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合集下载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艾灸
适应症
艾灸主要用于各种寒症、脾胃 虚弱、痛经等。
操作方法
通过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力, 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事项
艾灸操作需要遵循医嘱,避免 烫伤皮肤或过度刺激导致不适

03
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在内科的应用
01
02
03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 可用于缓解各种内科疾病 引起的疼痛和不适,如头 痛、失眠、颈椎病等。
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具有普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简便易行 等特点,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 大众学习掌握。
起源与历史
起源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家对于简便易行的民间医疗方法 的总结和整理,以及对于中医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历史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明清时期的太医院和地方官医 局等机构曾开展过类似的培训。近几十年来,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和普及,成为中医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02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针灸
适应症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神经肌肉病变,以及内分泌紊
乱等。
操作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 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事项
针灸操作需要专业人员指导,避免 刺激过强导致不适。
推拿
适应症
推拿主要用于缓解各种疲劳、 改善睡眠、促进血液循环等。
操作方法
通过手法按摩、穴位推拿等手 段,放松肌肉、舒缓神经系统
在儿科的应用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可缓解小儿身体不适 ,如发热、咳嗽、呕吐等症状

中药治疗
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情, 采用适当的中药治疗儿科疾病 ,如感冒、咳嗽、肺炎等。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方法、常用中药和针灸等基础知识。

2. 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包括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3. 中药制剂与用药:包括中药的种类、性味归经、药物相互作用等,以及中药的制剂和用药方法。

4. 针灸疗法:包括常用的穴位定位和刺激方法,如经络穴位、耳穴、头部穴位等,以及针灸的常见适应症和禁忌症。

5. 推拿按摩和拔罐疗法:包括推拿按摩的手法和技巧,如手法的力度和节奏,以及拔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 中医养生和保健:包括中医的养生理念、养生方法和饮食调理等,如中医膳食疗法、气功养生等。

7. 中医药文化和医德医风:包括中医药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医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通过以上培训内容,基层中医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服务。

2024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方案

2024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方案

2024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适宜技术在现代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中医适宜技术的水平和推广使用,制定一个全面的培训方案是必要的。

本文将提出一个____字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方案,目标是为了培养一批具备中医适宜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第一章前言1.1 背景介绍中医适宜技术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和适宜技术的原理,在不同的人群中综合应用中医药和现代技术手段,使用适宜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治疗、调理和保健的一门学科。

中医适宜技术综合运用了中医药和现代技术的优势,已经在健康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2 培训目标本培训方案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中医适宜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中医适宜技术的理论基础、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3 培训对象本培训方案的对象主要包括:- 已在中医领域有一定基础的医务人员,如中医药科学家、中医临床医生、中医技术人员等。

- 有志于进一步提高中医适宜技术水平的医疗健康相关人员。

第二章培训内容2.1 理论基础第一阶段: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八纲辨证等。

- 中医药学原理:包括中药学、配伍学、药理学等。

第二阶段:适宜技术的基础理论- 适宜技术学原理:包括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 应用适宜技术的理论:包括适宜技术在健康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等领域的应用原理。

2.2 应用技术第一阶段: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药治疗技术:包括中药煎煮、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

- 中医药调理技术:包括中药精准调理、膏方制备等。

第二阶段:现代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包括MRI、CT、超声等。

-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包括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生物成像技术等。

- 中医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包括中医药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应用,如中药微创治疗、中医机器人等。

2.3 实践能力第一阶段:中医临床实践- 临床实习:包括中医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方剂调配等。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培训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培训

2023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contents •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述•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内容•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对象及目标•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师资力量•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管理与监督•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实践与应用目录01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述适宜技术是指符合区域特征、人群需求、产业发展等方面要求的,具有先进性、经济性、适宜性和可推广性的中医药技术。

适宜技术是中医药行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的成果,具有符合国情、贴近基层、适应需求的特点。

适宜技术的定义010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包括中药材种植的选址、品种选择、种子种苗选择、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

中药炮制技术包括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工艺参数、辅料选择等方面的技术。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包括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制定、中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检测、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标准化等方面的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包括中药制剂的工艺设计、制备工艺、辅料选择等方面的技术。

