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汽车理论常用的名词解释

汽车理论常用的名词解释

汽车理论常用的名词解释引言: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汽车领域的名词和术语可能令人困惑。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汽车理论常用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汽车技术和概念。

1. 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是指驱动汽车运行的能源来源,通常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和燃料系统。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它将燃料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轮运动。

传动系统负责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车轮,常见的传动系统包括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

燃料系统则负责供应燃料给发动机,并确保燃料的燃烧效率。

2. 悬挂系统悬挂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车身和车轮,减震和保持车身的稳定性。

常见的悬挂系统包括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

独立悬挂允许每个车轮单独运动,提供更好的悬挂效果和行驶舒适性。

非独立悬挂则更简单和经济实用,适用于一些传统的小型汽车。

3. 制动系统制动系统是用于减速和停车的关键系统。

常见的制动系统包括盘式制动系统和鼓式制动系统。

盘式制动系统通过压紧刹车盘上的刹车片来实现制动效果,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和制动力。

鼓式制动系统则通过压紧刹车鼓内的刹车片来实现制动效果,适用于一些较低速度的车辆。

4. 车身结构车身结构是指汽车的外部形状和内部构造,它对于汽车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车身结构包括轿车、SUV、MPV等。

轿车通常具有较低的底盘高度,适合城市行驶和舒适驾驶。

SUV具有较高的路面离去角和通过角,适合越野和不平路面驾驶。

MPV则注重座椅的多功能性和空间利用率,适合家庭出行和商务需求。

5. 节能环保技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节能环保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常见的节能环保技术包括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优势,减少了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

纯电动汽车则完全依靠电能驱动,零尾气排放,具有更好的环保性能。

结论:在汽车理论中,理解常见名词的含义对于了解汽车技术和概念至关重要。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b
l
FX b FZ
FY FZ
抗热衰退性:汽车在高速制动或长坡连续制动,制动效能的保持程度。 热衰退:制动器温度上升后,制动器产生的摩擦力矩常会有显著下降,这种现 象称为制动器的热衰退 制动效能因数 Kef:单位制动轮缸推力 F 所产生的制动摩擦力 F。
pu
等速百公里油耗:汽车在一定的载荷下,以最高挡位在水平良好路面等速行驶 100km 所消耗燃油量 发动机的转速特性:Pe、Ttq、b=f(n)的关系曲线 使用外特性曲线:带上全部附件设备时的发动机特性曲线 自由半径:车轮处于无载时的半径 静力半径 rs:汽车静止时,车轮中心至轮胎与道路接触面间的距离 滚动半径 rr:车轮几何中心到速度瞬心的距离。 滚动阻力系数: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要的推力与车轮负荷之比。 动力因数 D: D=(Ft-Fw)/G 轮胎的迟滞损失: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恢复时不能完全收回, 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内部摩擦损失上,产生热量,这种损失称为轮胎的迟滞 损失 驻波现象: 在高速行驶时, 轮胎离开地面后因变形所产生的扭曲并不立即恢复, 其残余变形形成了一种波,这就是驻波。此时轮胎周缘不再是圆形,而呈明显 的波浪形。 临界车速(最高车速) :当汽车车速超过临界车速时,轮胎会出现驻波现象,其 周缘呈明显的波浪状,且轮胎温度快速增加。 附着力: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最大值) 附着条件:地面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切向反力小于驱动轮的附着力 附着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附着系数 ∁������ = ������ /������������
������
比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动机功率与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消耗的发动机功率的差值
Pe 1
T
( Pf Pw )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1.汽车的动力性:2.驱动力:3最高车速:4发动机的转速特性曲线:5.使用外特性曲线:6自由半径:7汽车的上坡能力:8静力半径;9驱动力图;10弹性物质的迟滞损失:11滚动阻力系数:12驱动力系数:13空气阻力:14坡度阻力:15道路阻力:16加速阻力:17汽车的爬坡能力:18动力特性图:19附着力:20附着系数;21静态轴荷的法向反作用力:22动态分量:23附着率:24汽车功率平衡图25后备功率26汽车的燃油经济性27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28滑行29汽车比功率30驾驶性能31最小转动比32最大转动比33传动系总转动比34汽车的制动性35制动效能36制动效能的恒定性37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38制动器制动力39制动力系数40侧向力系数41制动距离42制动减速度43水衰退性44制动跑偏45侧滑46前轮失去转向能力47航向角48I曲线49B曲线50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51同步附着系数52F线组53R线组54制动效率55利用附着系数56汽车的操纵稳定性57角输入58力输入59回正性60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61典型行驶工况性能62极限行驶性能63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64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瞬态响应65客观评价法66主观评价法67侧偏角68外倾角69侧偏力70侧偏现象71侧偏刚度72高宽比73回正力矩74外倾侧向角75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76反应时间77峰值反应时间78汽车因数79侧倾中心80悬架的侧倾角刚度81悬架的线刚度82车厢的侧倾角84侧倾转向85不足侧倾转向86变形转向角87不足变形转向角88过多变形转向角89侧向力变形转向系数90汽车的平顺性91汽车的通过性92牵引效率93间隙失效94顶起失效95汽车的通过性的几何参数96最小离地间隙97纵向通过角98接近角99离去角100最小转弯直径填空题1、汽车动力性的评价一般采用三个方面的指标,它们分别是最高车速、和。

