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合集下载

山东省气象科研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简介

山东省气象科研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简介

山东省气象科研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简介
陈延玲
【期刊名称】《山东气象》
【年(卷),期】2004(24)2
【摘要】介绍了山东省气象科研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功能、特点及主
要内容等.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陈延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69
【相关文献】
1.高校科研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设计 [J], 韦云波;顾永跟;洪拓夷;吕元康;沈宏良
2.山东省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建设简介 [J], 孟静
3.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我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情况的报告 [J], ;
4.山东省气象局关于公布《山东省气象局实施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细则》和《山东省气象局实施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细则》的通知鲁气办发[2016]154号 [J], ;
5.福建省气象档案管理服务系统简介 [J], 池幼群黄敏林秀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象信息系统》课件

《气象信息系统》课件

《气象信息系统》PPT课 件
气象信息系统是指用于获取、处理、分析、呈现和发布气象数据和信息的系 统。它在气象预报和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言
气象信息系统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气象信息系统?本节将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介绍。
气象信息系统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卫星气象信息系统
利用卫星技术收集和传输气象数据,支持气象预 报和监测。
2 处理气象数据
3 分析气象数据
对获取的气象数据进行质 量控制、校正和处理,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利用统计、模型等方法对 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索 气象现象和规律。
4 呈现气象数据
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将气象数据呈现给用 户,方便理解和应用。
5 发布气象信息
将处理和分析后的气象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 信息,发布给用户和决策者。
气象信息系统的应用
农业
利用气象信息系统进行农作物产量估测和灾害预 警。
交通运输
通过气象信息系统进行交通管制和航海导航。
航空航天
气象信息系统为航班运营和火箭发射提供气象支 持。
能源
利用气象信息系统进行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 规划和管理。
气象信息系统的趋势
1
智能化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
市政气象信息系统
针对城市气象需要开发的信息系统,用于城市防 灾减灾和气象服务。
地面气象信息系统
通过地面观测设备和仪器收集和处理气象数据, 用于气象预报和研究。
航海气象信息系统
提供海洋气象数据,支持航海活动和海上安全。
气象信息系统的功能
1 获取气象数据
从不同来源获取各类气象 数据,包括观测数据、卫 星数据等。

