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互动发展研究

在 一 起 , 主要 由三 要 素 构 成 :共 生 单 元 、共 生 模 式 和 共 生环 境 。共 生 单 元 指 构 成 共 生 体 的基 本 单 位 ,共 生
方 高 校 与 区域 经 济 不 再 是 一 个 个 独 立 的单 元 ,他 们 之
间 结 成 了友 好 的伙 伴 关 系 , 以合 作 方 式 视 为 二 者 之 间
维普资讯
・哆 l ・ ‘ 盎 } ,
●2 8 0 年第5 0 期●
基于 理 共生 论的区 济与 高 动 展 域经 地方 校互 发 研究
刘松 平 ① 刘 国平 ② 周艳 荣 ③
( 华 东师 范大学高教研 究所助理研 究 员 ② 浙江 海洋学 院机 电工 程学院 院长 、教授 ③ 浙 江海洋 ①
( ) 共 生理 论视 角 二
在 较 长 一 段 时 间 内 ,我 国的 高 等 学 校 一 直 把 自己
囿于 象 牙 塔 内 ,按 照 人 才 培 养 的职 能 在 最 基 本 的 轨道
伴 随 教 育 全 球 化 和 经 济 区域 化 的 浪 潮 ,社 会 正 从
上 不 断 地 运 转 着 。后 来 一 些 在 美 国 留学 的 知识 分 子 回
( ) “ 生 ” 概 念 的 分 析 一 共
“ 生 ”概 念 由德 国 的德 贝 里 真 菌 学 家 提 出 ,他 共
认 为 共 生 是 不 同 种 属 的 生 物 按 某 种 物 质 联 系 共 同 生 活
中 主动 占领 本 地 区域 经 济 的 主 战场 ,猎 取 自己在 本 地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需 求 点 ,培 植 “ 生 ” 的 合 作 基 础 , 共 实 现 地 方 高 校 快 速 、健 康 、持 续 发 展 。总 而 言 之 ,地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

【 键 词 】多 中 心 ; 市一 区域 结 构 ; 同 共 生 ; 汉 城 市 圈 关 城 协 武
【 图 分 类 号 】F 9 . 7 F 2 中 2 9 2 ; 17
【 献标识码】 文 A
区域 是一个 空 间集合 概念 , 由点 、 、 , 、 线 面 人 事 、 等多 元 、 维 的 流 、 与关 系 群 以 场 、 为 基 物 多 链 域 础 形成 的 , 个 具有 自组 织 性 与 他 组 织 性 的 复 杂 多 一 元化 综合 体 、 一个 同质 性 与 异 质 性 相 统 一 的 综合 经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0 文 10 8 2( 0 2) 3—0 0 0 7—0 8
区 域 研 究
武 汉 城 市 圈 多 中 心 城 市 一 区 域 结 构 及 其 协 同 共 生
朱 俊 成 张 敏 宋 成 舜 汤进 华
( .同济 大学 经济 与 管理学 院 , 1 上海 ,0 8 4;. 宁 学 院资源 与环 境科 学学 院 , 2 10 2 咸 湖北 咸宁 ,3 10 47 0 )
作 为 区域 发 展 的载 体 , 已成 为 承 载 区 域 综合 竞 争 力
与 软实 力 的 载 体 。作 为 具 有 自组 织 性 与 他 组 织 性
的 复杂适 应 性经 济 体 , 市 区 已成 为 研 究 区域 问题 都
的重 要 载体 , 响 和 制 约 区 域 协 调 、 续 发 展 的路 影 持
济 体与 经济 发 展 的载 体 , 区域 发 展 具 有 差 异 性 、 依
赖性、 联性 、 关 自组 织 性 与 他 组 织 性 。在 全 球 化 与
一
体 化 背景 下 , 性 、 元 、 放 与 包 容 逐 渐成 为 区 个 多 开
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

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产业协同集聚是指不同产业内的企业或组织在同一地区集中发展,通过密切合作、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实现协同效应的现象。
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和效率,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了评估产业协同集聚的程度和效果,可以采用多种测度方法,并结合应用共生理论进行分析。
一种常用的测度方法是基于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通过收集企业之间的合作数据、总部-分支机构布局、供应链连接以及资本关联等信息,可以构建产业协同网络。
通过计算网络中的各种指标,如节点的度中心性、聚类系数、介数中心性等,可以评估企业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信息交流频率和资源共享程度,从而判断产业协同集聚的程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如小世界网络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等,来描述产业协同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
另一种测度方法是基于地理空间的集聚程度进行分析。
通过收集企业所在的空间位置信息,可以构建产业空间分布图。
通过计算产业集聚指数、空间自相关系数等指标,可以评估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分析产业设施的空间布局、交通网络的分布和效率,进一步揭示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
应用共生理论可以为产业协同集聚的研究提供分析框架。
共生理论认为,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和相互依存的特征,通过密切合作和资源共享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在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可以通过构建共生模型,描述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效应。
共生模型可以包括因果循环图、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用于分析产业协同集聚的动态演化过程和成因机制。
综上所述,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包括基于企业关联性的网络分析和基于地理空间的分析;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可以提供分析框架和模型。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评估产业协同集聚的程度和效果,揭示其形成和演化的规律,为产业协同集聚的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是指由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合作,使得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参与者能够以协同的方式共同发展和成功。
共生理论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之间互相依存和互惠共生的关系。
将共生理论应用于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并非彼此独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建立的核心是共生机制,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利益共享机制在一个产业链中,有着不同的角色扮演者,例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等。
这些角色的利益往往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传统的产业链模式下,利润主要由供应商和制造商两个角色所获得,而分销商和消费者则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在共生机制下,利益应该获得更加公平的分配。