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与西医适宜技术的结合应用。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范畴030405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发展状况01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积极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强了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03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增强了中医药在基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02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内容1针灸技术23针灸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适应症培训应包括基本针灸技术,如针刺、艾灸、拔罐等,以及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针灸技术,如电针、耳针、头皮针等。

培训内容针灸技术需要在严格的医学监督下进行,需要注意卫生条件、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确保安全有效。

注意事项03注意事项推拿技术虽然相对安全,但也需要医学监督下进行,需要注意禁忌症、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避免造成伤害。

2024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计划与实施

2024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计划与实施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计划与实施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适宜技术因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症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推动中医适宜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特制定本培训计划与实施细则。

二、培训目标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员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如何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入现代医学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培训对象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四、培训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础知识。

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体系。

3.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等常用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临床应用。

4.常见病治疗:针对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失眠、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5.中医养生保健:介绍中医养生理念,如食疗、情志调摄、运动养生等。

五、培训方式采用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座、讨论、病例分析、实操演练等。

六、实施步骤1.前期准备: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材准备等。

2.宣传动员: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动员符合条件的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与。

3.组织报名:接受报名申请,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确定参加培训的人员名单。

4.理论学习:邀请中医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集中授课,确保学员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知识。

5.实践操作:在临床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指导,确保学员能够熟练运用中医适宜技术。

6.考核评估: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7.总结提高:根据考核结果和学员反馈,总结培训经验,改进培训方式,为后续培训提供参考。

七、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培训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

中医适宜技术考核培训计划

中医适宜技术考核培训计划

中医适宜技术考核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中医适宜技术考核培训计划的目的是为中医从业人员提供系统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临床操作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培训内容1. 中医适宜技术概述2. 中医适宜技术的原理与应用3.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步骤4. 中医适宜技术的常见疾病治疗5. 中医适宜技术的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三、培训目标1. 熟悉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知识与理论2. 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技能3. 提高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能力4. 培养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实践能力四、培训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专业教师讲解相关知识与理论2. 实操演练:现场演示操作,学员实际操作3. 病例分析:通过病例讨论,加深学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理解4. 视频教学:播放相关操作视频进行示范5. 互动交流:学员与教师及同行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五、培训时间安排为期一个月,每周五天培训,每天8小时,早上9:00-12:00 上午,下午1:30-5:30下午。

六、培训师资1. 主讲教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2. 助教:具备中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医师七、培训人员中医从业人员、中医学生、对中医适宜技术感兴趣的人员八、培训地点培训地点设在专业的医疗机构或者教育培训机构,确保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

九、培训考核1. 理论考核:针对培训内容进行笔试考核2. 实操考核:培训结束时进行实际操作考核3. 学员满意度评价:学员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十、培训证书培训合格者颁发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结业证书,标明培训内容与时长。

十一、培训收费根据培训内容与时长确定培训收费标准,灵活设置优惠政策。

以上就是中医适宜技术考核培训计划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能够深刻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4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4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是我近期参加的一项培训课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我们从了解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到学习中医诊断方法和中医药的治疗原则,这些知识的学习使我对中医药有了系统的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中药的基本药理学知识和中药的制剂方法,这让我对中药制剂的研制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操作。

我们参观了中药材市场,了解了不同中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材的采收和储存方法等。

我们还参观了一些中医医院,观摩了中医师的临床诊疗过程,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诊疗技巧。

这些实践操作使我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了中医药的实际应用和疗效。

再次,培训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小组讨论和分享。

我们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大家分享自己在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其他同学的经验和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最后,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秀传统,还能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中医药适宜技术还具有较强的个体化、整体化特点,它充分尊重和关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因此更能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这一点在现代医疗中尤为重要,因为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通过这次培训,我还了解到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慢性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慢性病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而且慢性病的治疗相对复杂和困难。

中医药适宜技术由于其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可以很好地应对慢性病的治疗需求。

总之,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学到了许多实际应用的技巧和方法。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方案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方案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方案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实施方案一、培训目标1.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医适宜技术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2.培养一批具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能力的师资队伍。