基于SOA以及工作流的湖南气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

基于SOA以及工作流的湖南气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
◇ 高 教论 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年第 3 01 6期
基于 S A 以及工作流的 O 湖南气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
曹 思沁 1 胡 志 刚 , 2
f. 1 中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0 1;. 10 2 湖南省气象局 湖南 长沙 4 0 0 ) 2 10 7
【 摘 要】 随着 Ie e技术的蓬勃发展 , nmt t 越来越 多的应用软件都以 We b作为 系统运行 平台。 搭建基 于 We b的湖南气象科研 管理信 系 g 统 -
平台 . 能有效地提 高科研 活动的统计效率 , 节省组织科研活动 统计 工作时人 力、 物力的投入 , 实现公开 、 平、 正、 公 公 科学的评价活动 , 为此研 究 气象科研管理信息 系统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与良好 应用价值 。本 文分析 了面 向服务 的体 系结构,探讨 了基 于工作流的 系统应用架构 ,借助 于 NE T以及 S ev r QL Sre 环境 . 并详 细分析研 究了系统 实现过程 中的关键技 术。 【 关键词】 O 关键技 术 ; S A; 实现
We ev e 务器 上 . bSri 服 c 例如登录功能 . 了湖南气象科研 管理信息系 除 统外 . 还有多个系统需要基于同一个用户表登录 . 因此 , 将登录功能作 为一 个 We evc 供 多个 系统使用 .此 时. bSrie服务器充 当 bSrie We ev c 服务 提供者 . We 而 b服务器充 当服务请求者 , bS ri We evc e服务器访 问 数据库服务器 . 实现公有功能 对于那些无须在多个系统 中重用 的功 能. 可以通过 We b服务器直接调用数据库服务器来实现。 通过分析 . 部分功能将抽取出来使用 We e i 实现 . bSr c ve 部署在专 门的 We ev e 务器上 . bSri 服 c 此时 We b服务器 只负责接收用户输入 的 数 据并显示结果 . bSrie服务器实现业务功能 . We evc 数据 库服务器负 责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 在物理上实现表示 一 业务一 数据 的分 离 . 提高系 统 的灵活性 和可扩展性 . 也方便业务功能和数据的重用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 f1 1使用 c #语言针对业务功能开发 We evc . bSri 将每一个独立 的 e 功能封装在一个 sr c 业 务类 中 . ei ve 例如 L g Sr c 等 . 一个业务 oi e i n ve 每 类 可以提供 多个方法供 We 服务器调用 b f) We evc 2在 bSrie实现中 . 如果需要访 问数据库则直接 连接数据 库服务器 . 实现对数据库服务器中数据的增删改查 等业务操作 。 f) 3逐个测试 We ev e功能 . bSri c 确保功能正确无误 . 以通过输入 可 i p sw r d和 as od对登录功能进行单元测试 f) 布 We evc . We ev e发布到本 地网络 上的 U DI 4发 bSri 将 e bSri c D 服务器上。 f 在需 要使用该 业务功 能的模块 中远程调用 We e i . 5 1 bSr c 通过 ve 添加“ b引用” We 引入 amx s 文件 . 例如 ht:121 8 .38 8 /oiS t / 9 .6 . 1 : 1 gn e p/ 0 0 L rie s . 使用封装在 We evc ve. mx再 a bS rie中的业务功能 32工作 流 技 术 应 用 . 工作 流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模拟现实世界 中的信息传递 . 由于在科 研信息管理中涉及 到流程管理 . 因此本文研究的湖南气象科研管理信 息系统 . 将使用工作流技术实现科研项 目的管理 . 包括项 目申报 、 目 项 审批等流程 对 于项 目 审批流程 . 对应需要传递 的信息就是项 目申报 信息 . 申报人填写好 申报信息后可将其 发送给上级 主管审批 . 主管 审 批后可以转交给其他部 门存档 . 也可 以将项 目申报信息打 回给 申报人 重新填写 . 整个 流程包括多个活动 . 同的用户可 以执行不 同的活动 . 不 每个活动均有其启 动和终止条件 本 文 研 究 的 湖 南 气 象 科 研 管 理 信 息 系 统 使 用 S ae on 中 的 h rP it wok o rn w引擎实 现工作 流的创建 在 S ae on hrP it中包 含 了工 作流设 计、 工作流使 用 、 工作流监控和工作流管理等功能 , 而且提供了与 We b srie X evc 、 ML等技术 的无缝集成 .在实现业 务系统 中进行 的关键 流程 如科研项 目申报和审批等 流程 时 .可 以将业 务数据通过 We ev e bSri c 接 口写入 Sae n t h rP i 平台 .所有参与流程用户的审批和监控操作 均�

气象信息系统

气象信息系统

1.1 内涵与定位

气象信息系统负责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与
分发各种气象信息和相关非气象信息。承担信息的集 中统一管理,数据质量控制和信息服务。主要包括通 信网络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与管理、 信息存储与信息共享服务。
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内涵(1)
1、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数 据管理等系统在内的公共性基础支撑系统。
2、信息系统结构
信息系统结构是指信息系统内在的、支持高效组织运 行与服务的、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层次部门、单位进行配置、 布局并有机连接成一个统一体的逻辑结构、物理布局和内在 联系体。

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内涵(2)
3、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平台指信息系统为各方面用户提供信息系统 资源共享(数据、信息、计算等)的服务系统,是信息系统 面向用户的窗口。
开展了地面、高空和辐射资料的统计整编业务 围绕气象数据处理业务,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开发气象数据资源,生产和制作了一批数据集产品
2
数据管理业务现状 我国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数据管理机构;各级数据管 理机构已经建立了对基本数据的收集、处理业务;对收集的 资料范围也有明确的分工,对主要探测数据的收集业务流程 不断完善;各级数据管理机构对主要常规观测资料按照规定 的时间进行审核、统计、整编,数据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 数据在国家级、省级进行了存储和归档。针对科研、业务对 气象资料的巨大需求,各级数据管理机构均开展了数据的服 务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级数据共享服务取得了很大进 展。 近年来国家级数据管理机构注重了对数据管理技术标 准的制定,研制了“气象数据元数据格式标准”、“气象科 学数据集制作与归档技术规定”、“气象数据集说明文档格 式标准”、“气象资料的分类编码及命名规定”等技术规定。