例如,制造商可以将部分利润分给分销商,以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2. 资源共享机制在共生机制下,不同角色扮演者之间可以共享资源。
在传统的产业链中,每个角色扮演者都会将资源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达到竞争的目的。
而在共生机制下,每个角色扮演者可以将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其他角色扮演者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是共生机制最为关键的一种机制。
在传统的产业链中,每个角色扮演者都往往是孤立的,信息互通的机会非常有限。
但是,在共生机制下,每个角色扮演者都可以通过互相共享信息,了解到其他扮演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好地协调各自的目标和合作方式。
在实践中,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应用已经给企业链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由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得到了加强,不同角色扮演者的互动更加协调,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合作,产业链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共生理论的应用更是意义重大。
总之,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共生机制的运用改善了整个产业链生态系统的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生动活力。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7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黄祖辉1 刘慧波2 邵 峰1(11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9;2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摘要: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文章归纳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区域不断协调发展的历程,并加以详尽分析。
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揭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城乡差异;二元结构;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8-0071-08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自然、历史、经济和政治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也有所加强,但区域之间的增长差距也在扩大,主要表现在经济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科技差距、区域开放差距等方面。
①虽然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依然明显,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滞后,使得区域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加快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基础 11城乡分化促使城乡二元结构形成迄今为止,人类世界在聚居的形式和聚居组织上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第一次大的变化是渔猎到农业的革命,发生在新石器时代。
它使人类从根本没有聚落到出现半永久性的农牧业村舍,然后过渡到定居的乡村聚落(村庄);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城市的出现;第三次大变动就是城市化。
从城市的最初形成来看,只有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能够提供剩余产品的前提下,少数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非农活动时,才开始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它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研究

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研究
邵云飞;詹坤;钱航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15(32)8
【摘要】协同创新已成为实施“2011计划”和科技创新的核心概念,反映了国内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
结合现实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共生理论探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共生关系、共生特征以及作用方式;通过对高效协同创新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的具体分析,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体系。
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斯坦福大学高校协同创新进行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其共生一体化系统的演化过程,为完善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总页数】5页(P150-154)
【作者】邵云飞;詹坤;钱航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
【相关文献】
1.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专业能力共生发展机制研究——基于协同理论视角
3.田园综合体的多元利益主体和谐共生机制研究\r——基于共生理论视角
4.从共存走向共生:共生理论视角下书院与学院协同发展研究
5.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抚顺市工业遗产共生保护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生理论视角下区域教研共同体运行的困境与出路

共生理论视角下区域教研共同体运行的困境与出路
何倩;吉学秀
【期刊名称】《教育评论》
【年(卷),期】2022()5
【摘要】从“共存”走向“共生”是区域教研共同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追求和而不同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共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区域教研共同体面临诸多困境,如成员之间角色互相割裂、教师主体性缺失、共同体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