3.推动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普及与推广。

二、培训对象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医护人员。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师资。

三、培训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治疗原则等。

2.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贴等。

3.临床实践: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4.师资培训:针对培训师资,进行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训。

四、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课程,方便学员随时学习。

2.线下培训:组织面对面授课,进行实践操作演示和临床实践。

3.结合实际: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

4.师资培训:开展师资培训班,提升培训师资的教学水平。

五、培训时间1.线上培训:全年开展,学员可根据个人时间安排学习。

2.线下培训:每季度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一周。

3.师资培训: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

六、培训效果评估1.学员满意度调查: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方式的满意度。

2.学员结业考试:检测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3.师资教学质量评估:评估培训师资的教学水平。

4.培训成果转化:跟踪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

七、组织实施1.建立培训组织机构:成立中医适宜技术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2.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3.落实培训责任: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师资和学员的责任。

4.加强培训管理: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培训质量。

5.完善激励机制:对培训成绩优秀的学员和师资给予表彰和奖励。

2.加强与其他培训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

3.不断优化培训方案,提高培训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目录第一章推拿基本知识……………………………1-2页第二章推拿的手法………………………………3-7页第三章推拿的手法………………………………8-13页第一章推拿基本知识一、推拿的基本素质与要素推拿医生的三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医德、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功夫。

推拿医生的临床三要素:诊断要明确、经穴要准确、手法要得当。

二、推拿时的几点注意1、态度和蔼、严肃、要有同情心,要及时与患者交流,详细向患者交代治疗中的反应和禁忌事项,以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心情。

2、医生要保持仪表端正,应洗手,剪指甲,冬天要暖手后再施术,体位要端正,除小儿推拿外,医生不可坐位。

施术中不允许吸烟,食点心,不允许与患者开玩笑或有刺激性的谈话。

3、手法要得当:不过猛、不过重、不浮躁。

三、推拿后的反应推拿后患者都有一些反应,如疼痛等症状加重或疗效非常明显,疼痛症状似乎完全消失等,这些都是推拿后常见的反应,要及时告诉患者,解除患者的误解。

我们把这些反应归纳为三期:不适期、轻快期、疲倦期,取得疗效后可再分为两期:恢复期,痊愈期。

四、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1、运动器官疾病:常见的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肢体关节病,肩与关节软组织损伤,脱位,瘫痪(偏瘫和截瘫)。

2、内科疾病:胃痛,胃下垂,腹泻,糖尿病,失眠等。

3、儿科疾病:泄泻、疳积、发热、惊风、夜啼、盗汗、遗尿、肌性斜颈、小儿脑瘫等。

(二)禁忌症:1、有结核菌、化脓菌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不宜进行推拿。

2、癌症一般不做推拿。

3、皮肤病,正在出血的肢体部位不宜推拿。

4、粉碎性骨折不宜推拿。

5、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和易流产的穴位如:三阴交、合谷等不宜推拿。

6、妇女经期最好不要作推拿。

五、推拿出现不良反应(晕推,似晕针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救治。

当发现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咀唇发乌、患者恶心、头发晕,不能坐立时即可认得为晕推症状。

多发生患者过饥过饱来推拿,或手法在近心端用力不当造成。

这时医生应立即施救,即掐人中、承浆、合谷、少商等穴位采取重手法,然后将患者置于通风的床位上,待患者缓解后给予温开水饮服、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即可恢复。

如果严重的心肺疾病在推拿急救未获效时,应立即送急救中心救治。

六、推拿的时间手法推拿治病时,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这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运用何种手法而定。

时间过短不能达到满意疗效,时间过长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同时避免患者误认为是保健推拿。

所以一般以15—20分钟为宜,具体到手法一般来说:推、滚、摩、揉、按要比点、拿、扳、抖、摇时间略长点。

七、推拿体位一般说,腰腿疾患多采取卧位,头颈疾患多采取坐位。

八、关于治疗巾的使用有些医院或推拿医生喜欢用治疗巾(又称隔离巾),我们根据中医理论认为接触皮肤为宜,所以不主张用治疗巾,可以适当用介质:葱姜水,油膏如按摩霜、冬青膏、松节油、红花油或滑石粉等。