气象数据管理系统技术方案(纯方案,67页)

气象数据管理系统技术方案(纯方案,67页)

目录1. 实施方案 (3)1.1. 背景介绍 (3)1.2. 工作目标 (3)1.3. 工作思路 (4)1.4. 系统架构 (5)1.5. 系统模块 (7)1.5.1. 数据存储子系统 (7)1.5.2. 服务支撑子系统 (27)1.5.3. 运维管理子系统 (33)1.6. 系统功能 (41)2. 项目重点难点分析、应对措施及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45 2.1. 项目重点难点分析 (45)2.2. 应对措施及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45)2.2.1. 利用GreenPlum解决结构化数据存储 (47)2.2.2. 利用Hbase解决半结构化数据存储 (51)2.2.3. 利用FastDFS解决非结构化数据存储 (52)3. 质量(完成时间、安全、环保)保障措施及方案 (55)3.1. 质量管理内容 (55)3.1.1. 编制和评审质量计划 (55)3.1.2. 工作产品的质量检查 (55)3.1.3. 不符合项的跟踪处理 (56)3.2. 质量管理责任分配 (56)3.2.1. 质量保证小组职责 (56)3.2.2. 配置管理小组职责 (57)3.2.3. 测试小组职责 (58)3.3. 质量保障措施 (59)3.3.1. 项目进度 (59)3.3.2. 需求分析 (61)3.3.3. 系统设计 (62)3.3.4. 系统实现 (63)3.3.5. 系统测试 (63)3.3.6. 系统维护 (65)3.4. 项目安全保障措施及方案 (65)3.5. 项目环保保障措施及方案 (67)1.实施方案1.1.背景介绍随着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气象探测设备的不断增加,观测台站上传的数据正在急剧增加,存储总量呈现几何式增长,目前气象数据每年增量达到PB+量级,已具备大数据的特征。

而且随着公众对气象服务需要的日益增长,要求天气预报向精细化、全时空和集合预报的方向发展,气象服务从传统向多元化拓展,随着气象服务方式的改变,对气象信息服务的时效性越来越高,气象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章气象信息系统概述资料

第一章气象信息系统概述资料

(5)网络通信 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入网络 技术应用阶段。1993年4月计算机广域网传输技术 在全国推广,该技术使通过网络传输的资料种类有 了明显增加,日传输信息量增加了20倍,国内外地 面报的传输时效提高了1-1.5小时,高空观测报提前 了1小时,大大提高了气象资料传输效率。 1991年在中国气象局大院建成我国第一个高性 能的高速局域网CDCnet。 2001年11月中国气象局大院正式建成骨干网络 系统,形成以光纤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国家一级信 息“高速公路”。
2.2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1)早期的国产计算机应用 1967年,中央气象局批准气象科学研究院购置 国产DJS-6计算机(108计算机),从此我国气象部 门有了第一台每秒运算5-7万次浮点运算的电子计算 机。 1970年10月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安装了2 台DJS-C2晶体管计算机(111计算机)。 1978年,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JS-11 计算机(150-3计算机)在国家气象中心安装落户。
(2)微型计算机应用 微机转报系统:用于省一级的自动气象转报系 统和自动填图系统,取代了省级的人工通信和手工 填图。 气候资料加工:1985年开始使用微机编制地面、 高空、日辐射等观测记录月报表的应用软件,改变 了气候资料处理“一把算盘一支笔”的落后面貌。 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 1995年开发,提供了较全面的分析工具和较强的交 互功能,可以显示各种气象数据和图形并供预报员 完成天气预报图的生成和修改。
1.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用 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常常 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从学科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体系包括管理和技 术两部分。

气象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气象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气象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逐渐成为了趋势。

气象信息化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气象部门的工作效率,还能为公众和企业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气象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探讨。

一、气象信息化系统概述气象信息化系统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以气象观测、预报、预警等为主要内容,将气象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展示,形成一套在线、实时、智能化、全面的气象服务系统。

随着气象服务需求的增长和用户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气象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1. 前端界面设计气象信息化系统的前端界面设计应该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让用户能够轻松使用。