2、汽车的动力性系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车辆工程考研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车辆工程考研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1.汽车的动力性: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2.最高车速:在水平良好路面上汽车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3。

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汽车由Ⅰ档或Ⅱ档起步,并以最大的加速强度逐步换至最高档后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的时间.4.超车加速时间:用最高档或次高档由某一较低车速全力加速至某一高速所需的时间。

5。

自由半径:车轮处于无载时的半径。

6.静力半径:汽车静止时,车轮中心至轮胎与道路接触面间的距离。

7。

滚动阻力系数: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之推力与车轮负荷之比。

8.空气阻力: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空气阻力:压力阻力、摩擦阻力; 压力阻力: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诱导阻力。

)9.旋转质量换算系数:一般把旋转质量的惯性力偶矩转化为平衡质量的惯性力,常以δ份计入旋转质量惯性力偶矩后的汽车旋转质量系数.10.动力因数:驱动力和空气阻力之差与汽车重力的比值.11。

附着力: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

12。

附着系数:地面对轮胎切向作用力的极限值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之比。

13。

附着率:作用在驱动轮上的转矩所引起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的比值. (汽车的附着力决定于附着系数以及地面作用于驱动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14。

后备功率:汽车发动机功率与阻力功率的差值.15。

燃油经济性:在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汽车以尽量少的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

16.碳平衡法:燃油经过发动机燃烧后,排气中碳质量的总和与燃烧前的燃油中碳质量总和应该相等。

17。

比功率:单位汽车总质量所具有的发动机功率。

18。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变速器Ⅰ挡传动比与主减速器传动比i的乘积。

19。

C曲线: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

20。

制动性:汽车行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21。

制动效能:指在良好路面上,汽车以一定初速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动力因数 汽车牵引性能的主要指标。

是剩余牵引力(总牵引力减空气阻力)和汽车总重之比。

此值越大,汽车的加速、爬坡和克服道路阻力的能力越大。

同步附着系数:F μ1、F μ2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的路面附着系数挂钩牵引力:车辆的土壤推力FX 与土壤阻力 Fr 之差I 线:前、后轮车轮同时抱死时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曲线——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C 曲线: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

制动跑偏: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f 线组:后轮没有抱死,在各种ψ值路面上前轮抱死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r 线组:前轮没有抱死而后轮抱死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比功率: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单位:kW/t滑移率:轮胎直进时刹车或加速时轮胎胎印和路面间所产生的滑移。