文章基于共生理论,对区域教研共同体的运行困境进行反思,针对以上问题,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能量等方面提出切实建议,以期对构建和运行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区域教研共同体提供借鉴。
【总页数】6页(P138-143)
【作者】何倩;吉学秀
【作者单位】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老鹰山街道中心幼儿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校本教研共同体建构
2.共生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共同体构建
——基于边缘学生归化视角3.共生理论语境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困境与出路
4.共同体理论视角下幼儿教师区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机制研究——以禅城区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为例
5.场域视角下区域幼儿园教研共同体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佛认为,区域是根据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作为一种有效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根据内部矛盾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而加以划分[1]。
Martin 、Sunley 认为,区域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各种物质和信息联系,使区域经济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一个区域经济体的增长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基础,也依赖于其他区域的增长轨迹[2]。
区域,一个由点、线、面,人、事、物等通过流、链、场形成的广域性城市的时空集合体,一个多向、多维与多元关联复合体,表现为结构、主体与要素的差异性、多元性、动态性,多中心的结构关系、主体关系、要素关联等构成以城市为媒介的区域发展的重要构面,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与软实力重要载体。
Carter 认为,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体,城市事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3]。
大转型与大调整背景下,基于资源与要素不均衡性、区位差异性、结构差异性、不对称性等,区域表现出个性与差异,基于互补与关联的区域竞争与合作成为必然;多元性、开放性与包容性逐渐成为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多中心、板块化与模块化成为研究的主线。
1980年代以来,以区域均衡与非均衡为主线,从区域趋同/收敛性、区域差异构成与分解、Gini 系数与Theil 系数、区域空间结构与差异、产业区位与政策评价、要素投入、内生增长、区域经济系统与发展战略等角度对区域问题进行研究,其成果对指导解决区域差异与协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4-22]。
同时,国家区域政策对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合作问题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全国多中心区域群起群飞空间格局正在形成。
大转型时期,个性、开放与包容逐渐成为区域的关键特征,区域板块化、多中心化、集群化成为主流趋势。
因此,区域多中心的关系问题将影响和制约区域发展格局与动态、时空结构与区域关系。
如何解决区域同质性竞争与重构问题?如何协调多中心关系、推动多中心共生?正成为解决区域差异与协同问题的困惑。
基于此,本文引入共生思想,从共生与多中心协同发展角度对区域协作发展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开启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新视角。
1区域多中心共生1.1共生与区域共生共生(symbiosis ),源于希腊语“sumbioein ”意为共同生活在一起(to live together )。
德贝里(De Bary )提出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23]。
Douglas 认为共生体的主要特征是生物体从其共生伙伴处获得一种新的代谢能力,表现为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自获取一定利益的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关系[24]。
从社会大系统角度讲,共生普遍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中,是区域系统功能最优化、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动态与持续的共赢、共振状态。
区域共生,指区域单元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相互嵌套的互动、共赢状态,是一种系统组织、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现象。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8-1272-06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朱俊成(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上海201804)摘要:多中心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多中心问题与多中心关系成为影响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子。
在大转型背景下,运用共生理论,从多中心主体、多中心层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机理、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区域多中心嵌套共生结构模式;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断裂点、经济能级指数建立了多中心共生空间结构模型,分析了多中心共生机制、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多中心协同共生的发展战略模式。
关键词:多中心;区域共生;协同发展;武汉城市圈中图分类号:F061.5;F299.27文献标识码:A 感谢导师方耀楣教授的精心指导与帮助!收稿时间:2010-04-25;修回时间:2010-08-10第30卷第8期经济地理Vol.30,No.82010年8月ECONOM IC GEOGRAPHY Aug.,20101.2多中心共生从规模尺度讲(Forstall&Greene,Kloosterman& Musterd),多中心或者是域内的城市集群模式,如洛杉矶、伦敦、巴黎,或者是域间的城市集群模式,如荷兰任仕达或佛兰德地区[25-26]。
因此,区域多中心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中心,通过集聚与辐射流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多区域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集合体,既有跨域的,如长三角城市群,又有域内的,如武汉城市圈。
多中心通过职能、角色分工实现共生发展,中心城市扮演核心、研发、创新等职能,副中心、外围与边缘城市扮演服务、基地、腹地等职能。
