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展历程概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展历程概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
该博物馆是为了保护和展示秦始皇帝陵附近的文物而建立的,是中国著名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发展历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前身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始建于1975年。
当时,由于全国人民的呼吁,国家决定对秦始皇陵进行保护和修复,同时建立专门的博物馆用以陈列出土的文物和展示秦始皇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博物馆的成立标志着对秦始皇陵的文物和历史价值得到了重视和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在1987年,博物馆完成了扩建和改造工程,建立了新的标准化陈列大厅和新的文物储藏库。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展示和保护能力,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来参观和学习秦始皇陵的历史和文化。
1998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修,对建筑和陈列进行了更新和改进。
此次修缮使得博物馆更加现代化和完善化,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并提高了对文物的保存和展示效果。
2001年,秦始皇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博物馆得到了更多的国际关注和支持,成为世界各地游客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始尝试将线下展览延伸到线上,通过建设官方网站和推出线上展览,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秦始皇陵的历史和文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加大了对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水平,实现了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利用。
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博物馆不仅在文物的展示和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在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会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带来更好的参观和学习体验。
我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故事

我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故事说起我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故事,那可真是趣味多多。
我第一次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时候,就像个没头的苍蝇,满心都是好奇但又有点不知所措。
刚到那儿,望着那宏伟的建筑,心里就忍不住“哇塞”了一下。
感觉自己像是要穿越到秦朝去探秘一样。
走进博物院,看到那些兵马俑,我就彻底被震撼到了。
一排排的兵马俑就像真人似的站在那里,每个的表情、神态、发型、服饰都不一样。
我当时就在想,这秦始皇也太厉害了,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弄出这么壮观的地下军团啊。
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眼睛瞪得大大的,在一个个展柜前挪不动步。
我还看到一个兵马俑的姿势特别有趣,感觉像是在偷偷打哈欠。
我就跟旁边的人开玩笑说:“你看这哥们儿,在地下站了这么多年,估计是累了,想伸个懒腰呢。
”周围的人都被我逗笑了。
博物院里人超多,大家都在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我呢,就努力地挤到前面,想把每个兵马俑的细节都看清楚。
结果有一次差点撞到一个玻璃展柜上,还好及时刹住了脚,不过那狼狈样可把我自己都逗笑了。
再往里走,看到那些精致的青铜器和文物的时候,我又开始感叹古人的智慧了。
那些小小的物件上雕刻着那么复杂的花纹,在当时没有高科技工具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一边看一边摇头,心里对古人的敬仰那是蹭蹭地往上涨。
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来的时候,我已经累得腰酸背痛了,但心里却特别满足。
感觉自己像是和历史来了一场亲密的对话,那些兵马俑、文物就像是会说话一样,在给我讲述着古老的秦朝故事。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给朋友们讲我在博物院里的所见所闻,还把那些有趣的兵马俑姿势学给他们看,每次都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次想起来,都有满满的回忆和无尽的向往。
西安西郊附近的景点

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西安城墙、《长恨歌》演出、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钟楼、大雁塔、大唐不夜城、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
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又称兵马俑、秦兵马俑。
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与秦始皇帝陵一同组成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兵马俑素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
2、西安城墙:西安城墙,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我国迄今保存甚是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全长约14公里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包括护城河、角楼等一系列设施。
3、《长恨歌》演出: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根据白居易的同名叙事长诗改编,由300多名专业演员身着华丽的唐服出演,用舞蹈展现诗中记叙的经典桥段:盛唐时期,唐明皇召杨玉环入宫,至爱至宠。
安禄山叛乱后,杨玉环在马嵬坡被逼迫而死,明皇肝肠寸断,最终魂魄升天,与爱妃在月宫相会。
4、大唐芙蓉园:国家5A景区大唐芙蓉园,坐落于西安城南的曲江新区,与大雁塔遥遥相望,占地面积为998亩,其中水域面积300亩,绿地面积44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
5、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是西安的名片性景点之一。