九、巩固疗效的几点要求1、每次治疗后及时嘱咐患者要注意的事项。

2、每次复诊必须询问患者上次治疗后反应和了解是否严格遵守医嘱。

3、助手一定要在治疗医生的指导下工作。

4、正确辅导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

第二章推拿的手法手法的解释义在辞海中有这样的释义:1、处理材料的方法,含技巧、功夫、作用等意。

2、犹手段。

推拿手法即用来处理疾患的一种方法。

当然这种方法是有技巧,是有功夫的,不是随意操作、胡乱用力、杂乱无序的蛮干。

手法作为中医推拿医学的临床施术过程中不可缺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深练功夫的基础上积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辩证有技巧的施术,便是手法的真正含义。

一、手法的定义与操作要领(一)推法1、定义:用指、掌或肘着力于患者软组织的表面,进行上、下、左、右推动,称为推法。

推法分为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三种。

2、操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指掌或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做直线推动。

指推以拇指螺纹面或桡侧作用于患者肌表,多用于成人头面部或颈项部或小儿体表。

掌推以掌跟或大鱼际作用于肌表,多适用于成人四肢肌肉较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及臀部、腹部,掌推要轻柔为宜。

分推法:分推是分法和推法的复合手法,分推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及腰背部。

肘推法:是术者用肘贴与肌表前臂与体表呈30—60度,自上而下或自前向后进行平推。

多适用于胸背部、腰臀部。

操作时不可硬压、死按,动作要柔和均匀协调。

(二)按法1、定义:以指或掌按压一定穴位或部位。

2.操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以手指、掌或肘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肘按以垂直用力。

按而留之,即按压时用力均匀,有力,柔和,持久。

根据客观上的需要可以单力按即单指、单掌、肘部按压;也可以用合力按即合指、掌按(一拇指置于另一拇指或一掌叠于另一掌上而均匀、有力、柔和的持久用力操作)。

按法分为指按、掌按、肘按、叠指按、叠掌按和点按法(点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

要达到手法的均匀、有力、柔和、持久的要求从而达到渗透作用,我们创造了将施术部位穴位处分为天、人、地三个层次。

按法操作时的用力走向为天—人—地,地—人—地,地—人—天。

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拿法1、定义: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对称的用提拿一定的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为拿法。

2、操作要领: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

拿法实际上是一个由提、拿、捏、扳手法组合成的复合手法。

如拿肩井,先是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称用力捏拿肩部肩井部位,然后向上提,再向后背方向扳。

这样的拿法患者感到舒适、轻松。

(四)摩法1、定义: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或以拇指的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外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

2、操作要领: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掌指自然伸直,指掌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盘旋活动,摩法动作要缓和协调。

每分钟速度120—160次左右。

(五)揉法1、定义: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手指螺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称为揉法。

2、操作要领: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回旋活动,腕部活动幅度可逐步扩大,压力要轻柔,一般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揉法分为掌根揉、鱼际揉、指面揉、肘揉和揉捏、揉按等复合手法揉。

揉法与摩法有相似处,两者最大区别再与在于摩法是在部位上移动而揉法多固定在部位或穴位上操作。

(六)滚法1、定义:用小指或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背侧与小鱼际侧方着力与一定部位上,使腕关节作屈伸外转的连续活动,称为滚法。

2、操作要领:一般取立式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操作,沉肩、垂肘、悬腕、手腕放松。

用小鱼际掌背侧至中指本节部着力,腕部作屈伸外转的连续活动,使手背作滚动状,滚动时小鱼际部分要紧贴体表,不要跳动或使手背拖来拖去摩擦。

压力要均匀、柔和、有力、动作协调有节律,不可忽快忽慢或时轻时重,一般速度每分钟180—200次。

(七)扳法1、定义:用双手作相反方向,同时有力地扳动肢体,称为扳法。

2、操作要领:扳法分为肩关节扳法、腰部斜板法。

腰部后伸扳法。

(1)肩关节扳法:坐位,医者半蹲站于患者前侧,将患手搭在医者肩后使肘部置于医者上臂部,将患肢抬起。

或者医者站立于患者前侧,一手置于患肩上部,一手托患肘部,向不同方向用力,同时下压上抬。

(2)腰部斜板法:侧卧位,医者一手扶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扶住臀部,向不同方向同时用力,使腰部旋转。