侧滑:制动时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移动。

中性转向:斜率为1/L 横摆角速度增益比中过多转向:得 摆角速度增益传动系的最小传动比:最高档传动比与i 0的乘积传动系的最大传动比:变速器1档传动比i g1与主减速器传动比i 0的乘积静态储备系数 S.M.:中性转向点到前轮的距离与汽车质心到前轴距离 a 之差与轴距L 之比L a a -'=S.M.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转向灵敏度):稳态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侧偏角:接触印迹的中心线与车轮平面的夹角汽车的上坡能力:用满载(或某一载质量)时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i max表示的滑水现象:在某一车速下,在胎面下的动水压力的升力等于垂直载荷时,轮胎将完全漂浮在水膜上面而与路面毫不接触。

汽车的制动效能:在良好路面上,汽车以一定初速度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

轮胎的侧偏现象:当车轮有侧向弹性时,即使侧向反作用力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亦将偏离车轮平面,这就是轮胎的侧偏现象。

横摆角速度稳定时间:顶起失效:当车辆中间底部的零件碰到地面而被顶住的情况触头失效:当车辆前端触及地面而不能通过的情况。

汽车理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

汽车理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动力因数:剩余牵引力(总牵引力减空气阻力)和汽车总重之比2.回正力矩:使转向车轮恢复到直线行驶位置的主要恢复力矩之一3.汽车的比功率:发动机最大净功率/汽车总质量4.通过性:汽车能够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和各种障碍的能力5.I 曲线:也叫理想曲线,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是指前后轮同时抱死时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6.侧偏特性:汽车在行驶中,在侧向力的作用下,弹性轮胎滚动方向偏离汽车行驶方向一角度7.汽车的动力性: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8.附着条件:地面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切向反力小于驱动轮的附着力9.制动力系数:地面制动力与垂直载荷之比为制动力系数b ϕ。

轮胎的侧偏现象:当车轮有侧向弹性时,即使Y F 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亦将偏离车轮平面cc 的现象10.制动力系数的最大值称为峰附着系数p ϕ。

%100=S 的制动力系数称为滑动附着系数s ϕ11.等速百公里油耗:汽车在一定载荷下,以最高档在水平良好路面等速行驶100KM 所消耗的燃油量12.制动效率与利用附着系数:车轮不锁死的最大制动强度与车轮和地面间附着系数的比值;制动强度为Z 时汽车第i 轴产生的地面制动力与地面对第i 轴的法向反力的比值13.静态储备系数SM :中性转向点到前轮的距离与汽车质心到前轴距离a 之差与轴距L 之比。

14.制动器的热衰退:制动器温度上升后,制动器产生的摩擦力矩常会有显著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制动器的热衰退。