界面需要直观、简洁、美观、易操作,设计应考虑可用性、统一性、协调性和易学性。

采用响应式布局技术,为用户提供不同大小屏幕的界面适配,并支持多终端浏览。

2. 数据采集与处理气象信息化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

数据应包括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卫星云图、气候信息、气象预报等。

数据采集要求高效、可靠、规范。

系统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噪声去除、数据插补等处理,确保数据质量。

3. 预警机制与预报算法气象信息化系统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预报算法。

预警机制应包括灾害预警、空气质量预警等,具备预测性、预警性、预防性。

预报算法应具备科学性、准确性、智能化,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气象因素进行分析,并能够进行大量数据的存储、并发计算和快速查询。

4. 服务支持与用户管理气象信息化系统需要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和用户管理功能。

服务支持应包括用户需求统计、数据报表分析、定制服务等。

用户管理应包括用户注册、权限管理、用户数据查看等功能。

三、气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前景气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在为气象部门提供全面的气象服务的同时,还能为立体化的城市建设以及大型天气灾害的预防和救援提供帮助。

其次,在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的同时,还能提供对环保和能源使用的帮助。

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摘要气象信息管理系统(MIMS)是气象部门利用各种软硬设备资源进行气象信息数据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效益和效率的集成化、自动化信息系统。

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气象信息能否及时正确发布,影响着人们对气象信息的正确获取。

因此,加强对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安全进行了概括总结。

关键词气象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安全1 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的意义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不断加强,所以外出旅游、健身的群众不断增多,而这些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因此气象行业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领域也引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极大地推动了气象领域的开发建设,给我们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天气的预测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灾害天气的报警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极大地减少了国家和群众的财产损失。

但是,随着气象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气象信息资料的种类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实时性应用要求越来越高,气象信息的综合应用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例如:没有统一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各级气象部门管理、业务、服务等多种应用需求难以满足;缺少经过整理的基本观测资料、业务支撑产品和气象服务产品,各级业务单位难以方便地获取所需的气象信息;各类气象信息的数据格式、表现形式、服务方式各异,造成气象信息共享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利用率较低等。