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86年夏天动工,1997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陕西历史博物馆。
6、西安钟楼:西安钟楼是国内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一座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钟楼处于西安的中心地带,是古城的地标之一,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7、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市区南部大慈恩寺内。
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城内颇为宏丽的皇家寺院,建于唐太宗时期,是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并由西行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担任“首任主持”。
期间,法师督造了大雁塔。
8、大唐不夜城:大唐不夜城的中轴景观大道是一条约1500米横贯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观步行街,其上分布着盛世帝王、历史人物、英雄故事等九组主题群雕,立体展现大唐帝国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地位并彰显大国气象。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展历程概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展历程概述2023-10-27•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创立和发展背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和发展历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重要贡献和影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特色和亮点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参观服务和体验录0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创立和发展背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他的陵墓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的建筑和装饰体现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研究秦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秦始皇的陵墓及其重要性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对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资金投入的增加,对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逐渐深入。
早期对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秦始皇陵及其周边的文物和遗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应运而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标志着对秦始皇陵的研究和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背景0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和发展历程成立初期的挑战和机遇挑战成立初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以及社会知名度低等问题。
机遇同时,成立初期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社会各界对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博物院逐渐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重要考古发现和突破重要考古发现自成立以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秦始皇陵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和各种金银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的出土。
突破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秦始皇陵和秦朝历史的认识,也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这些考古发现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博物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观后感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观后感朋友们!我刚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回来,那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超级震撼的穿越之旅。
一走进博物馆,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像一张大网把我给罩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兵马俑,我的天呐,密密麻麻地站在那儿,就像秦始皇当年那支战无不胜的大军原地复活了一样。
你看那些兵马俑的表情,一个个都特别生动。
有的眼神坚定,像是在凝视着远方的敌人,随时准备冲锋陷阵;有的看起来又有点憨厚老实,就像个默默守着阵地的小兵。
而且他们每个人的发型、服饰都不一样,我当时就在想,这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做出这么多不一样的兵俑啊,古代的工匠们简直就是超级大神。
再说说兵马俑的身材比例,那也是相当的科学。
你能想象吗,几千年前的人就已经知道怎么把人塑造得这么逼真了。
他们就像是真人缩小版一样,站在那儿,仿佛还能听到他们轻微的呼吸声。
我围着那些玻璃展柜看了一圈又一圈,眼睛都舍不得挪开,心里就一直在感叹,这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地下军团。
除了兵马俑,馆里还有一些关于秦始皇陵的介绍。
听着那些讲解,我感觉自己的想象力都不够用了。
那么大的一个陵墓,里面得有多少宝贝啊,而且陵墓的建造还充满了各种神秘的机关和巧妙的设计。
秦始皇可真是个厉害的主儿,他想要在地下也继续当他的皇帝,统治他的地下王国呢。
我一边看一边就在脑海里拼凑着秦朝时候的画面。
那些工匠们在昏暗的地下,一点一点地雕刻着这些兵马俑,秦始皇则坐在他的宫殿里,想象着自己死后的荣耀。
这一切就像是一部超级大片在我脑海里播放。
不过呢,这么伟大的遗产也有让人有点小难过的地方。
有些兵马俑因为时间太久或者挖掘时候的一些原因,有损坏的地方。
就像看到一个英雄受了伤一样,心里怪不是滋味的。