15.制动器制动力:在轮胎周缘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切向力称为制动器制动力。

16.后备功率:发动机功率与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消耗的发动机功率的差值。

17.汽车行驶平顺性: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是指汽车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行驶时,能够保证驾驶员与旅客不会因车身振动而引起不舒适和疲劳的感觉,以及保持运送货物完整无损的性能18.轮胎的弹性延迟损失:由于内部摩擦,轮胎加、卸载的变形造成的能量损失现象19.同步附着系数:制动力分配系数β线和理想制动力曲线I 的交点的附着系数20.稳定横摆角速度增益:汽车前轮角阶越输入下汽车稳态横摆角速度和前轮转角之比21.汽车加速阻力:加速时,要克服汽车质量加速运动时的惯性力22.特征车速:不足转向特性下稳态摆角速度增益取最大值时的车速23.操纵稳定性:在驾驶员不感觉过分紧张、疲劳的条件下,汽车能按照驾驶员通过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且当受到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性能24.空气阻力: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25.驱动力:车发动机产生的转矩,经传动系传至驱动轮上。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1.汽车使用性能:2.汽车的动力性及评价指标:2.驱动力:3.最高车速:4.发动机的转速特性曲线:5.发动机外特性曲线:6.使用外特性曲线:7.自由半径:8.汽车的上坡能力:9.静力半径:10驱动力图:11.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12.弹性物质的迟滞损失:13.滚动阻力系数:14.驱动力系数:15空气阻力:16.滚动阻力17坡道阻力:18道路阻力:19加速阻力:20.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21.汽车的爬坡能力:22.动力特性图:23.附着力:24.附着系数:25.静态轴荷的法向反作用力:22动态分量:26.附着率:27.汽车功率平衡图:28后备功率:29汽车的燃油经济性:30.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31.负荷率:32汽车比功率:33.最小燃油消耗率:34.最小转动比:35最大转动比:36.传动系总转动比:37.汽车的制动性:38.制动效能:39.制动效能的恒定性:40.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41.地面制动力:42:制动器制动力:43.制动力系数:44.抗热衰退性:45.侧向力系数:46.制动距离:47.制动减速度:48.水衰退性:49制动跑偏:50.制动侧滑:51.前轮失去转向能力:52.滑动率:53.航向角:54.Ι曲线:55.β曲线:56.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57.同步附着系数:58.f线组:59.r线组:60.制动效率:61.利用附着系数:62.汽车的操纵稳定性:63.汽车(转向特性)的稳态响应:64.角输入:65.力输入:66.回正性:67.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68.典型行驶工况性能:69.极限行驶性能:70.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71.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瞬态响应:72.客观评价法:73.主观评价法:74.中性转向:75.不足转向76.特征车速79.临界车速80.侧偏角81.外倾角82.侧偏力83.附着椭圆84.侧偏现象85.侧偏刚度86.高宽比87.回正力矩88.外倾侧向角89.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90.反应时间91.峰值反应时间92.转向灵敏度94.侧倾中心95.悬架的侧倾角刚度96.悬架的线刚度97.车厢的侧倾角98.侧倾转向99.等效弹簧100.不足侧倾转向103.变形转向角104.不足变形转向角105.过多变形转向角106.侧向力变形转向系数107.汽车的平顺性108.汽车的通过性109.汽车的通过性的几何参数110.牵引效率111.牵引系数112.燃油利用指数113.间隙失效114.顶起失效115.触头失效116.最小离地间隙117.纵向通过角118.接近角119.离去角120.最小转弯直径121.中性转向点121.静态储备系数S.M.:122.悬挂质量分配系数:。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1t F 2t F 3t F 4t F 5t F 全开部分开TtF0Ft汽车理论汽车的动力性: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三个评定指标:汽车的最高车速u amax 、汽车的加速时间t 、汽车的最大爬坡度 i max 。

u a 驱动力Ft :发动机产生的转矩经传动系传到驱 动轮,产生驱动力矩Tt ,驱动轮在Tt 的作用下给地面作用一圆周力F 0,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t 即为驱动力。

发动机转速特性:如将发动机的功率P e 、转矩T tq 以及燃油消耗率b 与发动机曲轴转速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曲线表示,则此曲线称为发动机转速特性曲线或简称发动机特性曲线。

带上全部附件设备时的发动机特性曲线,称为使用外特性曲线。

一般,使用外特性与外特性相比:汽油机的最大功率约小15%; 货车柴油机的最大功率约小5%;轿车与轻型货车柴油机的最大功率约小10%。

传动系统功率损失可分为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两大类。

一般用根据发动机外特性确定的驱动力与车速之间的函数关系曲线Ft-u a 来全面表示汽车的驱动力,称为汽车的驱动力图。

tq g 0Tt T i i F rη=Ff+FW F f迟滞损失: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时恢复时不能完全收回,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内部摩擦损失上,产生热量。

