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规律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必备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2 水是怎样热起来的必备知识点在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中,关于“水是怎样热起来的”这一问题,以下是相关的必备知识点:一、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在烧水过程中,热量通过壶底传递给水,使水的温度升高。
二、水加热的主要方式在烧水时,水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被加热:1. 热传导当炉火加热壶底时,热量通过壶底的金属材质迅速传递到壶身和水。
这是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能够快速传递热量。
热量从壶底开始,沿着金属壶壁逐渐向上传递,使水从壶底开始逐渐升温。
2. 热对流当壶底的水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因此会上升。
同时,上面的冷水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形成冷热水的对流。
这种对流加速了热量的传递,使水在壶内形成循环流动,从而更快地被加热。
三、水加热的具体过程1. 热量传递:炉火加热壶底,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到壶身和水。
2. 对流形成:壶底的水受热后上升,上面的冷水下沉,形成对流。
3. 水温升高:随着热量的不断传递和对流的进行,水的温度逐渐升高。
4. 水沸腾: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水开始沸腾,产生大量气泡并发出声音。
四、影响水加热速度的因素1. 火的温度:火的温度越高,传递给壶底的热量越多,水的加热速度就越快。
2. 壶的材质:金属壶的导热性能好,能够快速传递热量;而非金属壶的导热性能较差,加热速度较慢。
3. 水的初始温度:水的初始温度越低,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就越长。
4. 壶的形状和大小:壶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影响水的加热速度。
例如,壶底面积越大,与火的接触面积就越大,加热速度就越快;而壶身越高,水对流的路程就越长,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使整个壶内的水都达到沸点。
五、实验观察与结论在进行烧水实验时,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壶底的水首先开始冒泡,表明该区域的水温最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冒泡区域逐渐向上移动,表明热量正在向上传递。
2024年人教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壶是怎样传热的(教案)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可以将这些材料分为两类吗?
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将它们分为两类。铁棒、铜丝等容易传导热,是热的良导体;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等不容易传导热,是热的不良导体。金属材料基本上都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材料很多是热的不良导体。
知道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时的现象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怎样传递热的
教学 准备
教师:铁棒、铜丝、火柴;铁片、蜡;酒精灯、铁架台、三脚架等。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一、聚焦问题:壶是怎样传热的(预设5分钟)
怎样能够既然安全又稳定地给这些材料的某一部分加热?
在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方案。
2.做比较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实验
比较条形的不同材料导热性能
提问:哪些材料导热快?哪些材料导热慢?
学生进行预测后开始实验:将条形的不同材料,如铁棒、铜丝、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等,同时插入开水中,使条形材料的一半露在水外;用手摸条形材料露在水外的部分,感知导热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
将3-4根火柴棍等距粘在金属丝上,将金属丝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丝的一端,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金属丝上的火柴棍,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一端开始依次掉落。说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1.壶是怎样传热的
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
3.热对流现象
4.认识热源传递热的方式
5.怎样保温和散热
6.单元回顾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重点难点
1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物体的一部分)。
2.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核心素养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单元课题
第一单元烧水过程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新版人教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炉火周围的热现象(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PPT课件

18:18
‹#›
热源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这 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辐射。而热传导、热对流是需要通 过固体、液体或气体进行热传递的。
做一个简易太阳灶
准备材料:纸板、锡纸、剪刀、 美工刀、 热熔胶枪、玻璃管或透明 塑料管等。
18:18
‹#›
制作过程:1.用纸板做一个支架。 2. 用热熔胶把锡纸固 定在支架上。
18:18
‹#›
18:18
‹#›
18:18
‹#›
18:18
‹#›
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18:18
‹#›
18:18
‹#›
18:18
‹#›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18:18
‹#›
18:18
‹#›
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可以通过热辐射的方式想外界传递。虽然太阳 离我们非常远,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太阳发出的热。我们 利用太阳能可以做做多事情。
18:18
‹#›
3. 将玻璃管灌满水,并封好玻璃管 口,固定在支架上后, 调整锡纸凹陷的 位置,使反射的阳光汇聚在玻璃管上。
18:18
‹#›
18:18
‹#›
怎样才能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
18:18
‹#›
说说这些产品运用了哪种热的传递方式,它们是 如何传热的。
18:18
‹#›
说说这些产品运用了哪种热的传递方式,它们是 如何传热的。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
热源热传递的方式 简易太阳灶 太阳能的应用
靠近燃烧的炉子时,我们会感觉到热。炉子发出的热 是怎样传递给我们的?
18:18
‹#›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知识梳理