因此,根据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以满足公共气象服务为目标,需要建立数据收集、分类和存储、监控、数据查询及管理等含有多个功能的气象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使我们便于查询历史气象数据,还要满足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统计和收集,从而提高气象业务数据内在质量,推进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使气象现代化建设及防灾减灾的效益得以提升[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雾霾天气监测与分析业务,实时提供紫外气溶胶定量产品;揭示静稳、低能见度雾-霾天气与边界层天气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优化和完善监测和预报指标;建立中短期静稳天气的客观识别技术和雾-霾分类分级预报业务技术方法,其产品在国家级和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雾-霾预报业务中试验应用。
109
高分辨率网格化定量降水预报关键技术研究
形成基于多源卫星资料的精细化台风定量监测产品和基于FY-4的新型遥感资料的强对流监测预警产品。研究成果经过精度和适用性检验后,集成到SWAP平台,面向全国气象台站推广,为天气预报业务提供支撑。
102
风廓线雷达综合评估及在华东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研发合理有效的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算法、进行观测误差统计。发展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数值预报中的同化方法并进行资料同化影响分析。开展风廓线雷达观测网布设计及其合理性(OSSE)评估。将风廓线雷达资料应用于复杂高影响天气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2015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指南
1.天气领域(12项)
编号
任务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101
FY卫星资料在台风和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定量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研究基于多源卫星观测资料的台风风场及结构特征监测技术,包括优化基于红外通道亮温的台风大风估算方法,研发云雨结构特征和特征变化参数的定量提取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生成。开发基于FY-4扫描辐射计多通道数据的对流云团定量判识、路径追踪技术,研究FY-4闪电成像仪产品与地基闪电监测结果的匹配方法,研发基于FY-4新型遥感资料的强对流监测预警产品。研究基于FY-3和FY-4的卫星云图及环境场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卫星特征产品与数值模式、常规观测综合应用技术。
开展高分辨率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关键技术研发,包括:高分辨率格点化降水的降尺度预报方法、适用于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的格点编辑和插值方案、融合气候背景场信息和复杂地形影响的格点降水客观订正等;发展融合高精度地理信息的温度格点化订正技术;研发格点化降水检验技术。
建立完整的国家级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产品的支撑技术;形成覆盖全国的0-24小时逐6小时、1-5天逐24小时5km分辨率的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产品;提升国家级格点化温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开展5km分辨率1-5天格点化温度预报实时试验。
实现区域中尺度观测网的多尺度融合分析,建立15分钟(0-2h预报时效)和1小时(2-12h预报时效)快速循环更新的短临同化预报系统RMAPS,提高强对流天气定量降水的短时和临近预报能力。
105
GRAPES区域集合预报多尺度混合扰动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区域GRAPES模式初值误差增长特征分析,研究包含全球大尺度和区域中尺度初值扰动信息的多尺度混合初值扰动技术。研究时间、空间相关的物理过程参数化随机扰动技术。开发高影响天气集合预报产品(如短时强降水,大风,强对流风险)、极端天气集合预报产品,以及结合流域特征的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报产品,建成产品分析处理系统。
到2017年底,使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的同化效果不低于同期的GRAPES全球3DVAR系统,同化的观测数量增加,计算时间减小到1个小时之内,具备业务应用能力。
104
多尺度资料同化与快速循环精细化0-12h短临预报系统研究
研究开发应用于强对流定量降水精细短临预报的三维多源资料同化与快速循环技术。针对大尺度、中尺度、及对流尺度不同资料的物理特征,发展多尺度同化方法,有效地同化常规天气尺度观测、雷达观测以及闪电观测,建立一个具有业务预报能力的多尺度分析、快速循环、无缝隙0-12小时的定量降水预报系统。
完成表征主要空间天气区域关键要素的提取和定级描述算法,建立关键空间天气参量的量化指标体系和态势图制作与分析技术,构建空间天气态势图实验系统,实现在业务预报中的应用。
107
中国不同气候区域夏季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对比分析及关键预报因子研究
针对不同区域(西北高原、西南、华南、江淮流域和华北等不同气候特征区域),开展夏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天气尺度配置结构、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和短时强降水形成机理的研究,构建上述5个不同气候区域夏季短时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指标和物理模型。
形成我国西北高原、西南、华南、江淮流域和华北等不同气候区域的夏季致灾性短时强降水的物理模型,建立不同气候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0-6小时)指标体系,预报指标和物理模型在业务中试用并评估效果。
108
典型城市群静稳天气客观识别及雾霾中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研究紫外波段气溶胶光学参数算法,结合多源卫星数据和地基数据等,开发卫星紫外气溶胶定量监测产品;利用大气观测和可获取的环境观测资料,研究静稳、低能见度雾-霾天气条件下边界层关键天气系统和气象环境场结构特征,并确定为量化的气象要素指标;对静稳天气强弱程度进行分级和指标量化,研发中短期静稳天气客观识别技术;开发基于集合预报的雾-霾中期潜势预报方法,研究结合气溶胶消光特性的短期雾-霾分类分级预报方法,开发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1-10天雾-霾分类分级预报产品。
提供融合了风廓线雷达观测的高质量客观分析场及诊断产品,实现风廓线雷达观测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实时有效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对数值预报有正贡献。提供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质控算法源代码和技术文档说明,给出风廓线雷达网布点合理性评估报告。
103
面向业务化应用的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研究
在现有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的基础上,针对业务化应用的要求,改进GRAPES全球切线性和伴随模式,开发GRAPES-4DVAR并行算法,提高非常规观测的同化效果和同化系统的计算效率,建立全球四维变分同化业务化系统。
认识区域GRAPES模式的预报误差增长特征,建成基于多尺度混合初值扰动技术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扰动技术的15km分辨率区域GRAPES集合预报系统,系统集合发散度和高影响天气概率预报技巧高于国家级现有同类业务系统,集合预报产品集成到中央气象台预报业务平台。
106
空间天气态势分析及分级描述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究
研制太阳活动态势水平关键要素提取及定量化算法,研究揭示太阳风扰动在行星际间的传播以及极光区沉降粒子能量注入机制。研究电离层态势定量化分级描述方法,以及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指数化分级方法,研究设计空间天气态势图制作原则和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