影响滚动阻力系数的因素:(1)车速 (2)轮胎结构 子午线轮胎比斜交轮胎的滚动阻力小20%~30%;滚动阻力与轮胎的帘线(棉、人造丝、尼龙、钢丝)和橡胶品质有关。

(3)气压 气压越高,轮胎变形及由其产生的迟滞损失就越小,滚动阻力也越小。

(4)驱动力 (5)路面条件 (6)转向 离心力前、后轮产生侧偏力,侧偏力沿行驶方向产生分力,滚动阻力增加。

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的分力称为空气阻力。

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也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行车阻力,在时速200km/h 以上时,空气阻力几乎占所有行车阻力的8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I曲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时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 曲线。
20、 侧偏力:地面作用于车轮的侧向反作用力。 21、 汽车的平顺性: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冲击环境
对乘员舒适性的影响在一定界限之内。(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 乘员所处的振动环境具有一定舒适程度和 保持货物完好的性 能。) 22、 汽车的通过性:指它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 路地带(如松软地面、凹凸不平地面等)及各种障碍(如陡 坡、侧坡、壕沟、台阶、灌木丛、水障等)的能力。 23、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 稳定性和在下长 24、 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25、 汽车的功率平衡图:若以纵坐标表示功率,横坐标表示车速, 将发动机功率Pe、汽车经常遇到的阻力功率(Pf+Pw)/ηt 对车速 的关系曲线绘在坐标图上,即得汽车功率平衡图。 26、 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转向灵敏度):稳态横摆角速度与前轮 转角之比。 27、 汽车的最高车速Umax:在水平良好的路面上汽车能达到的最高 行驶车速。 28、 压力阻力:作用在汽车外形表面上的法向压力的合力在行驶方 向上的分力。 29、 复合动力的电力驱动装置 30、 汽车的最小离地间隙:汽车满载、静止时,支承平面与汽车上 的中间区域最低点之间的距离。 31、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在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汽车以尽量少的 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 32、 附着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 最低附着系数。 33、 β线: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之比为固定值时,前轮制动 器制动 力与汽车总制动器制动力之比。(不少两轴汽车的前、后制动 器制动力为一固定比值。设Fµ1为前轮制动器制动力,Fµ2为后 轮制动器制动力,Fµ=Fµ1+Fµ2为总制动器制动力,则 β=Fµ1/Fµ为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Fµ2=(1−β/β)Fµ1的函 数曲线为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斜率为1−β∕β。即实际前、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1、 汽车比功率: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 2、 不足转向: 3、 汽车动力因数:(Ft- Fw)/G 4、 最小转弯直径:当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汽车以最低稳定速度
转向行驶试,外侧转向轮的中心平面在支承面上滚过的轨迹圆 直径。 5、 中性转向点:使汽车前、后轮产生同一侧偏角的侧向力作用 点。 6、 汽车动力性:指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 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7、 发动机部分负荷特性曲线: 8、 汽车的驱动力图: 一般根据发动机外特性确定的驱动轮与车 速之间的函数关系曲线 Ft-Ua来全面表示汽车的驱动力,称为 汽车的驱动力图。 9、 汽车滑水现象:在某一车速下,在胎面下的动水压力的升力等 于垂直载荷时,轮 胎完全漂浮在水膜上面而与路面好不接触的 现象。 10、 峰值附着系数:制动力系数的最大值。 11、 牵引系数:单位车重的挂钩牵引力。(补充·牵引效率(驱动效 率):驱动轮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12、 轮胎的侧偏现象:当车轮有侧向弹性时,即使侧偏力Fy没有达 到附着极限,车轮方向亦将偏离车轮平面cc的现象。 13、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直线行驶或 按预定弯道行驶能力。 