第一课《壶是怎样传热的》1.2.烧水时,火在壶底加热,过了一会,整个壶身就热了。
壶身是怎样传热的?答:壶身主要是由金属制成的,要研究壶身是怎样传热的,就是研究金属是怎样传热。
火在壶底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从而达到壶身的传热3.加热水平或倾斜的金属丝的一端,有什么现象发生?加热另一端,现象相同吗?答:加热水平的金属丝时,从加热点开始由近及远火柴依次掉落,证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移动;加热倾斜的金属丝时,从加热点开始由近及远火柴依次掉落,证明热油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移动,而不受金属丝位置的影响。
加热另一端时现象相同4.将蜡均匀涂抹在铁片上,加热铁皮的一边或中心位置,观察发生的现象答:加热铁皮的一边时,观察到金属片上的蜡油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部分开始融化,向周围扩散。
证明了热从金属片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加热铁皮的中心时,观察到金属片上的蜡油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部分开始融化,然后向四周扩散,证明呢热从金属片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5.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壶是怎样传热的?答: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再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6.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一样吗?答: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一样。
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7.分辨生活中常见的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答:传热的基本规律:金属的大于非金属的,固体的大于液体的,液体大于气体的,相同或近似的物质,越致密导热就越好所以导热性能比较为:铁片>瓷片>玻璃片>木片>塑料片8.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靠在一起,热会怎样传递?答: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靠在一起,热量会自动的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上9.做菜的锅,烧水的壶等,大多都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这是为什么?答: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比较好,做菜的锅和烧水的壶用金属材料制成,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菜,烧好水,更加节约资源。
热与温度的关系与热传递

热与温度的关系与热传递热是物体的一种内部能量,是由物质分子、原子的热运动引起的。
它可以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其他物体或媒介,从而使物体达到热平衡。
温度是衡量物体热状态的物理量,是物体内部分子平均热运动的指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热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几种方式。
1. 热与温度的关系热与温度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
温度是物体热状态的指标,用来描述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热运动情况。
而热是能量的传递形式,是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能量。
热是由热源传递给物体,使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
热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来解释。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当物体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时,物体的内能变化等于从外界传递给物体的热量与物体对外界所做的功之和。
热量是能量的传递形式,而温度则是热量传递的驱动力。
温度越高,物体的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热量传递的速度也越快。
2. 热的传递方式热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递:传导、对流和辐射。
2.1 传导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碰撞传递的方式。
当物体的两个部分温度不一致时,高温部分的分子会与低温部分的分子发生碰撞,使能量传递。
在固体中,传导是主要的热传递方式。
例如,我们在炉子上烧开水,水壶的底部受热后,热量通过底部与水接触表面的分子碰撞传导到整个水体中,使水体温度升高。
2.2 对流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包括气体和液体)的流动传递的方式。
当流体的不同部分温度不一致时,流体会形成对流循环,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对流对于液体和气体来说比较重要,而对固体来说,对流的作用相对较小。
例如,我们在烧水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产生热对流,使整个水体均匀受热。
2.3 辐射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传递的方式。
辐射不需要介质的存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热辐射是由热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其能量大小和温度有关。
辐射对于能量传递很远的距离非常重要。
例如,太阳通过光辐射将能量传递到地球上,使地球的温度升高。
3. 热与温度的应用热与温度的理解和应用无处不在。
水被加热用到的热传递知识

水被加热用到的热传递知识
水被加热主要是传热的两种方式:热传导与对流。
另外,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热辐射在烧开水的时候也有,但体现得并不明显。
1、首先是热传导:火焰加热铁(铝)锅,锅把热量再传递给水,因为这时候锅底的热量最集中,所以与锅底靠近的水的温度升高的速度要比水面的水升温速度快。
这就造成了两个现象:
①水底面的水被加热,密度变小,上浮;上层的水密度大,下沉;不过这个现象一开始不很明显,而且由于水的颜色相同,也不易察觉。
②底面的水被加热沸腾,产生气泡,气泡上浮,气泡外的水压在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增大,因为这时候对流还很弱,上层水面的密度大,ρgh提供的压强比下层水来说要大,所以气泡会越变越小,PV=nRT,压强增大,体积缩小。
最后气泡被挤破,溶进水中。
2、接着,对流逐渐剧烈,水面开始翻腾,则时可以听见烧水的响声。
接开锅盖可看到明显的水面翻腾,实际上就是对流。
3、当对流换热使得锅中的水温逐渐趋于平均后,水温继续上升,此时,锅中的水因为两个原因:①水温升高,水中气体溶解度降低析出成为气泡,②水蒸发形成气泡;这些气泡生成过程中不断融合周围的水蒸汽,开始变大,并因浮力作用而上升。
但是,这个时候的上升由于水温平均,密度一样,所以压强P=ρgh随着气泡上升而减小,PV=nRT,压强减小,体积增大,体积增大浮力更大,所以气泡会加速上升到水面并破开释放气体。
⒋当大量的气泡生成,水则沸腾!。
烧水时能量的转移

