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题探究
知识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案】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了。(采分点:蔽)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采分点: 面刺)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12年考】 【答案】 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寡人的)过失,(并能)使我的耳朵听到的,可得下 等奖赏。(采分点:谤讥、市朝、闻) 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案】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喧闹)。(采分点: 门庭) 1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答案】 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采分点:期年、虽) 1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案】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采分点:朝) 1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案】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采分点:所谓)
知识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12年考】 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字词释义
1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句子翻译 1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知识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9.齐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请 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举于/士B. 曾益/其所/不能C. 必/先苦/其心志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2)C(3)B(4)C【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七年级上册(一)沈复的《童趣》【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项为之强:徐喷以烟:2、翻译句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选段中写出了作者细察之后的快乐心情的两个词语是:“”、“”。
4、作者在文中说“时有物外之趣”,那么请你概括一下选段中作者写到的两件有物外之趣的事。
(每件不超过10个字)①②【参考答案】1、僵硬用2、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怡然称快怡然自得4、(1)观蚊如鹤之趣。
(2)神游山林之趣。
【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有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这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外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罚,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加字和换字的方法解释下列加词语A、项.为之强()B、以虫蚁.为兽()C、以丛草为林.()D、驱.之别院()2、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猜测下列“之”、“其”所指代的是什么A昂首观之.。
()B、驱之.别院。
()C、必细察其.纹理()D、蹲其.身。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译文:所以时常有物体外面的乐趣。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句子翻译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 考虑,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中庭: 院子里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大概是 但: 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问题探究
知识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苏轼《书上元夜游》)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迁移通关
加色词释义
1.予欣然从之
语段对比拓 2.更欲远去
展二
课内同义迁移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迁移通关
加色词释义
1.予欣然从之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更欲远去
高兴的样子 将要,打算
课内同义迁移 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而余兄子瞻名之 曰快哉
命名,取名
名之者谁
3.不然
这样
然后能改(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对比探究 1.阅读甲、乙两文,说说苏轼与张怀民的性格有哪些相似之处。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苏轼为何找张怀民“夜游”?请从乙文中寻找答案。
拓展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 张君梦得:张怀民。
拓展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词义迁移通关
加色词释义 课内同义迁移
1.至于赤壁之下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而余兄子瞻名之 曰快哉
3.不然
拓展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②斯是陋室________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1)出名;这;博学的人(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偶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2)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翻译句子。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1)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是一词多义:探求;请求;谋求;责备。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
公退之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被鹤氅(披着鹤氅)/戴华阳巾(戴着华阳巾)。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远,远眺。
吞,望见。
具,详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
(一)陶渊明《桃花源记》
【甲】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
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俨然:(2)具.答之具.:
(3)芳草鲜.美.鲜美:(4)无.论.魏晋无论: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的一项()
A、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
B、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轩敞者为.舱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6、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 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8、“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结合自己
的阅读体验,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
【参考答案】
1、(1)整齐的样子(2)详尽(3)鲜艳美丽(4)不要说,更不用说
2、B
3、C
4、C
5、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等。
6、⑴(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⑵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7、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8、学生回答只要能紧扣“表达作者美好理想,反映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并言
之有理即可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俨.然.:()②交.通.()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在作者眼中,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4、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的?
【参考答案】
1、①顺(沿)②整齐的样子③交错相通 2 、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陌交通,鸡犬相闻。
4、第一问:寄托了没有阶级、人人平等、没有战乱、和平美好的社会理想。
第二问能紧扣
社会现实来谈即可。
【丁】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
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
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阡陌交.通.()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无.论.魏晋()
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如文中括号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⑴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⑵“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
⑶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⑷“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⑸“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起“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而叹惋。
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⑴交错相通⑵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⑶不要说,(更)不必说
2、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
3、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⑶“咸来问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