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_童庆炳_主编]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_童庆炳_主编]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5e722ba76e58fafab003de.png)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自考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项不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A. 文学批评B. 文本分析C. 文学创作D. 文学史研究答案:C2.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主要存在于文本的哪个方面?A. 主题内容B. 文体结构C. 作者意图D. 读者反应答案:B3. 在文学理论中,互文性的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罗兰·巴特B. 米哈伊尔·巴赫金C.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D. 特里·伊格尔顿答案:C4. 下列哪位学者不是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A. 爱德华·萨义德B. 霍米·巴巴C. 雅克·德里达D. 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答案:C5. 新批评理论认为文学文本应该被独立于外部世界来分析,这一观点被称为什么?A. 文本主义B. 形式主义C. 结构主义D. 语境主义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文学理论中的“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文本与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答案:历史背景7. 符号学中的“所指”是指符号所代表的________。
答案:概念或对象8.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和________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格结构。
答案:超我9. 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________是指女性在社会和文化中被构建和表现的方式。
答案:女性形象10.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________的,由读者的阅读过程所决定。
答案:开放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单个元素决定的,而是由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它强调文本内部的结构规律,认为通过分析文本的二元对立结构,如能指与所指、叙述者与叙述等,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
12. 描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
答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以及这些形象和角色是如何反映和塑造了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偏见。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A. 17世纪B. 18世纪C. 19世纪D. 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A. xxB. xxC. xxD. xx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 —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A. 15世纪B. 16世纪C. 17、18世纪D. 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B)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A. 20 世纪30 年代B. 20 世纪40 年代C. 20世纪50年代D.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A.英伽登B.兰瑟姆C. xx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A.英伽登B.兰瑟姆C. xx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A.xxB. xxC. xx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B)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A.惟一因素B. —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文学理论教程模拟试题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教程模拟试题第一套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文学理论是一门属于科学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和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3、提出“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情状也。
”4、“诗言志”强调文学四要素中的。
5、在其《》中提出“相似律”与“接触律”两条巫术原理。
6、德国哲学家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7、认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必影子的影子”的。
8、提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得作家、理论家主要有、、和。
二、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15分选答3题,多选不给分)1、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其内涵相同。
2、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3、“发愤著书”之说的提岀者是韩愈。
4、物化阶段是文学活动的最后阶段。
5、文学话语与科学话语、日常话语基本相同。
三、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20分)文学游戏说艺术真实灵感四、简述(20分,选答2题,多选不给分)1、为什么说文学活动是一个整体?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3、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又什么不同?五、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学民族化的认识(30分)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共产党宣言》)第二套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学话语活动的构成要素一般概括为五个方面,包括说话人、受话人、_______ 、沟通和____________ O2、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存在方式,而则是实现这一方式的基本途径。
3、文学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的,这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AA.孔子C)A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AA.作家的出现C)A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A.英伽登B西谚中“B)AA.20C.20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A.巫术BB)ACA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BCD)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BC)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B)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BC)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C)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BCD)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CD)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CD)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D)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C)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BCD)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C)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D)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D)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BC)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CD)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BD)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CD)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D)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BCD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B)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C)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BCD)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BCD)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B)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CD)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D)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CD)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CD)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BDE)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BCD)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BC)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B)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BC)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C)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BCD)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CD)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CD)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D)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C)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BCD)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C)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D)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D)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BC)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CD)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BD)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CD)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D)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BCD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B)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C)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BCD)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BCD)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B)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CD)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D)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CD)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CD)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BDE)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文学概论复习题

文学概论复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不是文学的特征?A.语言艺术性B.现实反映性C.唯美性D.手工制作性2.下列哪位不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家?A.李白B.杜甫C.王维D.白居易3.下列哪个是朱自清的作品?A.《背影》B.《荷塘月色》C.《中国的诗歌》D.《论语疏证》4.以下哪个国家的名著不是《堂吉诃德》?A.法国B.俄罗斯C.西班牙D.英国5.小说《活着》的作者是?A.余华B.刘慈欣C.莫言D.村上春树二、判断题1.文学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2.《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3.《小说家》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
√4.村上春树是日本作家,以科幻小说著称。
×5.诗歌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
×三、简答题1.请简单介绍一下文学的定义和分类。
答:文学是指通过语言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创作活动。
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多种形式。
根据体裁的不同,文学可以分为史诗、抒情诗、民间故事、小说、戏剧等等。
2.请简要评价一下古希腊的史诗《荷马史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古希腊的史诗《荷马史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组成,描写了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故事。
这两部史诗不仅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人物形象,而且在叙事技巧、人物刻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后世的史诗、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传统元素和艺术手法都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中。
3.请谈谈你对《活着》这部小说的理解。
答:《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小说。
它以中国20世纪的历史背景为背景,以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为主线,展示了在中国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中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小说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触动,让人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它通过对一个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人类生存在世间的尊严与意义。
四、论述题请分析小说、诗歌和散文三种文学形式的共同点和差异。
小说、诗歌和散文是文学的主要形式,它们在表达方式、结构和目的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AA.孔子C)A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AA.作家的出现C)A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A.英伽登B西谚中“B)AA.20C.20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A.巫术BB)ACA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其文学的概念是(A)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A)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A)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A)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B)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B)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C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D.19A)A.单一性BA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B)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一定政治服务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B)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C)A.全盘继承B.全盘否定C.批判地继承D.无须继承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C)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继承文学遗产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C)A.革命性B.先进性C.人民性D.当代性ACAC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B)A.语言B.言语C.线条D.色彩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D)A.严谨的逻辑B.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艺术摹仿自然B.艺术表现情感C.艺术即直觉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A)A.诗言志B.诗缘情C.诗者,吟咏情性D.感物吟志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C)A.《毛诗序》B.《乐记》C.陆机《文赋》D.钟嵘《诗品》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B)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C.叙述个别的事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ACAAC.艺术生的产者D.生活的旁观者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B)A.别林斯基B.立普斯C.洛克D.克罗齐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C)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B)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C)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AAAA.单一性B.直接性C.复杂性D.机械性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A)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B)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接近联想是指(A)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类似联想是指(B)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是指(C)ABCDAB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B)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D)A.记忆B.想象C.联想D.情感颜之推说:“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B)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A.夸张B.变形C.突出D.简化A.变形B.漫画C.陌生化D.粘合ACB)ABCD.“形之于心”对“形之于手”的制约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B)A.推敲B.即兴C.雕琢D.灵感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C)A.人民性B.倾向性C.真实性D.功利性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B)A.客观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C.历史的真实D.科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C)A.客观的真实B.事实的真实C.假定的真实D.历史的真实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B)A.为一般而找特殊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D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为情造文C.诗缘情而绮靡D.为文造情ACAA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C)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C.宏扬人文精神D.发现客观真理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C)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A)A.克莱夫·贝尔B.苏珊·朗格C.什克洛夫斯基D.阿恩海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