标题:烧水时能量的转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烧水是一个常见的过程,无论是为了做饭、泡茶还是煮咖啡。
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能量的转移和转换。
本文将详细地探讨在烧水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移情况。
当我们把水放入锅中,并置于炉子上点燃火焰时,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两种能量的转移:热能从火源转移到水中,以及水分子内能的增加。
首先,热能的传递是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三种方式进行的。
在烧水的过程中,这三种方式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 辐射:火焰产生的热辐射直接传递给锅底,这是远距离的热能传递方式。
2. 对流:当锅底变热后,它会加热与之接触的空气,造成空气流动,形成对流。
这通常发生在室内空气中,以及锅内水开始受热后的水中。
3. 传导:锅底通过直接接触将热能传递给水。
当锅底变热,它与水接触的界面处的水分子吸收热量,并通过碰撞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的水分子。
随着热量的不断转移,水的内能逐渐增加。
内能是指系统中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在这种情况下,当水分子吸收热能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即分子动能增加。
这导致了水的温度上升。
同时,一部分热能用于打破水分子之间的氢键,这就是势能的增加。
在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它达到了沸点,此时水中的热能足以让水分子克服大气压的作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即发生汽化。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需要吸收额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被称为潜热。
此过程虽然水的温度没有变化,但吸收的热量用于改变水的状态。
能量的转移速率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火焰的大小(即热源的功率)、锅的材料和厚度、水的初始温度以及环境的压强等。
例如,火焰越大,提供的热量越多,能量转移就越快;而锅底越厚,传导热能的效率就越低。
此外,烧水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并非100%有效。
有一部分能量会在过程中散失到环境中,例如通过蒸汽释放到空气中,或者通过锅体散热到周围环境。
因此,实际用于加热水的能量要少于燃烧燃料所提供的总能量。
从宏观角度来看,烧水的过程是将化学能(如天然气或木材中的)转化为热能,然后再将热能传递给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规律
烧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而在烧水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热传递规律是理解整个过程的关键。
本文将简要介绍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1.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烧水过程中,热量会从热源(例如炉火)传递到水中,使水温升高。
热传递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传导、对流和辐射。
在烧水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热传递方式是传导和对流。
2. 传导的作用
传导是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使热量传递的方式。
在烧水过程中,热量会通过水中的分子振动传递。
烧水时,热源会加热水底部的一小部分水分子,导致这部分水
分子振动加剧,温度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热量会逐渐传
递给周围的水分子,使整个水体温度均匀提高。
传导的速率取决于物体的导热性质,水的导热性相对较低,因
此烧水过程中的传导速率相对较慢。
3. 对流的作用
对流是通过物体内部的流体运动使热量传递的方式。
在烧水过
程中,对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水受热,底部水分子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使其上浮。
同时,上层冷水下沉补充底部被加热后上浮的水分子的位置。
这种热量传
递方式称为自然对流。
对流的速率相对较快,可以加速烧水的过程。
此外,搅拌水体
也可以增加对流效果,使热量更均匀地传递。
4. 影响因素
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速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初始水温:较高的初始水温意味着水中分子振动较大,传导和对流速率较快。
- 热源温度:较高的热源温度会加快热传递速率。
- 材料:不同材料的热导率不同,会影响传导速率。
- 搅拌程度:适度搅拌水体可以增加对流效果,加快热传递速度。
- 环境温度:较低的环境温度可以提供更大的温度差,促进热质的传递。
总之,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规律由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共同作用。
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烧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参考资料:
- Doeuff, S., & Renaud, A. (2008). Heat Transfer. CR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