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我还一直沉浸在那种震撼之中。
我觉得这个地方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更是一个时光的入口,能让我们直接窥视到秦朝那强大而神秘的世界。
我想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些兵马俑那坚毅的眼神和那宏伟的地下军团了。
这一趟真的是太值了,就像是和历史来了一次超近距离的拥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导游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导游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导游员X X,欢迎大家来到秦始皇陵博物院参观。
秦始皇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
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它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因为1978年9月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后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便成了秦兵马俑的代名词。
那么在参观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秦始皇,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姓赢名政,他13岁继位,22岁加冕亲政,39岁时力挽狂澜,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
统一以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皇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同统一法律、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直道”;统一车轨、统一思想、焚书坑儒、为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在北京修筑长城;在南方开凿兴安运河;秦朝的疆域逐渐扩大。
1973年4月,几位农民在抗旱打井时意外发现了许多陶俑残片和古代青铜兵器开始,经考古工作者的钻探、发掘,目前共发现三座兵马俑坑,我们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编为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
现在,展现在您面前的就是兵马俑一号坑,它是整个军阵的主体,也是三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
它东西长230米、宽62米、均深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为坑道土木建筑结构。
经探测,看出土陶俑6000余件,战车50余乘,是一个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展历程概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展历程概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一座以秦始皇陵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十大博物馆之一。
自1958年成立以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经历了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备受瞩目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机构之一。
建馆初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在秦始皇陵园内设立的小型博物馆,展示的文物有限,同时也面临着保护和陈列条件艰苦的现实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1990年代开始,秦始皇陵博物院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升级,包括扩建博物馆面积、修缮和改造陈列厅、增加陈列内容等。
这些改革举措不仅提高了博物馆的展示水平,还为更多的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参观体验,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声誉,也推动了博物馆整体的发展。
2000年代以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更是迎来了一系列历史性的进展。
博物院不断深化对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坑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发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并采取多种措施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和展示。
博物院还不断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为对秦始皇帝陵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如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秦始皇陵博物院在当今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博物馆不仅在文物保存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也在文化交流和教育推广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了多场大型文物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大量的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丰硕成果。
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秦始皇陵博物院不断完善自身的展示和保护体系,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为人类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秦始皇陵博物院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丽山园景区简介

丽山园景区简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是秦始皇陵的所在地,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陵园,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历时39年完成。
这个陵园以秦始皇陵史称“丽山园”为基础,包括内外两重城垣、封土、兵马俑、陵园建筑遗址和陪葬墓区等。
丽山园景区的主要景点包括秦始皇陵和兵马俑。
