,一直奔驰疆场、转战南北的曾志,无时无刻不思念她留在井冈山的骨肉,但因战争和工作原因,她没有闲暇去寻找。
机会终于降临了。
石来发,在苦海里挣扎了二十几个春秋,从没有享受过母爱,听到此事后,不禁热泪盈眶:我有妈妈?他压根没想到自己的母亲还健在,而且是大首长!
阔别24个年头后,母子俩终于在广州相见,他们凝视着对方,似乎想从对方沟壑纵横的脸庞上找到二十年来的风雨和坎坷,他们的眼睛噙满了幸福的泪水!石来发了解自己的身世后,改名为蔡石红,因为他忘不了抚育他的石家,更忘不了养育他的这块深情的红土地。
在广州,蔡石红吃住在母亲家里,没有任何特殊的照顾,但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温馨的补偿,他感到了从未享受过的母爱!
想想过去的苦日子,蔡石红斗胆向母亲提出希望能调到母亲身边,吃上皇粮。
曾志一口回绝:“毛主席的儿子都去前线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务农呢?!”蔡石红无言以对。
他三次南下广州,三次空手而归。
从母亲严厉的目光、倔强的表情里他悟出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蔡家的光荣不应躺在烈士的名份上,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曾志何尝不心疼儿子?她总想设法补偿多年来对儿子的感情,以慰藉心中的歉疚。
她也想给儿子安排一个工作,但她更清楚,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她不能这样做。
故事二:1931年,又是11月,曾志又生下了一个又黑又壮的男婴,取名铁牛。
铁牛太可爱了。
曾志产后第6天就投入到紧张的斗争中去,铁牛便出奇的乖,不哭不闹。
“这孩子多乖啊,我们自己能养大!”曾志当时改做白区工作,
很有信心养大这个儿子。
两个月后,她与丈夫一道,抱着小铁牛来到厦门,准备稍作停留后便送到母亲那里去,请母亲帮忙照看。
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王海平同志赶来看望蔡协民和曾志,见面就劝说:“孩子就不送他姥姥那儿去了,兵荒马乱,路途遥远,晕船不说,路上也可能发生意外……”
“我怕什么?”曾志生性刚强,硬硬地顶上一句,“我这个人什么都不怕!”
王海平怔了怔,又低下头犹豫片刻,终于尴尬地吐出真情:“曾志同志,对不起了。
市委急需经费,听说你生了一个男孩,已由组织决定,卖了200块大洋。
现在钱已经差不多花光了,孩子你不给也得给了……”
曾志愣住了,半天才像大梦初醒一般透过一口气。
她茫然地望望丈夫,望望儿子,最后将目光呆呆地落在市委书记的脸上,久久不动一动。
市委书记无声地垂下头,等待那意料中的哭声和责骂。
可是,传到他耳边的却是一声催人泪下的颤音:“服从组织决定……”
坚定信念,忠于信仰,努力实践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