旋转过程中常可听到“咯咯”响声。

(3)腰部后伸扳法:可分为单腿后伸扳和双腿后伸扳,医者一手扶压在腰部或腰骶部,另一手前臂或肘部托住患腿一侧,向相反方向同时下压上抬用力,或者一手扶腰骶部,另一手臂托住患者双腿向相反方向同时下压上抬用力,也可以让助手托住患双腿,医者叠掌按压腰骶部与助手同时相反方向上抬下压用力。

(八)叩击法又称叩法1、定义:用中指指端叩击体表为叩法。

2、操作要领:医者以中指指端着力有节律的均匀有力的叩击体表(疾病相关的穴位或经筋)叩击法多适用于头部或小儿疾患部位。

(九)摇法1、定义:一手握住(扶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的回旋的转动,称为摇法,或称摇扳法,2、操作要领:(1)颈项部摇扳法: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项侧,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颌,作左右旋转与扶头顶侧的手作相反方向的同时扳摇,可听到“咔嗒”声响,(2)肩关节摇法: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手腕部或托住肘部,做环转摇动。

(3)腰部摇法:用双腿夹住患者下肢,双手分别扶住两肩,用力向左右作旋转摇动。

(4)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跟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使膝关节屈曲,然后做环转摇动。

(5)踝关节摇法:一手托住患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部作环转摇动。

(十)拔伸法1、定义:拔伸即牵拉、牵引的意思。

拔伸法是用双手分别握住肢体的远近端,做相反方向的牵拉,或利用肢体自身的重量做反牵拉力,两手握住肢体远端,向上或向前或向后牵拉的一种方法。

2、操作要领(1)头项部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的下方,并用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下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

(2)腰部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医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拇指或叠掌压住患腰骶部,助于双手握住下肢足踝部向上抬至15—25度沿下肢的纵轴方向持续用力拔伸牵拉。

二、手法的练功(见附页1,运气推拿及其临床运用)第三章常见病治疗一、扭挫伤:扭挫伤是指关节活动时,由于韧带、肌肉等软组织过分牵拉超过了正常的运动范围,或由于负荷过重或组织薄弱而引起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撕裂或脱离其附着点,同时发生关节周围出血,软组织肿胀等病理改变。

挫伤是指由于倾倒或暴力直接打击局部组织而引起皮下、肌肉与筋膜间出血。

严重可挫伤神经和内脏。

扭伤、挫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且有压痛或有淤血,并可有运动障碍。

扭挫伤与骨折、脱位的病因相同,症状相似,但骨折伤及骨与关节出现畸形,检查时有严重肿胀压痛。

骨传导痛异常,脱位亦出现骨与关节移位、脱位、关节机能丧失,这些都需要影像学处理诊断。

骨折与脱位属骨伤科手法处理。

1、踝关节扭伤:踝关节多因突然内翻外翻,致内侧或外侧韧带牵扯过度而发生部分或完全撕裂,严重时可合并小片撕脱骨折或关节撕裂。

(1)临床症状:A.局部疼痛、压痛,疼痛的程度与扭伤的程度成正比。

B.局部肿胀。

C.关节运动受限,患者多不能站立行走,勉强走时则用足跟着地,作足部内翻或外翻检查时,可产生剧烈疼痛。

D.皮下可见瘀斑。

(2)治疗: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早治早愈。

手法以按,揉,拿,摇,摩,拨伸为主。

取穴以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昆仑,解溪。

具体操作:医者先以轻手法揉按局部再沿患小腿外侧自膝至踝按揉数遍。

按足三里,阳陵泉,拿承山。

经手法后症状稍缓解可酌情摇动踝关节。

再拨伸足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