秦始皇陵是整个陵园的核心,被誉为“丽山园”,是秦始皇的陵墓,位于骊山北麓,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兵马俑则是陵园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123号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此外,丽山园景区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景点,例如陵园建筑遗址和陪葬墓区等。
在陵园内还有许多百戏俑、铜车马等文物,以及著名的石碑等文物,都是秦始皇陵的重要宝藏。
丽山园景区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地方,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许多精美的文物和景观,值得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大家来到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它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性博物院。
我们首先来参观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他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于战国末期赵国的都城邯郸。
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了秦国王位,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赢政按照秦国礼制在故都雍城的蕲年宫(今陕西凤翔城南)举行了加冠礼,开始亲自执掌国家政权。
之后在三年的时间里,他消灭了嫪毐、吕不韦两大敌对势力,并结束了太后干预朝政的局面,为统一战争的进行扫除了内部障碍。
从公元前236年开始,秦王嬴政重用一大批文臣武将,采取远交近政的战略方针,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大诸侯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500多年割据称雄、大国争霸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秦王朝。
统一大业的完成,不仅充分展示了秦王嬴政的胸才大略,更是符合人民群众迫切愿望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一中国后,嬴政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各取一字,合并成“皇帝”一词,意味着自己功过三皇,德超五帝。
从此,皇帝代替了国王的称号,成为历代君主的称谓。
他作为秦朝的第一位皇帝,就是“始皇帝”,希望秦帝国自始能够传至千万世。
秦始皇帝为了巩固政权,创建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政治新制度。
秦始皇帝在地方上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他把全国分为36郡,后来又增加到40郡。
郡下设有县、乡、亭、里等机构。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这套金字塔一样严密的政权体系,使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
为了进一步巩固集权专制制度,秦始皇帝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法律、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下令以京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和边境地区的驰道。
根据《汉书•贾山传》中的记载,秦代驰道一般宽300尺,约等于现在的69米,道路两边夯筑有厚实的矮墙,每隔三丈距离,种植一棵青松。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秦代的驰道宽广平坦,路边翠荫相接,绵延千里,直达天际,景色十分壮观。
此外,秦始皇帝还派兵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南平百越,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等,使中原华夏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和交往,推动了汉民族的形成,并为我国多民族的团结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秦始皇帝所制定的统一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并且在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沿用,所以他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被誉为“千古一帝”。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十年的时间里,秦始皇帝沿着四通八达的驰道先后五次出巡各地,足迹遍布今天的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公元前210年7月在他第五次出巡途中,突然暴病死于河北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境内)。
同年9月,他的尸体运回陕西,葬入骊山陵墓之中。
现在,大家请看这座巍峨耸立的山丘就是秦始皇陵。
因为它位骊山脚下,所以原名“丽山”,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13岁继承秦国王位时,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园。
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又征发了刑徒等70多万人更大规模的营建陵园。
秦陵地宫挖得很深,一直见到了地下水层,并用铜液浇灌,涂上丹漆,上面再放棺椁。
地下宫殿中有文武大臣的牌位和大量的珍宝器皿,珍禽异兽。
宫门中设置有弩机暗器,走入其中的人将会被射杀。
用水银做成江河大海的模型,以机械动力使之流动不息。
在墓室顶部绘有天文星宿的图像,地面上模拟有山岳九州的地形。
用四足鱼炼成膏做成蜡烛,这种烛灯点燃很久也不会熄灭。
时至今日,秦始皇帝陵地宫之谜也依旧未能解开。
请看:在秦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已经发现珍禽异兽坑及跽坐俑坑31座,秦陵封土西侧发现两组彩绘铜车马,是供秦始皇的灵魂出游天国的乘舆工具。
陵东1.5公里处发现的近8000件兵马俑象征着守卫陵园的部队。
陵东北5里发现有鱼池遗址,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土就是来源于这里。
陵西发现的郑庄打石场遗址和埋葬修陵劳动者和刑徒的赵背户村墓地反映了当年修陵的漫长和艰苦过程。
为了防止骊山上洪水冲进秦始皇陵园,当年在陵园南侧还修建有防水护陵堤,俗称“五岭遗址”。
近几年来,秦始皇陵园又相继有许多重大考古发现。
考古人员在秦陵封土东南发现面积达13000平方米的石甲胄陪葬坑,目前在试掘方内清理出石质铠甲90领,石质头盔36顶和其他文物。
这些首次发现的秦代铠甲和头盔,为研究秦军当年的装备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石甲胄陪葬坑南约40米处,发现有面积约700平方米的百戏俑陪葬坑,坑内出土11件形体各异,动作造型完全不同的秦代百戏俑。