14、 汽车的驱动力: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t,即驱动汽车的外 力。 15、 附着力和附着率: 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为附着 力; 16、 C曲线: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通常大体上呈C形,所以有称 之为C曲线的。 17、 轮胎的迟滞损失: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恢复 时不能完全收回,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内部摩擦损失上,产 生热量,这种损失称为轮胎的迟滞损失。 18、 制动器的热衰退和抗热衰退性
力。 40、 汽车的ABS系统:在制动过程中防止车轮被制动抱死,提高汽
车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能力,缩短制动距离的安全装置。 41、 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Qs:汽车在一定载荷下,以最高挡在
水平良好路面上等速行驶100km的燃油消耗量。 42、 驾驶员反应时间 43、 制动距离:从驾驶员开始操纵制动控制装置到汽车完全停住为
52、 驻波现象:在高速行驶时,轮胎离开地面后因变形所产生的扭 曲并不立即恢复,其残余变形形成了一种波。
53、 坡度阻力:汽车重力沿坡道的分力。 54、 附着力: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 55、 附着条件:地面作用在驱动力上的切向反力小于驱动轮的附着
力。 56、 滑动附着系数:滑动率S=100%的制动力系数。 57、 侧向力系数:侧向力与垂直载荷之比。 58、 制动器的热衰退:制动器温度上升后,制动器产生的摩擦力矩
止所驶过的距离。 44、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在驾驶者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条件
下,汽车能遵循驾驶者通过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 驶,且当遭遇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 能力。 45、 汽车的空气阻力: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 46、 汽车的最大爬坡度:汽车满载时在良好路面上用Ⅰ挡克服的最 大坡度。 47、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若将发动机的功率Pe,转矩Ttq以及燃油消 耗率b与发动机曲轴转速n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曲线表示,则此曲线 称为发动机特性曲线。如果发动机节气门全开,则此特性曲线 为发动机外特性曲线。 48、 制动跑偏和制动侧滑:制动跑偏指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 偏驶;侧滑指制动时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移动。 49、 悬架的侧倾角刚度:指侧倾时(车轮保持在地面上),单位车 厢转角下,悬架系统给车厢总的弹簧恢复力偶矩。 50、 最小转弯半径和最大通道宽度 51、 滚动阻力系数: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之推力与车轮负 荷之比。
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β线。) 34、 汽车的接近角:汽车满载、静止时,前端突出点向前轮所引切
线与地面间的夹 角。
35、 车轮滚动半径 36、 汽车的后备功率:Pe-(Pf+Pw)/ηt 37、 侧偏特性 38、 利用附着系数:对于一定的制动强度z ,不发生车轮抱死所要
求的最小路面附着系数。 39、 制动器制动力:在轮胎周缘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切向
常会有显著下降 的现象。 59、 间隙失效:由于汽车与地面的间隙不足而被地面托住、无法通
过的情况。 60、 顶起失效:当车辆中间底部的零件碰到地过角:汽车满载、静止时,分别通过前、后车轮外缘作垂 直于汽车纵向对称平面的切平面,当两切平面交与车体下部较低 部位时所夹的最小锐角。 2、 离去角:汽车满载、静止时,后端突出点向前轮所引切线与地面 间的夹角。 3、 轮胎的侧偏角:侧向弹性的车轮滚动时,接触印迹的中心线与车 轮平面的夹角。 4、 回正力矩:轮胎发生侧偏时,会产生作用于轮胎绕OZ轴的力矩。 5、 汽车的驱动力图:一般用根据发动机外特性确定的驱动力与车速 之间的函数关系曲线Ft—Ua来全面表示汽车的驱动力,称为汽车 的驱动力图。 6、 特征车速:具有不足转向特性汽车的横摆角速度增益的最大值所 对应的车速。 7、 加速阻力:汽车加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质量加速运动时的惯性 力。 8、 动力特性图:汽车在各档下的动力因数与车速的关系曲线。 9、 静态储备系数:中性转向点到前轮的距离a’与汽车质心到前轴距 离a之差(a’-a)与轴距L之比值。AS1003o2Q1hR5 O8bRk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