区域多中心共生是基于区域大系统的复杂性、多中心的差异性、不均衡与不对称性、多中心关联性,以流为媒介的区域竞争—合作方式,用于解决区域共生问题,激活多中心活力,促进区域合作、互动、协同与共赢,实现共生的累积与放大效应。
图1区域多中心共生机理模式Fig.1Regional polycentric symbiosis mechanism model 由图1,区域共生基于多主体、多层级、多元化导向,始终围绕协同与共生的目标,通过流、链实现多中心共生,并通过区域场推动多中心从制度、经济、区域等层面实现联动,利用调控层与交流层二个博弈平台,引导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本着“自主、互补、互利、共担、共赢、共享”原则,以协商与谈判为手段,以公平占有、共同发展、共利多赢为目标,以流、链、域、场为媒介,以自愿、有序、适度、平等、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推动实现区域多中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区域多中心共生结构与启示2.1多中心共生结构国内学者利用共生理论,对小型经济、集群经济、行政区经济、城市圈经济共生理论与实证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称性互惠共生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27]、共生共荣[28]、一体化共生[29]、对称互惠条件下的一体共生[30]等模式。
这些模式主要从区域合作的角度进行了阐释,未对区域的时空间结构及动态、共生机理、共生战略、多主体等进行研究,也未涉及区域空间结构的动态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对共生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多重关联的政治、经济、社会复杂大系统,纵向上表现为多重嵌套关系,横向上表现为多维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制约与被制约关系。
区域空间结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图2):“一枝独秀”模式,即单中心结构(图2-A);“双心联动”模式,即较高阶段的双中心、多副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图2-B);“众心捧月”模式,即更高级阶段的一强多中心纵向嵌套的区域空间结构(图2-C);“多中心共生”模式,即成熟阶段的多强多中心的复杂的嵌套区域空间结构(图2-D);“核心—枢纽—网络”模式,是未来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势与模式,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图2-E)。
图2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Fig.2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al model由图2,区域多中心共生结构呈等级式、连续与非连续扩展,由若干个区域中心单元通过共生媒介、共生环境建立共生关联体。
2.2多中心共生对区域发展的启示从影响效应看,多中心共生发展,对多主体与多层次问题、区域发展结构与模式等问题具有导向性影响。
由于多主体、多层级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在区域发展中必然产生相互牵制与冲突的域,共生可促进协商与谈判,并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调控与监督、交流与反馈、激励与约束平台,以达到协同双赢与多赢的合作目标。
从相互作用角度看,差异催生竞争,竞争中有协同,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以协同为基础,协同以竞争为条件,竞争与协同相伴并影响区域发展,共生则成为区域联动、共赢发展的优化组合。
竞争能够使要素或子系统保持个体性、差异性与特色性的状第8期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1273态和趋势;协同促进系统实现要素间、子系统间集合性状态,彰显系统的整体实力与优势;共生引导多中心子系统的合理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多中心的良性发展。
从资源与环境约束、绩效角度看,利于促进区域发展转型,推动资源与要素的合理流动、配置与组合,提高资源与要素的分配与使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降低多中心与城市化扩张的资源与环境成本,提升区域多中心发展绩效,实现多中心共生的累积、协同与放大效应。
从发展趋势看,多中心协同共生符合城市国际化、城市体系再造的发展趋势;满足区域参与国际竞争、走向国际舞台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跨域整合、培育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符合区域发展转型、缩小差距、推动多中心协同发展的需要;符合解决国家区域不协调、不和谐、竞争与冲突,实现区域协同共生、良性互动的需要;符合城市化转型与城乡一体化,培育农民攫取财富的能力和促进市民身份转型的需要。
因此,多中心共生,对于反思区域割据、行政干预、资源与环境成本、发展绩效、区域转型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制定与执行区域政策、区域协同与持续发展、财富分配,促进公平、透明、和谐的区域发展环境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3案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3.1多中心共生的背景3.1.1中部崛起的呼唤。
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写入“十一五”规划、“中央1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等,标志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的重要地域经济体,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时第一次明确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的地位,提供了多中心整合与协同、共生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
3.1.2“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获批自主创新示范区。
从战略上界定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以武汉为核心,着力建设科技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领军人才基地、两型社会典范、新型城市化先行区,开辟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共生发展新格局。
3.1.3城市化与新型城乡关系及发展转型的需要。
区域与城市发展转型是新时期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客观需要,武汉城市圈作为典型的多中心、城乡多元化经济体,应在集约、有序、节约、高效目标的定位下,以同城化模式稳定推进城乡关系整合,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多中心协同共生与全面发展。
3.2多中心共生的机制与模式3.2.1共生机制。
①组织与体制机制:以政府服务转型为契机,着力推进政府体制与机制改革,建立统一的资讯、决策与服务平台———联席会,克服全能政府的职能缺位、错位、越位与失灵;推进组织与体制一体化改革,完善服务与保障机制,突破行政区障碍,促进行政经济区整合;建立发展智库,负责对政府运作进行评价与监督,确保共生系统良性运行。