它们有的右臂托起,象是正在举鼎;有的双臂及胸部肌肉突起,完全是大力士的形象;有的身材瘦小灵巧,像是杂技演员。
专家们认为它们很可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秦代宫廷娱乐生活。
百戏俑陪葬坑中部过洞内出土一件重达212公斤的铜鼎,造型精美厚重,是目前发现体量最大的一件秦代铜鼎,被誉为“秦陵第一鼎”。
在秦陵南侧距封土约20米的地方,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文官俑坑,里面有12件大型陶俑,1辆秦代木车。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秦始皇陵园这座埋藏丰富的地下历史文物宝库里还会有更多的珍贵文物出土面世的。
好,下面请朋友们跟随我进入一号兵马俑坑参观。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一号坑是三个俑坑之中规模最大的,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
据推算,一号坑大概有兵马俑6000多尊,战车50余乘,是一个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
大家看,这前面3排俑就是前锋部队,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
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
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
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
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
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大家看左手一排俑面墙而立,那是“右翼部队”;右手一排俑也是面墙而立,是“左翼部队”。
俑坑的中部是战车和步兵组成的38路纵队,他们构成军队的主体。
中间的军阵共分为11列,坑里共有10个隔梁,隔梁上面排放有棚木。
大家看前面的这些俑都是完整的,但我告诉大家,兵马俑出土时都是被打破了的碎片,而且还伴有火焚的痕迹。
这么大规模的破坏,在历史上是何人所为呢?有人说是楚霸王项羽,当然这个现在还没有定论。
兵马俑的制作采取分体制作,比如踏板、脚、腿、上体、颈、手和头,然后组合。
踏板起平衡作用,铠甲是直接刻在俑上的,五官可是千人千面,陶马是空心的。
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件制作的暗处都有一个印记,那就是工匠的名字,称作“物勒工名”。
这些陶俑的硬度达到了接近石头的程度,不能不叹服秦人烧陶的工艺水平。
大家看到的这些兵马俑都是写实主义作品,都是按照当年秦兵的雄姿如实塑造的。
秦俑最低的1.78米,最高的1.98米,比秦代的真人要高一块,每个俑手上都拿着一件真兵器,或戈、或矛、或戟,威风凛凛,严阵以待,再现了当年秦国大军的风貌。
大家再看陶马,马匹的牙齿都是六至八颗,表示马正处于青壮时期。
参观完气势雄伟的面积最大一号兵马俑坑,请大家随我到二号兵马俑坑参观。
展厅内光线较暗。
在参观过程中,请各位朋友留意安全,走慢一点。
这里是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发掘现场。
二号兵马俑坑采取了边发掘边展出的形式,所以观众朋友有机会看到现场考古发掘的场景。
二号坑是一个由车兵、步兵、骑兵、弩兵联合编组而成的曲尺形军阵,这个军阵兵种多、车辆多、结构复杂。
二号坑的内部精心构筑了战车方阵、骑兵阵、弩兵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
弩兵阵位于整个军阵的东部前沿。
这个方阵内四面环廊,站立172件立射俑,中心部位是160件跪射俑。
这些张弓待发的弓弩手,一旦情况有变,可以立兵坐兵迭次交换,轮番射击,使敌人无法逼近,增强了战斗杀伤力。
军阵的中部,是由19辆战车、264件步兵和8组骑兵组成的混合方阵。
这个方阵的配合中,战车在前,步兵在后,骑兵在这里被放在车阵的尾部。
作为机动兵力。
他们或用作通讯联络、或配合车战快速突袭,可以弥补车阵行动缓慢的缺点。
骑兵方阵被布置在整个车阵的北侧。
这个方阵内有战车6乘,陶质鞍马108匹,骑兵俑108个,他们排成11列横队,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大批骑兵俑群。
可以想见,便捷快速的骑兵,在当时已经现身于战争舞台之上了。
二号俑坑中四个方阵有机组合成一个大型军阵,这就是兵书上所说的方、圆、曲、直、锐五种阵中的曲形阵。
这种布阵方法,是所谓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
作战时,分合齐正,变换灵活。
同时,这个混合方阵的组合编列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各兵种的作用。
随着二号坑的不断发掘,多兵种相互配合作战的集团军全貌,以后将逐渐展现于观众朋友的眼前。
为了使观众朋友们近距离的欣赏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精品文物,在二号坑展厅内,秦俑博物馆特别展出有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典型陶俑和青铜兵器,现在请大家随我前去欣赏。
将军俑所穿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细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
褐黑色的甲片,配着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纹图案花纹。
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彩,显示了等级的高贵。
请看这件立射俑。
立射俑,顾名思义是指站立射箭的步兵俑。
立射俑排列在二号坑弓弩方阵的阵表四周。
它的编制是非常科学的。
秦代工匠在塑造立射俑的形象时,抓住了战士单兵操练中持弩拉弓的瞬间动作,引发人们产生将要射击的联想。
请看这极富力感的拉开的双臂和叉开的双腿上下呼应,炯炯有神的双目,绷嘴屏气的神态和引满弓的动作,统一于“节如发机”的状态之中,给人一种极威严的震撼力量。
立射俑足法、手法、身法的合理合度,非常科学地说明在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我们再来看这件跪射俑。
从造型上看,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身挺直,头略微转向左侧,双目凝视左前方,双手在胸的右侧一上一下紧握弓弩,整个造型真实而优美。
射击时,左腿蹲曲,右膝跪地,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容易射中目标。
同时跪坐射击姿态比直立姿态的目标小,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是防守或埋伏时理想的一种射击状态。
我们都知道士兵只有经过严格的战术训练,才能成为精锐之师。
立射俑和跪射俑的造型姿态,恰好反映的是古代步兵战术训练动作的生动图谱。
下面,请大家随我到三号兵马俑坑参观。
这里是三号兵马俑坑遗址的发掘现场。
三号坑面积最小,只有520平方米,全部发掘完毕,共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战车1辆,兵器34件。
三号坑的性质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可能是一、二号坑军阵的指挥部,当时的名称叫“军幕”。
我们可以看出它和前两个坑有很大区别:第一,三号坑内的武士都是环绕四周墙壁,面对面相向排列,说明这些武士是担任警卫的卫队。
第二,三号坑中的战车通身彩绘,上配华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